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2788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奏低音:很多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一个单独的旋律线条,还有一个在下方支持它的基础低音,这个低音是从和声上加以构思的。这个突出两端的主调织体是由数字低音记谱法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也称通奏低音记谱法。其中,作曲家只写出旋律和低音线条,而把中间的声部留给演奏者即兴完成。如果在一个低音上方的和弦不是根音位置,就需要在该音上标记数字,指示出低音上方的音程,以便演奏者据此奏出恰当的和声。这种演奏方法叫做数字低音的“实现”。这个词也用来指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组,通常包括键盘乐器和低音乐器。

2.《尤丽迪茜》:1600年,佩里为利努契尼作词的《尤丽迪茜》谱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在佛罗伦萨为梅迪契家族的宫廷婚礼上演出。卡契尼也参加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音乐创作。两人都在1601年出版了这部作品的总谱。它们代表了现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

3.吕利:吕利是巴罗克早期的法国作曲家,也是第一个创作法国歌剧的人。他出生于意大利,但长期服务于法国王室宫廷。他在17世纪70年代与歌剧脚本作者奎诺共同创作了很多富有法国特色的歌剧。

4.路德教会康塔塔:进入18世纪以后,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康塔塔,这就是路德教会康塔塔。这种宗教性的康塔塔包括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合唱,有时还以众赞歌为基础,伴奏除了通奏低音乐器以外还经常加入其它乐器。巴赫创作的大量路德教会康塔塔达到了这种体裁的高峰。

5、托卡塔:托卡塔这种体裁是在16世纪建立起来的。他是键盘乐器最古老的题材之一。他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时富于技巧性,二是即兴创作和演奏。

6、赋格曲:单主题、多声部、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主要由呈现段和插段组

成。

7、教堂奏鸣曲:由一些比较严肃的乐章组成,没有舞曲的因素,乐章通常有四个,速度的顺序排列:慢-快-慢-快,第二乐章常用赋格式的模仿手法。

8、室内奏鸣曲:由一些舞曲构成的组曲,通常包括(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四种核心舞曲。

9、大协奏曲:是用一个独奏的小组(主奏部)和一个较大的乐队(协奏部)相抗衡,这个乐队通常由弦乐器组成。

10、回归曲式:这种曲式通常的情况是由乐队齐奏作为叠句,独奏(插句)与叠句不断交替,并形成对比

11、《和声学》:1722年莫拉的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在巴黎出版。是寻求从音箱学和数学的科学原理中归纳出和声的基本原则。

12、斯卡拉蒂:是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A.斯卡拉蒂的儿子,共作有555首奏鸣曲以及歌剧、清唱剧和其他圣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

13、《弥赛亚》:清唱剧《弥赛亚》之哈里路亚作于1741年9月,作曲家亨德尔在一种不可遏止的热情冲动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写出了这部注定要成为经典之作的清唱剧《弥赛亚》。

14、《赋格的艺术》:巴赫在晚年时期的艺术作品,是1747年以普鲁士腓德烈大地赐给的一个主题为基础而创作的一部复调曲集(巴赫去柏林看望为普鲁士宫廷服务的二儿子时,收到腓德烈大地的接见。

15、启蒙运动:是一场针对封建社会的精神上的反叛运动。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等人大力

提倡理性、科学、自由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主张通过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进行普遍的民主自由的启蒙。

16、华丽风格:在18世纪,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种精美而文雅的艺术风格,音乐家们用它来指一种主调音乐的风格,它比较轻快,有短小的动机组成乐句和乐段,并以简单的和声和频繁的终止式加以伴奏。主要来自意大利,与之相对的是巴洛克晚期复杂而深奥的复调对位风格。

17、《女仆做夫人》:佩尔格莱西1733年创作的第一部成熟的意大利喜歌剧,是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其风格轻松戏谑,强调重唱和乐队在终场的作用。

18、《歌唱剧》: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德国喜歌剧的类型,英国民谣剧的成功鼓舞了它的复兴。18世纪德国歌唱剧最早的例子是对英国民谣剧和法国喜歌剧的改编制作。

19、约翰·施塔米兹:曼海姆乐派的创立者(1717__1757) 他建立的当时欧洲最好的管弦乐队。这个乐队的演奏十分精确并富于技巧,特别是擅长演奏较大的渐强或渐弱。

20、三声中部:该段音乐通常比较优美、柔和,与第一段及其重复形成对比。之所以称作“三声中部”是由于以往的中段像三重奏一样,系用三部和声写成。

21、双呈示部:在古典主义暑期的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通常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始终都保持在主调上,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部主题转入属调。

22、伦敦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写于1795年。原名《第一零四交响曲》(D大调),共四个乐章:1,慢板-快板2,行板,变奏曲式3,小步舞曲,快板。4,充满活力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这部交响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理性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23、华彩乐段: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

24、魔笛:二幕或四幕歌唱剧,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伟大的德语歌剧。这部歌剧把德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优点结合起来,把流行喜剧的因素与共济会的象征主义庄严音乐结合起来,有喜歌剧和正歌剧的色彩。

25、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26、费德里奥:(二幕歌剧)是乐圣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歌剧的最终版本是两幕剧,但首演的时候是三幕。约瑟夫·宋雷特纳和乔治·特雷契克根据尼古拉斯·布约利的剧本改编。1805年初演于维也纳。

27、海利根施塔特遗嘱:1802年10月贝多芬在与耳聋作斗争中在维也纳郊区写下著名的一份遗嘱。

28、欢乐颂:贝多芬在1792年就开始计划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了,但把它作为《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是在1823年才决定。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