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以及做功问题。

3. 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二、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国旗、吊车,介绍滑轮也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定滑轮的特点(重难点)

问题1:直接用手和使用定滑轮提起的是相同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

猜想:不省力、但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问题2:验证猜想、进行实验(请大家严格按照以下的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1)根据甲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即:G= 2 N

(2)根据乙图组装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2___N,与钩码重力G 进行比较,F = G(>、<、=)即定滑轮不省(省、不省)力。

(3)在拉力作用下钩码上升的高度h= 10 cm,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10 cm,进行比较,s = h(>、<、=)即定滑轮不省(省、不省)距离。

(4)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同、不同)即定滑轮能(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利用定滑轮沿不同的方向拉动同一物体拉力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不发生改变,因为动力臂和阻力臂是定滑轮半径,沿不同的方向拉动同一物体,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没有改变,所以拉力不变。

(6)如上图所示,定滑轮使用时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这个杠杆的支点是轴心,

动力F的力臂为轮半径,物重对滑轮拉力为阻力,其力臂为轮半径,由圆的基本知识可知,两个力臂均为圆的半径,故L1=L2,F = G,所以定滑轮属于等臂杠

杆。

问题3:结论:定滑轮的特点:定滑轮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针对训练:使用动滑轮可以( D )

A.省力又省距离B.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C.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D.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探究点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重难点)

问题1:直接用手和使用动滑轮提起的是相同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猜想: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问题2:验证猜想、进行实验(请大家严格按照以下的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1)根据甲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即G= 2 N

(2)根据乙图组装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__1 __N,与钩码重力(G)进行比较,F= 0.5 G即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3)在拉力作用下钩码上升的高度h= 5 cm,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10 cm,进行比较,s= 2 h即:动滑轮不省距离。

(4)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_相同_(相同、不同)即动滑轮不能(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利用动滑轮沿不同的方向拉动同一物体拉力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发生改变,拉力F1-F3逐渐增大。因为阻力臂是动滑轮半径,阻力臂保持不变,沿不同的方向拉动同一物体,只有竖直向上拉动滑轮时,动力臂是动滑轮的直径,此时力臂最大,拉力最小;拉力的方向越倾斜,力臂越小,拉力越大。

(6)如上图所示,动滑轮使用时可看成是一个__省力__杠杆,这个杠杆支点在与顶端固

定的绳子和滑轮的接触点,动力F力臂为滑轮圆的_半径_,阻力臂为滑轮这个圆的圆心。问题3:结论:结论:动滑轮的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针对训练:如下图所示,工人利用动滑轮将沙匀速向上提升2m,已知沙重184N,动滑轮重6N,桶重10N,绳重和摩擦不计。则拉力的大小是__100__N。

探究点三:探究滑轮组的作用(重难点)

问题1:为了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观察探究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横线上。(如上右图所示)

(1)第一种滑轮组合,重物移动距离0.1 m,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0.2 m,动滑轮和重物的总重力 4 N,测力计示数 2 N。

(2)第二种滑轮组合,重物移动距离0.1 m,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0.3m,动滑轮和重物的总重力6N,测力计示数 2 N。

(1)第三种滑轮组合,重物移动距离0.1 m,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0.4m,动滑轮

和重物的总重力 4 N ,测力计示数 1 N 。

结论:动滑轮和重物是总重力被n 段绳子承担,则提升重物时,(忽略绳重和摩擦)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为 G + G 动 /n ;若重物上升h ,绳子自由端前进 S = nh 。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物重为250 N ,每个滑轮重50 N , 当物体被匀速提起时,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 力F 为100N ,当物体上升2m 时,则绳子 自由端在竖直方向移动了 6 m 。

四、当堂检测:

1.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中,__ 1___是定滑轮, 2 是动滑轮。

2.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中,动滑轮重20N ,若不计绳重及轮与轴的摩擦,当人对绳的拉力F 是50N 时,可使物体G 匀速上升,则物体G 重 80 N 。

3.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中,当人用力F 拉绳使物体G 匀速上升2m ,则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是 4 m 。

4.如图所示,某人站在A 处用一根绳子和两个滑轮提起物体B ,画出最省力的绕线。

5.用如图滑轮组提升600N 的重物,已知动滑轮总重40N ,则拉力F 为多大?若重物上升0.4m ,绳子自由端前进多少米?

F =

G + G 动 /n = 600N + 40N /5 = 128N

S = nh = 5 × 0.4m = 2m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 黑龙口中学吴里明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二)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钩码、弹簧秤、细线绳、剪铁用剪刀、镊子、铁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出示画有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的黑板。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4所示。 二、进行新课

引言:看课本图13-12。提问,我们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的轮子。观看实物,引出本节内容并板书:“三、滑轮”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 (1)观察定滑轮,指出旗杆顶端装有一个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看课本图13#0;9,分辨哪个是定滑轮。教师边讲边演示。 (2)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本节实验1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13-10装置进行。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数值有两个,一是钩码重,另一个是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值,得出并板书:“1.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2.动滑轮:

(1)看课本图13-9,分析乙图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甲图中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乙图中提起重物的滑轮是动滑轮。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甲图中人的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乙图中的动滑轮提升重物人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课文实验2参照图13-11进行实验。 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由学生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板书:“2.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说明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3.滑轮组 (1)提问:看课本图13-15,小女孩为什么能吊起一头牛犊?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1.2滑轮教学案新版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1.2滑轮教学案新版苏科版

学点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问 题:观察并寻找图11-2-2中甲、乙两组图片所示的滑轮装置的不同之处. 图11-2-2 (1)重物被提升过程中滑轮轴的位置变化不同。图甲中滑轮轴的位置__固定不动__,该滑轮为__定__滑轮;图乙中滑轮轴的位置__随物体一起运动__,该滑轮为__动__滑轮. (2)绕滑轮的绳子起始端所系的位置不同,定滑轮的绳子起始端系在提升的重物上,动滑轮的绳子起始端系在固定位置处. 学点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1:组装并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按照教材P 10的活动要求分别组装定、动滑轮装置后,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并在表格中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 (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归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填写下表.

图11-2-3 图11-2-4 图11-2-5 探究2:用杠杆模型分析定、动滑轮 (1)请将如图11-2-4所示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标上支点、画出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答案] 如图11-2-5所示 (2)定滑轮实质是__等臂__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__半径__,故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实质是__不等臂__杠杆,动力臂是滑轮的__直径__,阻力臂是滑轮的__半径__,故使用动滑轮最多可以省一半力. 学点3 滑轮组的特点 探究:使用滑轮组的特点 (1)按图11-2-6示四种方式组装滑轮组. 图11-2-6 (2)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四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答: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既可以__省力__,又可以__ 改变力的方向__,但是要费距离. (4)进一步讨论:你能数出图11-2-7中吊着钩码的绳子的段数n 吗?请写出你的方法和发现. 方法:__数与动滑轮接触的绳子的段数__. 你的发现:__当n 为奇数时,绳子的起始端系在动滑轮的挂钩上;当n 为偶数时,绳子的起始端系在定滑轮的挂钩上__. 归纳:用滑轮组吊物体时的两个关系式.(所用拉力为F ,物重为G ,动滑轮重为G 动, 吊物体的绳子的段数为n ,动力移动的距离为s ,重物上升的高度为h) 力的关系式:F =__1 n (G +G 动 )__(不计绳重及绳轮间摩擦 ) . 距离关系式:__s =nh__. 学点4 滑轮组的组装 问题1:尝试完成下列组装滑轮组的绕绳工作,并归纳出你绕绳的步骤或经验方法与同学们交流. (1)根据图11-2-7甲中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线.(忽略动滑轮的重和摩擦) (2)在图乙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线方法. 图11-2- 7

八年级下册物理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第2节滑轮 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它们.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会按要求组装滑轮,并画出它的绕线,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用了其他简单机械.如我们每周一升国旗,升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我们会看到国旗缓缓上升;工人在动滑轮的帮助下,居然用50N的力提起重95N

的物体,你知道这些是应用了什么吗? 生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先不急于解答. 师你们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进行新课】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师好,请大家先看教材P81页图12.2-1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人能将重物吊到二楼,孩子却被重物吊了起来? 生思考、发表看法. 教师展示一架定滑轮、动滑轮装置,并利用它们分别提起钩码,对滑轮的构造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定滑轮工作时,轴不动,轮转动;动滑轮工作时,轴随着物体一起上或下运动.师回答正确.好,下面请大家分组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可参照教材P82页《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指导,这样便于降低学生实验难度. 设计表格(供参考) 学生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并讲解.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多媒体课件) (1)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图甲中所示定滑轮两边的力轮相切,中心轴为杠杆的支点,轮的直径可以看做是一根硬棒,动力和阻力作用在直径的两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注意: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动力移动的 距离等于重物升高的高度. (2)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图乙

初二物理滑轮及滑轮组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数即承担力的绳子股数是不同的,一个妙诀是注意前两个图的动力端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阻力方向相反,是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所以这股不算!第三幅图就是有效的。 ②根据公式F阻=nF动(n为绳子有效股数) 思考题: ①如图有几股有效绳子?②绳子力是多大? (5股;2G=5F,所以F=0.4G,注意动滑轮有重力) 二.题型分类 题型一:滑轮使用特点 例1 如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滑轮质量不计,若把同一货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 A、第一幅图比第二幅图省力 B、第一幅图比第二幅图省距离 C、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一样省力 D、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一样费距离 【解析】第一幅图是定滑轮,定滑轮使用特点是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省距离,第二幅图是动滑轮,使用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答案】 B 变式训练1 关于滑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方向 B、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C、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D、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答案】B 变式训练2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匀速提升重物,那么() A、a方向的拉力最小 B、b方向的拉力最小 C、c方向的拉力最小 D、三个方向的拉力都一样大 【答案】D 变式训练3 如图所示,物体A重20牛,弹簧秤示数为26牛,则物体B重为牛;地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 【解析】本题滑轮为费力动滑轮,动力端的力是阻力2倍,阻力端为B,所以B 的重力是13牛,然后可得绳子拉力是13牛,研究A可知受到3个力:重力、支持力和拉力,三个力的合力为0,可得支持力为7牛。 【答案】13;7牛 题型二:动力端与阻力端距离问题 例2 图1中A是____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__(选填“上”、“下”)。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___牛的拉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__米。 【答案】动,上,25,4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某工人将重150牛的铁桶在10秒内竖直向上匀速拉起4米,A装置是 (填“定”或“动”).上升过程工人拉绳子的拉力为牛,拉力移动的距离为 米.(滑轮、绳的重力及摩擦不计). 【答案】动,75,8 变式训练2 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提升重为200牛的重物,不计滑轮的重和摩擦,若工人在5秒内将绳子匀速向下拉6米,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_牛,物体在上升的高度为____米. 【答案】200,6 变式训练3 使用一个定滑轮将一重物提升2m,则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是。如果改用一个动滑轮来提升重物,且提升同样高度,则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为。

滑轮》教案

第二节《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 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 四、教学分析 1、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了三种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2)学生基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2、内容分析: “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过,更没有研究过它。因此,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创设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滑轮的作用特点”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虽然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由于初中学生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对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有一定困难。为此,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很直观地辨认出滑轮就是连续旋转的杠杆,是杠杆的变形。从而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知识,顺利地解释滑轮的实质问题。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用具: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学生实验8组、演示实验)弹簧秤、刻度尺。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教学法

滑轮学案导学案

滑轮学案导学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班级姓名序号 24 课题:滑轮及其应用(一)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组装 【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法、实验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对比法。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 1、定滑轮的特点是能够,但不能,其实质 是。 2、动滑轮的特点是可以,但不能,其实质 是。 3、为了既又能,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 成。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和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 用公式表示。 2、课堂研讨 (一)情景引入: 展示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提出问题:滑轮的工作原理是什 么,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观察图甲乙滑轮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省力呢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 滑轮和动滑轮 小结: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 做。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叫。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举例说 明。 1、定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4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但可 以改变动力的。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请画出图1(b)、(c)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2、动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6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 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 但不能改变。 (2)请在图2(b)中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并画 出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动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三)滑轮组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组成滑轮组,既可以又可 以。 (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一下,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把你的方案画在下面的方框里,并动手做一做。 (2)按照课本图10-17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 结论:使用滑轮组吊着重物时,在绳重和磨擦不计时:动滑轮和重物被几股绳子吊起, 。 除此以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课本练习1—5题。 2、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 会上升。 对这个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 的方向 3、如图将重物提高2m所用拉力F=200N,则: (1)重物的重为450N,则动滑轮重 N, F移动的距离为 m。 4、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8-4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 知:; 比较B、C、D三图可 知:. 5、根据图5中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九年级物理上册 滑轮教案 苏科版

1.按上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 F 2 /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1 /N 1 2 3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学生 通过 比较 F1和 F2的 数值 (可 以有 误差) 生积 极地 参与, 有助 于学 生的 理解。 让学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 F 2 /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1 /N 1 2 3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四、滑轮组 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 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 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 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学生 归纳 学生 讨论 总结 生积 极地 参与, 有助 于学 生的 理解。 学生 归纳

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滑轮组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滑轮教案设计

滑轮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它们的实质,能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它们的作用。 2.认识滑轮组,会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使用滑轮组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重点】 根据滑轮组的挂线方法判断它的省力情况。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设计组装滑轮组 【教学准备】 弹簧秤、砝码、铁架台、单个滑轮、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如何把木料运上楼?学生讨论、交流。 (二)讲授新课 出示滑轮实物(大些)并拨动它转动。 指出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小轮子。 滑轮根据它的不同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定滑轮 (1)出示实物并操作演示定滑轮的使用。 像这样在工作的时候,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小轮在不停地转动,但位置不变。 问:这种定滑轮我们日常见过吗? 答:升国旗时见过。 (2)演示实验: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事先在欣架台的竖杆上缠上白纸条,纸上等距离的画上四、五条红线,这样砝码升高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可以直接从中找出倍数关系,演示滑轮和滑轮组时也同样自理)。

A.向下拉绳子,砝码上升,拽出若不使用定滑轮要使砝码上升,手须用力竖直向上提拉,而使用定滑轮可向下用力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即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这在许多情形下,对我们工作很方便。比如,旗杆顶上装一个定滑轮,人站在地上就能把旗子升到高处。 B.用弹簧秤测拉力的大小分别作竖直向下拉、水平横拉、斜拉)。指出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而直接用手去提拉,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C.根据铁架台竖杆上的等距离红线格,测定出动力(绳子自由端)下移的距离S等于砝码升高的距离H。指出使用定滑轮不省也不费距离。 (3)画出定滑轮的杠杆示意图。指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都等于滑轮的半径r,即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1等于阻力F2,即不省力,因此不省也不费距离。画出横拉、斜拉时的动力臂,可看出这时的动力臂也等于滑 轮半径。因此,还是F1=F2,s=h,所以使用定滑轮时,动力的大小与动力在,不 一定要竖直向下拉。 2.动滑轮 (1)出示实物并操作演示动滑轮的使用。 像这样在工作的时候,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演示实验:研究动滑轮的特点。 A.指出使用动滑轮时须向上用力提拉,与不用动滑轮而直接用手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时用力的方向相同,即使用动滑轮不能力的方向。 B.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拉,测出拉力的大小,指出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C.根据铁架台竖杆上的等距离红线格,测定出动力移动的距离S是砝码升高的距离H的二倍提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3)画出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指出动力臂l1等于滑轮的直径,阻力臂l2等于滑轮的半径,即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是阻力F的一半。因为省一半力,所以要多移动距离,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力移动的距离的二倍(可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告诉他们动滑轮的支点在使用过程中是随时变化的)。 提出定滑轮虽然能发迹变力的方向,使我们工作方便,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虽然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人们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把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就组成了滑轮组。 3.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滑轮组。 它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

(假期一日一练)九年级物理上册11.2滑轮学案(新版)苏科版

学习目标】 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特点、实质及其作用; 2、理解滑轮组的作用及滑轮组的装配图;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周边有槽,中心有一转动轴的轮子叫滑轮,因为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看作是能够连续旋转的 杠杆,仍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 在工作过程中,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在工作过程中,轴的位置随物体移动的滑轮 叫做动滑轮。 要点诠释: 1、定滑轮:如下图甲所示,我们可把一条直径看成杠杆,圆心就是杠杆的支点,因此,定滑轮实 质是 等臂杠杆。 定滑轮的特点是它的转轴(支点)不随货物上下移动。 2、动滑轮,如下图乙所示,特点是它的转动轴会随物体上下移动,它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的 省力杠杆,它的转动轴是阻力作用点。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使用定滑轮虽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给工作带来方便。 使用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要点二、滑轮组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要点诠释: 滑轮 2倍

1、特点: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费距离。 2、结论: 在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其中: n 表示承担物体的绳子的段数 s 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 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 v 自 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 v 物 表示物体移动的速度 在使用滑轮组时,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要更省力。 在使用滑轮组时,绳子固定在 : 定滑轮上, n 为偶数;动滑轮上, n 为奇数。 要点三、根据要求设计滑轮组 1、根据要求确定动滑轮上绳的段数。 2 、根据绳的段数,确定动滑轮的个数:一个动滑轮可拉 2 段绳,还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也可以拉三 段 绳,但就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了。 设想如果需要 n 段绳(n 为偶数),那么就需要 n/2 个动滑轮和 n/2 个定滑轮穿绳组装时,绳的固定 端要固定在定滑轮下的挂钩上(这叫做“偶定”) ,若不改变力的方向,还可少用一个定滑轮,即 n 1 2 个 定滑轮。 n1 如果 n 为奇数,则需要 n 1 个动滑轮和同样数目的定滑轮,穿绳时,绳的固定端要拴在动滑轮上 2 方的挂钩上(这叫做“奇动”) ,这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如果还想改变用力方向,就应再加一个定滑轮, 即 n 1 个定滑轮。 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则有 F G 物 G 动 。 v 自 nv 物 S nh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习提问 什么叫做功的原理? 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看书、并边看边对照课本图进行实验(同桌的二人一组。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什么叫做滑轮? 2.什么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使用它有何好处?同时教师按照图1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并能从功的原理方面认识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3.什么叫做动滑轮? 教师按图2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能根据功的原理说明:“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4.什么叫做滑轮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教师出示绕好的滑轮组和自制的滑轮组挂图如图。 5.接着让学生讨论各滑轮组分别由几股绳承担总重力(G)。然后,教师演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间的关系(图4)。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此图为4股绳承重,s=4h。再把绳子从滑轮组上解脱2股,使之成为2股绳承重(如图5),进行演示s与h的关系。演示表明:2股绳承重时,s=2h。告诉学生:同一根绳上各处受力都相等,所以滑轮组中各股绳受力都相等。然后问学生:拉力F与承重绳子股数n有何关系?绳子股数越多,拉力越小(当然这里要说明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动滑轮的个数……),而且是:几股绳承重,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

课题滑轮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教具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 滑轮组(由两个滑轮组成的)两个 教学过程互动与反馈 第一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初步认识滑轮 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 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 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观察使用时的情景: 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 滑轮称为定滑轮; 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 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旗杆顶端的滑轮、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电梯上的滑轮等。

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 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四、课堂练习和作业: 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同 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F1=F2=F3B.F1<F2<F3 C.F1<F3<F2D.F3<F1<F2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初二物理滑轮及滑轮组-

初二物理滑轮及滑轮组-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年级:初二 课时数: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T 滑轮T能力 授课日 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同步: 一、要点提纲: (1)以下几幅图中有滑轮装置的是哪些? (2)上述几幅图哪些是动滑轮,哪些是定滑轮? (3)请大家在图上画出滑轮的支点位置并标出动力端和阻力端的位置。 (4)请大家一起回顾总结下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5)使用滑轮拉动物体的过程中,动力端与阻力端运动的快慢是否相同?

答案:(1)3幅图都有 (2)第1幅图是定滑轮,第2幅图可以是定滑轮可以是动滑轮,第3幅图左边的是定滑轮,右边的动滑轮。 (3)略 (4)定滑轮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的力。 (5)使用定滑轮时动力端和阻力端运动一样快。使用动滑轮时绳子自由端运动速度是滑轮的2倍。 知识梳理: 一.滑轮 1.定义:。(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2.分类与区别:滑轮在工作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①,叫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 ②,叫动滑轮。(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 问题:滑轮是不是杠杆?是什么样的杠杆?

(是。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注:使用滑轮的条件是①有滑轮;②有绳子;③有重物 (此处可以详细给学生描述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图,可以举例如升旗时候旗杆顶端有滑轮,滑轮上饶了一根绳子,绳子一端系着红旗即重物,绳子另一端拿在旗手的手中。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模仿老师,再描述一个运用滑轮的生活实例) 二.滑轮的使用特点 1.支点、动力端与阻力端的判断: (1)定滑轮的支点、动力端与阻力端的判断 ①支点:②动力端:③阻力端:(O点;F段;G端) (2)动滑轮的支点、动力端与阻力端的判断

滑轮优秀教案

2015年春《滑轮》优秀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动滑轮、定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难点 1.定滑轮及动滑轮的实质; 2.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杠杆的种类 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费力却省了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 漫画导入 让学生观察和欣赏下面的三幅漫画,“胖子”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瘦子”想帮忙,却把自己吊了上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 学生会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情景导入 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滑轮的一些画面: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使用滑轮从井中提水、窗帘中的滑轮、升旗中的滑轮……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滑轮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使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呢滑轮的特点有哪些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连接滑轮要想了解这些知识,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课题:滑轮。 推进新课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 教师活动: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 学生活动: 出示一个滑轮,让学生观察其结构,归纳:滑轮就是边缘有槽、能绕轴心转动的轮子。 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模拟实验:下面我们用钩码代替货物,利用细线、滑轮在铁架台上分别模拟甲、乙工人提起重物。 【演示】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一个 重物,如图所示。 学生活动: ①(小组合作)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体 验实验、观察比较) ②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交流滑轮的使用 方法。 教师活动:①用PPT再现滑轮的使用; 提问: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的运动②

最新滑轮学案导学案

班级姓名序号 24 课题:滑轮及其应用(一)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组装 【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法、实验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对比法。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 1、定滑轮的特点是能够,但不能,其实质是。 2、动滑轮的特点是可以,但不能,其实质是。 3、为了既又能,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成。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和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用公式表示。 2、课堂研讨 (一)情景引入: 展示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提出问题:滑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观察图甲乙滑轮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省力呢?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 定滑轮和动滑轮? 小结: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轴随物体 一起运动的滑轮叫。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举例说 明。 1、定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4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 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 以改变动力的。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请画出图1(b)、(c) 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2、动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6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 但不能改变。 (2)请在图2(b)中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并画 出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动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三)滑轮组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组成滑轮组,既可以又可以。(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一下,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把你的方案画在下面的方框里,并动手做一做。 (2)按照课本图10-17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 结论:使用滑轮组吊着重物时,在绳重和磨擦不计时:动滑轮和重物被几股绳子吊起, 。 除此以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课本练习1—5题。 2、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 对这个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3、如图将重物提高2m所用拉力F=200N,则: (1)重物的重为450N,则动滑轮重 N, F移动的距离为 m。 4、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8-4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比较B、C、D三图可知:. 5、根据图5中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6、在图6中,一个站在地面上的工人利用滑轮组将重物G提起来,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图8-4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第二节 滑轮》优秀教案

第二节滑轮 【教材分析】 《滑轮》作为第十二章的第二节内容,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也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它为后面学习机械效率奠定基础,因此 本节内容在第十二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其内容具 有三个特点:一是实用性,滑轮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源 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二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三是 实践性,滑轮使用上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验研究的过程,亲身体验并找出特点。 【学请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力和杠杆的学习,已经知道简单机械的一 些特点,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也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这些都为 学习本节奠定一定基础,而且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滑轮,例如起重机 的吊钩、旗杆顶端的滑轮等有一定的接触,但是他们对滑轮的认识是 感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经历实验研究过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节的设计采用创设情境——知识迁移——实验探究——类比分析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上一节杠杆的知识,联系新旧知识,引入

滑轮的学习。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找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根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缺点引入滑轮组,并给学生提供练习组装滑轮组的机会,通过演示实验总结滑轮组的特点,帮助学生分 析判断物体由几段绳子吊着,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的关系、绕线方式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滑轮的两种使用,体会类比的科学方法; 2.观察和操作滑轮,体会滑轮的工作特点; 3.经历使用滑轮,体会滑轮的优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产、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滑轮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滑轮,具有利用滑轮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研究定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组装滑轮组分析滑轮组的特点;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

13-5 《滑轮及其应用》学习指导(2) 设计:杨泽清 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知道这二种滑轮的实质与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从而省力。(3)知道滑轮组的作用及分析方法。 (4)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应知应会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2、 叫力臂。 3、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此杠杆为省力杠杆;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此杠杆为费力杠杆;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于 。 新知新解(滑轮是一,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可以看作是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杠杆平衡条件适用于它) 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 4、定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 ( 填“能”与“不能” )省力,主要作用是 。分析如下图: 5.动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 ( 填“能”与“不能” )省力,主要作用是 。分析如下图: 认识滑轮组 滑轮组的作用: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几根,F=(G 物+G 动)/n 。(n 为承担动滑轮及重物的绳子的股数) 6、甲图中F= ;乙图中F= 。

7.如下图所示的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用这个滑轮组提升重为300牛的重物(忽略滑轮组和绳子重及摩擦)(奇动偶定)(1)在图甲上画出当动力F=150牛时绳子绕法;(2)在图乙上画出当动力F=100牛时绳子的绕法。 形成性测评 8、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______,但能________。 9、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_的_____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_________,但费________。 10、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提升物体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是: 11、用右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以及已知物体重200牛,物体匀速上升 1米,不计滑轮组重及摩擦,则:( ) A ,拉力为50牛; B , 拉力为40牛; C ,绳的自由端拉出4米; D , 绳的自由端拉出1米。 12、如图所示,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已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甲=F 乙=F 丙=50牛顿。则: (1)不计动滑轮重和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提升的物重分别 是:G 甲=______牛;G 乙=_______牛;G 丙=______牛。 (2)动滑轮重3牛,不计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 甲=______牛;G 乙=______牛;G 丙=______牛。 (3)当物体被提升2米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是:S 甲=______米;S 乙=______米;S 丙=______米。 (4)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速度都是0.2米/秒时,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速度分别是:V 甲=_____米/秒;V 乙=______米/秒;V 丙=______米/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