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知识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复习
第一篇宇宙和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宇宙的范围:150亿光年
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3、宇宙的组成:天体,弥漫物质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恒星(中心天体):太阳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巨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最大:木星
最多卫星:土星
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2003UB313(齐娜)
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250千米/秒,周期:2.5亿年
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
(1)基本特点
组成成分: 氢和氦
(2)太阳的外部结构
(3)太阳活动
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太阳风在极地形成极光
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
1、微弱的引力
2、月球地貌
平原、盆地
高原、山地
环形山
3、月球的运动
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27.32天(恒星月)
二、月相
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 天。
三、日食与月食
日食
月相:新月
某地出现日全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
某地出现日环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
月食
月相:满月
某地出现月全食也必然出现月偏食
四、潮汐作用及其意义
1、潮汐的形成
引潮力=实际引力-平均引力
地球表层某点的实际引力与平均引力存在差值,形成引潮力。
2、大潮和小潮
在新月或满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大,称为大潮。
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小,称为小潮。
大潮:初一(朔)、十五(望)
小潮:初七、初八(上弦月)、廿二、廿三(下弦月)
3、潮汐作用的影响和意义
潮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加剧海岸侵蚀;
2、顶托河水入海;
3、影响海岸生物。
人类利用潮汐:
1、进行捕鱼、晒盐等生产活动;
2、滩涂水产养殖;
2、利用动力资源进行发电;
3、发展港口。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一、太空探索的历程
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人类由此进入了太空时代。1961年,原苏联的“东方1号”载着加加林在太空中飞行了108分钟,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同年,美国启动了“阿波罗计划”。
1969年,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1981年,美国生产的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探索与实验阶段。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
宇宙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基本情况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逆;南极:顺。
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360°)
太阳日:24小时(360 °59‘)
自转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
南北极点为0,其他地点为15 °/小时。
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弧长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至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产生地方时
(3)地球自转偏向力
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向,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右偏转; 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左偏转。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无偏向。(4)造成地球形变
中间略鼓,两极稍扁。梨形地球。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近日点快(1月初)
远日点慢(7月初)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地球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
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北回归线23°26′N
南回归线23°26′S
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
2、四季的形成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往返移动,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的时长)的年变化,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在时间上分配存在不均,从而形成了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1)太阳辐射的强度
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衡量太阳照射的强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达90°。
太阳直射必发生在正午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极值: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太阳辐射的时长
用昼夜长短来衡量太阳辐射的时长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2、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3、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有极昼现象;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
1.世界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的条件:前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层上“滑动”。
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
3.板块运动的结果:碰撞→陆洋→靠近大陆一侧→岛弧(琉球群岛)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靠近海洋一侧→海沟(马里亚纳海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