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_卢卡奇对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1月第20卷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 l o f Hebei N o rmal U niv ersity(Social Science)

Jan.1997

V o l.20No.1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

——卢卡奇对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

马 驰

摘 要 作为一个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他一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关“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又在

意识形态理论上有所创新,强调了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并明

确指出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探讨了意识形态的非自觉性特征和它在艺术

中的突出表现,并对历史科学中发挥影响的那种意识形态也引起了注意。

关键词 卢卡奇 艺术 意识形态

分类号 B032.2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之一,作为一个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卢卡奇也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在西方,最早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德斯图・德・特拉西,这一概念的法文“ideolgie”原意是“观念学”或“观念论”,特指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使一种观念系统,或他所谓的“观念科学”,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造福于人类。意识形态同一般哲学或解释性理论不同之处,一是它的实践因素,二是它的政治因素,以后的学者也正是在上述两个公认的意识上使用这一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尽管对这一概念有所取舍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改变其原意,也正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的。包括他们在1845—1846年清理自己的思想发展,批判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代表的当代德国哲学和社会主义思潮时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概念,都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抛弃或改变特拉西原意中最基本的东西,即它的实践因素和政治因素。

与欧洲大陆的理论传统相一致,卢卡奇尽管一生都在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且对它的理解也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他也是在实践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早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就写道: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同于别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特殊功能。同样,如果不废除阶级社

会,无产阶级作为阶级就不可能解放自己。因此它的阶级意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意识,

一方面必须要和揭示社会本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越来越内在的统一。对

无产阶级来说,它的“意识形态”不是一面扛着去进行战斗的旗帜,不是真正目标的外衣,而就是目

标和武器本身。

这里,“目标和武器”的实践因素和政治因素是十分明显的。

收稿日期 1996—05—3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十分明确地把文艺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把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用这种观点来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由此得出的结论便是: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两大范畴之内。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意识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道德以及社会科学等社会理论、社会观点及社会思想体系的各种形式,也包括人们的社会情感、感觉、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其次,马克思再次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被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情形也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些是属于政治、法律的制度、设施,另外一些是属于精神、思想的范畴,如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把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和人们的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基础,而法律、政治等制度和设施以及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和哲学的等各种意识形态则是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旦经济基础有了变动,上层建筑也要随着发生变动。同时,上层建筑也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另外,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产的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是因为同自然界不同,社会是由人们的活动创造的。在自然界中,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在发生作用,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并有明确目标的人。但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和主导的社会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物质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决定着人们的其他各种关系。由于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与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就有了立足点上的质的不同,这主要是在关于意识的最终来源问题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那么卢卡奇又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呢?

(一)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关“意识形态”的继承。

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同,卢卡奇也是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上来讨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他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基础中看到了规定方向的原则,看到了起决定作用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此相联系,各种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文学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仅仅是起着次要决定作用的上层建筑”。 这里,他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还具有如下鲜明的个性。

意识形态的非个人性和非自觉性。他认为主体只有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才能产生反应。“只要某种思想仅仅是某个个人的思维产物或思维表现,那么无论它是多么有价值或者反价值的,它都不能被视为意识形态。某种综合的思想即便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它甚至也不能直接变为意识形态。某种思想或思想整体若要变成意识形态,它必须执行某种规定得非常确切的社会职能”。 卢卡奇认为,不管是某个个人的正确的或是错误的观点,还是某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科学假说、理论等等,它们本身都不是什么意识形态,它们只是可能成为意识形态,它们只有在变成克服社会冲突的理论或实践的工具之后,才能成为某种意识形态。卢卡奇以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例,指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和有机界的生命发展学说都是科学理论,不管它们正确与否,它们本身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肯定和否定,当时都还并未形成任何意识形态。只是在有了伽利略和达尔文以后,人们对他俩的观点的态度变成了克服社会矛盾的斗争手段,这些观点和表态才——在这一关联中——作为意识形态而发挥作用”。 为此他反对葛兰西把上层建筑同个别人的任意想象进行对照的做法,他认为意识形态首先是人们对现实进行思想加工的形式,它用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实践并使这种实践富有行动能力。这与他早年在《心灵与形式》中所主张的“主体性就是真理”、“一个单个的人的自我实现就意味着这样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唯心主义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客体构筑而成的。在一般情况下,主体可以意识到这种构筑的目的和宗旨,而且将其体现在构筑过程中,但对于主体来说,特别是对于个体来说,这种意识形态也可能是非自觉的,即个体可能是55

马 驰 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