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说鉴赏的权利还给学生谈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说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小说鉴赏的权利还给学生谈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说教学

一、遵循小说鉴赏规律,明确小说教学目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是:“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积极的鉴赏态度,健康的艺术趣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受到美的熏陶;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情感体验,展开活跃的联想和想象,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感受文学形象,感悟作品内涵”(着重号为笔者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让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充满作品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说教学却曾把从作品中分析寻找作者预先设置好的“原意”或人为设置的“标准主题”当成主要任务。于是,小说教学的过程,也就变成了教师在教材和教参的提示下,想法设法让学生被动地挖掘一种主题、一种形象、一种表现手法,最后核对一种标准答案的过程。这种先人为主和逼人就范的小说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封堵了学生创造性情感体验和多层面挖掘小说内涵的思维空间,也违背了小说创作和小说鉴赏的基本规律。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部作品在未经某一具体的读者阅读之前,其内涵意义和审美价值都不是预先存在的。未经读者阅读接受的作品只能称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个性解读之后的“文本”才叫“作品”。也就是说,每一位具体的读者,都在时时刻刻参与着作品意义的创作和内涵的不断丰富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不完的《红楼梦》,说不尽的《三国演义》”,说的就是因读者个性的差异或时代的差异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意义和多彩的艺术审美价值。接受美学原理对小说有很重要的启示。面对某一具体的小说文本(课文),教师与学生的鉴赏角色地位应是平等的,文本所涵盖着的多元审美意义的产生,是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互相补充,不断丰富来完成的,小说鉴赏应破除权威评价和教师权利的迷信崇拜,遵循小说这一特殊文体样式的阅读接受规律,突出读者(学生)在阅读文本(教材)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学教育原则,肯定教师和学生在分析、理解、评价小说过程中的独立人格和创新发现。通俗地说,学生阅读和鉴赏小说所依据的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涵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会有差异,因而教材及教学参考对小说文本意义的提前解读,不应被视为学生必须接受的“圣经”,教师对小说解读的个性体验结果,也不应该奉为学生必须遵循的“标准结论”,以此暗喻学生或明示学生必须承认或接受。也就是说,小说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作者预设的或权威认定的主题、形象、艺术特色或定性的评价,使学生认可某特殊的读者(教案的编写者)拟订的标准答案,也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些固定的文体常识和文化常识,而是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活跃的联想与想象,感悟小说多元的意义。因此,小说教学应在融洽的合作研讨中,让/学生以个性的阅读来归纳主题,分析人物,大胆地扬弃前人的定性评价,在主动的探索中创造性地寻找并填补鉴赏小说的“空白点”和“未定点”,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独到理解,最终达到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健康个性,塑造完美人格的终极目标。

二、合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鉴赏现行新编语文课本在每单元和每篇课文之前,都编有学习提示,在每篇课文之后都设计了与学习提示相应的练习题,《教师教学用书》也对课文的学习重点和练习拟定了答案。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待教材中的提示或练习,如何对待教师用书中的分析和答案?这是小说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

新编教材的学习提示和练习题是经教材编写组专家编辑反复研究,根据高中学段和学习要求而设计的,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教学用书虽是一种参考资料,但材料详实论说有壕,至少可以防止一些漫无边际的误读、误解,其导向作用和参考价值应该得到肯定,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应当承认,教材终究不是真理性的读本,专家的导向提示或结论,必然也

会存在…蘸獭2003年第2期拳料麟拳施教对象的合理盲区,也会有待完善的可议之处。至于教师用书,更不是必须照办的法律条文,仅供参考而已。由教材或教学用书所形成的传统定论和权力话语,不应成为师生不可更改的标准,也不应成为约束师生的思考、想象和创造性阅读的绳索,小说教学更是如此。小说美学意义的接受和发现,应是由师生自主决定,在合作探究中完成的,他们应该拥有教与学的自主选择权利。所以,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个人的创造与教材或教学用书的定论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坚持教材导向与自主选择相结合,让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相结合的施教原则。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分别将鲁迅的《祝福》和《药》两篇小说编在了两个单元,教材的编写者把“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和语言”定为《祝福》的学习重点,把“领悟小说的主题,把握小说结构,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定为《药》的学习重点。由于学生对鲁迅小说所反映的年代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主题比较陌生,又由于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及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编者所设计的练习题,也很难把握编者所期望的学习重点。如果将这两篇小说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不仅费事费力,而且很难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将《祝福》与《药》放在一起教,作为第一单元的开篇课,也作为新学期小说教学的开题课。两篇小说用3课时教完,第一课时以《鲁迅小说的个性语言与主题表现形式》为题,介绍了鲁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特色,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鲁迅作品,说明了学习鲁迅小说和阅读所有小说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等,学生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课时通过阅读比较两篇小说,重点指导学生欣赏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领悟两篇小说的主题,并分析结构。这种将同一作家的小说放在一起学习的办法,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将三个单元进行整合,激发了学生自主研读、主动探讨鲁迅小说的热情。学完两篇课文之后,学生自觉形成了“鲁迅小说研究热”,不少同学在主动借阅《呐喊》与《仿徨》的同时,还写出了诸如《祥林嫂悲剧与其自身弱点》《鲁四老爷是反动的还是愚昧的》《<药>的关键人物是阿义》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读书札记。

我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时发现,无论教材的提示或教师用书中的练习题答案,“套子”始终是作为一个与“反动”

“禁锢,“束缚”“僵化”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象征来解释的。我认为,关于“套子”,不能就小说论小说,就沙皇论沙皇,而应让学生跳出契诃夫的小说,用今天的目光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生活理解“套子”,因为小说的意义在阅读中生成,社会时代是小说所有内涵解读的起点。有位哲学家曾说过:“每一个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我在与学生研讨课后练习时,将教材中的第一题“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两问之后,又加上了两问:你认为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或思想上是否应有“套子”?现实社会是否可以丢掉所有的“套子”?问题一提出,学生先是满堂窃窃私语,尔后是热烈的争论,各种观点都在兴奋而又激烈地撞击,于是,未经我提示点名,不少同学都相继激动地站起来发言:“社会没有/zaizhishuoshilunwen/套子不行!我们的生居没有套子也不行!”“套子使人压抑,使人丧失自由。”“不对,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如果所有的人都无视任何法律和道德套子的约束,社会岂不是混乱不堪!”“套子在人类生活历史中起着多重的作用,别里可夫的错误,不是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是·一”。学生的观点,有些竞与学者名家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有些则是填补了我的阅读盲区,也填补了《教师用书》的解读空白,完善了小说的时代意义。

三、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自主鉴赏空间文学教育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在高中阶段,因高考和学生课业负担等诸多原因,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是教材。现行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尽管特别重视了文学教育,增加了文学作品课文的比例,但这仍然无法满足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全方位分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