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青团市民学校为突破口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新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共青团市民学校为突破口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
谐的新途径
摘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对青年行为和共青团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共青团对青年的引导工作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而社会管理创新从本质上要求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由单一的线性关系向复合的多样性关系转变。

因此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手段成为当下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更好地履行共青团根本职责的必然
选择。

笔者以通过对重庆共青团市民学校这一创新作法的分析,来探索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共青团工作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再次成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自2004年6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人民关心的焦点问题。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积极探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和路径是其根本职责。

共青团重庆市委按照市委和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创性地探索建立“共青团市民学校”,刚刚取得初步成效。

笔者试图通过从共青团市民学校这项工作的概念、举措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新模式。

一、共青团市民学校的概念
共青团市民学校是指共青团组织走进社区,以提升市民素质、
促进城市文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开办学校,引导社区居民互爱互助,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学校重点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基本功能和居民实际需求,开展文明礼仪、健康养生、实用技能等培训,组建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建立社区居民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载体和方式。

目前,全市社区已普遍挂牌建立共青团市民学校,其中市级示范点50个,区县级示范点100个,涵盖所有区县。

二、共青团市民学校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中央交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共青团市民学校办到社区,就是发挥共青团的作用,组织群众力量促进社区和谐,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为更好地承担“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一新时期团的根本职责,充分履行共青团职能,夯实基层工作,通过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建设,把广大普通青少年服务好、凝聚好,并努力探索出层级化和非层级化团建新路子。

要紧扣“打造道德高地”这一目标,通过开办共青团市民学校、爱心储蓄银行,积极倡导“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社会新风尚。

概括起来说,共青团市民学校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探索,是动员青年群众参与建设道德高地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全国城乡统筹团建试验区建设,加强层级化和非层级化团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目前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举措
笔者对当前各地区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好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激活团组织的“神经末梢”
团河南省委为着力破解团组织建设上的“高位截瘫”现象,重点对乡镇一级团组织进行格局创新。

河南共青团走出“体制内”范畴,从当地青年能人、青年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村干部等各种青年人才中选拔兼职团干,发挥青年骨干自身优势,激发其积极性,参与到乡镇团委工作中去。

截至2012年3月底,共有20316名青年能人、青年企业家、大学生村干部等“体制外”优秀青年成为乡镇团委班子成员[1]。

四川省广元市团委组织收编“体制外书记”,按照“1+1+x”模式,“收编”了一批体制外青年跻身基层团委兼职副书记,其中,全球十大爱心网商赵海伶、三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香菇产业大户刘强等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专合组织领头人、种养殖大户占34%,35%来自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31%来自乡镇中小学、派出所、农村信用社和企业[2]。

目前较多共青团组织将此项举措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新路径进行探索,但笔者认为,其虽然成效显著,但更侧重于是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大胆尝试。

目前重庆共青团在此项工作上已取得突破,已全面完成乡镇、街道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并在全国率先试点吸纳优秀青年团员、民警成为乡镇、街道团(工)委委员。


笔者仍认为应将其视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成效而非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成果。

(二)善款“孵化”草根公益组织
“汇·梦”工程是共青团宁波市委开展的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的一项活动,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探索。

团宁波市委首先争取社会资源支持,获得为宁波华友置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捐赠的“汇·梦”工程爱心款。

然后以爱心款为助推资金,引入招投标和项目化管理方式,面向社会招标公益组织,通过给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及资源,吸引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到爱心活动来。

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的支持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受助对象的帮扶,部分则用于公益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

社会爱心人士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提供生活、学习、交友、心理辅导帮助,开展健康检查、医疗咨询,提供医疗救助,组织劳动技能培训,通过项目帮扶、创业支持等。

笔者认为,共青团宁波市委的举措在社会各界与困难青少年群体之间架设起爱心对接桥梁,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减轻了团组织的工作压力和服务成本。

另外通过培训负责人、提供经费和场地等方式,还可以实现民间公益组织从自娱自乐到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公益服务,从单体到整合,从单独发挥作用到与政府合作治理的转变,起到对草根公益组织的“孵化”作用。

但笔者认为该举措仅适合于较为发达地区。

宁波市人均gdp超过6.3万元,经济基础较好,当地社会力量对共青团事业支持的资金力度较
大,而重庆人均gdp仅为3.4万元,部分区县共青团还在为自身运行经费不足而苦恼。

因此,该举措并不适合于重庆这类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

(三)构建新媒体联系服务青年体系
为进一步贴近青年、融入青年、影响青年,共青团重庆市渝中区委构建集微博、手机报、qq群和官方网站为一体的新媒体联系服务青年体系,全面开展新媒体引导服务青年的探索。

用微博发表意见、介绍经验、交流思想,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团渝中区委联合腾讯公司开通了“渝中青年”共青团官方微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区内50余个团组织官方微博、超过1万名团干部及青年个人实名认证微博纵横向联系的渝中共青团微博群,将在展示团的工作,推动活动开展,了解青年思想动态,促进沟通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青年群体中手机普及使用,手机报小型化、便捷化、受众多等特点,团渝中区委精心策划推出渝中共青团手机报,通过免费赠阅的方式,提供服务青年成长发展资讯消息的复合性、立体化的青少年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四、共青团市民学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共青团市民学校主要开展的服务内容
共青团市民学校围绕凝聚和有效服务社区居民,突出“3+x”的办校重点:
一是组建社区少儿艺术团。

共青团市民学校面向社区免费招募少年儿童,围绕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兴趣爱好,组建少儿艺
术团。

从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培训教师、高校大学生以及有艺术特长的社会人士中招募志愿者,进行日常教学培训。

共青团市民学校定期组织少儿艺术团参加各类展演。

二是开展居家实用技能培训。

共青团市民学校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烹饪、手工艺、青春期子女教育等实用技能培训。

整合专业技术志愿者资源,组建各类培训讲师团,在社区中巡回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同时,举办家庭厨艺、手工艺品制作等各级各类居家实用技能比赛。

三是开设爱心储蓄银行。

共青团市民学校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居民互助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

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服务记录登记、表彰激励等制度,记录志愿者服务内容及时长。

开办爱心储蓄银行,把志愿者的服务时长作为“爱心”存储起来,在志愿者及家庭需要时可优先获取各类志愿服务,倡导“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社会风尚。

团市委负责开发“爱心储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社区内外“爱心”共享、互换。

共青团市民学校在以上三项重点内容之外,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创新办校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x”项培训和活动。

(二)共青团市民学校目前的主要成效
一是共青团市民学校工作已全面深入。

共青团重庆市委通过下发《共青团重庆市委关于大力推进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的意见》,全委会、各战线工作会部署等渠道在全市各级团组织中形成
了统一认识。

已统一制作并发放标识牌,向各区县团委划拨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市、区级示范点工作经费推动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

各区县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部署,普遍行动迅速行动。

截止3月底,全市已有183个市级、区县级共青团市民学校挂牌成立。

各区县团委积极争取本级财政经费支持,江北区、北碚区、北部新区、九龙坡区等区县为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落实专项经费。

各区县还积极协调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办公用房、配置办公设备设施,选配社区团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为驻校志愿者,使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初具规模。

二是形成机制推进共青团市民学校良性运转。

共青团重庆市委建立机关党组成员和各部室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定点联系机制,党组领导和机关各部室每月定期深入区县共青团市民学校指导。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

制订了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主要工作计划安排和通报表、机关各部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职责、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标准等规范性文件。

制作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标准化流程及表格、工作制度、上墙资料、马甲和体恤图样等作为区县共青团市学校参照依据。

定期编印《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信息》和进度通报。

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服务记录登记、表彰奖励等制度,爱心储蓄银行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于2月底正式上线运行并逐步完善功能。

逐步增加开发统计查询、信息报送、小型oa办公等功能,初步实现通过信息系统报送共青团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的多项指标。

三是共青团市民学校得到党政领导的肯定。

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率赴北部新区民心佳园共青团市民学校调研时指出,市民学校显示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党政主导、居民参与,解决实事”等特征,有助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值得面向全市推广。

江北区委书记燕平、南川区区长曹清尧等区县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市民学校工作给予肯定性批示。

五、共青团市民学校下一阶段的推进方面
笔者认为,共青团市民学校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共青团市民学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整合全团可以调动的资源加入其中,这也是共青团组织在这项工作中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建议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一方面整合团内资源,要组织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青年文明号、青年企业家、青商会成员单位、青联委员、各战线组织参与共青团市民学校共建,另一方面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要联合民政、教委等行政机关加强资源向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倾斜,同时还要争取ngo组织、民间公益性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二)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共青团市民学校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难免各区县团组织在重视程度、工作力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可按主城、一圈和两翼地区分别召开现场推进会,加强各区县团干部和驻校志愿者的横向
互动和交流学习,在相互启发中推进工作,尽量缩小区县之间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是想办法利用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会议室、社区单位等资源开办共青团市民学校,进一步丰富办校模式。

(三)加大宣传力度
尽管共青团市民学校深入社区,但受场地等方面限制,小区居民对共青团市民学校的知识度会不同。

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宣传、张贴海报等方式加深居民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少儿艺术团成果展、大型服务项目等活动,加强共青团市民学校的影响力。

六、结语
相比于当前各地共青团组织参与管理创新的举措,共青团市民学校工作更加贴近居民,渗透进青年生活的点滴中,更能直接地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受到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欢迎,也更易与青年真实地面对面,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

目前共青团市民学校正逐步成为服务青年、服务社区的一个有效平台,通过组建社区少儿艺术团、开展家政实用技能培训、开设爱心储蓄银行以及结合居民需求的开办的其它内容,将有效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引导和激发更多青年及市民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推动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伟:《河南团组织创新格局破解“高位截瘫”》,
/qckc/201204/t20120411_2131682.htm。

[2] 王露:《发挥共青团特色优势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