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包容——环巢湖文化摭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 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 生无处不青山。
范鸿仙的“出乡关”
关”
黄治峰的“出乡
男儿立志出乡关,业 不成名誓不还。 葬骨何须桑梓地,人 间到处是青山。
范鸿仙(1882—1914年),名光启,别号孤鸿、 哀鸿等,安徽合肥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08年起结识宋教仁、陈其美、章炳麟、于 右任等,参与创办《安徽白话报》,为《神 州日报》撰稿,与宋教仁、戴季陶、于右任 等先后创办被称为“竖三民”的《民呼日 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均主笔 政。辛亥革命中参与庐州、南京光复,功勋 卓著。民国建元后在江淮筹组“铁血军”自 任总司令誓师北伐。1914年被袁世凯暗杀。 1936年国民政府厚葬范鸿仙于中山陵东侧 (西侧是廖仲恺)。197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 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意见,重新修缮范鸿仙 墓。1908年他从合肥赴上海前,在家中书就 如上“出乡关”诗。
文翁把教育理念带到四川,影响全国
西汉教育家文翁,巢湖边庐江舒(今安徽庐 江县)人,蜀郡太守。文翁治蜀,首重人才,选 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律令,学成择优“举 官”;首创地方官学,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 良者补充郡县官吏。此举受汉武帝褒奖,下令全 国各郡皆立学官,形成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和官吏 培训制度。文翁还领蜀郡百姓扩大都江堰灌区, “民物阜康”。 换句话说,文翁创立了类似今天行政学院和 党校的培训和选拔干部的体制,即使民间也有了 受教育的机会。
二、开放:领先开首的情怀
有巢氏发明“居巢”,第一个建筑师 巢湖是人类史前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巢氏是中华人文圣祖。 有巢氏是人类巢居的发明者;或为发祥于江淮大地巢湖流域 的氏族部落,约30万年—5000年前。
• 上古,巢湖是一片“震泽”(湿地)。有巢氏在这片土地上发育、生 活、劳动,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明。《庄子· 盗跖》曰:“且吾闻之,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 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韩非子· 五蠧》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 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 开放的巢湖,有巢氏发明从穴居到巢居,上树“构木为巢”。“居巢” 地名沿用至今。今巢湖流域,考古发掘的和县猿人遗址(30万年)、 巢湖市银山猿人遗址(20万年)、含山县凌家滩遗址(5000年)等, 佐证有巢氏繁衍发展的足迹。 • 有巢氏被尊称为“巢皇”,其雕像现为北京中华世纪坛和中华百帝宫 之首。 • 合肥古称“庐”,从“构木为巢”到“中田有庐”,环巢湖一带的地 名,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反映了巢湖早期的开风气之先。
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
巢湖之滨的肥西县有一小井庄,1978年秋农民自发搞起包产到户, 比凤阳小岗村“大包干”早了整整70天。上了《邓小平文选》。 小井庄因庄前有一口建于清光绪二年间的水井而得名,如今被确定 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建有“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 敢为天下 先。
三、包容:兼容并蓄的胸襟
项羽散兵与楚歌岭 巢湖市有一个银屏山,一山岭叫楚歌岭;还有一个镇子叫散兵镇, 相传项羽在这里散兵。 垓下之战后,项羽率余部逃到巢湖边。韩信率部追到这里,眼见 山高水深地势易守难攻,便施以“攻心”。他用糖浆在驻地的崖壁抹 上“霸王无道,项羽必败”,引来无数蚂蚁争食,无形中形成八个大 字。楚军因为是天意,自乱阵脚。韩又让一干人马在山岭上唱楚歌吹 楚乐,勾起长期征战的楚兵的思乡情,于是纷纷“散兵”。隐居深山 的楚兵和就地“转业”的韩军,其后裔至今聚居在巢湖边,他们祖先 的故事口口相传,耳熟能详。
安徽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淮军》央视播出改为《燃烧的黄龙旗》、凤 凰卫视播出改为《大清淮军》,内有甲午海战前夕,乘坐非武装的“高升” 号前往牙山口的淮军,遭遇日本军舰突袭,遇难的七八百名将领大多来自 合肥巢湖边六家畈一带。之后,在很多年的清明节,六家畈就有了“家家 招魂”的习俗。
李鸿章办洋务,走向世界第一人
石涛巢湖图:
环湖风光,首推中庙,为“湖 天第一胜境”。清代著名画家石涛 以此为近景所绘《巢湖图》,上了 新中国国家邮票。姥山上的文峰塔, 建于明,留有李鸿章的七言绝句:
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 环巢湖名人铄古灼今。“鸿门宴”中的 范增,“火烧赤壁”中的周瑜,旷世清官包拯,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都从巢湖边走出。还有 “巢县三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抗 日名将戴安澜、孙立人、卫立煌,“张家四姐 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龚 氏三姐妹”龚普生、龚澎、徐畹球,首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在巢湖边下足迹。段家 祠堂、龚家祠堂等正在复建中。
徐锡麟的“出玉
关”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 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 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1873—1907年), 字伯荪,浙江绍兴人。光复会员, 1905年在绍兴办大通学堂,1906 年来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 堂会办,1907年与主持大通学堂 的秋瑾相约起义,他于7月6日乘 检阅秋操之际枪杀安徽巡抚恩铭, 被俘就义。这是他来安徽前写的 出征诗。
淮军是大清国防军,演绎惨烈和悲壮
淮军1862年初正式成军,从字面上讲,似乎是淮上子弟组成 的军队。实际上只是借用“淮”反映民风彪悍作战勇敢。《辞海》 “淮军”条,以李鸿章为首,所列淮军主要将领9人,包括张树声、 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 居然个个都是巢湖之滨人! 淮军是近代史上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冷兵 器时代走向热兵器时代的新式国防军。对其初期的作为,对其主 要将领的评价,可能还会有争议,但并不影响巢湖作为“淮军摇 篮”的客观存在。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 答国家哪肯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 生到处有青山。
黄治峰(1891—1934年),又名书群,壮族,广 西奉议(今田阳)人,广西军官学校毕业, 1924年回乡组织农民运动。1928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历任右江赤卫 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纵队纵队长、 第二十师副师长、军部参谋处处长。1930年 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奉命回广西 工作,途中遇害。1917年,黄治峰所在的广 西陆军模范营开赴湖南前,黄曾教过书的志 大小学同事潘弼臣寄诗“金风吹送过乡关, 江汉滔滔恨往还。坎地折鞭空洒泪,何日三 箭定天山”给他,他于行军途中和潘上述诗。 黄治峰的“出乡关”诗,1962年被肖三编入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 而肖三和毛泽东曾是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的 同窗。 说毛泽东看到西乡隆盛的“出乡关”诗,其实他 更有可能看到他的同胞李鸿章、徐锡麟、范 鸿仙的“出乡关”诗,因为近在眼前!
安徽版图中的巢湖:
环巢湖风景秀丽文脉悠长: 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观 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 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 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 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 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 这是清人汪应蘧所撰咏巢湖 联,读罢令人心驰神往。
毛 泽 东 手 书
当年毛泽东视察合肥,挥笔写下“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 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合肥不错,为皖之中”的赞语。而 巢湖又位于合肥市中部,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1千米,水域面 积近800平方千米,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中国五大淡水湖中唯一 被一座省会城市尽揽于怀的湖泊。 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淼,而且因她文脉深厚,名人 胜迹众多。这里是有巢氏的故里,繁衍生息中形成“四大发明”。 “陷巢州涨庐州”的传说,“已经秦汉几千年”。古“庐阳八景” 中的“巢湖夜月”和“四顶朝霞”,今人浓缩为“月,霞”,已被 “吉尼斯”认可为世界最短联。郭沫若临巢湖,曾经留下“遥看巢 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的诗句。
李鸿章报、清廷 特批的昭忠祠,是为 祭祀淮军阵亡将士在 巢湖边修建的。“家 家招魂”,招魂幡祭 奠,或把遗骨迎回, 更多的是把他们的牌 位供奉在这里。 李鸿章葬在巢 湖边的大兴集。
杨 振 宁 回 故 乡
杨振宁往来巢湖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合肥。幼时 常从合肥往来他的外婆家三河镇,船行、穿行于巢湖。他6岁离开合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杨振宁一家从北平“跑鬼子反”回到合肥。 15岁的杨振宁又续到三河镇上高中,也是船行巢湖。他与巢湖有很深 的感情,晚年还会背诵与合肥和巢湖有关的诗词。


哈佛大学收藏 的李鸿章名片
毛泽东的“出乡
关”
李鸿章写下“出乡关”诗 52年后,1910年秋,尚未“弱 冠”的毛泽东挑着行囊走出韶 山冲去50里开外的湘乡东山高 等小学堂就读,他上的实际上 就是现在的小学五年级,不过 国学功底已相当好。临行前, 他写好一首诗,夹在父亲每日 必看的账本里,表达自己立志 求学,志在四方的雄心大志。 诗曰:
走出去,李鸿章的“出乡关”诗
• 西乡隆盛的“出乡关”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源出月性和尚: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李鸿章的“出乡关” 1996年,笔者在《合肥文史资料》第十四辑所发《关于李鸿章的 一些情况》长文中,具体指出李鸿章“出乡关”诗的写作时间当为他 1857年落魄于明光镇小旅店,在墙壁题诗“巢湖看尽又洪湖”(七律 二首)后的1858年: 伤感之时,李鸿章想到恩师曾国藩。李鸿章1845年即由父亲带着 在京见了这位父亲的同榜世叔,曾国藩当时就“大爱之”。前两年还 致信安徽巡抚江忠源,推荐李鸿章“可以属以大事”。于是李即前往 江西建昌曾府进谒。行前又书: 丈夫立志出乡关,若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中原到处是青山。 1858年的夏天对李鸿章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家破——太平军再 占庐州,李家城内房屋尽毁;人亡——同在合肥周围办团练抵抗太平 军、捻军的父亲李文安突然暴病撒手人寰。走投无路中,李鸿章想到 当年朝考时父亲的“同年”曾国藩,便决意远行湘江,投奔曾的麾下。 行前书下“出乡关”诗。
引无数文人竞折腰 巢湖,“引无数文人竞折腰”。唐罗隐咏四顶山“胜景天然别, 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欧阳修写有《浮槎山水 记》,王安石留下《游褒禅山记》。李焕之谱曲《巢湖好》,郭沫若 留诗。
Baidu Nhomakorabea
文峰塔和昭忠祠 巢湖文峰塔位于湖中姥山上,又名望儿塔,建于明崇祯四 年(1631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 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建该塔。清光绪四年(1878年), 李鸿章续建完工。塔身是条石垒成,7层8角,共135级,51米; 塔内砖雕佛像802尊,有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等所题石匾 25幅;7级古塔凌空矗立,气势恢宏;登塔凭窗远眺,但见水 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湘鄂赣皖名湖文化解读讲座
开放与包容:环巢湖文化摭谈
戴健 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 新安百姓讲堂“金牌主讲人” 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委主任 曾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称号
一、回眸:环巢湖文化概览
安徽省情简析: 山川重峦叠嶂,登山览胜,志在极顶; 水域通江达海,击水弄潮,意在远行; 人民勤劳智慧,名人辈出,功在汗青; 文脉源渊流长,崇文尚书,重在传承; 徽学博大精深,研徽谈贤,尽在怡情。
有人说,搞近代化是魏源、曾国藩“提”的,林则徐睁眼“看”的, 李鸿章“走”的。还有人根据李鸿章搞过劳务输出、土地批租、建招 商局引进外资等,就说今天改革开放中的举措都是发端于当年李氏, 这样联是否妥当? 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人民大学教授戴逸: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一个非常重 要的角色,是主角之一。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如 曾国藩、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他们的 活动和留下的文字,分别只涉及近代史上的某 一阶段。只有李鸿章和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 整个中国代史的内容。 李鸿章长期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要职, 是当时清政府高层参与决策者和执行决策者。 在当时外国人眼中,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政府, 他们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在军事 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 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在外交上,他代表清 政府办了许多中外交涉,大部分对外条约都由 他出面签订;在经济建设上,他倡办的企业最 多成效最大。说他丧权辱国,说他卖国,证据 不足。他确有误国之处,但更多的是代慈禧受 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