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39416911a300a6c30c229f33.png)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202X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救治
![202X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救治](https://img.taocdn.com/s3/m/42e4c14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4.png)
2局部止血 ①凝血酶500-1000u+温开水(<37℃)10mL PO
q2-6h,可在出血部位加速血凝,血栓形成而 止血。 ②去甲肾上腺素4-8mg+0.9%NS100mL,分数次 饮下,每次隔数分钟。1-2h重复,一般重复 1-2次(用2-3次),过多使用胃粘膜血管收 缩 缺血。 (shōu suō) ③止血药的全身给药,疗效不确切,无必要用。
②复方马勃液(马勃100g 。用水浸泡2h后,加水1000ml, 煎煮至300mL时加入大黄50g再煎至200mL时取出,用4 层纱布滤过,加入甘油15ml,置冰箱内保存):治17例, 止血成功16例,无效1例
③复方苎麻止血液(苎麻根、白芨胶):注入3-6mL, 治40例,出血停止平均3-25min,愈39。大便OB转 阴8天。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2)血管扩张剂:降低门V阻力而使门脉压下降,多与收 缩血管药(VP)合用,不单独用
①硝酸酯类:硝酸甘油(NTG):每15-30min舌下含服0.40.6mg,或10-40ug/min ivgtt
②α受体阻滞剂:立其丁0.1-0.3mg/min ivgtt ,血止后减量 维持,止血12h后停用。
鲜血或夹暗红血块:EVB;胃出血快, 量多;食管下段-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第五页,共二十八页。
三、判断病因: 可分为非门脉高压性和门脉高压性两大类 (一)PU(占50-70%) ①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②出血后疼痛缓解 ③出血往往有诱因(尤其是DU):精神紧张,
疲劳(píláo),饮食。
1、收缩压稳定于90mmHg(高血压病人收缩压稳 定于比原来低30mmHg),脉压差≥30mmHg,脉 率正常、有力,尿量>30mL/h(留置导尿管)-----血容量已补足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5621b7b7fd5360cba1adbcb.png)
2 结 果
1 . 2一般 资料 : 组 4 例 均 为 本 院住 院患 者 , 3 例 , 1 例 ; 本 0 男 O 女 0 年龄 2 ~ 0 , 0 7 岁 平均 4 . ; 程 1 月~ 5 ; 5岁 病 个 1 年 全部 病例 经纤维 胃 镜 确诊 , 实验 室 检查 大便 或 呕 吐物 潜 血 ( )其 中消 化性 溃 疡 2 +; 6 例( 十二 指肠 溃疡 l 例 , 疡 1 , 溃疡 4 )急性 胃黏 2 胃溃 0例 复合 例 , 膜 病变 l 例 , 管 胃底 静 脉 曲 张破 裂 2 , 消 化 道肿 瘤 1 ; 1 食 例 上 例 轻 度 出血(5 0 11 , 2 50 l0 m )3例 重度 出血 ( l0m ) 例。 > O0 13 1 治 疗方法 . 3 1. . 1常规治疗 : 度 出血者 , 3 轻 可静 脉滴 注 抑 酸药 、 血 药 , 可 选 止 另 用 0 %氯 化钠 注射 液 、 格 液 、 . 9 林 右旋 糖 酐 或 其他 血 浆 代用 品 ; 中 度 出血 以上 者 , 配合 输血 、 支持 、 抗感 染 、 休克 及对 症处 理 。 抗 1. .2中医治疗 :首先 拟定 了基 础 方 :三 七 1g 3 5 ,海蛸 2g 0 ,大 贝 2g 白及粉 lg 白芍 1g, 草 6 , 0, O, 5. 甘 g根据 临床症 状 , 证 分 型 , 辨 在 基 础方上加 味 。胃中积 热 , 见鲜 红 呕血 或紫 黯 血 , 腹胀 闷 , 症 脘 口 臭、 便秘 、 黄 、 苔 脉数 ; 础方 加 黄 连 lg 基 O 丹皮 lg大 黄 lg单 包 O O( 后 下 )原 方甘 草宜 用 生甘 草 。肝 火犯 胃 , 状 鲜 红吐 血 , , 症 口苦胁 痛, 善怒 , 心烦 , 绛 , 弦数 ; 础方 加 山 栀 1g丹 皮 5 , 舌红 脉 基 5, g生地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3c952d087cd184254b35358d.png)
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消化道肿瘤出血是因为肿瘤组织缺血性坏死造 成肿瘤表面糜烂、溃疡使血管破裂。 ---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多因门静脉 压力增高所致。 ---胆道结石、寄生虫合并胆道感染引起胆管粘 膜炎症水肿、糜烂、溃疡是引起胆道出血的常 见原因。 ---血液系统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往往是因 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不全,凝血因子缺乏, 使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
急性失血的全身症状消失;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再下降,网织红细胞数天内恢复
正常; 血中尿素氮浓度下降渐至正常; 黑便量减少,由稀软转为成形或较干硬,颜色由黑色 转为正常的黄色; 放臵胃管或三腔管者,抽出液清白,未见血液; 肠鸣音不亢进。
鉴别诊断:
与呼吸道出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鉴别
来自呼吸道的咳血常见有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等病,血色鲜红,常混有痰液和 气泡,伴咳嗽,喉痒,无黑便。而来自 消化道的呕血常由消化系统疾病所引起, 血色呈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残渣,伴有 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有黑便。
诊断---出血部位与病因的诊断
器械检查
若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症或不愿进 行胃镜检查,或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不明,疑 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可进行胃肠 钡餐造影、小肠灌钡造影检查。X线钡餐检查 多主张在出血停止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为宜。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99m锝标记 红细胞扫描、吞棉线试验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 适用于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由于胃镜检查已 能较确切搜寻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消化道病变, 故上述检查很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饮食不节,热蕴胃 肠或燥火伤阴
忧思恼怒,肝郁 化火 劳倦过度,肝病胃 病日久,脾胃虚弱 肝病、胃病日 久,气滞血瘀
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812d73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1.png)
家庭医药 2020.1146传统医学传统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黄芩、白芍、栀子炭各12克,茜草根、柴胡各10克,茯苓15克,生地黄30克,龙胆草9克,甘草5克。
加减:伴发热黄疸者,加绵茵陈15克;胁痛明显者,加素馨花12克,佛手9克;呕血不止,乃肝热盛极,血络不宁,加用生大黄粉3~5克,以通腑清热,化淤止血;烦躁不安者,加水牛角、玄参各12克,以清营凉血宁心。
脾虚不摄证主症:大便色黑,伴体倦神疲,面色无华,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白及、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黄芪、仙鹤草各30克,当归、阿胶珠(烊化)、血余炭各12克。
加减:脾阳虚明显者,加用炮附子、炮姜炭各9克;兼肝郁者选加柴胡6克,佛手、郁金各9克;偏脾气虚者方可加用归脾汤加减;偏脾阳虚者方用黄土汤加减。
胃络淤阻证主症: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吐血紫暗或夹血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或有淤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柴胡、桃仁、当归各10克,牛膝、茜草根、生地黄各15克,红花6克,赤芍、枳壳各12克,三七(冲服)、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9克。
加减:出血明显者,加藕节9克,蒲黄炭10克;淤血明显者,加丹参15克,五灵脂12克;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延胡索12克,郁金9克;发热烦渴者,加牡丹皮9克,水牛角12克,清热凉血宁心;兼见宿食内停,吐血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莱菔子15克,山楂炭12克,以消食导滞,宽胸畅膈。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腺和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为常见。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失血的速度、出血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及血红蛋白量。
少量出血(24小时<500ml),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心慌;中量出血(24小时为500~1000ml),血压在90mmHg,呕血伴黑粪;重度出血(24小时>1000ml),血压<90mmHg,有休克,如心率加速,肢冷,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昏厥;致死性出血24小时>2000ml。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3例.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3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bdab6359eef8c75ebfb35b.png)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3例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药治疗三黄泻心汤/临床应用中分类号R259.73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
临床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的“血证”范畴。
迅速有效地止血是救治本病的关键。
我科1990年以来采用中药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3例,并与西药治疗组30例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科住院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83例,随机分为两组。
三黄泻心汤加味治疗组(治疗组)53例,男46例,女7例,年龄在18~61岁,平均41.7岁。
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42.3岁。
治疗前后纤维胃镜检查,治疗组53例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6例、慢性胃炎4例、十二指肠炎3例;对照组30例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复合溃疡4例、慢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炎1例。
两组病例病程多在1年以上,最长达30年。
两组病例均为急性出血病人,其中治疗组38例为第1次出血,4例为第2出血,5例为第3次出血,1例为第5次出血;对照组21例为第1次出血,5例为第2次出血,4例为第3次出血。
两组病例始发病情基本相似,均有黑便、大便潜血强阳性,呕血、低血压,例数比例两组基本一致。
两组出血情况:按全国中医治疗血证(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程度标准判断,治疗组属轻度出血32例(出血量在400毫升以下,黑便成形),中度出血13例(出血量在400~1000毫升之间,黑便不成形),重度出血8例(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黑便呈稀溏);对照组属轻度出血18例,中度出血8例,重度出血4例。
入院时检测血红蛋白,治疗组血红蛋白>100克/L者31例,<100克/L者22例;对照组血红蛋白>100克/L者17例,<100克/L者13例。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方案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方案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9256c7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d.png)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方案是什么“消化道”这个词想必大家听起来并不陌生,是人体内部的重要结构之一,从人体口腔开始,一直到肛门为止,这部分的长度大约在7~9米之间,包括口腔,咽喉,食道,胃和小肠这几大部分。
医学上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其中上消化道是指位于十二指肠以上的部分,下消化道是指位于空肠以下的部分。
人吃五谷杂粮就免不了发生各种疾病,尤其是出现各种消化道系统方面的问题。
就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人体的食道,当胃和十二指肠有出血症状时,就将这种症状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通常情况下,医学上将该病大致分为三类:急性大出血,慢性隐性出血和慢性显性出血。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可以多加了解,本篇文章将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症状,护理与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预防这些方面进行科普。
一、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胃溃疡出血,因此,患者要积极治疗胃溃疡出血,才能有效地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由肝脏病变引起胃部血管静脉曲张,也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另外,一些胃癌和胃炎患者也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二、症状一些人群可能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识了解甚少,上面讲了该病的病因,接下来就简单说说出现该病时的一些症状,希望能对患者朋友们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患者出现呕血和黑便时,很可能就患上了上消化道出血症,这种症状与出血的量和出血的速度有关,在出血量比较少,血流的速度缓慢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出现呕血现象,患者也不容易觉察到。
但是当出现血流速度过快,血流量比较大时,患者就会出现呕血,情况危急的还会出现头晕,全身发冷,四肢无力,昏厥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当人体上消化道出现大量失血时就会排出黑便,如果当血流量较大,在体内停留时间比较短,这时大便会呈现暗红色。
除了这两种常见症状以外,还会有一些并发症,比如发热和贫血。
当机体失血到一定程度,无疑会造成人体失血性贫血,如果一旦贫血严重,则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甚至出现昏厥等现象,病情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现象,危及生命。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ef544f20cfc789eb172dc85a.png)
刍议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摘要】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等该种疾病多是出血的病症所引发,这种病是常见病,也是多发病,有很多患者因为这些病情苦不堪言。
该病的主要症状,有呕血,排便成黑色状态,等等血液在患者胃肠道内停留时间短较短,则粪便会呈紫红色。
血液上溢,经口而出称为吐血或呕血。
中医在医治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此篇文章我们简单用20例患者作为示例,来证明中医对消化道出血的医治效果显著。
【关键词】分阶段论治;中医;消化道出血中医学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简单的说,中医重视的是概念的结合,西医讲究的是数据的准确,中医的根本是哲学,而西医的根本是化学,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中医讲究一个人体的平衡,西医则是要通过药物手段“杀死”或者“消灭”病因。
1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与病因1.1消化道出血之症状呕血及黑粪后发于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必然与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或者心源性休克,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创伤性或自发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其它病因所导致的出血性休克相鉴别。
一般情况下须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直肠指检,以此发现是否有尚未呕出或便出之血液,以便使诊断及早确立。
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粪及呕血,首先应与由于拔牙、鼻衄、扁桃体切除后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区别。
同时也需与支气管肺癌、肺结核、二尖瓣狭窄、支气管扩张导致的咯血相区分。
1.2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病,它的引起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出血性胃炎,又名应激性溃疡或者糜烂性胃炎。
病灶大多在患者的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胃窦部。
胃的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等部位,患者多数吃胆固醇类的药,而且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或者酗酒相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简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facef643323968011c92d6.png)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简述摘要】目的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方法根据上呼吸道出血的类型,专方专治。
结论根据病人不同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对症诊疗,专方专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专病专方专方专治【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67-02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
如《诸病源候论》说:“上焦有邪则伤诸脏,脏伤则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且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原理,是在脏腑病变、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导致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脉损伤,血溢于外所致。
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病机虽较为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临床分实证和虚证。
随着疾病的发展演变,不断地发生病理变化,而产生各种证候类型,所以病因最后还是与脾有密切关系。
中医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将前人不同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1.辨证分型治疗全国中医急证协作组于1987年8月建议,拟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胃中积热、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衰血脱四型。
治疗分别选用泻心汤或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归脾汤或黄土汤、独参汤或生脉散、参附汤为代表方加减[1]由于各医家在临床上的认识角度不同,其分型有所分歧,用药差异更大,笔者根据杨殿洪、黎琮毅、周辉学等医家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辨证分型,大致总结为以下四型:1.1胃热壅盛型: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色黑如漆。
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治疗多以泻心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十灰散等加减治疗。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等[1,2,3,4,6]。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9e9d5e2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d.png)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
择]1000字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粘膜破坏或溃疡,导致胃肠道黏膜血管破裂出血的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其主要症状为呕血、黑便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以下是808方案的具体介绍。
1. 中药治疗方案
(1)活血化瘀:白芍、川芎、三七、丹参等
(2)清热止血:蒲公英、地榆、凋萎藤、栀子等
(3)平肝健脾:柴胡、泽泻、茯苓等
(4)调整胃肠功能:半夏、木香、草果等
2. 西药治疗方案
(1)止血药物:如氨甲泼尼龙、卡介苗、丙戊酸、安络血、分层红等
(2)消炎药物:如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
(3)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4)胃肠道保护药物:如铝碳酸镁、麦角新碱等
3. 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1)补充维生素K、维生素C等有助于血管修复和减少炎症反应的物质
(2)适当饮食,避免刺激性、难消化食物
(3)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即808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消化道出血的808方案
![消化道出血的808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20270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c.png)
介绍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消化道部位的出血病变,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病症之一。
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患者出血量增加、贫血加重,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治疗消化道出血的808方案。
808方案的概述808方案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治疗消化道出血。
该方案主要由3种药物组成,包括脑黄金、清宫逐瘀胶囊和养血生母散。
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协调治疗消化道出血。
方案细节脑黄金•服用方法:每次口服2粒,每日3次。
•主要成分:人参、黄精、麝香等。
•作用机制: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作用。
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缩小血管,减少出血。
清宫逐瘀胶囊•服用方法:每次口服4粒,每日2次。
•主要成分:益母草、当归、紫草等。
•作用机制:具有活血去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能够舒缓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收缩,收缩受伤的血管。
养血生母散•服用方法:每次口服5克,每日3次。
•主要成分:当归、枸杞、白芍等。
•作用机制:具有滋养血液、促进造血的作用。
能够提高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血液的凝结能力。
注意事项1.在服用808方案期间,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等,以免刺激消化道,加重出血。
2.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在服用808方案期间,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恢复。
4.808方案只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结论808方案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
脑黄金、清宫逐瘀胶囊和养血生母散的组合可以协同作用,有效控制出血,恢复患者的健康。
然而,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注意:本文仅为一种草案,在使用文档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调养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调养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7bef0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7.png)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调养要点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呕血、黑便是其常见临床症状,其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等。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日饮食不当。
健康教育一、饮食指导1.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日常饮食应当注意什么?日常饮食对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预后有很大关系,故应引起重视,应注意以下5点。
(1)饮食要有节制,吃坂定时足量,细嚼慢咽,不同时看电视报纸等引起注意力分散。
既往有胃溃疡病史的病人,在溃疡活动期,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好。
(2)食物要容易消化,并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食物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热量的食物有稀饭、细面条、软米饭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鸡蛋、瘦肉、豆制品等。
(3)不吃煎炸油腻的食物,不吃较硬的食物,如坚果类,以免损伤胃肠黏膜,引起出血。
(4)对于病情较轻、出血量小的病人而言,不需要禁食。
但进食的种类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且食物不能过热。
如豆浆、稀米汤、面条等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较小,可以食用。
(5)如果病人出现的是大出血、幽门梗阻、呕吐频繁,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则应立即禁食,去医院就诊。
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以喝牛奶吗?怎么喝可起到预防出血的效果?经常喝牛奶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溃疡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多因酸性胃液销蚀胃壁,损伤血管所致,为防止晚间胃酸分泌高峰期分泌过多胃酸,临睡时喝杯热牛奶,可保护胃黏膜并中和胃酸,并可有效地预防反复发作的胃出血。
3.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酒、烟、浓茶、咖啡可以饮用、吸食吗?经常饮用烈性酒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禁饮。
长期嗜酒,对肝脏的损害也较大,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极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烟叶中的有害成分对消化道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易使消化道黏膜发炎,造成幽门及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胆汁及胃内容物反流,加重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出血有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出血有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4c6356f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1.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出血有优势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多种疾病引起所致。
其中主要是指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及结肠等部位发生出血的一种现象。
患者在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较多时,还有可能引起患者发生休克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在患病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医中,一般将消化道出血称为吐血,认为血主要由胃部而来,从口而出,其中导致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火热亢盛及正气亏虚的原因引起的,患者多表现为胃热型及脾虚型这两种类型,在治疗时则可以采取清热泻火、健脾温中及凉血止血的方式实施治疗。
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显示,在为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及时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有效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
临床中在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同时明确患者出血的部位等,在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时,其中对于轻度及中度出血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下经过临床治疗后方可以有效起到止血的效果,因此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可以快速恢复,之后通过针对患者的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对症治疗,能够更快的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来说,在治疗时首先应该对其实施抢救休克及控制出血等措施,之后再查明导致患者发生出血的根本原因,最后为患者实施综合性的全面治疗,这样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患者由于大出血出现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
在实际为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过程中,止血时通常会采用中西医两法止血、中药止血等方式为患者实施止血。
在为患者实施消化道出血治疗时,西药可以采用西咪替丁、止血敏以及输血等方式治疗,其中西咪替丁能够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因此能够起到止血的目的,止血敏则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诊断及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诊断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d6c1ea7a6c30c2258019e1d.png)
26
出血性状2
•柏油样黑便 : 血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长,红细 胞中的血红蛋白的铁(Fe2+) 与肠内硫化物结合生成硫化铁
(黑色)
• 暗红色或 鲜红色便
出血量大速度快而急,在肠 内停留时间短,
27
出血病因的确定
最常见的病因是 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 急性胃粘膜病变、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也见于上 述部位的癌肿出血
呕血 根据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的不同 鲜红色或暗红色 咖啡色
黑便 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
13
失血性循环衰竭
头晕、心慌、乏力,晕厥、肢冷、心率快、皮肤湿 冷、血压偏低; 严重者意识模糊、尿量减少、休克
14
发热
多数病人在大出血后会有低热 一般不超过38.5℃ 持续3~5天降至正常
15
氮质血症
出血后血液蛋白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导致血中尿 素氮升高。 周围循环衰竭使血流暂时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 排泄功能低下,导致氮潴留。 经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3~4天后可正常。
肝病日久 胃痛缠绵
肝郁血滞 久病伤络
迫血妄行
血失统摄
出
瘀血阻络
血
元气衰败
8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病机-9
出血量多 气随血脱
迫血妄行
血失统摄
出
瘀血阻络
血
元气衰败
9
上消化道出血的西医病因
西医 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损伤等 胃、十二指肠、空肠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 炎、胃癌、急性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等 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胆囊胆管癌、胰腺癌等 全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尿毒症、结缔 组织疾病、急性感染、应激相关胃粘膜损伤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b6aea97e21af45b207a8b6.png)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1)呕血: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心,胃部不适或疼痛,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可见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或晕厥,以及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2)便血: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或色黑呈柏油状;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出血量过多,可有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15年)。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内镜检查禁忌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人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二)证候诊断1.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伴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吐血或黑便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伴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文字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f3368e7e011ca300a6c3901e.png)
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的中医综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便血”(吐血)范畴,早在《内经》就对“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塞淫所胜,……民病厥心痛, 呕血,血泄,……,岁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口烂、血溢、血泄”,《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认为“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此时尚无方药记载。
《金匾要略》则较详细记载了便血,吐血的辩治规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 脉沉弦者妞,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蛆血,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总结“便血”的病机主要是两条:一是火热迫血妄行,二是虚寒气不摄血。
并给予具体治法和方药,其理论和方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嘿元芳《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 ,’,自主血,肝藏血,愁忧思虚则伤心,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远近者,病在上下焦也”,提出虚损,饮酒可致吐血,对七情内伤所致便血(吐血)作了更进一步综述,并对便血的出血部位和辩证论治作了准确的分析,与现代医学比较吻合。
唐《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目的。
宋《济生方》提出治血四法“风者散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认为风邪入肠胃也致便血,即后世所说的肠风下血,并提出用散风除邪以达止血目的。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d4ac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3.png)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部位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中年人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较轻者可仅便血,重者可吐血与便血同时出现。
吐血的血色多为紫褐色或鲜红,其量或多或少,多则可倾盆盈碗。
便血多呈黑色。
甚则黑如柏油样,但如出血量甚多,因其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很短暂,亦可呈紫红色。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尤其是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球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胃肠胰胆等器官的肿瘤、胆道疾患,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主要与”虚”和”热”有关。
虚者为脾虚,因脾主统血,久病脾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外溢,上逆则为吐血,下注则为便血。
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生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以致脱陷妄行。
”在脾气虚弱的基础上进而可产生脾胃虚寒之象。
热者或为胃热、或为肝火犯胃、或为阴虚内热,但其中又以
胃热者居多,究其产生原因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1 治疗与应用
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应遵从血证论治原则。
无论吐血或便血,首先应辨清寒热。
一而言,吐血多由热邪所致,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便血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阴络损伤所致。
故治以益气摄血为主。
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证型:①胃热壅盛证:以吐血血色紫红或鲜红,大便色黑,胃院灼热疼痛,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畅,苔黄,脉滑数等为特征。
可治以清胃泻火,化止血。
方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6~9g(后下),黄连5g,黄芩12g,侧柏叶3og,丹皮10g,大小蓟各log,生地15g,或加十灰散15g。
②肝火犯胃证:以吐血血色鲜红,大便色黑或紫红,脱胁胀痈,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或黄燥,脉弦数等为特征。
可治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用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9g,栀子9g,生大黄6~9g(后下),侧柏叶30g,生地榆3og,当归9g,白芍12g,或加龙胆草5g,生地lOg(即合龙胆泻肝汤之意)。
③瘀阻胃络证:以吐血色黯,或夹有血块,胁下痞块,面色薰黑,肌肤甲错。
舌质黯或有痪点、脉涩。
以活血化瘀,和络止血为法方用隔下逐瘀汤加减:川芎10g赤芍lOg桃仁10g红花10 g田七10g蒲黄15g柴胡5g枳壳10g。
④脾虚不摄证:以吐血暗淡而量多,大便黑溏,胃院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可用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0 g黄芪15 g白术20g茯
苓10 g枣仁lOg当归10g远志10g怀山药10g龙眼肉lOg炙甘草lOg 木香10g蒲黄炭15g侧柏炭15g。
⑤脾胃虚寒证:以便血紫暗,甚则黑如柏油样,院腹或有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脉细无力等为特征,可治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30~60g(煎汤代水.但现在一般用赤石脂代替),熟附子9g(先煎),阿胶12g(炸冲),黄芩9g,艾叶炭9g,花蕊石l5~3咄。
2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其中中年人发病率较高,常见有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一般有自限性趋势;而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若短时期内控制困难,则死亡率较高。
治疗应绝对卧床,严密观察病情,视病情给予对症治疗,经查明出血原因,内科治疗无效者,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中医中药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是比较满意的,对于一些出血量很大,特别是由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则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临证时还必须注意到胃肠道本身的生理功能,即宜通不滞,以通为用。
此外,呕血与黑便的治疗有所不同,呕血者用药宜清,黑便者用药宜温。
预防是关键环节:为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应注意饮食与摄生,在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其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饮食调节:胃部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节,进食定时。
消化性溃疡者.宜少食多餐,切忌过饥过饱,避免辛辣、煎、炸、炙、坚
硬的食物,戒烟酒、浓茶、浓咖啡等。
在出血时更应服流质或半流质(冷服)的食物。
吐血者要禁食,以免病情加剧。
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者,更应避免过硬、过热及辛辣等饮食,进食应细细咀嚼,不宜过快,以防不慎损伤已曲张之静脉,导致出血。
②精神调节:情绪要安定。
避免长期持续的精神紧张与劳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③劳逸结合:避免持续的、重体力劳动,尤其是与体力不能相应的工作。
④避免某些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利血平等,均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故应避免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鸣高.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1985,(5):4.
[2]屠撰先.上消化道出血证治闭.中医杂志,1985,(5).
[3]徐景藩.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1985,(5):6.
[4]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血证专辑[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
[5]陈泽霖.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1985,(5):8.
[6]于振宣,等.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7]汪朋梅.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1985,(5):4.
[8]张荣华.丘和朋教授治血证经验[J].新中医,1996,3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