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阴 阳
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及其相对 平衡状态
消
长 平
生理上 机体中的物质与物质,功能 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
衡
应用
消长,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意义
态的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的阴阳消长,不能维 持相对平衡的消长,即出现 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
(实证)— 祛邪
伤阳——酌加温阳药 (兼阳虚)
调
阳盛——用寒性方药治疗 (实热证) (热者寒之)
整
阴 阳
伤阴——酌加养阴药 (兼阴虚)
阴阳偏衰
(虚 证)—扶 正
阴虚——用补阴方药治疗 (虚热证)(阳病治阴,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用补阳方药治疗 (虚寒证) (阴病治阴,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 兼顾不足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降、入(阴)
阴阳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偏衰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盛 实寒证(阴盛则寒) 伤阳——兼阳虚(阴盛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阳盛则热) 伤阴——兼阴虚(阳盛则阴病)
阴虚 阴不制阳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46
脏腑的分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
焦
47
(一) 五 脏
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 能 ,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 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 的功能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48
心
49
心的生理功能
一、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整体观念
自 然 环 境
人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社 会 环
境
目
筋
胆
耳
骨
肝
舌 脉
膀胱
小肠
肾
心
肺 大肠 皮 鼻
脾 胃
肉
口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
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
阴
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为阳,阳转
阳
化为阴
相
互
转 化
应用
生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 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
意义
功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 化关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 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生
含义: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规律:
意义: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 《难经》把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 之为广义的神。即 “形征”,包括面色表情,
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 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 的神。
(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
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
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 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56
3.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 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 现
57
4.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 “鼻为肺窍” 过忧伤肺
上下
阳——上部 阴——下部
人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体 分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阴
Leabharlann Baidu
阳
阴——体内——内脏
阳——六腑 阴——五脏
阳—心肺
阴—肝脾肾
经脉
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面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 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 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 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 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 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 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阴
阳
理解
有对立就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对
相互制约防止对方过于亢盛,才能保持事
立 制
物的相对稳定性。阴阳双方在对立斗争之 中相互制约,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
约
生理上 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
应用
及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
意义
阳秘”
病理上
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受到破坏,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 阳失调”的病变
含义: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
引起相乘的原因
太过——克者太过 不及——被克者太弱
如:木旺乘土 如:土虚木乘
五行的相侮
含义: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 侮”。
规律: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 不及——克者太弱
如:木旺侮金 如:金虚木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经 络 学 说
1、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学说。
2、作用:
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中药归经的重要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 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 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 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 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 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 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 、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 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 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脏、腑等) 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 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肺朝百脉 肺通过心脉使气布散全身,以营养 各组织器官而维持他们的正常生理活动。
55
2.肺主宣发肃降
(1)含义:
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 式为升和出。
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 降和入。
第十五章
中医药学基础
主讲:石海
对中医学的认识
授 人 以 鱼
不 如 授 人 以 渔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 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各
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
不能另一方面单独存在的互根关系,以
阴
及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助长对
阳
方的互用关系
互
根
生理上 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
互
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存在
用
应用
着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意义
病理上
机体内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 常,就会产生“阴阳互损”, “阴阳离决”,的病理变化
补其不足
三、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
普遍性: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 属性和变化规律进行概括分析。
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 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可分性:阴阳中复有阴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关系
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五行的相克
含义: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
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
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 “我克”者为我
“所胜” 。
比如水为火之“所不胜,金
为火之“所胜。
五行的相乘
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如:色泽鲜明—阳,色泽晦暗—阴
语声洪亮—阳,语声低微—阴 脉浮数—阳, 脉沉迟—阴
指导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阴盛——用热性方药治疗 阴阳偏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50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的含义
• 解释生理现象 • 解释病理传变 • 指导疾病诊断 • 指导疾病治疗
解释生理现象
•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解释病理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 相侮
指导疾病诊断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 况。
阴阳五行学说
二、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 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 统一的概念。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功能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 物质的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 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 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58
脾
59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1)运化水谷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 用。 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 这一过程称之为“化”。 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 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2)运化水湿 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其在体内停滞。 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五、脏 腑 学 说
43
概述
脏腑又称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内脏。 象 ----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 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44
黑箱理论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 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60
2.脾主升
(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 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 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 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气主升”。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推断病情的 轻重顺逆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五色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得相生之脉为顺
色脉合参 得相克之脉为逆
指导疾病治疗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
51
• 3.主汗液 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
• 4.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其志在喜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
在志为喜:过喜伤心
52
肺
54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