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畸后牙弓形态变化的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有不同类型的错牙合畸形的患者106例,年龄9~25岁,平均15岁。男39例,女67例。

错牙合畸形分类(Angles分类)与牙弓形态的表现见表1。

在上表中,AnglesⅢ类患者中有11例上、下颌Ⅰ分类是不同的,其上颌牙弓形态表现为椭圆形,而下颌牙弓形态表现为方圆形,为统计方便,均按上牙弓形态归类,占57.95%。AnglesⅡ类Ⅰ分类以尖圆形居多,达70.68%。

2 观察方法

分别对原始模型、完成模型及复查模型测量其牙弓弧长、牙弓前段长度和牙弓全长度、牙弓前宽度及牙弓宽度。

3 结果

牙弓形态不变而大小改变的有18例,牙弓形态改变的有38例,男12例,女26例(不包括牙弓大小变化)。在这38例患者中,以牙列轻度拥挤而作非拔牙矫治的病例居多,占26例,牙弓形态多由尖圆形或椭园形4年的观察,发现牙弓形态发生改变的38位患者治疗后的稳定性较差,易复发,全天戴保持器的时间较长,平均10个月。而其余68例(包括牙弓形态大小变化)的错牙合功能和稳定性均比前者好,全天戴保持器的时间也短于前者,平均为6个月。

4 讨论

4.1 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牙弓形态。有学者认为基因因素对上颌弓形的作用比下颌弓形大。环境因素对于牙弓形态的影响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决定牙弓形态的基本因素除了唇舌肌力外,还有牙周膜产生的萌出力和牙合力等。此外还存在头颈和下颌骨的位置、牙尖交错以及咀嚼肌情况等次要因素的影响。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弓形态的改变有的是矫治设计的需要,视情况扩大前部或后部弓或全牙弓,以达到非拔牙的矫治目的。本资料中此类型占68.43%,过度依赖标准弓引起牙弓形态改变占27.56%,而支抗选择或运用不当及正畸矫治力的使用不当均可引起牙弓形态的变化,此类型在本资料中占少数,为4.01%。

4.2 牙弓形态的改变对牙合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本资料结果表明,无论牙弓形态是否改变,只要能认真进行牙合关系的细微调整,消除牙合干扰,均能达到良好的咬牙合功能。而那些过度依赖预成弓或标准弓引起的牙弓形态改变,特别是上前牙弓宽度增大较多的患者,容易造成尖牙第一双尖牙区的覆盖较大,从而使牙合功能的调整增加不少难度。

Dela Cruz[1]对患者正畸治疗后的弓形进行研究,认为治疗后弓形倾向复发到治疗前的形态,治疗前个体弓形是治疗目标的最好指南。本资料也充分支持这一观点。因此从维护患者原牙弓形状出发,临床上很有必要对标准弓形作适当调整,使弓丝符合每个患者的牙弓需要。临床上往往由于镍钛丝不易成形,标准弓形未作调整就直接用到患者牙上(在使用直丝技术时尤为明显),容易造成尖牙的锁结关系不良,使牙颌矫治后的稳定性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