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是指通过调整和整合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以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实施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促进。

一、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以吸引外来投资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优化税收政策,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创新活动。

加强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改造。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产业园区建设和土地扶持政策,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推进产业升级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高区域经济的附加值和发展动力。

三、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区域发展。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吸引高层次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加强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加强人才交流和流动,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人才使用平台。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连接。

改善水电供应和服务,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利用。

提高通讯网络覆盖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信息共享和创新。

五、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品质。

国家高新区“四个跨越”的再认识与解读

国家高新区“四个跨越”的再认识与解读
I [ >
I [ = >
“ 四 个跨 越 ” 的 实现 方 式有 以下 , L 种路径 : ( 一 )路径 之 ~ 先 行 先 试
现代城市功能区
创新经济
从 前 期 探 索 、 自我 发 展 向 肩 负起 创 新 示 范 和 战 略 引领 使 命 跨 越 ,要求 同 家 高 新 区 要 充 分 发 挥 先 行 先 试 的示 范 、 引领 作 用 。 因 此 ,未 来 国 家 高 新 区 应 按 照 中 央 关 于 深 化 科
从1 二 业经济 I 创 新 经 济 转 变 ( 见图1 )。
享 ;大胆探索改革 措施 ,先行先试 ,进一步破除影
响 科 技 与 经 济 结 合 、 影 响 科 技 创 新 效 能 发 挥 的 障 碍 ,激 活 科 技 要 素 。 一 是 高 新 区 要敢 于先 行 先 试 , 创 新 管 理 体 制机 制 ,扮 演好 产业 组 织 者 、市 场 开 拓
变 ,发 展 动 力要 从 要 素驱 动 向 创 新 驱 动 转 变 ,建 设 艰点 要 从 注 露硬 环 境 建 设 向 注 重 软 环 境 建 设转 变 , 发 展 路 径 要 从 招 商 引资 向 自主 创 新 转 变 ,同 区 形 态 要 从 产 业 孤 岛 向现 代 城 市 功 能 区 转 变 ,经 济 形 态 要
从 目的来 看 , 四个跨越
是 以把 同 家 高新 区
者 、改革探索者 、价值发展者、创新需求的服务者、
自主创 新 责任 人和 战 略投 资 人等 角 色 ;大 力优 化管 理 体 制 ,主 要 包括 提升 管理 位 势 ,探 索 多元 的联 合 治理 模 式 ,实 施高 效 化 、扁平 化 、专业 化 的管理 ,确立 科 学 的考 核 评价 制度 ,强化 创 新 与产业 促 进 ,提 升 园区 的 支撑 、服 务 、运营 能 力与 水平 ,注 重 管理 模 式 的阶 段 性和 渐 进性 发 展等 。二 是 高新 区政 府 要 完善 政策 支

2024年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2024年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2024年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1.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2.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业创新效率:减轻企业创新负担,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创业创新活力释放。

3.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创新资源: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加快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提升。

二、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转型1.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鼓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相关创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产业和数字化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三、加强区域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协同性和包容性1.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均衡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区域发展的硬环境条件。

3.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经济稳定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增加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消费升级。

2.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和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3.加强宏观调控:密切监测经济形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市场预期。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TEBI ECEHUA

另U 策
戈l J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 促 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豳 济南
■●
舡 战性 兴业整 坟 前 界 济 构 是 展 略 新 产 调 当世 经 结 ,

个 国 家 高 新 区 中 排 名 第 1 位 , 要 1
技 术 产
该 担 当
大 力 培 育 战略 性 新 兴 产 业 ,通 过 产 业转 型升 级 带 动 全 区 经 济 社 会


国 家 高 新 区 应 当 在
力 .济
进 制造
转 方 式 、调 结 构 方 面 发 挥 带
头作 用 是 在 发 展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和 先
的经 济 增 长 点 、提 高城 市核 心 竞
争 力 、 构 建 现 代 产 业 体 系 、 加 快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济 南 高 新 区 目前 在 全 国 5 5
J 的 主 力 军 。这 也 是 新
的 动 力 之 所 在 。 从 应
危机 的 工作实 践来 看 , 之所 以经 受住 了冲 击 ,
9年 取 得 了 GD 增 长 P
亳 上 工 业 主 营 业 务 收 以
是 产 业 规 模 较 小 ,区 域 布 局 分
散 。 重 点 龙 头 项 目 少 , 产 业 链 条
工 作 , 采 取 强 化 目 标 管 理 、加 大
企 业 10 , 占 济 南 市 1家
收 入 增 长 3 . 、出 口创 汇 增 长 66 %
1. 87 %的 不 凡 成 绩 ,今 年 以 来 各 项 主 要 经 济 指 标 又 都 保 持 了 2 %和 O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该领域的迅猛增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政策支持是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例如,《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财政、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二、人才支撑是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学术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科技创新是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科技投入,推进了自主创新,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大力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支持机制,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7.26•【字号】汕府函〔2020〕105号•【施行日期】2020.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要求,培育发展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汕头现代产业体系,现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集中有限资源,在重点发展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在培育发展领域加强规划引导,争取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形成新的产业链。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集群化、集群链条化,打造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5%以上,形成一批高端产业链和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粤东地区产业差异化发展初步形成,汕头成为引领汕潮揭都市圈产业升级发展领头羊。

(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技术领先产业的先发优势。

国家级创新平台达5个以上,省级新型创新平台达30个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飞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基于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的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科技等。

它们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成为了创新的热土。

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兴起,还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都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这些创新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还提高了经济结构的效率和灵活性。

例如,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型,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这种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还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区域发展的均衡。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在农村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吸引农民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还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会阻碍这些产业的发展。

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药材产区之一 。 有做 大做 强的基础 。经过 三线 建 设 ,贵帅I 了较好 的工业基础 ,其 奠定
中在 航空 、航 天 、电子 等三大军 工基
展 制 高 点 的重 大 战 略 。 当前 ,以美 国 、 日本 、欧洲 为主的发达 国家纷 纷 制定新 的 国家 发展战略 ,加大投 入支
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 的转 移。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
加 大财政 支持 力度 。要 设立 建立
省还是有 很大的 差距 , ,山东 省为 如 加大科技 创新支 持力度 ,2 1年 ,该 00 省财政将 自主创新 成果转 化重大专 项 资金增加 到 2 元 ,重 点支持4 项 省 亿 7
自主创新 成果转化 重大项 目。所 以 , 我们应加 快制定 鼓励企业 自主创新 的 促进办 法 ,同时 ,还可通 过提供试 验 试用场所 、实施 示范工程 等方式 ,对
呢?
“ 两横三纵 ”城市化 战略 格局 中长江
通 道横 轴 和 包 昆通 道 纵轴 的 交汇 地 带 ,渝黔 、贵 昆 、黔 桂 、湘黔 铁路和 贵阳至 广州 、贵 阳至 重庆 、贵 阳至成 都快速铁 路 、长沙 经贵阳至 昆明客运 专线在贵 阳交汇 ,杭 瑞高速公 路 、西
位 ,其 中2种 居全 国前 5 。贵州 磷 8 位
探 明了储 量 ,有4 种储 量居全 国前1 1 0
兴 产业 ,主要 在高端装备 制造和相 关 新材 料 、新能 源产业 、生物 产业 等方 面有所突破 。
区位优 势。从 区域分布 看 ,全 省
高技术产业 主要集 中在 贵阳市 、遵义 市 、安顺市和 黔南州 ,即主要 集中在
黔 中经 济 区 。黔 中 经 济 区处 于 全 国
政研前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由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如企业研发配套补助、购进高新技术设备补贴、成立研究院补助等;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在银行设立专门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贷款;开办科技贷款业务..还要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产业优惠为导向;以项目优惠为重点;实行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措施..另外要放宽对科技创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除减免税额和降低税率等手段以外;还要从税基、应纳税额以及优惠税率等方面入手;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创新积极性..三、实施新兴产业人才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一是制定人才引进策略..建立创新型人才、海外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项目奖励基金等;把人才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工程来抓;建立长效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同时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领域;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运用教育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建相互协作的多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可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引导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作合理布局人才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基础技术型人才;利用高等教育、企业培养体系培养技术骨干型人才;利用国际交流提升技术骨干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战略眼光;逐步完成新兴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创造优良条件和施展才华舞台..政府出台并落实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优化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实行优惠收税政策;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设立高科技项目风险基金;对人才开展高科技项目、技术创新研发进行投资或资金赞助等..四、鼓励发展三网融合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引擎随着新兴战略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产业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抓住新兴战略产业机会;发展主导产业优势;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成为区域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网融合的提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将有超过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我们应借助三网融合机遇;顺势而为;促进江苏省产业升级;催生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网融合’的经济效益在三到五年后会显现;其中最有潜力的是IPTV;未来三年;用户将达到3000万元;今后这将是一个可以达到几千亿元产值的市场”..一是重点扶持一批江苏省本土企业..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运营商的主动出击;关键还需要广大三网融合产品提供商、集成商、服务商整个产业链的积极配合;需要有领军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本土企业贴近用户、贴近本地老百姓的需求;更容易提供最适合的产品、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因此;建议政府大力扶持一批江苏本土企业;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各领域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帮助这些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网融合市场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二是积极打造三网融合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推动行业发展起到显着作用;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江苏省三网融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本土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三是支持建设以三网融合为主题的智慧生活产业园..要充分借助和利用江苏在信息化、数字化产业领域的政策、环境优势;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在三网融合方面具有突出创新发展能力的企业汇聚江苏;支持建成江苏省三网融合智慧生活产业园..产业园要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形成以打造百姓智慧生活为主题的三网融合发展产业链;为普通百姓提供智能消费、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智能社区、娱乐互动等智慧生活新篇章;从而推动江苏新型信息化人文产业大发展四是尽快成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三网融合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市场利益分配问题;运营机制问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产业的融合;如物联网、云计算等;需要统筹规划;政府需联合各方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建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的方式;加快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抢在外省市之前实现试点目标;成为全国试点成功案例;进而在全国推广..五、加强国际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通过与所在国的合资合作;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推进产业“走出去”进程..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借助境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三是引导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来江苏投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来苏设立研发机构..实践将充分证明;谁能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谁就能引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江苏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力的产业集群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 因此 ,滨海新区未来仍将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作为发展重点 ,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其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或带动区域产业
发展作用的发挥。 三 、加快 高端 战略性 新 兴产业聚 集—— 现 阶段
天津 滨海 新 区提 升服 务 区域经 济能 力的现 实选择
的核 心 载体 。
问题 ,即总量扩张迅速,传统行业优势依然 ,新兴 制造业贡献不足。在新 区制造业结构中,汽车及装 备制造 、石油和海洋化工、黑色冶金等传统制造业 仍然是最主要 的支柱产业。 第三,主导产业带动能力显得不足 。新区外资
企业较多,产业关联度不高 ,产业链不完整 ,上下 游产业缺乏紧密对接 。 第四,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 ,而且 内部发展不 均衡 。传统服务业相对饱和 ,消费不足 ,金融等现
代服 务业 的发展 严重 滞后 。
总的来说 ,新区通过能级上升 、结构升级 ,区
域服 务能力 不 断提升 ,在 “ 个层 面 ”联动发 展 中 三
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 在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 、 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周边省市的发展起到 了示范带动作用;在产业链延伸、口岸直通与合作 、 保税出口 加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等方面对环渤 海地区甚至我国北方区域发挥了综合服务作用。
虽 讨研 】 【 与 究 探
虽探 与 究 【讨 研 】
破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重大项 目带动 下 ,形成 了航空航天 、电子信息 、汽车及装备制 造、石油和海洋化工 、国防科技 、轻工纺织、生物
第一 ,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
业所 占比例偏低 。第三产业不足 ,且发展相对滞 后 ,虽增长较快 ,但增加值在G P D 中所 占比重依然 偏低。20 年滨海新 区服务业 占全区G P 09 D 的比重仅 为3 . %,分 别 比京 、沪 、穗 的6 . %、4 . %、 23 7 O0 0 78 6 5 .3 2 .3 54 和2 . 个 百分 点 。 3 %低 76 、1. 0 9 06 6 第二 ,第二产业不强 ,内部仍存在结构性失衡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迫切要求。

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 32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原则。

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带动一批上下游相互配套的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原则。

集中力量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特色产业、骨干企业率先突破,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培育技术特色鲜明、分工协作有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

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发挥财税、金融、土地和环境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4.坚持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原则。

85. 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85. 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85. 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85、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区域经济的繁荣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资源和产业,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应用。

那么,究竟如何通过创新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呢?创新首先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

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一个区域如果能够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例如,在制造业中,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 3D 打印、工业机器人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

在信息技术领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市场分析、更高效的运营管理和更优质的客户服务。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区域需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这包括政府增加科研经费的拨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以及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

同时,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也至关重要。

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新技术在区域内的广泛应用。

人才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优秀的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他们能够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商业模式。

区域要积极吸引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更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以增强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也是关键。

区域内的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

创新还体现在制度创新方面。

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应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创新风险。

例如,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企业在项目审批、注册登记等方面的繁琐程序。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创新活动。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我国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鼓励转移;适当促退,但要解决 好有关的 社 会 问 题,诸 如 再 就 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业为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要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各地区
产品与产业的发展和人的生长过程相似,有一个从幼稚
安排。
到成熟,从成熟到衰老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
应该说,国家层面的历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经过 供给、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作用,每种产但各地区在选取战略性 “研制开发进入市场批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下降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地域分工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8)04-0033-05 DOI:10.13483/j.cnki.kfyj.2018.04.005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发展”等五大理念,党的十 新兴产业时并非如此,大多是简单套用国家决定,因而缺乏特
33
开发研究 2018年第 4期
衰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未结束,某种类似功能的新产 品已稳定进入市场并达到畅销阶段。此时,市场销售量大而 品又在研制、开发之中。与此类似,一种产业由出现到衰落, 稳定,但增长率已不如朝阳时期。此阶段对应的产业是支柱 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产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5]。 产业。(4)夕阳时期。产业主导产品的销售处于停滞状态,整 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 4个阶段:(1)新兴阶段。由于在某一科 个产业趋于萎缩。 学技术领域内出现重大突破,围绕着该项科技成果出现了一 个新产品群而导致一个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此阶段对应的 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2)朝阳时期。该产业 的产品经过试销后开始为顾客所接受并进入成批扩大销售阶 段。随着销售的增加,利润不断增长。此阶段对应的产业是 战略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3)支柱时期。产 业 的 主 导产

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1. 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支持。

3.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应,提升区域水资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1. 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研发环境和条件,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和保护意识。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1. 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提供创业创新的政策和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

3. 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拓宽出口渠道,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区域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1.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五、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2.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减排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 加强生态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区域发展环境。

六、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1. 改革和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能。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有哪些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有哪些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有哪些引言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追求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被视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教育改革战略和城市化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区域经济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常见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产业转型升级、开放政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将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和模式进行转变,以适应新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等。

开放政策开放政策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开放政策可以包括减少贸易壁垒、降低外商投资限制、提供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等。

通过开放政策,可以吸引外资、引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增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科技含量高、创新驱动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常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

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增加科研投入科技创新需要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

区域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资金的比例,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区域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业孵化器,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刘若霞[摘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国家发展蓝图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区域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选择、重点突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先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合理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和建设中应注意:重点布局、有序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依托新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2—0041(03)[作者]刘若霞,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一、引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危机时期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返实体经济,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抢占世界经济、技术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态势,我国各地区根据中央部署和具体区情,积极规划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实体经济,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政府决策层和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及战略管理研究的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加强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于如何实现中央决策部署与各地区实际相结合,中央党校调研组认为,应“将大气候的必然性要求与小环境的应然性需求紧密结合”,“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

[1]吴敬琏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现有产业链延伸和科学技术新成果催生中产生。

他提醒要关注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出现的一些苗头,如“不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和实际情况,一哄而起地上项目,导致新一轮同构化”。

[2]肖万春,邓彬(2011)提出,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立足本省实际,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并将这一发展模式概括为传统产业依托型、品牌攻坚型、地区差异型、政府引导型和自主研发型。

[3]黄先海(2010)在研究浙江的发展思路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选择应从大产业层次深入到细分产业层次;技术战略应区分是着重开发还是研发。

[4]李英,杨明华(2010)实证分析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的地域集聚特征和趋势,发现在空间上,一般集聚在经济较发达和科技研发能力较强的城市,或者集聚在具有丰厚自然资源的地区,而且对科技及资金的集聚效应要大于对劳动力的集聚效应。

[5]王忠文(2010)系统地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的提出和内容,探讨了天津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以科研基地、研发平台、产业集聚区支撑的发展路径。

[6]黄庆华(2011)以重庆为例,提出要在产业选择、培育方式、发展路径、空间布局、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谋划,带动重庆经济发展。

[7]关于产业成长与区域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由来已久,积1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增强县域科技发展能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2010GXS5D255)、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支撑我省统筹城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11ZR0052)和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度重点课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克服机制研究”(XHJJ-1101)的阶段性成果。

累丰富。

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阴霾尚未过去,欧债危机波涛又起的国际经济新形势面前,如何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恢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带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复苏,却给人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这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大课题,不可能在这篇小文章中系统探讨。

本文所涉及的是我国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各地区的实践和学界的研究,给本文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科学选择、重点突破,培育区域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一是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部门、新行业;一是战略性地位,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因而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相比,更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引领和先导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和产业发展的方向,需要我们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从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科学选择、重点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在不同发展时段和不同层次梯度是有差异的。

从层次梯度上,要区分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

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是指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对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

在区域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的一面,又有切合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先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面。

[8]区域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总体规划蓝图中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高度重视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的《决定》要求,在宏观指导上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衔接、优化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9]根据中央精神和各地实践经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首要的一条是将国家规划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科学选择、重点突破。

即在准确把握国家总体部署和地区实际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寻求重点突破。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十二五”规划和一系列指示已经很明确了,现阶段,要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各地区也从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能力、发展需求等实际出发,进行规划、部署,进入了初创阶段。

下一步专项规划和项目建设应与国家出台的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相衔接,并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协调对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避免同构。

各地区按区域差异和比较优势,将产业选择从产业大类细分到行业以至重点产品。

将技术选择从理念开发和单项引进具体化到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自主创新研究与系统集成、开发应用。

通过科学选择和重点培育,使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区域先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道路,既可以是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中实现产业化的道路,也可以是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高端化的道路。

总之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结合的结果,亦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两条并行不悖的时代轨迹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培育代表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未来的区域先导产业,还是壮大富有优势特色,承载着国民经济大厦的区域支柱产业,都要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上走出新的路子。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区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壮大区域支柱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其产值占总产出的比例较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也大。

据估计,我国GDP 的87%左右由传统产业创造,国家财政收人的70%左右来自于传统产业。

[10]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总体上,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低,经济技术面貌处于低端水平。

因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引领和产业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先进技术和科学理念,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能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再次迈入新的成长阶段,从而撬动这个产业的“大块头”,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厦,反过来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央十分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先导产业与壮大支柱产业的互动关系,强调要着眼长远,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因素是突破技术落后的瓶颈。

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应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运用,将先进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引入高端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共享技术转化成果中,激发传统产业内部自主创新的源泉。

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跨区域的交流合作,使传统产业在合作创新中增强自我发展24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12能力。

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一般较短,附加价值不高。

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增加产业附加价值,使传统产业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

同时,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的引入,可以弥补和接通传统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部分,使整个产业链在高水平上顺畅地串联起来,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激发传统产业内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思维。

在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过程中,将新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管理系统,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方面的管理绩效,推动传统产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新的消费需求也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传统产业产品市场化过程,拓宽盈利渠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改变交通、通讯等沟通方式,拓展市场空间,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合理引导产业集聚,优化空间经济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空间集聚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征。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合理引导产业向最有基础和条件的地域空间集聚,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理论和实践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化效应和带动作用,是由其所代表的技术先进性、前沿性和产业发展方向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