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单元学案

必修2第一单元学案
必修2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2、读懂人口增长模式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

征、地区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3、读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探究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

学习重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自主学习

1、产业革命前,________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增长

_______。

2、产业革命后,由于_____发展和对______ 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

技术进步,导致人口_______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_______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________ 条件大

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有人惊呼人类进入“_________”时代。

问题探究:1. 图1-1-2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表1—1—1至表1—1—3“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人口增长”反映了人口增长的什么特征?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自主学习: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向___出生率、___死亡率、___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问题探究:1.人口增长第一阶段与第四阶段都是低增长阶段,它们有什么不同?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为什么?

3.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自主学习

1、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等引

起的问题最为突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__________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__________国家人口数量已保持相当稳定。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1)问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比重过大等问题。

(2)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______、就业、______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_____。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__________,不利于_______、经济、______、就业、_______等问题的解决。

(3)措施:实行__________政策。

3、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1)问题:发达国家普遍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

(2)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带来_________、

_________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措施:一些发达国家采取_________

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_______。

问题探究

1、当今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的表现是什么?

三、反思总结:

1.

A.

C.

2.

A.

3.

A.

C.

4.

A.自然灾害减少

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

5.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

C.失业问题

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

6.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人口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

(2)图中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___两个阶段,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两个阶段是___,其

中___之间的虚线处最高,其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C 、D 两阶段死亡率最低,至____阶段死亡率又有所上升,这是

因为____造成的。

(4)我国正处于___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比较快,这是我国大力开展____

_工作的结果。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2、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4、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

自主学习: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 迁入或迁出,而发生 的永久性或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三大要素

──跨越行政区界线

──永久性或长期性

2.人口迁移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分

_____人口迁移

(3(1

(2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______”,由_________向未开发地区迁移,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_______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地理大发现和_________ 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 ,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__。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________ 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___________ 出现和___________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问题探究

1. 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频度和强度大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吗?

2.自然条件一直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吗?

知识点二、人口流动

自主学习:1.概念: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学习、、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外出活动,而不变更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发展水平。和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①迁移方向为从农村到______,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______城市和工矿区。

②主要迁出地为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主要迁入地为广东、上海、

北京、新疆等。

③迁移方式以______流动为主。

④主要目的是务工和。

⑤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

平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问题探究

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我国的“民工流”是人口流动现象,而不是人口迁移现象?

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自主学习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其中,地区间

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移动的效应

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和效应、经济效应和效应。

⑴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并对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收入、保护

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迁入人口必然会对和产生深刻影响。

⑵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以及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

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2、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 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欧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亚洲最大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在( )

A.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B.来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C.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

6.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3、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5、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自主学习

1.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一般以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格局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半球的20°—60°;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千米范围内;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米的范围内。

各大洲中,洲人口最多,洲至今没有常住人口。人口分布密集区:东亚、、和国东北部。人口分布稀少区:高山和寒冷地带、地带和地带。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2.一个地区人口密度大好,还是人口密度小好?

3.读表1—3—1、1—3—2、1—3—3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及原因。

4.读图1—3—2世界人口密度图,找出人口最稠密的4个地区及人口最稀少地区,试解释的原因。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主学习

1.自然环境因素

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地形:平原人口,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战争和历史因素等。政治因素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问题探究:

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样说是否正确?可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自主学习

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

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东西差异:多少;

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少;

经济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少;

民族差异:多少

问题探究:

1.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其中西藏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其余省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全国的96%,其中台湾人口密度高达500人以上。分析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自主学习: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与

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丰富程度,水平,发达程度,程度,人口水平及__ ___水平。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

有性和性。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的生活方式,保证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人口合理容量约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问题探究:

1.我国可以说“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地少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最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值还会下降,那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矛盾,请举例说明。

2.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家人在此幸福的生活。几年后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几家人口,结果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大批人家外迁。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理论解释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回答(1)~(3)题。

(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

(2)分析各国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________________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

合。所谓最佳,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环境好的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必是生态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地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生活方式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5.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

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

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6.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

7.我国下列省中,人口密度差异很大,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的是( )

A.四川 B.山东 C.新疆 D.台湾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9.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能进行定量计算,存在具体的数量

B.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往往低于其人口合理容

C.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极限人口数量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 精编版

必修2 教学案(全册按课时) 带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 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 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 自主探究: (06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A、6 B、12 C、26 D、30 还有哪些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测试: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C.NaH D.H2O2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2017-2018学年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第3课时

第3课时卤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结构特点。2.能说出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进一步掌握结构与性质的内在联系。 一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1.填写下列表格。 2.分析观察上表,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不同点是电子层数不同,其变化规律是随着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归纳总结 1.卤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得到一个电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1.已知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0族 B.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ⅠA族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答案 C

解析 该微粒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为第17号氯元素,氯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核外有18个电子,说明是Cl 得到一个电子形成了Cl -。 2.关于卤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卤族元素的微粒都易得电子 B .和F 同一主族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C .化合物中卤族元素都显负价 D .卤族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答案 B 解析 卤族元素的阴离子如Cl -等不能得电子,A 选项错误;卤族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B 选项正确;NaClO 中Cl 为+1价,C 选项错误;从F →I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D 选项错误。 二 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1.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H 2反应 (1)填写下表

H 2+I 2 △ 2HI (2)分析上表可知,从F 2到I 2,与H 2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逐渐升高,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以上实验可知,Cl 2、Br 2、I 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由上述实验可知,Cl 2、Br 2、I 2三种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l 2>Br 2>I 2,相应卤素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 - >Br - >Cl - 。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归纳总结 1.卤素单质性质的相似性 (1)与H 2反应:X 2+H 2=====一定条件 2HX 。 (2)与活泼金属(如Na)反应:2Na +X 2=====点燃 2NaX 。 (3)与H 2O 反应 ①X 2+H 2O HX +HXO(X =Cl 、Br 、I); ②2F 2+2H 2O===4HF +O 2。

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知识梳理】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 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 纯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 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 思考: 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______,因此F2便有了____、_____、_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性状: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不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 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一章 学案2步步高高中物理必修二

学案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目标定位] 1.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等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会确定互成角度的两分运动的合运动的运动性质.3.会分析小船渡河问题. 一、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问题设计] 1.如图1所示,小明由码头A出发,准备送一批货物到河对岸的码头B.他驾船时始终保持船头指向与河岸垂直,但小明没有到达正对岸的码头B,而是到达下游的C处,此过程中小船参与了几个运动? 图1 答案小船参与了两个运动,即船垂直河岸的运动和船随水向下的漂流运动. 2.小船的实际位移、垂直河岸的位移、随水向下漂流的位移有什么关系? 答案如图所示,实际位移(合位移)和两分位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要点提炼] 1.合运动和分运动 (1)合运动和分运动: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种运动时,这两种运动叫做分运动,而物体的实际运动叫做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①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即同时开始,同时进行,同时停止. ②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时,就可以不考虑其他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③等效性:各分运动的相应参量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参量相同.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和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合成和分解时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运动性质的判断 分析两个直线分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时,应先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运动的合初速度v 0和合加速度a ,然后进行判断. (1)判断是否做匀变速运动 ①若a =0时,物体沿合初速度v 0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a ≠0且a 恒定时,做匀变速运动. ③若a ≠0且a 变化时,做非匀变速运动. (2)判断轨迹的曲直 ①若a 与初速度共线,则做直线运动. ②若a 与初速度不共线,则做曲线运动. 二、小船渡河问题 1.最短时间问题:可根据运动等时性原理由船对静水的分运动时间来求解,由于河宽一定,当船对静水速度v 1垂直河岸时,如图2所示,垂直河岸方向的分速度最大,所以必有t min =d v 1 . 图2 2.最短位移问题:一般考察水流速度v 2小于船对静水速度v 1的情况较多,此种情况船的最短航程就等于河宽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如图3所示,且cos θ=v 2 v 1;若v 2> v 1,则最短航程s =v 2v 1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且cos θ′=v 1 v 2 . 图3 三、关联速度的分解 绳、杆等连接的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者的速度是有联系的(一般两个物体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以第三周期为例,说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2.通过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根据所给药品: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金属钠,酚酞溶液,MgCl2溶液,盐酸(1 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钠、镁、铝金属性的强弱。(先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再做实验。) 实验一:金属和水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金属和酸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三:碱性强弱比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论: 【思考交流】 阅读课本P16第3个表格,探究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 结论: 小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结构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元素的化学性质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同样,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确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也可以反映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在自然科学方面:元素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元素周期表为发展过渡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2.在生产中的某些应用。 (1)农药多数是含等元素的化合物。 (2)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的元素,如Ge、Si、Ga、Se等。 (3)催化剂的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目前人们已能用铁、镍熔剂作催化剂,使石墨在高温和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石油化工方面,如石油的催化裂化、重整等反应,广泛采用作催化剂。 (4)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的制取:在周期表里元素,如钛、钽、钼、钨、铬,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随堂检测 1.下列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H2SiO3 B.原子半径大小:Na>S>O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还原性强弱:F->Cl->I- 2.硒是人体肝脏和肾脏的组成元素之一,现在含有元素硒(Se)的保健品已经进入市场,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与钾元素同周期,关于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34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SeO4 C.Se的非金属性比Br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气体强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H3、H2O(g)、HF稳定性依次增强 C.HClO比H2SO4酸性强 D.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 4.已知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第1章 第1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课前预习与复习 1、年,国化学家将元素按照 依次排列,并将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以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依据由改为,周期表也逐渐演变成我们常用的这种形式。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 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 = = 2、画出元素周期表轮廓,并在相应位置写出1~20号元素名称与符号 课上新知 1、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横行():把相同的元素,按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纵列():不同横行中的元素,按递增

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2、元素周期表结构 3、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0族称为元素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垂直的定义,判定和性质。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平行,垂直判定 与性质定理证明与应用。 第一课时 棱柱、棱锥、棱台 【学习导航】 学习要求 1.初步理解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形成特点。 2.了解棱柱、棱锥、棱台中一些常用 名称的含义。 3.了解棱柱、棱锥、棱台这几种几何 体简单作图方法 4.了解多面体的概念和分类.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 棱柱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柱的特点:. 【答】 2. 棱锥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锥的特点:. 【答】 3.棱台的定义: 表示法: 思考:棱台的特点:. 【答】

4.多面体的定义: 5.多面体的分类: ⑴棱柱的分类 ⑵棱锥的分类 ⑶棱台的分类 【精典范例】 例1:设有三个命题: 甲: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围体一定是棱柱; 乙:有一个面是四边形,其余各面都三角形所围成的几何体是棱锥; 丙:用一个平行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得到的几何体叫棱台。 以上各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A.0 B. 1 C. 2 D. 3 例2: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解】四棱柱的作法: ⑴画上四棱柱的底面----画一个四边形; ⑵画侧棱-----从四边形的每一个顶点画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⑶画下底面------顺次连结这些线段的另一个端点 互助参考7页例1 ⑷画一个三棱锥,在它的一条侧棱上取一点,从这点开始,顺次在各个侧面画出与底面平行的线段,将多余的线段檫去. 互助参考7页例1 点评:(1)被遮挡的线要画成虚线(2)画台由锥截得 思维点拔: 解柱、锥、台概念性问题和画图需要:(1).准确地理解柱、锥、台的定义(2).灵活理解柱、锥、台的特点: 例如:棱锥的特点是:⑴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⑵多边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⑶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若一个几何体,具有上面三条,能构成棱柱吗?或者说,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吗? 答:不能. 点评:就棱柱来验证这三条性质,无一例外,能不能找到反例,是上面三条能作为棱柱的定义的关键。 自主训练一 1. 如图,四棱柱的六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四棱柱可以由哪个平面图形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得到? 答由四边形ABCD沿AA1方向平移得到. 2.右图中的几何体是不是棱台?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四条侧棱延长不交于一点.3.多面体至少有几个面?这个多面体是怎样的几何体。 答:4个面,四面体. 第二课时圆柱、圆锥、圆台、球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A C B D A1 C1 B1 D1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复习学案汇编

第1节元素周期表复习学案 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短周期长周期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相关练习】 1.同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 O 2Na + O 2 Na 2 O 2 2 Na + 2H 2 O =2NaOH + H 2 ↑ 2K + 2H 2 O =2KOH + H 2 ↑ 2R + 2 H 2 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金属性逐渐。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呈增大趋势(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原子半径增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 点燃点燃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最新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关系;简单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运用: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一、化学能与热能(关键熟记哪些类型的反应吸热或放热) 2.常见的放热反应: -------------------------------------------------------------- 3.常见的吸热反应: ------------------------------------------------------------------------------------------------ 【自我评价】 1.在反应H2 + Cl2=2HCl中,已知H-H键能为436kJ,Cl-Cl键能为243kJ,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83 kJ热量 D.放出183 kJ热量 2、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2Q1 + Q2 > 4Q3 B、2Q1 + Q2 < 4Q3 C、Q1 + Q2 < Q3 D、Q1 + Q2 = Q3 二、化学能与电能 铜与锌用导线连接起来一起插入稀硫酸溶液中,由于活泼性 大于,所以锌片电子,电子由流 向,电流由流向;有电流通过,形 成原电池。此原电池中,为负极,发生__________ 反应(“氧化”或“还原”) 为正极,发生反 应(“氧化”或“还原”) 【自我评价】 1.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Mg B.Fe C.Al D.Cu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 ) A.不变B先变大后变小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题型3 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的为( )

化学: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的】 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1. 原子是由和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和构成的。 质子带电荷,中子电荷。质量数= + 。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它们的关系是。在常见的有核素的元素中,氢元素有,,3种核素,碳元素有,,3种核素,铀元素有,,3种核素。 3.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的区域内运动。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个。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次排布在的电子层里,即排满了K层,再排L层,依次由里向外排布。 4. 经分析发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密切相关。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较易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较易电子,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特别是有关。 5.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等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它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 6.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横行,个周期,其中1,2,3周期称为周期,4,5,6周期称为周期称为;第7周期尚未填满,叫做周

期。各周期所容纳的元素原子数依次为。 7.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各纵列,其中第8,9,10三个纵列称为族;第18纵列称为族;其余14个纵列,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组称为族,表示,用仅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称为族,用表示。族的排列依次为。8.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备注 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 子数=电子数(原子)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周期数 原子半径周期内不包括稀有气体 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 最高正价氟与氧的化合价特殊, 没有最高正价,稀有气 体的化合价通常为0 最低负价 元素的金属性 不包括稀有气体 元素的非金属性 单质的氧化性 单质的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的碱性 氟与氧无最高正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化物,高氯 酸是最强的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的酸性 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 氢化物的还原性 9.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比较主族序数 常见化最高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