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日本发动战争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日本发动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发展过程:
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
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3)产生的结果: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4)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2.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作业布置】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谁?
3.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什么?
4.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战役是哪一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