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看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看中国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幕府倒幕运动宪政制度君主制度

20世纪后半页,对于东方的两个国家可谓是一个特殊时期,他们便是中国和日本。这一时期的中国与日本的境遇有惊人的巧合性,比如同样的闭关锁国,同样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样的民族危机,同样的地方军阀割据等一系列相同点,最终都迫使两个国家走向了同样的道路——政治改革,于是两国便先后出现了“明治维新①(1868年)”和“戊戌变法②(1898年)”然而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较先进行改革的日本“明治维新”以成功告终,并最终使这个“蕞尔小邦”的日本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后进行变法的中国“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并加速了腐朽的大清帝国的灭亡。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这两种迥乎不同的结果,在历史上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而我今天将在比较两国改革的异同点中得出出自己的结论。

关键一:与保守封建力量的较量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东亚最典型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生活以皇帝为中心,完全由一个职业的官僚系统垄断,而这一体系也不过是皇权的附属品。此时的日本,虽然是由一个朝廷之外的,以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的幕府③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的“双重政府”国家,但其实质上也是一个以将军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称君主制度④,换言之这里的“将军”也就相当于中国的“皇帝”,而他们的经济,则都是马克思所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这种制度,以其绝对封闭、水泼不进的特质,最终成为了僵化帝国向近代化进步的绊脚石。

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的摧折下这种传统制度的一切都被摧毁,这便加速了社会的转型。“赔款”、“割地”、“开租界”、“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通商口岸”这一系列惊心

③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第 1 页共 4 页

动魄的新名词,让这两个古老的帝国在惊慌中不得不开始重新认识这个全新的世界。这边掀起了一股效法西方进行改革的潮流,而进行改革势必触动眼前腐朽制度的最大获利者——保守封建力量,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怎样铲除封建保守力量?”,这可以说也是使改革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有趣的是历史的巧合偏偏发生,此时想要改变的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两个很明确的代表保守封建力量的敌人,在中国这个敌人是以慈禧为首的封建保守派,在日本这个敌人就是以德川幕府为首的封建保守力量。只要打倒他们,让支持改革的皇帝和天皇掌权,那么改革指日可待。

在这一方面,日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15岁得皇太子睦仁即位(1867~1912年在位)。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等几个较有实力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大名想打着天皇的旗号讨伐德川幕府,睦仁天皇也想乘机重掌政权,便发布了“倒幕密诏”,1868年1月天皇在倒幕派的拥护下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浩浩荡荡的倒幕运动①便开始了,后来在鸟羽、伏见两地幕府军与天皇军大战,以天皇军大胜告终。1868年5月倒幕派军队占领幕府大本营江户(今东京),德川庆喜宣布放弃一切权利交回天皇,自此倒幕运动结束。日本的保守封建势力得以铲除,日本改革的第一步,可以说是成功了。

然而中国此时的保守力量却日益强烈,由于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中国的几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由于其内部的分裂以及其妄想建立又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最终使得其以失败告终。并且它的失败,还导致了封建汉族军阀的兴起,使中国的封建化加重。

而以康梁为首的改革派还妄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更加细致的改革,这简直是痴人都说梦。缺乏支持的改革必然要失败,不过此时改革派还有一丝机会尚可以把握...

关键二:立宪的实施与决心

进行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立宪”,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共同纲领,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政体,所以改革就是要在整体上进行改革,而立宪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步骤。

当时的中国急于改革,而改革的学习目标当然首选的借鉴便是领国日本,这个国家的情况与中国最为相似。维新派于是便效法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具体措施,但是试问在一个没有大框架的保障下又能实施成功什么细致入微的条例?在这种严重错误下,光绪帝在186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直到9月21日新政结束,总历时103天,在这短短的103天中颁布了数百条法令。这种急于求成的办法,在没有一个总的理论指导下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么一种机械的不结合国情的盲目照搬主义,势必导致失败。相较而言,日本的明治维新就具有进步性,光明治宪政②的从提出到实施就长达20年之久,20年才得到一个较为完善成熟的共同纲领,并在吸取英国“虚君立宪”制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国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度”,可见在当时变法时那短短103天想要建立一个完备的体系是多么的可笑的妄想。就连变法失败后,1901年,逃亡日本的梁启超也发表《立宪法议》认为清廷应该先“决行立宪”,并提出中国立宪也应有10年的预备期。但由于当年的急于求成这一设想已成为了泡影,当初哪怕有一个临时的共同纲领也不至于失败的那么彻底。失去了立宪最后的机会,中国的戊戌变法也将很快走向它必然的失败结局。

①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

四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

②宪政制度: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体制。这种体制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

第 3 页共 4 页

结论:

由以上的两个关键点不难看出,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历史上的偶然实践,而是多种错误的决议和一定的客观因素所叠加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可悲的是戊戌变法发生在明治维新之后,它本应将改革进行的更为彻底,更为成功,起码要得出教训,总结成功的真正原因再进行改革。而其没有彻底铲除强大的保守封建力量就进行改革的这种以卵击石的做法,与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和急于求成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错误改革策略是断送变法事业的根本原因。当然,失败的其他原因还包括没有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列强更多的热衷于对中国的瓜分等原因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以史为鉴,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哪个国家要进行改革、什么时候改革,都必须遵循历史的规律,都必须明白自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最大阻力;结合自身国情;创造出一个适合自身的、长远的、有有可实施性的斗争发展路线。不能容得半点马虎与不理性,也不能照搬照套,必须结合自身国情,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改革。这也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本身就具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这种主义势必是不能使中国走出迷局,也是不能可拯救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的!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符合时代的潮流,才能真正获得成功。i

主要参考书目:

人民日报出版社《文史参考》(2011第十九期——《被稻草压垮的大清王朝》)

作者:吕峥

云南教育出版社《中国通史》(第二卷)

作者:邢涛龚勋

北京出版社《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二卷)

作者:邢涛纪江红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史地大空间)作者:卢勤王杏村

研究者:周智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