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

作者:章云

来源:《牡丹》2016年第18期

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大片时代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机制,类型化创作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方式。文章主要讨论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分化以及承担的相应意识形态功能.

类型化电影源自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创作观念,在美国好莱坞起源、盛行于世界、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其核心是讲述一个好故事。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打造的类型电影主要有爱情片、喜剧片、灾难片、战争片、歌舞片、古装武侠片、动作片、警匪片、悬疑片、谍战片等。在这里,笔者将“外部形式”归为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画面、构图、景别、机位、特效等等);“内在观念”指剧本创作观念包括剧作主题、结构、技法和规律等,将剧本故事结合当下执政党的执政策略作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法律制度输出的重要手段。官方意识形态包括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一个中国”原则等;执政党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德体系、家国情怀、仁爱美德等方面,当这些核心价值观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开来被广大老百姓接受认可后,官方的意识形态才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一、爱情片中的家国叙事

爱情片是以爱情内容为主要表现题材,以爱情的萌芽、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团圆或离散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把对爱情的追求和因爱情受阻而产生的冲突作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北京电影学院郝建先生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爱情片显得纯粹,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教化功能,但是作者认为电影《云水谣》否定了这一说法。《云水谣》表面上讲述的是陈秋水、王碧云、薛子璐、王金娣四人的爱恨别离,着重叙述了一个左翼分子陈秋水两岸相隔的爱情。剧中四人对自己的爱情信仰忠贞不渝,坚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诺言,苦等、苦恋带来的苦情性悲剧让人感动不已。乍一看,这是纯粹的爱情片,表达“爱情至上”“爱情战胜一切”的观念,但是,仔细推敲可以看到影片中承载的意识形态意义——王碧云在陈秋水离开的日子里坚持照顾乡下的老母亲直至她去世,这样的爱情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两人单纯的爱恋,上升到了家国责任的高度,符合当下执政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该故事的政治历史背景支配着主人公的命运,陈秋水在“二二八”事件中逃到大陆,大陆解放后,两岸却互不通信,骨肉分离,直接导致了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悲剧,从侧面印证了执政党提出的统一海峡两岸思想的合理性;陈秋水和王金娣由于救助他人在一次雪崩中丧生,突出了执政党的公仆意识。

二、谍战片中的责任与信仰

谍战片是当下影视剧市场非常火爆的影视类型,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影视剧,剧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国内的谍战片实际上是新中国早期反特务电影的延续,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突破。当下的谍战片更加注重悬念的设置,情节的跌宕起伏。以《风声》为例,潜伏在日伪司令部的中共地下党员顾晓曼因为传递了错误的情报使得地下党组织陷入覆灭的危险境地,日伪决定顺藤摸瓜,找出潜伏在司令部的内鬼,最后顾晓曼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在危难中挽救了组织。谁是内鬼?摩斯码怎样传出去?接应的人是谁?怎样接应的?结局会怎样?这都成为贯穿于整部剧的悬念。当谜底揭开,观众恍然大悟,吴志国和顾晓曼同为中共地下党成员。在他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那场戏中,只采用字幕和面部神态特写,淡化主人公革命先烈的历史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有信仰,可以为信仰慷慨赴死的人,尽管这个信仰是什么在整部影片中并没有提及,但它却又无处不在——民族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这种责任和担当意识十分契合当下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职场道德自律精神。

三、战争片的成功改编与“询唤”机制的建立

電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杨子荣智斗座山雕确有其事,并且曾以京剧的形式在全国传播。显然,《智取威虎山》要进入当下各大主流院线,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编和补充。所以,影片中除了杨子荣和座山雕两派对立人物外,还有意加入了剿匪小分队、栓子、马青莲等人物形象。杨子荣怎样获得信任?座山雕给杨子荣施加了什么考验?滦平的逃跑带给杨子荣什么危险?杨子荣如何化解自身危机?栓子、马青莲和夹皮沟老百姓的命运何去何从?栓子和马青莲是否能母子重逢?夹皮沟的百姓是否不受土匪的欺负?这就暗含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共产党员是有智慧、有胆识、有谋略的,以保护群众生命为己任,党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影片的叙述视角颇为新颖,采用“90后”吉米眼中的他者叙事,回忆“太爷爷和太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穿梭于现代和历史之间产生某种离间效果,结局的一场团圆饭意味着几代人价值的融合,怀念、追思、继往开来,通过“90后”对太奶奶太爷爷故事的认可达到意识形态的大一统,顺利将“个体”询唤为意识形态的主体。

四、动作片中的个体意识、责任意识

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具备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外在的惊险动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营救、战斗、毁灭性灾难、搏斗、逃亡、持续的运动、惊人的节奏速度和历险的角色。观众的观赏兴奋点在于动作,包括肉搏、冷兵器打斗、枪战、火拼等。动作片一开始就集中在视觉领域,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说:“当今导演的根本任务就是用巧妙的手法把大量纯视觉形象的主题引入一个雅俗共赏的剧情中。”香港导演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出色,把香港动作片带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动作片与主旋律题材的结合促成了《十月围城》的成功,与以往的电影不同,《十月围城》里除了程少白和李崇光受到西学影响有革命的自觉性外,其他都是一些根本不懂革命为何物的普通人群,凭借自己的善恶观,以及对自身灵魂的救赎参与到保护孙文的行动中去:沈重阳是为了能在女儿面前树立好父亲的形象;刘郁白是为了赎清爱上自己父亲的女人的罪孽,邓四弟是为了保护好老爷和少爷;方红则是为了替父报仇。他们最终的认识也仅止于此,没有更多的国族意志,但是客观上个人

的死亡因救助行为而得到了升华,每个人的死亡都留下了文字墓志铭。这种创作观念极具香港人文情怀,重视个体、生命,每一个生命、每一次牺牲都有价值和意义。

《湄公河行动》是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支警察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背后隐藏的阴谋,企图揪出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故事。这部影片的看点集中于剧情紧凑、情节跌宕、动作场面惊心动魄,通过拍摄缉毒人员在面临多重险境做出的智慧、勇猛的战斗部署来凸显缉毒工作的紧张、危险,表现缉毒警(国家机器)的英勇、果断、善战,将保卫国家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视为己任,不惜牺牲的英雄形象。影片最后高亢的画外音清晰地传达了这一观念和宗旨——“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案终于结束了,这次的境外抓捕,不但替十三条人命沉冤昭雪,更彰显了我国捍卫国土与国民的决心。现在的中国,在世界各地经贸繁盛,国民遍布全球,要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诚然,加上这一段不容置疑的画外音陈述是希望铿锵有力地传达执政党执政方针、策略,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有意为之反而使宣传教化的痕迹明显,破坏了意识形态的“腹语”式传播。

(浙江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