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工作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本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承担各级各类项目为龙头,以环巢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育传承研究促进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力争推出高水平的研究精品成果,构筑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学科高地,使中心成为环巢湖地区重要的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体现两校人文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中心总体发展目标是力争通过建设,整合全省研究资源,将基地建成学术水平全省领先,应用研究特色鲜明,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依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通过组织重大研究项目攻关,深度挖掘、整理环巢湖地区的各项资源,为地方政府和各界提供科研成果,以资其决策参考,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依托巢湖学院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的专业力量,团结省内外环巢湖研究方面的专家,加强学术研究,跟踪学术前沿,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努力将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本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基地;通过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学者讲学等形式,加强学术交流,协调本研究领域的全省或全国性的科研活动,全面搜集、健全本研究领域的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努力将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本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中心。

二、基本建设
完善中心办公、科研条件建设,尽可能的为学术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购置更多的图书资料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心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科研信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借助网络进行资料查询、信息交流和发布。

建好研究中心网站,以巢湖学院和合肥学院学科建设网站为平台,开设环巢湖文化、经济创新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中心的专门网页。

及时进行网
络维护与网页内容更新,使中心成为环巢湖研究学术和信息资源交流的重要平台。

介绍和推广基地研究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力。

三、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扩大聘请校内外相关研究专家为中心兼职研究员,吸纳并扶持校内青年教师进入中心进行专题研究,在三个研究方向上建立一支团结、合作、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达到1:1:2,力争每个方向各有3名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

指导学生若干名从事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项目申报与管理
(一)确定招标项目和自选课题
1.环巢湖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方向:进一步论证和制订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挖掘环巢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提升环巢湖文化的学术品位,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召开以环巢湖农耕文化与技术变迁、环巢湖民俗文化与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为主题的研讨会。

年度拟自设的选题方向:
(1)环巢湖军事文化遗存与旅游产业对接研究
(2)合肥人文遗存与名胜景观保护修复与旅游开发研究
(3)合肥名门望族与宗族文化研究
(4)历代文人雅士与合肥关系研究
(5)庐州府学与科考制度研究
(6)合肥圩堡群落文化研究
(7)三国历史人物与合肥的关系研究
(8)刘铭传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峡两岸旅游业拓展研究
(9)明清以来环巢湖地区交通建设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10)近代以来环巢湖地区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研究
2.环巢湖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研究方向:进一步论证、完善环巢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召开环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

撰写有关环巢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报告。

年度拟自设的选题方向:
(1)环巢湖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机制研究
(2)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巢湖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3)环巢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
(4)大湖名城的投资环境研究
(5)环巢湖区域及省会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研究
(6)环巢湖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性问题研究
(7)环巢湖地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8)环巢湖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环巢湖创意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方向:进一步论证、探讨环巢湖文化与经济互动互赢的原理与实践问题,分析经济结构、利益关系对文化价值观念、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运行机制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生产管理方式及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召开环巢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路径研讨会。

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教材。

年度拟自设的选题方向:
(1)历史包公与文学包公的关系与差异研究
(2)合肥民俗文化与民间曲艺研究
(3)庐剧的艺术传承与改革创新研究
(4)合肥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5)环巢湖创意文化引领时尚生活研究
(6)环巢湖创意文化产业的业态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7)环巢湖文化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研究
(8)环巢湖经济文化一体化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
(二)启动编撰《大湖名城系列丛书》。

(三)面向各高校、科研机构征集环巢湖三个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论文,结集出版《环巢湖研究集刊》(第一卷)。

(四)以院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抓手,鼓励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研究。

面向校内外招标,承办教育厅基地重点项目4项,启动校级专项项目6项。

(五)督促、检查中心2012年度和2013年度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五、学术研究
申报各级各类项目8-10项;编撰、出版学术专著1-2部(含校本教材),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10-20篇;与学报合作编辑出版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专栏(每期)。

六、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心将会根据研究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把中心建设成有影响的区域研究交流中心、省内外环巢湖研究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中心将会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

2014年计划主办1次区域性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研讨会,不定期举行校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

承办较高水平区域性学术会议,与省内外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邀请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学术委员和专兼职研究员作高水平学术报告。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横向联系,选择兄弟院校的研究基地进行学术考察、调研。

七、明确职责,强化服务,整合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研究中心工作任务就是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立足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发挥“桥梁”作用,整合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与省教育厅及省市社科联的紧密联系,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及时获取发展先机,汇集发展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组织推动学科之间,尤其是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推动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的联合,发挥集成优势,形成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形式。

三是发挥研究中心的团体智慧,围绕环巢湖发展开展战略研究,为环巢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做好服务,积极开展教师科研技能培训,推动高层次、高水平项目与科研成果的孵化。

八、建章立制,推进研究中心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种制度,依照制度开展研究中心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中心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建立和编制研究中心经费预决算制度,以及研究中心工作总结与计划安排等;加强组织建设工作,加强与二级学院联系度,推动研究中心联互动协同发展;推进研究中心运行与管理机制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研究中心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化水平。

九、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
在当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下,合肥正逐步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既是科技创新的示范城市,又是皖江产业带承接转移的核心城市。

环巢湖文化的现代内涵因之大大拓展,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这就需要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地加强对环巢湖文化圈的研究,要凝聚和集中历史、地理、考古、文学、艺术、文化、民俗、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对环巢湖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跨学科综合研究,对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并做到科研和应用同步。

建立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实施省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势所需,我们将立足多年来环巢湖文化的研究基础,进一步研究经济及社会创新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走向,为环巢湖区域未来健康、平衡的发展,及“大湖之城”的崛起,提供翔实的文献资料、发展策划、咨询报告、文化产业报告和学术研究论著等批量成果,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在整体上的良性互动。

十、保障措施
(一)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保研究中心在学校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窗口
围绕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研究中心对环巢湖流域展开全面系统研究,以环巢湖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环巢湖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研究、环巢湖创意文化与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三大方向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旅游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群体和学术梯队;不断充实研究中心的文献资料室,大力产出和收集相关
研究成果,以丰硕成果显示研究中心的科研实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术影响。

(二)强化激励机制,推进制度建设,促进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的规范化
充分调动专兼职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扎实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创新,研究中心制定、完善和执行中心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渐把科学研究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档次,为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探索道路。

(三)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促进研究中心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深入凝练学科方向,锻炼科研队伍,逐渐整合学术力量,搭建并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努力完善竞争扶持机制,保证研究机构的高效运转;集中精干力量组建科研平台,拓宽研究领域,打造科研精品,充分拱扶研究中心的持续科学发展。

(四)加强科研合作,重视学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地缘、资源和科研优势,研究中心积极加强校内外的业务合作,力争在相关科研领域展开强强联合。

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的原则,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参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主办和承办具有较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不断拓宽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扩大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的学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重视科研信息和人才交换,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集中展现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独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3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