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a73ebafd0a79563c1e7263.png)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0b2c45e767f5acfa1c7cdb0.png)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创作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694529cc6137ee06eff91851.png)
(二)、农村题材小说:
• 1.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丰富的原因: • (1)社会现实的关照: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进行。 • (2)政治时代的需求。 • (3)文学指导方针的支配。
2.代表作品
• • • • • • 短篇代表作品: 赵树理的《登记》 谷 峪的《新事新办》 马 烽的《结婚》 高晓声的《解约》 李 準 ,《李双双小传》等
2.十七年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抗日战争类: 孙 犁,《风云初记》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 《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 • • • •
解放战争类: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 强,《红日》 曲 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峻 青,《黎明的河边》
• 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 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 一般都是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 主张文学创作要赶任务。 •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 要求:新、短、通。
(三)、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 • 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 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以《登记》 为代表。见作品选419页 。 • 赵树理的《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 《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 《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 艾,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
第四章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 一、十七年小说的分类概述 • (一)、军事题材的小说。
• 1.十七年时期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丰富的 原因。
• (1).这首先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为成立 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创造英雄、充满 奇迹的历史,这是可歌可泣的壮烈的历史, 为作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创 作素材。 • (2).好多作家是从这一伟大斗争中走过来 了,对那艰苦的战斗历程有深切的感受。 •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 求,它反映了时代的情绪和人民的呼声,对 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起了很 大作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后改编位电影李双双李准因此获得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清明雨影视作品小康人家1958老兵新传1959耕云播雨1960李双双1962龙马精神1965牧马人1982双雄会1984大漠紫禁令1986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adf38d22cfc789eb172dc8fe.png)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
![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6fca23caa58da0116c1749f0.png)
(二)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 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 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
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①嫉恶如仇,勇敢刚强的反抗性格。 ②慷慨仗义,正直无私的英雄精神。 ③深谋远虑,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 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现代农民英雄 的性格气质。 ④老一代农民中的最先觉悟者。 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 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 的革命觉悟了。
保持现实主义的基本面貌: • 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李心田的《闪闪 的红星》、孙雄飞的《难忘的战斗》、克 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 》、姚雪垠的《李自成》 • 文革“地下文学”小说 小说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流行 当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手抄本 小说就是《梅花党》 和梅花党故事有关 的《一只绣花鞋》。 故事情节以恐怖诡谲著称 。
五、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一)同步反映时代的发展
题 材 和 主 题 与 现 实 同 步
刘白羽《火光在前》 解放战争: 柳青《铜墙铁壁》 杜鹏程《保卫延安》 杨朔《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 陆柱国《上甘岭》 巴金《团圆》路翎《初雪》 李准《不能走哪一条路》 农村合作化 赵树理《三里湾》 刘树德《桥》 经济 草明《原动力》 工业化 周立波《铁水奔流》
(三)军人题材 • 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 刘流的《烈火金刚》 • 短篇小说主要有 孙犁《嘱咐》 茹志鹃的《百合花》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的《党费》
• (四)知识分子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三家巷》 • (五)另一条战线的共产党传奇: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
上编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上编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b72061eb7360b4c2e3f648c.png)
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 红一创”、《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 海雪原》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俄苏文学的影响。长篇 小说的创作特点。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
二、小说家的困境: 离开或主动放弃。 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 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 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创作困 难。
林道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旧 家庭旧社会的反抗。对爱情的软弱缠 绵。对革命的狂热。在革命者的引导 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告别“旧 我”,成为一名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 革命战士。 “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有我个人的 生活在内”
4)艺术特点:
结构上,以林道静为中心,全面展示 了当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复杂 的社会关系。
2)人物: 朱老忠: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寄托 了作者关于新时代农民的理想。是一个有 胆识、有韧性、有谋略、有坚定信念的农 民英雄的典型。他从一个自发的反抗者经 过革命的洗礼而转变为自觉的农民革命者 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农民要走的革命道路。 ?理想化的农民英雄。当代“英雄人物” 的完美典型。
3)鲜明的“民族气魄”:
2)、主要作品:
50-60年代:《百合花》、《静静的 产院》、《春暖时节》等
70年代末-80年代:《剪辑错了的故 事》、《草原上的小路》等
3)艺术特点(十七年时期)
不正面描写时代的大风大浪,往往从 细小处入手。
精巧的故事和细节描写。表现女性特 有的细腻、温婉、清新,余味悠长。
4)代表作:《百合花》(1958)
b、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叙述语言的书面化,叙述方式的夹叙 夹议。大段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的议论。
?
4)评价:
60年代上完成了新的意识形 态对新中国文学的期盼。 新时期以来,毁誉参半。
西南大学当代文学作业
![西南大学当代文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ceaac4f8b8f67c1cfad6b857.png)
【当代文学】▲下列作品中属于十七年时期文学的作品是《林海雪原》▲小说《红旗谱》中塑造的农民革命运动中的第三代农民形象是朱大贵▲《红日》的作者是吴强▲"吃不饱”和"小腿疼”是赵树理哪篇小说的人物《“锻炼锻炼”》▲被公认为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反映农村改革的文学作品是何士光的《乡场上》▲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是《高玉宝》▲对新时期文学具有启蒙作用的诗歌作品是《秋歌》▲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三里湾》▲塑造了"运动根子”王秋赦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是古华的《芙蓉镇》▲十七年时期来自国统区的左翼文艺理论家是胡风▲塑造了形象肖凌的作品是《波动》▲海子的《麦地》所表达的主题是对粮食、劳动、生命的感恩▲小说《百合花》写于五十年代▲《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反崇高、反文化”等主张是哪一诗歌流派的观点新生代诗歌▲于坚是哪一诗歌团体的代表诗人“他们”▲诗歌《苹果树下》的作者是闻捷▲在寻根文学的系列小说中,属于李杭育的系列小说是“葛川江系列”▲属于"新历史小说”的作家是苏童▲白音宝力格是哪一篇作品的人物《黑骏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哪个诗人的诗北岛▲不符合赵树理小说特征的富于理性的探索▲《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装腔作势、才智浅薄的官僚主义者是韩常新▲发动"新民歌”写作运动的时代是“大跃进”时期▲张贤亮新时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有A:塑造无怨无悔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B:在“灵与肉”二元对立统一的描写中表现伤痕美C:对特殊时期知识分子和群众微妙关系的揭示D:对肉体革命的展示▲在改革文学中,贾平凹表现因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人们道德观念变化的小说有A:《小月前本》 B:《腊月•正月》 E:《鸡窝洼人家》▲新时期以后出现的先锋小说作家有A:马原 B:残雪 C:扎西达娃 E:余华▲新时期张承志小说的艺术特点有A:富于理性的探索 B:洋溢着青春的热情C:躁动不宁的反思意识和对改革的期盼D:作品表现的自始至终都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属于十七年时期的清丽派战争文学的作品有B:《百合花》 D:《洼地上的“战役”》▲属于战争题材的小说有B:《红日》 C:《铁道游击队》 E:《林海雪原》▲属于七月诗派的有B:曾卓 D:冀汸▲铁凝的作品有A:《哦,香雪》 B:《麦秸垛》 C:《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D:《玫瑰门》▲周立波的小说包括A:《山乡巨变》 B:《禾场上》▲新生代诗人有A:于坚 B:韩东 C:李亚伟▲新时期改革文学作家有A:蒋子龙 B:何士光 C:柯云路 D:贾平凹 E:路遥▲朦胧诗常采用的艺术手法有A:象征 B:暗喻 C:闪烁的意念▲《受戒》的诗化特征体现在A:人物塑造上,并不注重典型性格心理的塑造B:情节处理上,并不讲究完整的情节和故事D:叙事策略上,以散文般自然的笔调写庄重的佛门生活E:整体风格上,作品具有浪漫色彩▲人物形象中有官僚主义倾向的是A:刘世吾 D:韩常新▲《绝对信号》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和物是A:铁轨 B:守车车厢 C:黑子 D:蜜蜂姑娘和车匪 E:小号▲《红旗谱》的民族化风格体现在A:小说的故事性极强B:情节内容、人物风貌和生活习俗具有民族性D:小说继承了古典小说分卷分章的表现形式E:语言以冀中平原农村口语为基础,具有明显的民族化倾向▲韩少功的小说作品包括A:《爸爸爸》 B:《女女女》 C:《月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早期的性格内容是A:倔强但单纯 B:具有反抗精神但缺乏斗争经验C:感情上极其脆弱 D:略显幼稚 E:具有献身精神▲陈奂生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是A:勤劳善良 B:忠厚老实 C:十分自卑 D:自私狭隘 E:自譬自解▲秦牧的散文集有A:《花城》 B:《潮汐和船》 C:《长河浪花集》一、名词解释:1、新生代诗歌答:诞生于八十年代的一种诗歌倾向,一批受“文革”影响较小的诗人进行的一种更具个性化的创作,使用更具诗人气质的语言,展示一种更轻松的风格。
非主流文学及王蒙
![非主流文学及王蒙](https://img.taocdn.com/s3/m/e064eeb8ddccda38366baf25.png)
第五讲非主流文学与王蒙一、非主流文学1.概念指和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特征相异的小说创作。
广义上指十七年所有不符合官方文艺规、方针、政策,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党的路线的文学作品。
狭义上指在双百方针影响下,集中出现的一批干预生活、反映人情人性的作品。
狭义上的非主流文学也称为“百花文学”。
2.整体特征1)历史性: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和创作而言的。
2)被压抑:在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历史环境中,它们处于被压制的地位。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3)阶段性:它的出现呈现出“阶段性”。
一般出现在文艺规比较宽松的时期,如百花时代、19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时。
4)在艺术样式上,主要是短篇小说。
3.思想特征1)对既有文学观念的怀疑;2)对启蒙传统的保护和重建;3)对世界进行解释、想象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
二、非主流文学的几个阶段1.最初的异端(1950年代初)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百花文学(1956-1957年上半年)1)特点A.短篇小说。
时间短,一年多。
B.青年作家。
a.理想社会的现实承诺:在革命历史中获取的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关于理想社会的现实承诺;b.继承了现代文学的现实责任感;c. 联文学“写真实”、“干预生活”的理念。
2)两个趋向A.以文学创作干预生活,强调文学的批判性。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B.回到文学自身,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宗璞《红豆》3)代表性作家作品A.干预生活的作品:容主要是批判官僚主义。
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宾雁(1925-2005),人,前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记者。
1955年以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本报部消息》揭露批判官僚主义引起广泛注意。
1957年被定为右派,下放劳动。
1978年调至《人民日报》。
1979年发表报告文学《人妖之间》、《第二种忠诚》等关心百姓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作品,引起更多关注,被誉为“中国的良心”。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042e5ee524de518964b7da0.png)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肯定歌颂现实的特征,多以农民、革命兵为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斗争争取个人的提升,人生得到升华的特点。
总而言之,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较多,个人的视角不同,所得的总体认识也就不同。上述内容只是个人对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的一些认识。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7376907a21614791711281b.png)
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立人思想的确立与改造国民性的追求决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抒情散文集朝花夕拾,关注女性命运《伤逝,祝福,离婚》。
杂文华盖集坟郭沫若现代文学史上高扬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第一人,注重艺术自身规律,感情自然流露。
〈女神〉白话文新诗奠基之作,毁坏旧事物,创造新事物,郭的第一部新诗集,结束了一个旧的诗歌时代,气势豪迈的自由体诗,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榜样。
戏剧主张:据古推近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与古失事求似前历史创作原则,内在历史精神的真实。
以史入剧,强调结构的风格。
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历史剧〈屈原〉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最高成就。
茅盾现实主义的倡导者,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社会剖析派小说主将。
《春蚕,秋收,残冬》反应深刻的社会现实,控诉社会,唤醒人民,《子夜》标志现代长片小说成熟。
巴金激流,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
以家庭为主要创作题材,体现了作家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
从家庭来剖析整个社会本质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从市民角度揭示社会本质问题。
创作个性及成就:1、对市民人生的文化关照;2、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作品根本价值。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96d3c21a59eef8c75fbfb3b2.png)
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一,史诗创作情结。
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
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一,英雄崇拜心理。
在十七年文学作品中从正面给读者讲述了什么是坚贞气节,崇高人格,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热情,以及机智英勇的气魄。
树立各中处于不同环境,不同个性的英雄形象。
二,肯定歌颂现实。
所以的作品中涉及到的战役,改革等个个故事都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结局--代表正义的社会主义大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缺点:1过于简单的人物性格,神一般的缺乏“地气”人物形象,感觉脱离了人性;2过于肯定的歌颂,在这一点层面上对于历史有失真,3政治倾向过重“史诗性”追求(主流)。
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
如《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等。
加入“传奇”因素的“通俗小说”模式。
”革命英雄传奇“。
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
肯定与批评并存。
带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
孙犁、茹志鹃、刘真等。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主流之外:一、“百花时期”的小说:1、概况:1956-1957年上半年,“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学的“解冻”。
主要创作倾向:1)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阴暗”。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改选》(李国文)等2)开掘文学中被忽视了的个人情感:《在悬崖上》(邓友梅)、《小巷深处》(陆文夫)、《美丽》(丰村)、《红豆》(宗璞)“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1956、9):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第六章_50-60年代小说
![第六章_50-6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edfef85d0d233d4b14e695d.png)
当代(当下)评论对作家的评价: 作家自身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艺术视野上的局限造成的思想认识 上的狭隘 二是在创作方法上对事件的重视造成的对 人物的忽视
四、作品分析:
《“锻炼锻炼”》-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
1、作品发表的背景:《“锻炼锻炼”》1958年8月在 《火花》上发表,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2、《“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 的现实。 副主任杨小四是个青年人 王聚海(老主任) --杨小四需要“锻炼、锻炼” “小腿疼” “吃不饱” 好逸恶劳,使人厌恶 第一个冲突高潮是杨副主任利用大字报的形式公开批判 这两个社员,于是引起了“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但 终于被干部利用法律和政权的力量所制服。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五四乡土文学传统的滋养 鲁迅、沈从文、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 黎锦明 等乡土作家的创作经验
2、左翼与解放区农村题材创作传统 的影响
《三里湾》(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三)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 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 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50-60年代的小说
第六章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0b2c45e767f5acfa1c7cdb0.png)
3
革命历史中的家族构建: 欧阳山《三家巷》。讲述上世纪20年代广州 发生的故事,反映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 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
4 革命历史中的情感建构: 杨沫《青春之歌》。一个关于知 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惟一的出路。
(一)《保卫延安》和《红日》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命——革命胜利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作家曲波
《 林 海 雪 原 》
新 旧 剧 照
再现战争的 艺术画卷
革命历史题材范畴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当代文学史2
![当代文学史2](https://img.taocdn.com/s3/m/b399c2115f0e7cd18425368b.png)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文学环境1、文学组织和体制: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
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制的)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创作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1958年,大跃进。
“新民歌运动”。
两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第二节“文革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
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小说概述
![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d40bf9f90f76c661371a0e.png)
3、其他题材
①一类是反映工业。 周立波《铁水奔流》、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 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 乘风破浪》、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②一类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 、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布篷》 ③还有一类是表现人情、人性,细腻地描写人的丰 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பைடு நூலகம்缨《达吉和 她的父亲》等。
二、内容题材 1、历史题材 (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 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 各个历史阶段。 • 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 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 • 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 》 • 揭示了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的 主题。
十七年小说 一、总体特征 二、题材内容 1、历史题材 2、现实题材 3、其他题材 三、总体成就 四、文学创作与极左思潮关系 五、不足
• 一、总特征: 继承了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革命现实主义为 主潮,展现了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社会变 革的风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 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成就突出。
十七年小说不足: • 第一,简单地、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 于政治。 • 第二, 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 造成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 第三,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 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
四、文学创作与极左思潮关系
• 首先,极左政治运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毕竟分属两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并 不总是或绝对地决定后者的全部状况。 • 其次,左倾思想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 的过程,一方面它不断地恶化,一方面党和政 府不断地调整文艺政策 • 再次,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或公 开、或隐蔽,或清醒直接的,或听从生活的召 唤,在创作实践中进行非自觉的抗衡。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f51ee1bc5da50e2524d7f08.png)
十七年文学之概括及论述五六十年段中国文坛,受到政治的压迫“强奸”,而不得不服从于政治,以政治的要求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因。
政治气息充斥于文学作品之中.。
十七年文学作品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集中体现于三红,创青山保林——《红颜》,《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其作品都体现着如下的特点。
一,史诗创作情结。
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
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如《红日》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林海雪原》描写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红旗谱》将故事背景置于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红岩》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统一起来。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
二,英雄崇拜心理。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化身,上演了一场绝妙的“无间道”,为了进一步了解威虎山匪帮的情况,提出打入匪帮的内部,乔装成成土匪,只身来到威虎山,机智的回答了“八大金刚”盘问;在座山雕精心布置的“与来袭共军激战”的战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诡计,将计就计乘机送出所摸清楚的情报,并且打入敌人内部。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15f560cbb68a98271fefaaf.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ffb3174a7302768e993927.png)
中国当代文学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总的性质方面有所区别:现代文学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倾向的文学,当代文学是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巨大。
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发展。
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一定完全科学与合理。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中国当代文学:二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分两个阶段:1.十七年文学(1949—1966)政治的思维模式逐渐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2.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6—): 1.80年代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2.90年代文学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第一、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第二、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第三、艺术风格与手法日益多样化第四、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第五、文艺队伍的形成与建设(可参考教材P5-14)四、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构成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
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叶辛、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等。
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棉棉、卫慧等。
70后安妮宝贝、魏微、饶雪漫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春树、小饭、张悦然等等。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工农兵文艺方向的确立(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824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战争点燃的精神圣火被高高擎起,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而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当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作品,均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范畴,正是这些作品的集体诞生,从而使新中国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这个时期,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有史诗的创造情结,肯定歌颂现实和片面的追求风格。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
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
就如《林海雪原》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
战士们都是英雄,看完书后能令人产生高亢激动的情绪。
这就是当时时代的需求,领导的希望。
《保卫延安》也是歌颂英雄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
作品歌颂了这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
在那个时代,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则成了这次颂歌浪潮的主体,他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正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所说,他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其中《青春之歌》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静道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的有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那时的作家通过作品来歌颂时代。
为了选择对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时代的需要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而作家的政治热情同样选择了这一创作题材。因此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也就自然形成了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