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本文将对外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二、外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外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就有人开始研究如何进行翻译。

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人关注翻译的问题。

然而,正式的翻译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开始兴起。

20世纪初,翻译理论开始从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共性和规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达、雅”三原则,即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信)、使译文易于理解(达)、并且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雅)。

这三个原则成为了翻译的基本准则,也为后来的翻译理论提供了基础。

20世纪中叶,翻译理论开始向更为深入的层面发展。

西方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欧内斯特·奈达、尤金·诺达等。

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翻译过程、策略和效果的理论,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诺达的“翻译顺序规则”等。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翻译研究,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也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机器翻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将人工智能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涉及到语言处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

三、外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解释和想法。

翻译者要尽力保持原作品的风格和语气,使译文与原文一脉相承。

2. 通顺原则:译文要易于理解,不能产生歧义和误解。

翻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3. 美感原则:翻译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味。

翻译者要注重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译文更加优雅和流畅。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John Dryden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奉行者)
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即必须忠实于原文;也应该富有创造性(戴);但不能过分强调创造性(杨)。
10
爱德乐(Sol Adler)
要防止中式英语
周煦良
“得体”。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风格不能译。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4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时“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5
直译与意译
(直译)茅盾、鲁迅
(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朱光潜、林汉达、周建人
(直译和意译分别分析)(周煦良:三类直译)(许渊冲:两点结论)(王佐良: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翻译理论复习总结

翻译理论复习总结

翻译理论复习总结第一篇:翻译理论复习总结1.翻译的定义1.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 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2.奈达(美国)Nida: translating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2、翻译的类型1、译原文作者为中心的翻译:author-centered translation;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reader-centered translation;2、提出者: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3、翻译元素:翻译过程:translating 译作 A translation 译者translator4、西方的一些观点:1、泰勒tytler: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style and manner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2.be faithful to its spirit ,sense, and style;3.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纽马克newmark(英国)成名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说在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界几乎人人皆知,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精心整理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文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 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 易解的缘故。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 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 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 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吕 澄)
贺拉斯的翻译思想
• 翻译必须避免直译,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受西 塞罗影响) • 通过翻译丰富拉丁语词汇
昆体良

著名演说家,修辞学 家,他对翻译的看法 主要集中在《演说家 原理》,他认为希腊 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差 异不会影响翻译,主 张用出色的词汇翻译 希腊作品。
昆体良的翻译思想
• 1)翻译虽然无法达到原作同样地效果,但可以通 过各种手段接近原作。 • 2)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翻译也是创作,应该 超越原作。



3. 鸠摩罗什(343—413)——偏于文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 袭高位。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 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 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 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 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 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 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 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 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 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 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 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11级中西翻译理论简介(2013.2)

11级中西翻译理论简介(2013.2)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1、求知、求真理。 2、抓重点,抓“急须”,能
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
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 彻底的了解,在此之前必须 先学会翻译。 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二)
李 之 藻 (1565— 1630),字我存,又 字振之,号凉庵居 士,又号凉庵逸民,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明代天文学家、翻 译家。
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减; (4)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有时
是五百字,有时达一千字,在翻译时也被删去; (5)经文中讲完一事便告一段落,要转述别的事时,又
先重复前面的内容,这些重复的话也被删除。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1)“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现在时代
翻译理论
中国最早译事
关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书面记载,在我国始于公元 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 来宾。”《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
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记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 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中国最早译事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 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周礼•秋 官》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先,号玄扈,上海 吴淞人。是最早将翻译 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 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 域的大翻译家。他关心 国家命运,希望发展科 技、强国富民,是一位 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 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
喻用法 (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雅克·阿米欧(法语:Jacques Amyot,1513年-1593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人文主义者。他以翻译古希腊作家的著作 而闻名。他最著名的译著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1559年),这本译著不仅影响法国文学散文,而且,该书英文 转译也为莎士比亚的罗马历史剧提供了历史素材。
(英国)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语: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 斯谟),生于约1466年10月27日,卒于1536年7月12日),是 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 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 《论翻译的方法》 (U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zens)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年9月8日 – 1845年5月12日),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并且是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 使得该作家的作品成为了德语经典著作。他不仅在美学、建筑学、 语言学、文艺批评等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 堪称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六)翻译分为三类:
①逐字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意译
③拟作
他将诗歌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 (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中外翻译理论知识概括

中外翻译理论知识概括

古代部分:东汉桓帝到宋代: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派僧徒四处传教,此后,西域地区国家先后信封佛教;公元5和7世纪,大批中国僧侣西行求法求经,此时正值印度佛教的极盛时期。

释迦牟尼的名号梵文叫“Buddha”,音译“佛陀”、“浮屠”。

“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是梵语的译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觉行圆满也。

“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为印度的释珈牟尼。

佛教史学家一般认为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大乘。

意为“大道”。

其主要特点是崇拜偶像,宣扬神异,主张自度和兼度他人,认为只要信仰虔诚并坚持苦修,则人人都可成佛。

在哲学上,主张“法我皆空”,即主观的真实性与客观的真实性俱不存在。

其经典主要为般苦系经典,后来的《妙法莲花经》、《维摩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都被视为大乘派的著作。

小乘,大乘教派信徒对原先的佛教教派的贬称。

所谓的小乘,其特征是基本保持释独牟尼的遗训,主张着重进行伦理的教诲,不主张偶像崇拜,认为普通人通过修行可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事物的主观真实性,其教义的主要点是精神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因而主张广为布施,救济众生,不重今世重来世,人的一生都要为来世的幸福而积德。

“浮屠”: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称为“塔”。

塔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级,或十三级不等,为储藏经典之用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慧能大师的偈子,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

佛教典故: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光辉的一页。

自汉代以来,翻译工作不仅是促进我国语文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对于我国语文的变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Ancient: 三国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
饰”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六朝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 隋代彦琮提出“八备说” 唐朝玄奘的“五不翻”
Contemporary: 严复:信、达、雅 傅雷:神似论 钱钟书:化境论 鲁迅:宁信而不顺--目的:引入英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多元互补论?六朝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隋代彦琮提出八备说?唐朝玄奘的五不翻?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Brief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
Translation
lingual mode (interlingual, intralingual);
media (printed, audiovisual, electronic);
mode (covert/overt translation, direct/indirect translation, mother tongue/other tongue translation, pseudo-translation, retranslation, self-translation, sight translation, etc.);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 33页)

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 33页)
第二章 中西方翻译简史
与西方翻译理论
❖ 翻译学的研究范畴涵盖众多不同的领域,其中最基本的研究领域涉及 :①中外翻译史,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理论研究、翻译评论 、特定时期翻译的作用与功能、翻译方法的发展以及翻译作品分析等 ;②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其中包括具体文本、作者或学派本身所 在的文化习俗,翻译对译语文化的影响等;③翻译与语言学研究,其 中包括译语与源语语言要素的比较研究,如音素、词素、词汇和句法 等的比较研究,语言等值问题、语义问题、机器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 的研究等;④翻译与诗学研究,其中包括诸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文 本翻译或电影文学翻译等具体文学领域的研究、诗学结构研究、译文 与原文的相互关系,以及“作者—译者—读者”相互关系的研究;⑤ 翻译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等。此外,翻译学的研究范围还应该 包括外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引进、中外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翻译 批评等领域。
❖ 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五个发展阶段,主 要特点是古典作品和近代作品的翻译(包括东方文学作品)。第六次翻译 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范围从单纯的文学宗教翻译扩展到 科技、经济、法律、商业等,规模从文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转变为 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译员代之,出现了专门的翻译高等学院、国际译 联、机器翻译和翻译学科(翻译学)等发展形态。西方至今仍处于这一翻 译时期的延续。
第一节 中国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 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出现过的五次翻译高潮来加以划分我国的翻译史, 即从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 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 新文学翻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与实践 的大发展时期。

翻译理论总结

翻译理论总结

(1)杨宪益•贯穿其毕生翻译事业的文化理念——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忠实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也将更见其卓越的光彩。

•杨宪益强调“翻译时不能做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重视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他重视原文,比较强调“信”。

他曾说,“古人说了三个字:信、达、雅。

当然,光‘信’不‘达’也是不可能,那是不要人懂。

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

如外国人觉得rose(玫瑰)很了不起,(能够代表爱情等美好的事物)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这就只做到了‘达’,忽略了信。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作品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从内容到精神都高度忠实于原著,体现出一种不虚美、不隐善的文化立场。

(2)秋老虎the strongest hot days in the summerThe Voice of China 中国好声音•稳定压倒一切Maintaining stability is of top priority.•发展是硬道理Development is of overriding importance.Development is the absolute need.•开后门under-the-counter deals; offer advantages to one's friends or relatives by underhand means•充电recharge one’s batteries; update one's knowledge•形象工程vanity projects•按劳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ne's performance•餐饮业catering industry•出境游outbound tourism•放心肉quality-assured meat•蓝牙技术bluetooth•生源地助学贷款locally-granted student loan•户籍所在地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相亲blind date•综艺节目variety show•恶搞spoof•收视率viewing rate•旅游热tourism wave (mania; fever)•学历造假fabricate academic credentials嘴甜honey-lipped(3) 林纾❖归化,意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

翻译理论复习总结[参考]

翻译理论复习总结[参考]

总结汇编Summary compilation20XX1.翻译的界说1.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2.奈达(美国)Nida: translating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2、翻译的类型1、译原文作者为中心的翻译:author-centered translation;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reader-centered translation;2、提出者:罗曼·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3、翻译元素:翻译进程:translating译作 A translation译者translator4、西方的一些观念:1、泰勒tytler: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style and manner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2.be faithful to its spirit ,sense, and style;3.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纽马克newmark(英国)成名作《翻译研讨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外交翻译”之说在翻译教育与翻译研讨界简直人人皆知,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literary
Eugene A. Nida (奈达)

shift
linguisitc, within the text
Jean-Paul Vinay (维奈) &Jean Darbelnet (达贝尔内)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ontemporary: 严复:信、达、雅 傅雷:神似论 钱钟书:化境论 鲁迅:宁信而不顺--目的:引入英 文句式的表达法 梁实秋、赵景深:宁错务顺---目 的:可读性强,便于交流 瞿秋白:信顺统一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辜正坤:多元互补论


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 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1) 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 采用汉语语序,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2)原 典的语言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译 时会因修饰而失去原文语言质朴的特点。(3)原典常有反覆重 述的情形,翻译时容易被随意删削,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点。 (4)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汉译时若被任意 删除,同样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征。(5)佛经有自己独特的语 体,它在说完一事再接叙它事之时,常有重述前文的情形, 汉译时多省略重覆的部分,所以会失去原文的语体特征。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 (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 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圣 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 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的 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传译,不 容易。”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Brief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

Ancient“因循本旨,不加文 饰”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六朝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 隋代彦琮提出“八备说” 唐朝玄奘的“五不翻”


所谓“五不翻”,即五种不意译而是用音译的情形: 1、秘密故不翻。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应该不翻。如六字 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不照 字面意义翻译出来,保持了佛语的神秘和庄重。 2、含多义故不翻。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六种意义: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词无法 找到等同的中文词. 3、无此故不翻。指源语所指代的事物在目的语文化中不 存在或是找不到对应物,如“阎浮树”。阎浮树只产于印 度等地, 在中国并无对应物,因此翻译时只能保留原音。 4、顺古故不翻。对于某些词语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应 该不做更改。 5,生善故不翻。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该采用音 译, 因为有些词汇用音译能令人产生尊重之念,否则容 易让人忽视。例如梵文里“般若”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 如果我们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就显得过于轻浅。

Katharina Reiss (赖斯) discourse and register analysis approaches M. A. K. Halliday(韩礼德) Systems theories Gideon Toury (图里)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turns

many modern theoreticians concur that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writings on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was that the
criteria for judgements were vague and subjective and that the judgements themselves were highly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describe ‘meaning’ in scientific terms, and to put
together systematic taxonomies of translation phenomena.
Although it may have dated or needs to be rewritten, the map is still often employed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its potential to incorporate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辜正坤: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的千年难题 绝对标准即原作本身,要想绝对忠实,只有一字不 译,照搬原作;

最高标准即抽象标准,可以理论表述为最佳近似度, 即译文与原文在各个层面的最佳近似程度;
具体标准即分类标准,它们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 互相补充。 绝对标准是最高标准的标准,最高标准又是具体标准 的标准。这样一来,一元的绝对标准和最高标准与多 元的具体标准之间形成强大的辩证张力,在理论和实 践两个方面都成功地解决了翻译标准的千年难题。




Translation studies
approaches (e.g. cultural approach, linguistic approach); theories (e.g.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polysystem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e.g. descriptive, empirical);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criticism, didactic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normative. As a reaction against such vagueness and
contradictions,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de various attempts to redefine the concepts ‘literal’ and ‘free’ in operational terms, to
兼通中国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严复:信、达、雅 严复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的《译例言》 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 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 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翻译理 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 “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起的争议最大。


他引用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 阐释“雅”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能用“近 世利俗文字”,“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 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
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TUNE:“CROWS CRYING AT NIGHT” 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too soon. 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Your rouged tears like crimson rain Will keep me drink in woe.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The stream of life with endless grief will overflow.

cultural, beyond the text

Andre Lefevere (勒菲弗尔) & Susan Bassnett (巴斯奈特)
Marcus Tullius Cicero (西塞罗) The Roman rhetorician and politician (106–43 BCE )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Cicero 46 BCE /1960 CE : 364) St Jerome (圣哲罗姆) the most famous of all western translators (347–420 CE ) Now I not only admit but freely announce that in translating from the Greek – except of course in the case of the Holy Scripture, where even the syntax contains a mystery – I render not word-for-word, but sense for sense. (St Jerome 395 CE /1997: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