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
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
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
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
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
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
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
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
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储备
《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
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透镜》这一节学
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些都为探究凸透
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说教学、学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
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
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
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分析
本节在设计意图上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
计划与设计实验,从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讨论等,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
间,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照相机模型观察窗外的景物,同时图片展示一架老式的照相机,从它的胶片上能看到物体倒立、缩小的像。
2、教师介绍:我们正在使用的是一台投影仪,可将投影片上的图像放大到屏幕上,使全班的同学都能观看。
3、学生活动一:让学生在窗边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
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当他们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课本上居然出现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弓I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
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一步步的疑问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
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此时引入物距和
像距的概念。
4、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
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
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
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
材介绍构造,提问学生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再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
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此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
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