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茹志鹃的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主要情节是1946年中秋之夜,在 部队发起总攻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 “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 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解放战争中一次激烈的战斗,主 要描写了在敌后包扎所,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 兵,与两个女性在战时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从而 展现出人物的美好灵魂,歌颂革命队伍中人与人 之间的美好关系,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
牧歌”。
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独特的女性叙 事视角,细腻的情感体验。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 角,不仅成为整个事件的见证者与记录 者,同时也参与了小说的叙事进程,成 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以人物内心世界 的变化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叙事结构细致谨严:从生活“横断面”入手,由人物的回忆、联想结 缀而成。故事的起、转、承、合,精巧、自然,浑然天成。 茅盾称赞:“《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 富于节奏感的。”
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她的家庭成员 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作家本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的淳朴 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 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 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 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 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 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是想借对 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 慨。 当茹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几 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 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 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风云初记》是孙犁唯一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 诗写成的小说”。五十年代初期写成,以滹沱河沿岸 的两个村庄——子午镇和五龙堂为背景,展现了“七 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 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小说围绕着高、吴、田、 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变迁,细致地勾勒了冀 中平原各阶级和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通过 他们对于抗战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关于民族矛盾与阶 级矛盾的极为复杂而壮观的景象。 以抒情的格调,明快的风格,表现了党在滹沱河 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特别突 出了冀中人民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的觉醒 。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革命战争的日常化, 田园诗化,人情之美。 着意塑造农村女性形象:有着传统美德,性
格复杂。
叙事策略:抒情主体融入,浓郁的抒情格调,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语言的诗意: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 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茹志鹃,祖籍杭州,1925年出生于上海贫民家庭。小时候 进过孤儿院,1942年浙江武康初中毕业。次年参加新四军,后 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1955年转业后任上海《文艺 月报》编辑。1958年问世的短篇《百合花》受到广泛的注意(与 茅盾对它的高度评价有关) 。 十七年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题材上主要有两类: 一是取材于战争年代的作品,《百合花》、《澄河边上》、 《同志之间》等; 二是取材于社会主义时期生活的作品,《春暖时节》、 《在果园里》、《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妯娌》 等。主要作品收在《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两个集 子里。新时期初期又写下《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等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孙犁、茹志鹃的小说
内 容 要 点
孙犁生平与创作 孙犁的小说风貌(长、中、短篇小说) 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茹志鹃生平与创作 《百合花》写作背景 《百合花》主题 《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孙 犁 ( 1913 ~ 2003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 平,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发表文章。 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 了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1937年冬参 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编印出版 《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1941年回 冀中地区参加编辑《冀中一日》,并将编辑 心得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1944 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发表成 名作《荷花淀》等短篇小说。1945年日本投 降后,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一直在 天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
创作于1956年,是孙犁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品。 小说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两个老人(铁匠 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和六儿)在解放 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生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 情感变化。说明农村走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顺应了 当时流行的主题,也深刻揭示了新社会到来之际旧有 的乡村人伦关系面临强烈冲击并发生全面变更的状况。 小说人物形象朴实鲜明,注意人物真情实感的挖 掘,流露出作家对北方农村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与 赞美。小说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六儿和满儿这两个不 能迅速融入革命新生活的落伍青年形象的刻画,这是 对同一时期革命文学的补充与突破。小说笔调明丽流 畅,心理描写细致微妙,是这一时期反映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优秀பைடு நூலகம்学作品。
人物塑造上的美学追求:选材独特, 精心塑造普通人的形象。
精微的细节刻画:通过一连串细节而不 是重大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灵的波 动。 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的路 上;新媳妇最后为小通讯员缝补衣服、盖 上被子;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野菊花”; 给“我”带的“馒头”等。
心理刻画和抒情色彩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 “我”对小通讯员的“生气—兴趣—爱— 敬”的感情变化;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 “冷 淡—戏谑—崇敬—悲悼”的心理变化过程。 语言清新、俊逸,明快中见沉思,简洁 中含蓄,柔和中见刚毅,抒情中见冷静。 具有浓郁的抒情味道。
主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 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论文集
《文学短论》,散文集《津门小集》等。
《白洋淀纪事》是最能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 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题材集中于白洋淀一带, 主要反映战争年代的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 如《山地回忆》、《正月》、《吴召儿》等。 其中大多数篇什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 的故事情节,以清新、优美的气息吸引着读者。 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 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又被称为“诗体 小说”。这一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形成“白洋淀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