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券市场监管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债券市场监管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债券市场监管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债券市场监管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加剧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在市场利率剧烈波动的情形下,债券对冲风险、提供流动性的特性激发了市场的大量需求;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实现促使企业和政府开始转向债券市场获取资金。由此,美国债券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融资场所之一。根据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SIFMA)估计,截至2015年3月31日,美国债券市场存量为39万亿美元。美国债券市场是全球最早成立、最为发达和监管体系最为成熟的债券市场。在系统研究美国债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债券市场的特点取长补短、吸收应用,对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债券市场制度框架

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美国债券市场包括国债、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种类。债券市场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两类机构:一类是监管部门,包括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证监会SEC)等;另一类是自我监管机构,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金融业监管局(FINRA)、市政证券规则制定委员会、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等。

从债券市场交易环节来看,以“多头交易、集中清算、两头托管”为特征,美国债券市场可以进行债券交易的市场平台包括证券交易所、传统场外市场以及Espeed、ICAP、Blomberg、Tradeweb等B2B和B2C电子平台。

双边报价商制度和电子交易系统在场外交易中不仅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在托管结算环节,美联储和DTCC分别负责政府债券和非政府债券托管和结算,并最终由DTCC进行统一清算。

1986年,监管部门财政部、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Government Securities Act),要求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具体要求是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建立投资者得到有效保护的公平、公正并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美联储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1913年签署的联邦储备法案基础上建立,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美联储代理美国财政部以拍卖的形式出售新发行的美国国债,通过买卖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SEC依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组建,主要任务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公平、有序、高效的金融市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SEC五个部门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公司金融、交易和市场、投资管理、执行、经济与风险分析),在美国范围内有11个地区办事处。

联邦住房金融局依据联邦住房金融监管改革法案(2008)于2008年7月成立,主要职责是监管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以及12个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确保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以安全稳健的方式营运,成为住房金融和社区投资流通和融资的可靠来源。

自律组织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是全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期权、交易所交易产品、基金和债券等。SEC授权NYSE自我监管的任务,以确保其成员遵守联邦证券法以及交易所的自定规则。

FINRA作为美国证券场外市场的自律监管组织,接受SEC的监管,类似中国的证券业协会,是目前美国最大的独立非政府证券业自律监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高效监管和技术支持来加强投资者保护和市场诚信建设,并主要负责场外交易市场(OTC)的交易行为以及投资银行的运作。证券公司若没有受其他自我监管机构监管,如市政证券规则委员会,则需成为FINRA成员,受其监管。FINRA运营着全美国最大的仲裁论坛,负责解决FINRA 和会员公司之间,以及经纪公司和其员工之间的纠纷。FINRA运行多个增进市场透明的设施,包括为公司债券设定交易报告和合规引擎(TRACE)等。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RSB)作为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的自律组织,履行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受SEC 的监管。

(一)债券市场法律框架

以多头监管为原则导向,美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规包括四个层次:证券统一立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和《政府证券法》;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证监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货币监理署(OCC)等颁布的法律法规;证监会授权下的自律组织(例如交易所、FINRA 等)颁布的自律规定;《蓝天法》即各州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从第一层次来看,《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作为美国证券市场的基本法,分别强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立法,是SEC 实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政府证券法》是针对国债和联邦机构债券发行和交易等的立法。从第二层次来看,证监会颁布的行政法规对美国证券市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等市场和机构都具有监管权,而其他监管部门的法规仅进行机构监管,例如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国货币监理署依据《联邦储备法》《联邦存款保险法》和《国民银行法》等监管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证券发行交易行为。从第三层次来看,自律规定着重对债券二级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管。从第四层次来看,这些法案由美国各州政府负责实施,用于规范一个区域内的证券交易,以及股票经纪人和投资顾问的注册。于1996年颁布的《全国证券市场促进法案》在削减州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权力的同时加强SEC的联邦监管权限,使得州政府对证券发行销售注册、自营商、经纪商注册制度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二)债券市场注册发行制度

根据《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美国监管部门建立了证券注册制度,各类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应事前向SEC注册,即要求发行人向投资人提供关于发行人及拟发行债券相关的必要信息以便进行价值判断,并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特殊证券种类和交易予以豁免。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授权,SEC就证券注册登记和募集说明书中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则以及适用于不同发行主体和不同披露内容的披露表格。

由于债券发行环节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美国证券发行存在诸多豁免制度,充分体现了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基础上的分业监管体系和联邦制的特征。国债和联邦机构债豁免SEC 登记注册,国债在国会授权下直接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发行,联邦机构债由联邦政府所属机构或联邦政府创办经营机构发行;在美国混业、分业的监管方式下,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发行的公司债同样豁免SEC注册,由美国货币监理署等银行监管机构负责;由于美国联邦制特点,市政债券不需向SEC登记注册,由地方政府直接发行。除上述豁免和

无须注册的情形外,其他类型的信用类债券必须由SEC统一登记、注册、发行,集中管理。

(三)债券市场交易报告制度

交易报告制度对于提高美国债券市场透明度和强化市场运行管控发挥重要作用。在2002年以前,场外债券市场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交易价格进行记录。由于做市商对交易信息没有进行披露的义务,交易者无法获得全部真实交易价格和交易情况。在此情形下,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在SEC的压力下建立了TRACE系统对场外交易的交易行为进行信息披露,并于2002年投入使用。目前各大债券市场均建立了交易报告制度和交易披露平台,即国债GovPX、联邦机构债AgencyPX、市政债EMMA和公司债Trace四大平台。GovPX 和AgencyPX平台由ICAP收购运作,并且与证券监管机构对接数据以供其查阅,EMMA和Trace平台分别由MSRB和FINRA运作。2012年以后,FINRA要求所有会员和类会员将在交易中达成的债券数据在交易达成后15分钟内向TRACE系统报告,并由交易所而非会员本身上传数据。报告上传的数据包括国债、联邦机构债和公司债的报价、成交数量、价格和对应收益率等。除上述交易披露平台外,美国还允许Reuter、Bloomberg、Datasteam等金融数据服务商收集和提供债券市场数据。这些系统和数据的存在,使得SEC可实时监控债券市场及其交易参与主体,大大提升了美国债券市场的透明度。

(四)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美国证监会在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中主要有三项职能:制定和监督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规则和实施;针对信息披露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展开调查、裁定和惩处(行政惩处、民事惩处和刑事惩处);对信息披露涉及的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监督证监会和自律组织要求的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信息披露实施情形,防范投资者利益受损的负面情形。

美国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原则性法律和SEC制定的详细规则。原则性法律主要包括约束发行信息披露的《1933年证券法》,约束持续信息披露的《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范重大事项信息披露的《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上述原则性法律的框架内,SEC制定了详细的信息披露规则,用以推进公开发行和私募发行证券的透明化,主要包括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和《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

即S-X规则和S-K规则;以及针对私募发行证券的D条例、144规则和144A规则。

以表格形式反映的注册报告书是公开发行的发行人必须向SEC提交的材料。债券发行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特点选择SEC针对各种证券类型制定的不同表格。对于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表格,国内发行人和国外发行人可以分别选择S系列和F系列,发行阶段最常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格就是S-1。对于持续信息披露阶段,10-K、10-Q和8-K则是主要使用的表格,其中重大事项的类型在8-K中反映,即企业如果发生了8-K中规定的任何事项均需要公开披露信息。1994年以后,市政债券的发行还需要按照《证券交易法》中的第15条c 款的规定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官方陈述和独立审计报告。2002年以后,SEC还要参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审核联邦机构债券根据《证券交易法》第13条规定提供的经审计的年报、季报和临时报表。

二对于我国完善债券市场制度的相关启示

适当的监管体制是债券市场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从美国经验来看,债券市场管理主要立法依据清晰,实行集中监管体制,行使政府监管的部门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而各类自律组织则发挥重要的协助作用。对我国而言,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借鉴。

一是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在债券市场监管中的补充作用。从国外情况来看,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场外市场并存是成熟债券市场的共性特征。而无论在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自律组织均发挥重要作用。就美国而言,债券市场的管理主体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原则性法律的要求和SEC的授权,美国债券市场最具代表性的自律组织包括美国金融业管理局(FINRA)和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等。两者负责债券市场日常的直接管理活动,即在一级市场监管债券的发行注册、制定债券承销的自律规则、监督债券发行信息的披露,并在二级市场建设场外市场的基础设施、提供交易信息的专项服务、建立交易议价和托管结算的制度、制定自律规范的文件。在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中,也应继续发挥自律管理的角色和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持续丰富,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比以往更加复杂,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相应的法律规则体系。

三是建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债券市场风险监管框架。信息披露制度是美国债券发行和交易监管的核心,发行人必须向投资者提供债券的相关信息,防止债券发行及交易中的误导、欺诈和虚假行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形成面向成熟发行人、非成熟发行人、首次发行人的不同信息披露表格体系。

四是完善债券发行制度。美国债券市场对于发行人实行分层机制安排,在此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借鉴上述经验,我国可进一步完善发行人分层机制,简化成熟发行人的发行程序,提高债券发行效率。优化储架式发行制度,推动注册发行材料的参考合并,进一步降低发行成本。(作者:杨勤宇)

(整理)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与美国比较得出的一些发展趋势的启示.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与美国比较得出的一些发展趋势的启示 作者:李雪寒 内容摘要: 1中国债券市场最新数据及发展现状 2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3中美两国比较中得到的中国发展未来趋势 1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最新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并形成了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发展特点,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点: 1.1中国债券市场的组成结构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其中,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和交易量约占全市场90%左右。交易所市场是除银行以外的各类社会投资者,属于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场,实行净额结算。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如下图所示:

表1: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图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从发行债券的属性来看,前中国债券的有政府债券、政策性银行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可转换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国际机构债、非银行金融债等。 1.2 我国债券市场的最新发展特征: 1.2.1 债券市场总体发展规模近些年来迅速扩大。 1997年到2011年的十四年间,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从4781亿元,增加到22.1万亿元,增长了近45倍,年均增速达31.5%,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6%升至47%。其中2011年的信用类债券发行总额就超过2.3万亿元(如下图所示),发行只数也从几只单一国债到仅信用类债券2011年就达到1385只。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我国债券市场排名从世界第20位已提升至世界 第4位。

2020年整理债券市场分析框架.doc

债券市场分析体系 一、分析原则 (2) 二、债券市场概述 (2) 1、债券市场结构 (2) 2、债券分类 (2) 3、主体框架-以供求关系为核心 (3) 三、债券分析框架 (3) 1、利率债 (3) 2、信用债 (3) 1)投资级信用债 (3) 2)高收益信用债 (3) 3、可转债 (3) 1)名词解释 (3) 2)可转债投资分析 (3) 一、分析原则 任何一类品种的价格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众多的,面对任何一个价格变化,分析研究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解释逻辑与理由,但是传递给投资者的信息越多,也

必然意味着可能存在的噪音越多。 坚信每一类投资品种的趋势性变化必然对应着某一主干驱动因素,投资者在众多的信息摘选中,非常有必要寻求主干驱动因素的变化,而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对于该主体因素的放大或干扰,难以改变该主体逻辑的趋势运行轨迹。 二、债券市场概述 1、债券市场结构 2、债券分类 本分析体系将债券分为三大类:利率债、信用债和可转债。 利率债主要是指国债、地方性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信用债是指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的,具体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离交易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次级债等品种。可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双重特

性的金融产品,较为特殊,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分析。 3、主体框架-以供求关系为核心 三、债券分析框架 1、利率债 从趋势意义而言,基本面内容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情

况下基准利率品的价格变化,而额外的非对应时期可以由货币政策因素所解释,本质上而言,货币政策因素与流动性因素是相同的,因此针对基准利率品的驱动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三者: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所对应的基本逻辑框架大致为两类:1、“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双轮驱动框架;2、“货币(金融负债)+资产”的双轮驱动框架。 (一)宏观分析——经济指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宏观分析主要是从影响利率债的三大要素——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来进行分析,下面简要介绍下三大要素的理解框架和传导机制。 ? 各项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因为其在GDP中占比与波动幅度均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与灵敏的反应宏观调控政策,某种意义上,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及与中国债券市场之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及与中国债券市场之比较 中央国债公司信息部 李婧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就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漫长历程来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介绍全世界最发达的债券市场——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一、二级市场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债券市场之一。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92年,当时,为了方便美国政府债券的销售和交易,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换言之,作为当今全世界交易额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股票交易所在当年实际上是债券交易所。随着股票发行量和交易量的增加,债券逐渐离开交易所市场。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债券的销售主要依靠华尔街雇佣的销售员挨家挨户地推销。与此同时,债券的交易转向了场外市场,但交易极其不活跃,因为大多数债券投资者都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投资策略,其目的在于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金融体制变化刺激了债券的交易。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并导致全球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不仅发生大幅度的上升(相应的是债券价格大幅度下跌),而且,波动极其剧烈(相应

的是债券价格的剧烈变化),这种状况使得购买债券的风险迅速增加。两次石油危机的另一个间接结果是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这使得大量企业、地方政府开始主要依靠债券市场、而不是银行贷款来获得直接的债务性资金,其结果就是债券发行规模的迅速增长。债券价格风险的上升和发行量的增加从规避风险、提供流动性等两个方面对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也要求有一个较为发达的债券二级市场,以便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现在,债券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美国的债券市场也成为了汇聚全球资金的重要资本市场。截止到2005年年末,美国债券市场余额已达25.33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21.22万亿美元的1.2倍。 二、美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与结构 1、美国政府债券 这种由美国政府(财政部)发放的债券被称为国库券。有三种分类: 美国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ills)─期限从九十天到一年不等; 美国中期国库券(Treasury Notes)─期限二到十年不等; 美国长期国债(Treasury Bonds)─期限十到三十年不等。 人们普遍认为国库券是最为安全之债券投资,因为有美国政府完全的信用担保。除非天灾人祸,否则到期一定会兑付。债券期限1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e9358224.html, 2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e9358224.html,

中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中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财政部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回顾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起步、规范整顿、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2)中国债券市场框架 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 体系。 交易所市场是债券交易的场内市场,市场参与者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个人投资者,属于批发和零售混合型的市场。 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场外市场的主体,参与者限定为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场外批发市场。 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参与者限定为个人投资者,属于场外零售市场。 3)债券市场参与主体 债券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非金融企业或公司等。 中国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包括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特殊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含社保基金)、非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中国债券市场基本实现了债券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集中化的管理,相应的机构包括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 4)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中国的债券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对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可以分为债券发行监管、挂牌交易和信息披露监管、清算结算和托管监管、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以及评级机构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监管等。

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9358224.html, 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郭庆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 【摘要】作为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债券市场可以为社会的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较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具有良好的融资、资金流动导向和宏观调控功能,发展债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债券市场的功能入手,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研究了债券市场中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做了一系列的分析,意在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债券市场宏观调控融资功能 我国的债券市场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债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债券类型丰富多样,国家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多种类型,债券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债券市场的功能 债券市场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筹措资金,支持国家建设,稳定金融市场,确保资金合理配置,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债券市场良好的融资、提供市场资金导向和宏观调控功能。 (一)融资功能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能够实现市场内资本的合理调控,能够将资金从资金剩余者转向资金需求者。在国家建设中,政府债券的发行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也为自身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如2011年银行债券市场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截止到2011年11月22日,我国文化企业累计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27只,募集资金1144.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 的发展。[1] (二)资金流动导向功能 在债券发行中,经济效益高、发展稳定的企业发行的债券比较受投资者的欢迎,这时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低,筹资成本小;而相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差,经营风险大的企业则存在着债券风险大,投资者关注程度低,企业筹资成本高的现象。这就使得在债券市场之中,资金总是会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市场资本导向,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维护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美国债券种类及评级

5.1 BONDS 1. 关于债券Aspects of Bonds a. 债券是企业和政府进行长期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 Bonds are the principal form of long-term debt financing for corporations and governmental bodies. 1) 债券承诺在未来某一指定日期按照面值(par value)支付持有 者相应的金额,此外,在多数情况下,还要按照指定的利率(called the stated rate or coupon rate)定期支付面值一定比率的利息。 b. 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需要完成很多法律和会计方面的流程,费 用很高,如果债券的期限小于5年将很不经济。 债券的期限越长,风险就越大,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也会越高。

c. 有时候会要求债券发行者建立偿债基金(sinking fund),以保证债券到期时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基金来源是部分发债所得,以及未来的盈利。 d. 发债对发行者的好处 1) 减少税务支出,这是债务最大的一处,对于税率为40%-50% 的企业来说,利息的支付可以节省不少的税务成本。 2) 公司的管控权不需要与债券持有者分享。 e. 发债对发行者不利的方面 1) 与股权投资不同,按照法规,本金和利息必须按时支付,如果到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将导致公司破产(become insolvent)。

2) 举债将增加公司的风险级别,股东将因此要求更高的分红回报,这将可能导致公司股价下降,因为部分股票会遭到抛售,转向风险低或收益更高的股票。 3) 期限长的特性增加公司风险,发债时以为比较合算,但当以后利率下降时将成为企业的负担,而且以后公司将无法再举债融资。 4) 某些管理要求(managerial prerogatives)在发债条款中会受到约束。比如,在还债前一些财务指标需要保持在一定要求之上。5) 对公司而言,发债所得的资金量是有限的。按照公认的准则,公司的负债权益比率需要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低于这个水平,举债成本会大幅上升,甚至不能发债。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概述

目录 前言……………………………………………………………………………………第一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二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状况……………………………………… 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 2.2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原因…………………………………………………. 第三章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 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与国际比较……………………………… 4.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效率分析…………………………………………………….. 4.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示………………………………………………………第五章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措施………………………………………总结……………………………………………………………………………………

致……………………………………………………………………………………. 参考文献……………………………………………………………………………… 摘要: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面向各类经济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框架。从债券市场机制和框架形成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10余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公司融资发展措施 Abstract:After many year difficult endeavors, our country already was basic forms a national unification, multi-level, had the Chines e characteristic bond market frame face each kind of economic su bject. Form the angle from the bond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fr am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th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bond market 10 remaining years of life development p

我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我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摘要: 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财政部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回顾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起步、规范整顿、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2)中国债券市场框架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 体系。 交易所市场是债券交易的场内市场,市场参与者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个人投资者,属于批发和零售混合型的市场。 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场外市场的主体,参与者限定为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场外批发市场。 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参与者限定为个人投资者,属于场外零售市场。 3)债券市场参与主体 债券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非金融企业或公司等。

我国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包括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特殊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含社保基金)、非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我国债券市场基本实现了债券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集中化的管理,相应的机构包括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 4)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我国的债券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对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可以分为债券发行监管、挂牌交易和信息披露监管、清算结算和托管监管、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以及评级机构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监管等。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根据债券的运行过程和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将债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债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单位初次出售新债券债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指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流通市场可进一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根据债券发行地点的不同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债券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发行的总额不断增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不断的增多,对我国社会资金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现状分析 (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

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 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 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 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债券发行主体进一步多样化,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期限结构日趋合理,债券市场存量明显增加。 (3)二级市场总体持续上涨,交易更加活跃,成交量大幅增长二、存在问题 (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品种结构不合理。截止2009年底,,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约为16.5万亿,是当年GDP的52%,同期美国债券市场托管量是其GDP的2.44倍。我国债券市场是以政府及金融机构债券为主体的市场,而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相关的债券较少。 (2)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当前我国企业债券交易平台有两个,一个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一个是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市场。在我国企业债券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转让,但是证交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且限制条款很多,绝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同时这两个债券交易市场相互分割,不能够互通交易,造成企业债券的流通不畅。抑制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使整个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3)市场监管效率低,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对债券市场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出台,可以说债券市

国内证券市场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国内证券市场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为起点,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回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起步晚、时间短,但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证券市场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正日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证券市场实力规模监管市场制度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较小。就上市公司总市值而言,截至2010年年底,上证所和港交所分别为 2.716万亿美元和2.711亿美元,分别位居第六和第七位,头名的纽约泛欧交易所(美国)为1 3.4万亿美元,高于上证所和港交所总和的两倍; 2.我国证券市场功能不够完善,融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融资效率低下。我国近几年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到的资金平均不超过1000亿,与银行贷款每年增长2万多亿相比,不到5%。而在美英等直接融资的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都超过50%,就是在德国和日本这样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20%到30%。我国长期以来直接融资比重过低,既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不利于调整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3.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单一,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机会不多。证券市场结构单一、不合理是阻碍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的

证券市场还是单边市场,除股票、基金、部分债券产品及少数权证外,没有更多的产品供投资者选择,证券衍生产品的创新步伐也非常缓慢,能为市场避险及套期保值所需的交易品种如指数期货、期权等才刚刚起步,证券投资业务缺乏必要的对冲工具和机制,使得业务创新缺乏基本的市场支持,从而导致了市场的高度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证券市场年换手率及年振幅为世界证券市场之最,市场的暴涨暴跌严重削弱了其筹投资功能。 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证券市场行政化监督导致市场行为扭曲。(2)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增加了监管的难度。(3)各自为政的监管体制降低了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 2.我国证券市场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的主体行为的不规范是证券市场的风险源,其中上市公司的行为是证券市场监管部门风险控制的重点,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风险控制不足又表现在信息披露监管不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能及时发现问题。(2)处罚不力。迄今为止,违反有关规定而欺骗上市,甚至上市后还继续造假欺骗股民的上市公司,已经多次被揭露,但并没有都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给予处理。

债券市场投资策略分析

国泰基金:9月份债券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 一、债券市场部分 债券市场自8月10日开始了一轮下跌走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升息预期的加强。目前虽然已经下跌了近1个月,但是市场的升息预期并没有明显减弱的迹象,债券市场仍处在风险释放的过程中。预计当前的升息预期将至少持续到9月中旬。 (一)预计较强的升息预期将延续 1、升息预期前期由弱转强 判断升息预期在前期减弱后最近再度走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同期限债券品种的交易额占整个债券市场交易额比例的变化趋势;二是各类机构在债券投资方面的活跃度的变化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图1 长、中、短期债券交易额占债券市场总的交易额的比例的变化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债(3年期以下)交易金额占整个市场的交易金额的比例在5月和6月持续下降,这是当时市场升息预期下降的反映,而7月与8月连续两个月上升,说明市场升息预期最迟在7月下旬已经开始转强。 中期债交易金额比例在6月和7月连续上升,但是在8月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升息预期加

强,减少了中期债券品种的投资活动所致。 长期债(7年期以上)交易金额比例反复波动,反映出保险公司在目前情况下操作上出现较大分歧。 图2 各类机构债券交易额月度环比增减情况 除了不同期限债券品种的交易额占比的变化趋势可以说明升息预期前期减弱后在7月下旬又再度加强外,各类机构投资者债券交易额月度环比增减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见图2)。从图2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财务公司)在6月份债券交易额环比大幅增加,而7月份环比又大幅下降,说明最迟在7月下旬,机构的升息预期开始由弱转强。 2、升息预期将延续 预计当前较强的升息预期将得以维持。主要理由如下: ◎ 行政性的宏观调控需要加息这样的市场化手段的配套支持 ◎ 物价增长趋势产生的升息压力很可能将继续提高 ◎ 储蓄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将支持升息预期的延续 ◎ 美国加息进程将延续的概率较大,对我国的升息压力将逐步加大 ◎ 升息很可能也是促进消费的手段之一

中国企业债券现状浅析

中国企业债券现状浅析 企业债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在我国已经经历30年的风雨,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债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品种不断增加,市场逐步规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股票市场相比,在数量、规模、融资能力、市场影响、投资者认可度等方面相差甚远。政府干预过多,发债主体单一,市场流动性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在逐步形成,只要能够遵循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将会有一个较好前景。 2008年,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由此发生了重大变革。核准程序原来包括先审核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这一个环节。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改革,简化了审批手续,降低了企业的发债门槛,使企业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企业债券发行效率的提高也为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对企业债券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少,企业债券发行节奏明显加快。2009年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90支,发行总量4252.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0.42%和79.66%,规模和期数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共发行企业债券182支,发行总量为3627.03亿元,是企业债券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年。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债券类别2008年企业债 券发行量(亿 元)2009年企业债券 发行量(亿元) 2010年企业债券 发行量(亿元) 企业债券2366.94252.33627.0 中央企业债券1683.02029.01644.0 地方企业债券683.92233.31977.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玩数据整理 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从铁道部、国家电网等大型中央企业向地方企业扩散。2008年,地方企业债券发行量占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28.9%,2009年上升到52.3%,2010年为54.5%,地方企业债券超过中央企业债券成为企业债券中的主要品种,企业债券逐渐成为地方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 再进一步,企业债券品种更加丰富。2008年,发改委发出通知,企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

第13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 l 13No 3 2011年6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Jun 2011中图分类号:F830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11)03-0082-09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 于 鑫1,龚仰树2 (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上海200120;2.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结构相同,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分为场外和场内两个市场,且后者面临着边缘化的趋势。本文对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发现场内市场也曾经有过活跃的债券交易,而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逐渐导致了流动性向场外转移,形成了新的市场均衡。虽然我国的债券市场受行政干预形成市场分割,但目前也处于相同的均衡状态。文章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个层面的市场建设对未来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交易机制;投资者结构;市场均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市场规模从2005年初的5.26万亿元人民币迅速上升到2010年12月底的20.1万亿元。债券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初步显现,为我国应对外来经济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情况相似,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分为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且我国交易所市场在市场规模、流动性等方面也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截至2010年底,交易所市场债券存量为2878.5亿元,仅占全市场规模的1.5%。虽然各国交易所积极探索债券市场发展的路径,但进展缓慢,其交易量在全市场交易量中占比极低。 然而,在债券市场的发展史上,同样是场内与场外市场并存的情况下,交易所市场也曾经发挥着重要的融资功能和交易功能。或许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分析,找出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变化特征,可以为上述问题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因此,本文尝试以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希望找出债券市场运行的变化规律,对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美国债券市场格局是市场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理论界对美国市场的关注最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数据。 二、美国债券市场交易机制及流动性分析 在20世纪初,美国的债券交易以场内市场(即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纽交所)为主,表 收稿日期:2011-01-24 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财经大学 211工程 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于 鑫(1982-),男,山东淄博人,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经济学博士; 龚仰树(1958-),男,江苏武进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借鉴美国债券市场经验

摘要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对比美国与中国债券券市场的不同,找出中国债券市场的差距,以提出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合理建议。关键词债券市场二级市场信用级从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国家的教训来看,完善的债券市场对于维护一国金融稳定乃至整个的经济平稳发展方面,发挥着不替代的作用。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不同,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目前,美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截止到2005年年末,美国债券市场余额已达25.3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21.2万亿美元的1.2倍。美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主要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地方性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美国政府债券是由美国政府发放的债券,主要包括美国短期国库券、中期国库券和长期国债。这种债券风险最低,同时投资所得免交州及地方税。地方性政府债券是指由州、地方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发行,用于为学校、道路、环境和住房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投资筹集资金,分为一般债务债券和收入债券。一般债务债券是由政府的一般征税权力为担保的,需以政府的税收来偿还,这种债券只有有权征税的政府才能发行。收入债券由政府事业的收入作为担保,由这些事业所获得的收入来偿付债券本息,例如供水收入债券以城市供水系统的收入来偿付。政府机构债券是指美国其他政府机构(通常是联邦政府级机构)发行的债券。这些机构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与公共政策有关的项目,如农业、小企业和对首次购房者的贷款等。企业债券是指大型公司以自身信用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这种债券相对于前面三种债券风险较大,收益率也较高。企业债券市美国债券市场中发行性量最大,约占市场60%以上的份额。 2 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 2.1 债券市场规模比较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规模总量较大,债券品种发展较为成熟。截止到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已超过25万亿美元(不含1年以内的短期票据),约为美国2005年gdp 的2倍。近年来,美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年均增长率9.1%。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包含国债、市政债券、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我国债券市场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但发展迅速。截止200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余额达到7万亿元,约占当年gdp 30%,年均增长率达42.31%。债券品种主要为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商业银行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等。2.2 债券种类比较在美国债券市场中,以企业为发行主体的债券产品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5年底,包括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内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占了债券市场整体规模的60%以上。其中,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额超过50%。美国政府债券余额41 658亿美元,占比16.45%。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 039亿美元,占债券市场10.28%的份额。市政债券余额22 270亿美元,占比8.79%。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类债券所占比重较大。截止200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中,国债和央行票据占了债券市场的67.48%,政策性金融债占比25.15%,商业银行债、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企业类债券只占到7%左右。 2.3 国债的持有结构比较从美国国债市场投资人的构成来分析,截止2005年底,外国及国际机构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可流通余额的52.15%;美国货币当局和各类养老金分别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国债0.74、0.28万亿美元,占到可流通余额的17.6%和6.7%。我国国债市场,由于外资机构参与程度较低,投资人构成结构主要呈现出本土化和机构化的特点。截止2005年末,商业银行类机构国债持有量最大,持有16 522.63亿元,占国债可流通余额的61.92%;其次为特殊结算成员(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持有国债6 399.83亿元,占23.99%;保险类机构排名第三,持有国债1 693.94亿元,占6.35%。 2.4 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美国债券二级市

债券市场综述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特点

债券市场综述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特点 一、债券市场综述 1.概述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或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可以为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社会经济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构成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础。 2.债券市场功能 (1)融资功能 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使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为资金不足者筹集资金的功能。我国政府和企业先后发行多批债券,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在“八五”期间,我国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共筹资820亿元,重点支持了三峡工程、上海浦东新区建设、京九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吉林化工、北京地铁、北京西客站等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2)资金流动导向功能 效益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通常较受投资者欢迎,因而发行时利率低,筹资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较大,受投资者欢迎的程度较低,筹资成本较大。因此,通过债券市场,资金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功能 一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部门,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过热、需要减少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收回金融机构或公众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从而抑制经济的过热运行;当经济萧条、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便买入债券。增加货币的投放。 二、我国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以柜台市场为主到以场内市场为主再到以场外市场为主三个阶段。1988 年至1990 年施行的国债柜台交易通过个人摊派的方式来发行,投资主体个人化,交易模式为场外交易。自1990 年交易所成立到1997 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设立,大量的交易通过场内市场进行。交易所方式满足了个人投资者对小额度、标准化、信息公开、风险防范的要求,市场交易量增长。1997年开设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为金融机构搭建了场外交易平台,但由于机构投资者把债券市场错误的定位为资金调剂市场,加之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尚未成熟,对询价交易操作缺乏经验,债券交易仍通过场内市场进行。之后,随着金融

美国债券市场历史性牛市将尽

美国债券市场历史性牛市将尽?2010年 03月 31日 10:13美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支持政策在公司债券市场掀起了一轮历史少见的行情。就在这项政策即将结束之际,3月份,投资者仍将大量资金投入了高风险企业。 截至本周二,共有315亿美元的新发高收益债券、亦即垃圾债券投入市场,刷新2006年11月创下的月度发行纪录。背后的部分推动力量在于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大规模的抵押贷款债券收购计划。这项计划于周三结束。 美联储共计买入1.25万亿美元本来缺少买家的抵押贷款债券,这让投资者手中有了现金,使他们可以拿去买其他东西。在有美联储撑腰的情况下,投资者去买进风险更高、收益也更高的证券,公司债券是他们的当然选择。 债券市场的良好行情刺激了股票市场和整个经济的反弹,回过头来又加强了债券市场的涨势。美国投资公司学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编制的数据显示,2009年,投资者向债券类共同基金投入了3,754亿美元,规模空前,同时从股票类基金撤回87亿美元。 同在周二,一项广受关注、跟踪高收益债券回报情况的指数达到历史峰值,较2008年12月的底部上涨82%。这项指数是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indexes)编制的。即使是平时波澜不惊的美国投资级公司债券,其回报也较2008年10月份的底部上涨了35%。 仅18个月前,在金融危机达到最严重阶段、美国信贷市场陷入冻结的时候,出现这样的行情基本是不可想象的。当时,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已经破产,投资者一古脑地抛售债券来满足短期现金需求,目的只有一个:生存。就连一些全世界信用最好的公司,它们能不能存活下去也都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怀疑。 目前,在美联储抵押贷款债券购买计划寿终正寝之际,人们的讨论话题正转变为经济形势能否支持债市继续上涨。从今以后,公司债券的上涨越来越有可能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其涨势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政府的支持减少,而利率也有可能上升。 人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经济增长的力度。很多投资者认为,市场能否进一步上扬,取决于经济增长不快不慢的状态能否持续。资产管理公司Lazard Asset Management 首席固定收益投资经理拉莫斯(Joe Ramos)表示,如果经济增长乏力,那么债市中的多数已经被高估;从可产生的现金流来看,从市政债券到公司债券,一切都已被高估。 他所谓复苏“乏力”,指的是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3%,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复苏过猛会带来加息,可能让投资者抛售债券而买进股票。 看多的投资者反驳说,经济增长加快、失业率快速回落会降低公司的违约风险,使投资债券更加保险。投资管理公司Payden & Rygel高级投资经理萨尔尼(Jim Sarni)表示,收益率仍然不高,而对更高的收益率仍然存在强烈的需求;这将成为一个自我维持的机制。 萨尔尼和其他人还指出,如果经济复苏乏力,这将使美联储维持短期利率,从而也会对

浅析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现状 【摘要】企业债券作为三大基本证券之一本应处于主体证券的地位但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债券企业债券市场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一、企业债券的基本情况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发行期限选择范围较大,但至少在1年以上,一般在3年以上,以5-10年居多,目前已发行的企业债券期限最长的为30年。从权益方面考虑,企业债券为债务性融资工具,属于企业负债(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从期限上看,由于企业债券期限至少在一年以上,故属于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属资本市场(非货币市场)融资行为。 发行企业债券涉及的中介机构:主承销商,资信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上为发行企业债券必须聘请的四种中介机构,其中,主承销商包括有资质的证券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目前,企业债券主要发行模式包括:(1)无担保信用债券;(2)资产抵押债券;(3)第三方担保债券,其中无担保信用债券对企业实力及信誉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只有少数企业具有资质,实际发行中以资产抵押及第三方担保方式发行较多,尤其是以第三方担保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发行企业债券最多。 二、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益处

首先,发行企业债券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其次,企业债券是一种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可以改善企业债务结构、缓解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可使各种形式债务融资相互补充、期限结构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发挥债务融资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中的作用。第三,发行企业债券可以为企业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途较广,可以有效满足企业中长期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增强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第四,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在金融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发行企业债券对于企业提升形象、宣传公司品牌、增强公司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发行企业债券不仅是企业的一次融资行为,也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公司品牌的良好机会。第五,企业债券是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可以开辟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渠道,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 (一)企业债券发行总量大幅增长 2008年,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核准程序将由原来的“先核准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改革前,企业发债从上报审批到拿到额度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新的发行制度规定发改委自受理企业发债申请之日起要在3个月内做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不包括发行人及主承销商根据反馈意见补充和修改申报材料的时间)。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改革,简化了审批手续,降低了企业发债门槛,使企业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企业债券发行效率的提高也为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对企业债券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少,企业债券发行节奏明显加快。2009年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90支,发行总量4 252.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0.42%和79.66%,规模和期数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共发行企业债券182支,发行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