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与文人

合集下载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

卧看萦帘一炷香,苏轼与香有关的日子宋代文人雅好熏香,当时文人创作香方、调配合香之风气盛行。

宋代文人翘楚苏轼,对用香之事也颇有造诣,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苏轼与香的逸事。

宋代著名的梅花香“韩魏公浓梅香”之所以流传,就与苏轼有关。

此香调和之法由韩魏公传于苏轼,再由苏轼传给诗僧惠洪。

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长沙于惠洪那闻的此香,还吐槽苏轼有好香居然不告诉自己,黄庭坚“韩魏公浓梅香”香跋云:东坡得于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

韩魏公浓梅香,因与苏轼、黄庭坚等名士有关而声名大噪,成为宋代文人阶层流行的香方。

苏轼的杂文《香说》中,还曾点评过温成皇后制作的“阁中香”: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

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

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温成皇后的阁中香,没有使用名贵香料“沉檀龙麝”,而是以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等自然朴素的材料制香。

苏轼对“温成皇后阁中香”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虽然认为此香很有意趣,但觉得这是富贵之人熏多了名贵香料,产生嗅觉“审美疲劳”,出于好奇才制作了此类熏香。

苏轼并不是对“廉价”香材有偏见,他自己也经常熏焚“廉价”的柏子香,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曰: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苏轼病中所焚的柏子香,以侧柏的果实制作,柏实虽然不起眼,但很受古人赏识,《名花谱》:“拾柏子合百和香,烧之,逈非人境。

”柏实的芳香气体主要成分为菘萜、柠檬萜,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病中、清修时焚烧。

古籍中记载柏子香有两种,一是《香乘》中以整颗柏实制作,适合隔火煎香之法焚爇;二是《陈氏香谱》中将柏实切成碎末“以沸汤焯过,细切,以酒浸宻封”,制作成末香,适合埋炭散烧之法。

文人基于个人对气味的偏好,常亲自己调配合香,苏轼就有自拟的香方——苏内翰贫衙香:白檀香四两(砍作薄片,以蜜拌之,净器内炒如乾,旋入蜜,不住手搅,以黒褐色止,勿令焦。

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香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香文化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是文人墨客、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所追求的精神享受之一。

首先,中国香文化强调的是“香气养神”,认为香气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愉悦,更可以滋养人的精神,提升人的气质和修养。

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内在修养的重视,认为人的内在修养是决定一个人命运和人生轨迹的关键因素。

其次,中国香文化强调的是“香氛养身”,认为香气不仅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香气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学和针灸学等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疗效的物质。

此外,中国香文化还强调的是“香道养德”,认为通过香道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而香道则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途径。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医学、美学和道德等多个领域的精神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中国香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例如,现代的香水、香薰等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一些传统的香料和香品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我认为中国香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要关注身体健康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

文化史
肇始于春秋,成长于秦汉, 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
中国香文化之发展
春秋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春秋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 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 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 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 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 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 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 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 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中国香文化的意义
明窗延静昼, 即将无限意, 当时戒定慧, 我岂不清友, 炉烟袅孤碧, 悠然凌空去, 世事有过现, 应是水中月,
默坐消尘缘; 寓此一炷烟。 妙供均人天; 于今心醒然。 云缕霏数千; 缥缈随风还。 熏性无变迁; 波定还自圆。 ——陈与义《焚香》·宋朝
中国香文化的定义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 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 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 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 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 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千年沉香烟一缕:文人墨客追寻的意境

千年沉香烟一缕:文人墨客追寻的意境

千年沉香烟一缕:文人墨客追寻的意境在品茶谈人生之间,闻一缕沉香的气息,那是古代文人墨客所追寻的一种意境;在谈笑风生间,品味沉香的优雅与富贵,这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情趣。

时代纵横,沉香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是亘古不衰的。

千年沉香,沉淀的是优雅,积攒的是财富。

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另一部分人的追求与快乐。

在沉香这件事上亦是如此,很多人永远体会不到一些人对沉香的疯狂眷恋之情。

沉香,一方面塑造着人们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人们积累财富,正可谓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丰收。

沉香,可以令人心神宁静、情绪幽静。

经常佩戴香至尊沉香,长此以往,受到沉香的熏陶,性格会有很大的转变,气质也会渐趋优雅。

很多人都说,性格是可以后天塑造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有些生性乖戾的人,经常诵背儒家读物,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变得温顺乖巧。

对于沉香亦是如此,一些人经常佩戴沉香,受沉香气味以及关于沉香的宗教思想影响,时间长了,自然拥有了沉香的一些高贵品质。

沉香,因为其升值空间巨大,所以对于喜爱收藏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在很久远的时代,人们已经了解了沉香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很多人开始把玩与收藏沉香。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把玩沉香的人,得益于沉香优良的品质,身心渐趋康健。

这可以说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最大投资了,而这种投资也是一种最宝贵的财富。

还有一些喜欢收藏沉香的人,也在慢慢地享受着沉香升值带给他们的快乐。

真正的沉香在升值空间上非常的大,在价格上常常为转瞬即是另一片天空。

这种升值在当今社会来看,也是一种收益非常好的投资方式,堪比股票、债券等等。

如今,收藏沉香带给人们的财富,或可在时间的推移中找到答案。

时间的磨砺,将沉香带给个人们的优雅淋漓道出,历史的纵横,将沉香升值的财富如泉眼般汩汩涌现。

人们喜爱沉香,爱之有理。

沉香不但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着个性,而且本物自身也具有着极大的升值空间,收藏沉香便是积攒财富。

铭坐沉香佛珠。

线香 古诗句

线香 古诗句

线香古诗句引言线香是一种古老的香品,它具有独特的香气和烧香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古代,很多诗人都以线香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句。

本文将从线香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入手,探讨线香在古代文人墨客中的意义及其与诗词的联系。

起源与制作方法在古代,线香起源于印度,由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开来。

线香制作起初非常简单,只需将香粉和香料等放在铜底或木底上,用线包裹,所以得名线香。

随着时间的推移,线香的制作方法逐渐丰富和完善。

首先,需要准备香料,包括沉香、檀香、龙涎香等。

其次,需要将香料研磨成细粉,加入黄柏粉、槟榔粉等辅料,混合均匀。

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各种草药和植物提取物,以增加香气的浓郁度和持久度。

最后,将混合好的香料制成线香的形状,通过烘烤等方式将其固定。

线香与文人墨客线香的美妙香气线香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具有独特的魅力。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被线香的香气所吸引,他们通过享受线香的香气来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

下面是一首著名的古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线香香气的赞美:天然一送幽香出,曲比东篱卧白莲。

线香的烧香仪式线香的烧香仪式在古代文人墨客中非常重要。

他们常常在创作或读书之前,点燃线香,通过瞬间的静心来净化思绪,以更好地进入创作状态。

下面是一首古诗句,描述了烧香仪式所带来的宁静与净化:香焰升腾纸上烟,心静神凝意自匀。

线香与艺术创作线香在古代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很多文人墨客在作品中描绘了烧香的场景,以表达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下面是一首古诗句,表现了线香与艺术创作的紧密联系:鬓影斜飞线香痕,韵成无言墨色深。

结语线香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香品,不仅具有浓郁的香气,还与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线香的起源、制作方法以及线香在文人墨客中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状态。

展望未来,线香这一古老的香品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无尽的香气和思考的纷繁世界。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民族养生文化在世界浩瀚的历史上,从四五千年之前即出现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文明策源地,产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但是,这些文明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样的短暂就销声匿迹了。

唯中华民族,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创伤和朝代更替,也有过被人欺辱的历史,但五千年来却始终一脉相承,香火不断,原因何在?是伟大的思想文化体系,造就了宠辱不惊,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品格。

在这一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系中,香文化是与人们生活须臾不离,好像又被人们忽视的文化系统之一。

但它始终以形而上的力量滋养、熏蒸着国人的心灵,使一代代民族的精英始终把本性的升华作为立身之本,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之魂。

香——是滋养本性的食粮,是贯穿中华文化无形的脉。

它以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形式维系着人们的性命健康、道德涵养、智慧的展发。

它贯穿于生活中,体现在文化中,渗透在人们的心灵中。

缕缕馨香也在不断地告诫人们,万古流芳曾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使中华民族馨香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及香的功用中国人用香的历史象诸多的历史考证一样,无法断定其详细确切的年代。

但是,从目前掌握的丰富考古资料来看,6000~5000年前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了用香的生活。

无论是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青浦良诸文化遗址中都留下了诸多燎祭时焚烧香材,香草和牺牲的痕迹以及室内烧香用的“香具”———陶熏炉。

当然,在这些燎祭活动中,人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大量的送给了神和自己的祖先。

陶熏炉则展示了古人家庭用香、生活用香的习俗,除了献给祖先以外,自己也在享受着这种大自然的恩赐。

从某些现象推断,在那个时代,人们用香可能已经达到了一种十分奢侈的地步。

因此,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面对人类生活的奢侈现象,包括用香的奢侈现象,才发出了,“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的诏令。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中国传统香文化强调崇拜和祭祀。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通过燃香来祭祀神灵或祖先。

香火为神灵提供了一种感知人间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和诚心的一种方式。

在宗教仪式和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燃香献祭,以祈求福祉和保佑。

香火的燃烧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对祖先的追思和纪念,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神灵和敬仰祖先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香文化注重香与品味的形成。

中国古代香文化对香的制作和品评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燃香来沐浴身体,以增添气质和品味。

清代文人学者对香的制作和品评有很高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香道文化。

香的品味不只是闻香,还包括了观香、听香、触香、思香等多个方面。

香道文化提倡内求精神的修炼和外求物质的审美,对人们的品味和情趣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香文化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情,而香的制作和使用也体现了这种敬畏之心。

通过燃香,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的香气,与自然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

中国传统香文化注重香材的选择和处理,强调用天然的香材制作香品,以保持与自然的亲和力。

香的使用不仅是满足人的感官需求,更是一种与自然交流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香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与文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心境,选择不同的香品来烟熏、燃香或点香,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香被赋予了一种超越物质的艺术价值,成为文人雅士的品位象征,也折射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自由和卓越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崇拜和祭祀、注重香与品味的形成、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内涵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香文化成为一种独特而深远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香文化知识学习及体会

香文化知识学习及体会

香文化知识学习及体会香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香在中国古代的使用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烧香作为一种祭祀仪式。

烧香有助于祈祷、祭祀和沟通神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成为了压岁钱、礼物、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一些宗教活动中,香更成为了信仰的标志。

这些都体现了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香在中医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

中医认为,香有助于调整人的气息,改善身体健康。

比如,使用某些香料可以起到驱虫、温暖身体、开胃等功效。

此外,中医还利用香料制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香草,用于治疗疾病。

比如,艾草被用于灸法治疗,白术被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等。

这些都展示了香在中医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另外,香在佛教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佛教寺庙中,熏香成为了一种仪式,并被视为一种清净和净化身心的手段。

佛教徒对香的使用十分讲究,认为香可以助于冥想、提高专注力和清除负面能量。

熏香也成为了佛教寺庙的象征,代表着安宁和宁静。

此外,香还与传统文学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香的描写和赞美。

文人通过吟咏香的气味、香火的燃烧和香的色泽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香作为一种文学的元素,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香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香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修养。

通过学习和了解香文化,我体会到了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首先,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学习香文化,我了解到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中医、佛教和文学等方面的关联。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中国传统香文化与社交礼仪紧密相连。

在古代中国,香并不仅仅被用于宗教仪式,还
广泛应用于社交场合和生活中的礼仪活动。

在古代宴会中,主人常会点香迎宾,表示对客
人的尊重和好意。

在婚礼、庙会、寺庙等庆典活动中,香也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用以祈福、祝福或纪念。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中,香更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常以香为助兴,以清香
浓郁的香气调节情绪、提升意境。

中国传统香文化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精神世界。

香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
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修行。

中国古人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相通,通过燃
香祭拜神灵,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达到与神灵沟通、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
境界。

中国传统香文化鼓励人们从内心深处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注重培养内在的修养,
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香文化具有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与社交礼仪紧密相连以及强调内在修养和
精神世界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精神世界的追
求和表达。

通过对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的博大精深,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古代时期:古代中国的香文化起源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燃烧香木,可以唤起神灵、祈福祈愿和祭祀祖先。

在中国的许多宗教中,香被视为通往仙境的桥梁,用于超渡亡灵和祈福。

此外,古代中国的君主和贵族也使用香作为标志和象征。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繁荣和开放促进了香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文人墨客对香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并将其视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他们赞美香味的美妙和香烟的升腾。

在这一时期,香炉的制作和装饰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制作出许多精美华丽的香炉作品。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香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宋代,香木的种类和燃香的方法逐渐丰富起来。

不同的香木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用途,燃香的方法也有所创新。

此外,宋代文人也致力于研究香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功效,从而使香更妥善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香文化在中国达到了巅峰。

在明代,香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香文化。

在明清时期,香炉成为了居家、庙宇和官府必备的摆设,且多数富有世家都能欣赏品尝。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对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研究香木的种类和燃香的技法,还以香为灵感,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书法作品。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民间化。

现代人对香文化有着更多的选择和需求,香产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现代人对于香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使得香文化逐渐走出宫庭,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唐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几个主要阶段。

每个时期都对香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和创新,使得中国香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至今。

香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人雅士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诗文里的香文化

唐代诗文里的香文化

唐代诗文中的香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料种类丰富:在唐代,随着中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种香料如沉香、龙涎香、麝香等纷纷传入中国,使得唐代的香品种类繁多。

这些香料在唐诗中被广泛描绘,如“沉香亭北多风雨,龙帐花阴拂槛生”、“宝薰焚罢兽烟闲,细缕红纱尚带香”等。

香文化与宫廷生活紧密结合:在唐代,香文化与宫廷生活紧密结合,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中对宫廷中焚香、熏衣、宴会等场景的描绘十分常见,如“春阴扑翠钿”、“舞裙香暖金泥凤”、“红炉重铸铁仙桃”等。

香文化与宗教信仰相互渗透:在唐代,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中描绘了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香事活动,如“焚香入兰台”、“炉烟袅袅上升天”、“松柏一闭独焚香”等。

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在唐代,香文化也与民俗文化相融合,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诗中描绘了许多与民俗相关的香事活动,如“小楼熏被更添香”、“椒花入梦熏神暖”、“酒力滋睡梦香甜”等。

香的韵味描绘:诗人们常通过香气、香味等意象,以婉约、豪放、洒脱等不同的风格描绘香的韵味。

他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将香与自然景物、人情世态相结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例如,王维的诗句“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以及杜甫的“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等,都生动地描绘了朝堂熏香的场景,将香烟缭绕的景象与百官朝拜的庄重氛围相结合。

香料与香品的赞美:唐代诗文中经常提及各种香料和香品,如沉香、龙涎香、麝香等。

诗人们通过赞美这些香料和香品的珍贵、芬芳,表达了对香的喜爱和追求。

例如,李白的诗句“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以及白居易的“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等,都以香为喻,将香料与美丽的自然景象相联系。

宗教与香的融合: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盛行,这些宗教信仰对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焚香礼佛、祭祀神灵的场景,将宗教情感与对香的崇尚相结合。

例如,“寂寞长垂珠泪。

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作文

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作文

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作文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这里面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种闲事,其实就是宋代的「文人四艺」,即「四雅」。

今日我们就来说说四雅的其中之一——烧香,来看看宋人的香文化生活。

宋代是我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焚香”是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风尚。

在《清平乐》这部剧中,书房、阁中随处可见精致巧思的各式香炉,雅致曼妙,充满了美感。

在宋代,焚香是雅事,亦非易事。

古人焚香,往往借助炭火、使用香炉焚烧,所以要减少烟气,才能保证香气的醇正悠长,焚香方式十分繁琐:
首先,要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在香炉中,用特制的细香灰埋起来,还要在香灰上戳些小孔,让炭块能够接触到空气不至于熄灭;在炭火上,要放银叶、云母等薄而硬的东西“隔火”以降烟;最后将香丸、香饼等香料放在隔火板上,借灰下炭火的微火烤焙,使香芬缓缓挥发出来。

燃烧过程中,还要随时观察火势大小,否则香气将无法得到最好的挥散效果。

通常若有贵客登门,主人会拿出珍藏香材,用隔火熏香的品香方式,慢慢煎烤沉香、奇楠、檀香、香丸、香饼等上等香品,在见香不见烟的意境里,品茗雅谈。

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苏东坡晚年与弟子就是终日焚香作赋,以沉香为伴。

元明清时代关于香的名人故事

元明清时代关于香的名人故事

元明清时代关于香的名人故事
元明清时代有许多与香有关的名人故事,下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元代贡香案:元末明初,香料成为贡品之一。

据说明成祖朱棣下令对元朝的贡香进行严密检查,派出使者前往元大都(今北京)查验贡香的真伪和品质。

大都官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购买各种进口香料,以充当贡品。

然而,明朝的使者通过多种手段鉴别出真伪,著名的贡香案因此而揭开。

2. 明代文徵明与馨香杂剧: 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徵明是一位同时兼具诗人和画家才华的文人。

他喜欢以花草香料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意境,经常在自己创作的杂剧中加入香与音乐的元素,以营造更为艺术的氛围。

3. 清代权谋与香囊:清朝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朝代,宫廷中使用香囊是一种流行的习俗。

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的一个宠妃与一个权臣的继室关系不和。

宠妃为了诱发继室的嫉妒心,将自己的香囊送给了继室。

继室闻到香囊中的香气后,心生嫉妒之情,于是向皇帝告状。

皇帝得知后训斥了继室,事情最终以皇帝的宠妃胜出而告终。

4. 清代崇尚锦绣与香熏:清代皇宫中,香的使用非常普遍。

同时,清代皇帝也非常崇尚精美的香具。

据说康熙皇帝非常喜欢以锦绣袋来盛放香料。

他曾下令锦绣坊专门制作香囊和香袋,供宫廷和贵族使用,以增加宫廷的豪华氛围。

这些元明清时代与香有关的名人故事,揭示了当时人们对香的重视和对香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香料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

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

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是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奢华到极致的宋人,对于优雅生活的着意,比之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香与茶对于那时文人雅士来说,更是生活中无所不在之物。

这两样本不相关的东西放到一起,成就了宋人可疗愈身心的最高风雅。

焚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带来愉悦的体验。

隔火熏香,是焚香的一种方式,就是在香炉中燃一些炭火,等到炭火化成滚烫的灰烬,将炭墼埋进热灰中。

炭墼是用炭末制成的圆柱形燃料,在灰下能接触到氧气不至于熄灭,这样慢慢等炭墼热起来,再在香炉上放一个隔火,香丸就放在隔火上用炭墼烤,从而发出香味。

隔火的材质有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

隔火熏香的炭火热度没有标准,需要不停观察,用手试香,温度太高容易产生烟,香味很快散尽,需要试香者考量要不要添一些香或者调整炭火的温度来控制香气的挥发。

品茗,在民间有斗茶、分茶的活动,成为一种娱乐方式。

宋徽宗也爱好品茗,还曾为茶著书立说,他所写的《大观茶论》轰动一时,里面很多观点引领了当时的一波风尚。

在这一风气的影响下,茶艺甚至成为了女子考核的标准之一。

插花,在宋代主要分为宗教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和世俗插花。

从创作的形式、使用的花材、盛放的器皿以及创作的意境方面,各有特色。

插花完美地体现了庄重的仪式感,以华丽、大气取胜。

文人插花清雅脱俗、有不与世人争之态,世俗插花则就是当今人们最爱表达的接地气儿了。

挂画,在宋代主要是指在室内悬挂字画,用以装饰墙面和营造文化氛围。

在宋代,挂画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尤其在文人雅士和富贵人家中更为常见。

宋代挂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各种题材。

这些画作通常由当时的著名画家或书法家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挂画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通过挂画,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香料的传统用途回顾古代文化中香料的应用

香料的传统用途回顾古代文化中香料的应用

香料的传统用途回顾古代文化中香料的应用香料是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为香气的传递提供了媒介,还承载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到现代,香料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古代文化中香料的应用,展示香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1. 香料与宗教仪式古代文化中,宗教仪式是香料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

各种香料,如檀香、龙涎香、乳香等,常常被用于祭祀、祈福等宗教仪式中。

香烟袅袅,缭绕于祭坛,既能祛除污浊,也是虔诚信仰的象征。

香料的独特香气让人们更加投入宗教仪式,增强了仪式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2. 香料与药物疗法在古代文化中,香料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疗法中。

各种植物的花、叶、根、树皮等都能提取出香料,这些香料往往具有特定的药用功效。

例如,丁香有止痛的作用,沉香可以舒缓焦虑和促进睡眠,檀香可以驱邪和除湿。

香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不仅考虑了疗效,还与人们对香气的嗜好和感受有关,既起到治病的作用,也提升了患者的心情。

3. 香料与美容养颜古代文化中,香料也在美容养颜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中药中常用的白芷是一种具有美白祛斑效果的香料,可以有效改善肌肤色斑问题。

此外,露脸霜、香水等化妆品中也广泛添加了香料成分,使其更加迷人。

香料的使用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增加了使用者的自信和魅力。

4. 香料与食品烹饪在古代饮食文化中,香料也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香料可以增添食物的香气和口感,丰富了菜肴风味。

例如,桂皮和八角常被用于红烧肉的烹调中,使得菜肴更加香甜可口。

此外,麻辣香料也是许多地方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川菜、湘菜等。

香料的运用使得古代人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体验。

5. 香料与文人雅士古代文化中,香料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追求。

文人雅士们不仅喜欢用香料来装饰自己的住所,还将香料视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他们喜爱将香料作为馈赠之物,以表达情谊和敬意。

香料不仅有独特的香气,还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文人雅士们尽情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

古代名人与香的故事

古代名人与香的故事

古代名⼈与⾹的故事⾹道古代名⼈与⾹的故事By ティン on 2016年4⽉7⽇0 评论⾹已经是⽣活中不可或缺导语:历史上的诸多名⼈⽣活中与⾹都有这不解之缘,可以得知⾹导语:历史上的诸多名⼈⽣活中与⾹都有这不解之缘,可以得知的物品。

⽐如刁存含⾹,荀令留⾹,曹操赠⾹,韩寿偷⾹,徐铉焚⾹伴⽉等等。

刁存含⾹东汉恒帝时,有侍中名刁存。

年长,有⼝臭。

⼀⽇,恒帝赐了刁存⼀个状如钉⼦的东西,令他含到嘴⾥。

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后⼜觉味⾟刺⼝,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

没敢⽴即咽下,急忙回家与家⼈诀别。

此时,恰好有⼀位好友来访,感觉这事有些奇怪,想到,以刁存之恭谨忠厚,深得皇上嘉许,怎会突然赐死与他呢?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

刁存吐出后,却闻到⼀股浓郁的⾹⽓。

朋友察看后,认出那不是什么毒药,⽽是⼀枚上等的鸡⾆⾹,是皇上的特别恩赐。

虚惊⼀场,遂成笑谈。

(“鸡⾆⾹”,形如钉⼦,⼜名丁⼦⾹,东汉时属名贵的进⼝⾹药,常⼈⼤多不识。

)荀令留⾹荀彧汉魏时⼈,官拜尚书令,⼈称荀令。

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之称。

荀令好熏⾹,⾝上⾹⽓,可闻百步。

所坐之处,⾹⽓三⽇不散,成为世⼈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

《襄阳记》载“荀令君⾄⼈家,坐处三⽇⾹”。

刘季和亦有是好,他上完厕所也要熏⾹。

张坦说,⼈家都说你是俗⼈,果然不假。

他分辩说,我远不及荀彧,为何要责备我呢?后世以“荀令⾹”或“令君⾹”形容⼤⾂的风度神采,也泛指⼈风雅倜傥。

王维诗⽈:“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

”南朝张正见《艳歌⾏》: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

唐?李百药诗: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

曹操赠⾹⾹作为雅物、作为⾼级的馈赠礼品,⽤作特殊交流的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学作品中已多有描述。

⾄魏晋时期赠⾹已形成⼀种风⽓,各国朝贡,朋友酬答,⽂⼈述志、恋⼈定情亦以⾹为使。

即使曹操与诸葛亮之间,也曾有⼀段赠⾹的佳话。

⼆⼈是三国时期两个举⾜轻重的⼈物,战场上不时进⾏着殊死的战⽃,但⼆⼈却也都把对⽅视为可以神交的知⾳。

香之十德黄庭坚

香之十德黄庭坚

香之十德黄庭坚香之十德黄庭坚《香十德》是宋代文学大家、书画大家黄庭坚对香品内在特质的高度概括,对后世香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黄庭坚的香之十德第一,感格鬼神。

香通神明。

能够跟鬼神进行交流,香是媒介。

所以我们说心香一瓣,传达你们的心意。

诚意殷切的时候,诸佛就会现身。

所以“诚”字摆在第一。

不虔诚,没有诚意,鬼神没有办法能够感通。

香的第一个作用是用来传达我们虔诚的心。

所谓“香为心使”。

烧香是一个重要的佛事。

第二,清净身心。

因为香最大的益处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

芳香开窍,让那些不通的地方,苦痛的地方,变得通畅。

这不仅有身体的,也有心灵方面的。

所以那些抑郁,孤独或者太自闭的人来说在家里适合焚些香,很温暖,很甜蜜,你觉得不是那么一个人冷冷清清。

第三,能除污秽。

污秽不单指环境的肮脏,也有祛除邪魔妖孽的作用。

第四,能觉睡眠。

昏沉的时候焚香,能够使我们清醒。

有的时候打坐你点一支香,淡淡的,不是很浓烈的,离得远一点,不要放在跟前,时而闻得见,时而闻不见,就会让你保持警觉,提醒你。

第五,静中成友。

安静,当我们孤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焚一支香,静静地欣赏香烟的袅袅升腾,体会香烟刹那间无常变化的感觉。

香,就是你独自一个人的朋友。

第六,尘里偷闲。

忙碌的时候也可以焚一支香。

这就是要你在忙里偷个闲,不要被事物束缚住,弄得身心俱疲,在忙中间,找到一点闲的乐趣。

第七,多而不厌。

有的庙一烧烧一天,是那种特别大的盘香,香火不断。

真要好香二十四小时也没问题,你不会闻着闻着感到厌倦了。

第八,寡而为足。

这和上面的话要对起来看。

我们说烧一支香,一支也觉得很满足,也不会觉得只烧这一根香是不是太少了啊。

第九,久藏不朽。

香能够收藏很多年。

第十,常用无障。

常常使用会少很多障碍。

像沉香,我们从香道角度讲是至阳的,所以焚烧他的`时候一些邪魔障碍都会害怕远离。

也可以用于自己的身体,芬芳调和有治疗的效果,这是大家都认可的。

黄庭坚与香黄庭坚是宋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文学艺术上,学问文章,天成自得,诗风广被后人,为“江西诗派”之宗;在书法方面,擅行、草书,楷法也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誉为“宋四家”;在茶艺品茗上,也是茶道高手,以“分宁茶客”闻名。

香 传说故事

香 传说故事

香传说故事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古至今,香在宗教、礼仪、生活等多个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香的文化背景1.香的起源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就已经学会了使用天然香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的种类逐渐丰富,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在古代,香被视为沟通天地神灵的媒介,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2.香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在我国历史上,香的地位举足轻重。

从周代的庙堂之香,到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赏识的香,再到明清时期的民间用香,香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香的制作技艺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3.香与宗教、文化的联系香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密切,尤其在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中,香被视为供奉神灵、净化心灵的圣物。

此外,香还在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中屡见不鲜,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独特符号。

二、香的种类与制作工艺1.香的原料香的原料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植物香料、动物香料和矿物香料等。

如檀香、沉香、龙诞香等,都是制作香的重要原料。

2.常见香的种类根据用途和制作工艺,香可分为线香、盘香、香丸、香粉等。

每种香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审美价值。

3.制作香的工艺制作香的工艺繁多,包括研磨、搅拌、揉捏、晾干、熏制等。

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卓越品质。

三、香的使用与鉴赏1.香的用途香的用途广泛,包括祭祀、养生、熏衣、驱虫等。

在古代,香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士大夫阶层常用香来彰显自己的品味。

2.香的品鉴方法香的品鉴方法主要有嗅觉品鉴和视觉品鉴。

嗅觉品鉴讲究香的香气醇厚、持久;视觉品鉴则关注香的外观、造型和燃烧过程。

3.香的礼仪与文化香的礼仪文化丰富多样,如焚香、品香、敬香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的敬仰,还彰显了生活中的美好情趣。

四、香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香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香制作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与文人
创造了迥异于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
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
用十分独特。

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
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

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
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
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

可以说,文人与
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
妙的关系。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
士相伴。

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

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
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

调弦抚
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
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
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

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
用大矣!”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

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
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
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
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
烧香》:
《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

谓古助情可也。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象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
历代文人的心灵。

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而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难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傅京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