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技法介绍
壮医特色技法
壮医特色技法一、壮医特色技法简介壮医可是咱中华传统医学里超有特色的一部分呢。
壮医的特色技法有好多超酷的。
比如说壮医的针法,那可不像咱们平常看到的普通针灸。
壮医的针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手法和选穴的讲究。
就像有的壮医针法是根据人体特殊的气血运行线路来选穴的,扎针的角度和深度也很有门道。
还有壮医的药浴。
哎呀,这个药浴可不得了。
它用的都是壮医特制的草药配方。
这些草药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把它们煮成药水用来泡澡。
据说对一些风湿病痛、身体疲劳之类的状况有特别好的改善作用呢。
泡在药浴里,就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在欢呼,像是在和那些草药的精华打招呼,让身体从里到外都舒畅起来。
壮医的按摩技法也很有特点。
壮医按摩师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他们通过特定的手法在身体上按压、推拿。
这种按摩不仅仅是让肌肉放松,还能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呢。
有时候感觉身体哪里不通畅了,来一次壮医按摩,就像是给身体的交通系统来了一次大疏通。
二、壮医特色技法的传承与发展壮医特色技法传承了很久很久。
在以前呢,都是靠壮医们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把这些技法传下来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啦,有很多人开始重视壮医特色技法,把它们推广开来。
有一些壮医的老师傅们开始带徒弟,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
而且呢,还有很多关于壮医特色技法的研究在进行,希望能让这些技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比如说把壮医的药浴开发成适合大众在家里就能使用的产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壮医的好处。
三、壮医特色技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在啊,壮医特色技法也在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呢。
在一些医院里,医生们会把壮医的特色疗法和现代的诊疗手段一起使用。
就像有的病人在做完手术之后,会结合壮医的按摩和药浴来加速身体的康复。
这种结合可以取长补短,让治疗效果更好。
壮医特色技法可以为现代医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而现代医学也可以给壮医提供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壮医特色技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壮医特色技法的学习与体验要是有小伙伴想要学习壮医特色技法,其实也有不少途径的。
壮医常用方剂特色
壮医常用方剂特色第四节壮医常用方剂特色4.1.概述4.1.1.方剂的加减变化方剂的组成是有一定原则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上必须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环境气候的不同,适当地予以加减应用。
药味的加减变化:方剂常因药味的加减而改变其功用和应用范围,这是在主症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症的不同而加减变化的方法。
如果方剂中增加或减少1~2味药,适应症就会有所不同。
药味的配合变化:方剂在主要药物配合变化后,往往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
药物的用量变化:一个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如果有了变化,它的作用重心也会随之不同,方剂作用的主次位置也就相互转化,适用范围也就有所区别。
4.1.2.剂型的更换变化应用不同剂型治疗疾病,主要根据病症的需要而定。
一般说来,凡病情较急者多使用汤剂,病情缓慢者多采用丸剂。
1)剂型草药方剂包括汤、丸、散、膏、丹、酒、露、锭、条、线、洗、熏、坐、导剂等10余种,其中最常用的剂型为汤、丸、散、膏、丹、酒等几种。
汤剂:将药物用水煎成汤液,去渣分次饮服,叫做汤剂。
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较强、处方时便于灵活加减,适应于各种病情。
在各种剂型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对于复杂而变化的病证,用汤剂为宜。
丸剂:将药物研细,用水泛、蜜炼、面糊或米糊为丸。
丸剂剂量小且吸收慢,故宜久服缓治,适用于长期慢性疾患。
但也有峻烈药品,为使其缓慢吸收而采用丸剂,对于一些芳香不宜久煎者,可做成丸剂。
散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叫散剂,分内服、外用两种。
内服散剂可用开水调服或酒调用等,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作用而定。
外用散剂是将药末撒于患处。
膏剂:将药物煎煮取汁去渣,再用微火浓缩成膏,即为膏剂,分内服、外用两种。
内服膏剂一般加冰糖或蜂蜜,煎熬而成,可长期服用。
滋补药多制成膏剂,适用于慢性疾病。
外用膏剂有膏药和油膏两种。
丹剂:凡通过提炼或精制的丸或散,叫做丹剂。
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
酒剂:将药物浸入酒中,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隔汤煎煮,然后去酒饮酒。
壮医非常规操作手法步骤包括
壮医非常规操作手法步骤包括壮医在汉魏以后诊断方法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且许多方法独具特色,现常用的有:目诊、问诊、望诊、脉诊、腹诊、甲诊、指诊、耳诊。
一、目诊壮语称眼睛为“勒答”。
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
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
眼睛长在“巧坞“上,直接受“巧坞“指挥,因此壮医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顶后,可以判断死亡。
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等功能状况,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目诊的要义是:医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的眼睛可以反映百病。
两者配合,就可以诊断疾病。
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
至后来有总结、发展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副主任医师,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借助现代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四倍放大镜下,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做出预后判断。
初步的整理研究观察表明: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眼白膜(巩膜)上有特定的信号反映区;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区上可有不同的异变信号。
还可据以判断疾病的新旧轻重。
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异变信号出现在巩膜上的位置和形象,测知病变的器官、部位及性质。
然后根据患者巩膜上的脉络形态、颜色及有无斑点等情况进行分型。
一般来说,脉络着色深(绛红色、深红色)提示为久病;脉络着色浅(鲜红色、粉红色)提示为新病;脉络弯曲频率密集提示为重病、急病;脉络弯曲频率缓提示病情较轻缓。
此外,还要分辨不同的兼证,临证常见的有:挟湿型:脉络边缘浸润混浊,界线不清为挟有湿气。
壮医佩药疗法防治四时感冒的技术规范及临床应用
风毒病的规范技术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 5): 3-5. 作者简介: 滕红丽(1964-),女,壮族,博士,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 师。现在广西国院壮医医院工作。研究方向:中医、壮医临床诊 疗及民族药、新药研论
何种感冒,除鼻塞、流涕等共有临床表现外,还应根据其独有的
临床表现来辨证分型。下面就其辨证分型和临床表现(特有)
进行探讨。
感冒(外感)辨证分型:风寒束表、风热犯表和暑湿伤表&
风寒束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或浮紧;风热犯表身热显
' 著,微恶风,咽喉红肿有疼痛感,流黄浊涕;暑湿伤表:肢体酸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疗技术协作组编.中医医疗技术
手册"2013普及版)[M]. [2] 陈 攀.壮医佩药疗法概述[J]急匕方药学,2013,10(6):
105-106. [3] 王春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118例[J].中国
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 12) :295-296. [4] 卓秋玉.在临床护理中运用壮医特色外治法体会[J]冲国
收稿日期:2020-07-29 修回日期:2020-12-03
本文编辑:张慧芳
-93 -
2.3壮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壮医)诊疗中心的感冒
诊断和疗效标准,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全身不适等。临症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证 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小儿感冒诊断和疗 效标准,凡见患儿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扁桃体红肿 等7项指标中3项以上者,诊断为感冒一次。 2.3.1 壮医疾病诊断
壮族人的医学——壮医
壮医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
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
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
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
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
简介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
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fu,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是汉族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的直接记载。
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应当包括壮族地区。
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其针型与《内经》中的九针之首(chan)最为相似,二者又与砭石最为相近。
“九针”已是金属医疗工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陶针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可知在汉族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体质和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需要,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
陶针在壮族地区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
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
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的长方形。
壮医技法介绍
壮医技法介绍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②祛风止痒。
③通路止痛。
④消肿散结。
⑤健脾消食。
⑥健脾止泻。
⑦温经通脾。
⑧活血止血。
适用范围: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②壮医经验穴位: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项穴、长子穴、脐周穴、下关元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牙痛穴、素髎穴、耳尖穴、止呕穴、膀胱穴等。
③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即阿是穴。
取穴规律: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①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施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特点:所需设备简单,一盏灯、一根线即可,点灸时仅有蚁咬样感觉,无痛苦,灸后无疤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药线点灸无烟雾,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易于学习与推广。
2.灯花灸疗法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50多种,主要的有:消化不良:取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胃痛:取中、中、下脘,胃腧、脾腧、足三里。
腰痛及关节痛:灸反应点。
壮医刺血疗法
壮医刺血疗法
Cangyih Swhez Liuzfaz
壮医刺血疗法是用针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
火毒、热毒炽盛之阳证、热病,如痧病、外感发热、跌打损伤瘀积、昏厥、中暑、急性货烟妈(咽炎)、目赤肿痛、腰腿痛等。
二、部位选择
阿是穴、痧斑、痧疹点、风池、大椎、十宣穴、太阳穴、印堂等。
三、治疗方法
1.器具准备:三棱针、缝衣针或其他针具。
2.消毒:常规用2%碘酒、75%酒精消毒刺血部位。
3.持针: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持针,中指夹住针尖部,露出针尖l~2厘米。
4.针法:左手捏住或夹持刺血部位皮肤,先在刺激部位上下推拿,使血聚集,常规消毒皮肤、针具后,右手持针迅速刺入治疗部位,深约0.3厘米,左手挤按针孔,使出血数滴,或加拔火罐3~5分钟,使之出血。
术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四、注意事项
刺血疗法刺激强烈,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患者配合。
为避免晕针,以卧位为佳:一次放血3~5滴为宜。
五、禁忌证
1.年老体弱者、孕妇、妇女经期禁用。
2.出血性疾病慎用或禁用。
壮医古传秘诀
壮医古传秘诀哈蟆神功癞哈蟆:以蒜头入哈蟆口中缝紧,倒挂一夜。
取出蒜头,种地上待蒜长出,方可药用。
每取蒜1粒,嚼食后能振奋精神,百打不痛,功力百倍。
发痧绞肠老虎芋:凡吃老虎芋甘美者是发痧,辣痒者不是。
急用老虎芋八钱,切片入大米炒黄,去米水煎服即愈,可防治禽畜瘟疫。
百病良药古羊藤:古羊藤能治感冒发烧、上吐下泻、疟疾霍乱、黄胆肝炎、胃炎胃溃疡、发热惊厥、时疫中暑、肉类中毒、肠炎肠梗塞。
小儿关锁黑热、嚼后喂服,可退烧。
返老还童黑蚂蚁:黑蚂蚁100克,何首乌100克、女贞子150克、黑脉草200克、浸酒常服,可强身健体,白发变黑,返老还童。
南方人参绞股蓝:绞股蓝含有多种人参,能强身抗癌,防病延年养颜抗老。
贼拐跌打了哥王:哥王第二层皮结成腰带,每用6克嚼服,抗伤止痛,百打不痛。
半身不遂千金草:马尾千金草6克配红鹰不扑20克、九龙盘30克,治半身不遂、瘫痪。
各种腰痛配姜黄:姜黄10克,苏木10克、千斤拔20克、杜仲20克、补骨脂10克,水煎加鸡蛋服即愈。
四肢麻痹豆鼓羌:豆鼓羌根1两,煲猪脚食。
口眼歪斜苍耳草:苍耳草苗2两,打碎拌鸡蛋煎服。
骨髓炎用活血饮:大驳骨,小驳骨、大罗伞、小罗伞、当归各1两水煎服。
胸骨化脓入地牛:入地金牛2钱,水酒各半水煎服。
脑部内伤通脉丹:通脉丹5钱,大罗伞1两、苍茸草5钱打烂煲酒服。
创伤气胸铁皮青:生铁皮青适量,口嚼烂外敷患处。
腹部内伤水松罗:水松罗1两,煲猪肉食。
骨折下草辣椒叶:下草(接骨草)1斤,辣椒叶1两,共捶烂加酒槽外敷,每天换药1次,连用7天。
脱臼黑羌外罗裙:内服黑心羌煲青皮鸡蛋一只,外敷罗裙带叶烤钦13张。
腰骨扭伤芝麻炭:芝麻梗煅存性为未,每用1钱酒送服。
跌打剧痛下江南:五虎下江南0.5两,打烂冲酒取汁内服。
外用适量敷。
跌打昏迷珍珠草:珍珠草1两,打烂加童便,烧酒各1两,共调匀取汁服。
肝硬腹水虾钳草:全草半斤,煎水作茶饮。
肝脾肿大旱连草:旱连草4两,打烂取汁调白糖服,3天后煎水服1月。
民族医药—壮医—壮族医学特色诊疗云海
民族医药—壮医—壮族医学特色诊疗云海诊断除了目诊之外,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而且多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以其对疾病的本质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一)望诊即通过肉眼观察而诊察疾病。
因人体有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相通,龙路、火路沟通体内,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故通过观察外部变化可测知内部的病变,壮医望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除望目(即目诊外),还有望神、望面、望甲、望五官,望谷道、水道、气道、排泄物(废物)等。
对面部望诊,壮医尤为重视,认为人体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都可以从面部气色中诊察出来。
许多脏腑病症,也在面部有所表现。
如南宁地区一位善治“阴疮”的老壮医,从面部望诊就可作出诊断,而且能判断预后。
一些民间壮医还能从面部望诊中诊断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痧症,如羊毛痧、蚂蝗痧、七星痧等。
(二)脉诊目前已知壮医有两种脉诊法。
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
这两种壮医脉诊法均不同于汉族中医脉诊。
三指四肢脉诊法主要在四肢分区脉诊候内脏病变,不讲寸关尺,多用于妇科疾病诊断。
单指脉诊法除诊察脉象变化之外,比较注意脉诊部位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候疾病之寒热性质及病情之进退情况,尤其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
这种脉诊法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三)甲诊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部位分布较多,爪甲的不同颜色、形状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病机的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其诊法是:在自然光下,病人伸手俯掌,各指自然伸直,医者于相距一尺处以目直接观察(亦可借助放大镜以观察)。
诊察时宜逐一检查各指甲体、甲床、月痕、皱襞及脉络,分辨其形状。
质地、颜色、泽度、动态等。
一般诊视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可以诊察两足趾甲。
已知的壮医甲诊辨证分类达28种,即本色甲、葱管甲、蒜头甲、鱼鳞甲。
瘪螺甲、鹰爪甲、匙形甲、扭曲甲、嵴棱甲、横沟甲、软箔甲、粗厚甲、竹笋甲、脆裂甲、胬肉甲、萎缩甲。
广西壮医特色治病技法
2008年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相关作者
目录
02 技法介绍 04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
《广西壮医特色治病技法》是2008年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辰雷义铭。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广西壮医药特色治病技法是经我国医学专家和有关研究部门多年挖掘与研究整理出来,并经临床验证的独具 壮族特色,临床疗效较好的壮医外治法。本片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壮医特色技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挑 疗法、壮医经筋疗法、壮医刮疗法、壮医滚蛋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对每种治疗技法详细讲解其治疗机制、 治疗功效、治疗范围、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技法要点和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为中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学习 中国广西壮医治疗技法提供有益的帮助。
壮医,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壮 医与中医都属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壮族的人文特点以及壮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 境和地理位置,使壮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技法介绍
技法介绍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 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2、灯花灸疗法 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3、艾灸疗法 用艾条、艾卷等灸灼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艾灸通过温热剌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逐寒祛毒, 回阳救逆,常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如腹痛、风湿性骨痛,泄泻等。 4、刮法 使用一些器具或药物,在病人身上进行刮治的一种方法,包括药括法和骨弓刮法,操作时取茶油或醋,涂在 刮具上,然后由头颈部向下,先躯干后四肢,由近端向远端顺向刮,禁止逆向或横向刮,刮的动作要求轻而有力, 使病人有酸胀麻,轻度疼痛的感觉为度。可用于痧症、中暑、外感、谷道疾病、内伤疾病。
壮医特色外治竹罐疗法
杜仲藤 4 0克、三 钱 三 4 0克、 八角 枫4 0克、 大 钻 4 O克 、 小 钻 4 o 克 、 鸡 屎藤 3 0克 、丢 了棒 2 0克。
庞宇 舟
L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副 校 长。 中央 民族大 学 民族 医 学博 士研 究生 导 师。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壮 医学 ) 学科 带 头 人 ,世界 中医 药联合 会药 膳食 疗专 业 委员 会 副会 长 、中 国 民 族 医药 学会 副会 长 、广西 民族 医药协 会执 行会 长 。
由于角 罐 的制作 材 料不 易获取 ,加 上 广西 地 区盛 产竹 子 ,于 是 角罐 逐渐 被竹 罐代 替 。清
,
f 4 t { 医宗金鉴 》 中首次提到中药煮竹筒用于临床,
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起来 ,并一直延续 至今。
- r
灸法、挑针、金针等十多种特色疗法,并逐步
具 备了理论雏 形。
壮 医特色
竹罐劳 法
文 /庞宇 舟 广 西 中 医 药大 学 教 授 黄 安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博 士
壮 医 民 间流 传 着 这 么一 句话 , “ 百病 皆可 罐 之” ,指 的就 是 生病 后可 以运 用壮 医拔 罐疗 法进 行治 疗。 大约 于唐 宋 之际 ,壮 医 已形 成 了 内服 、外洗 、熏蒸 、敷贴 、佩药 、骨刮 、角法 、
剥离, 痔核 内有血块 , 录 0 离出来即完成治疗。”
由此可 见 , “ 角法 ”治疗 疾病 历 史悠 久 、技 法
煮竹 罐配方 :
“ 角法 ”又称 作 为 “ 角 罐 ”。 因为古 代壮 医拔罐 所用 的器 材通常是 采用动 物的角来 制作 , 所 以被命 名 为 “ 角 罐 ”。最 常见 的是 采用 壮族
壮医火针疗法
壮医火针疗法
Cangyih H0jcinh Liuzfaz
壮医火针疗法是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
各种风湿痹病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细菌、病毒引起的局部组织红肿,陈旧性外伤所致的局部瘀血,淋巴结核,关节囊肿等。
二、部位选择
阿是穴。
三、治疗方法
1.器具准备:针灸针、三棱针、缝衣针、生桐油、硫磺粉、75%酒精、2%碘酒、无菌棉球、灭菌橡胶手套、酒精灯。
2.治疗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3.操作步骤
(1)针刺点:用2%碘酒、75%酒精消毒。
(2)持针: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住针身,距针尖3~4厘米。
(3)行针:持针后,将针尖1厘米高度蘸上桐油和硫磺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吹灭明火将针尖垂直刺入病灶部位中点,一般刺2~3个点,深0.2~0.5厘米,使血水或脓液流出。
四、注意事项
1.针刺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恶心、面部颜色改变等。
2.注意避开大血管、重要内脏及重要穴位。
五、禁忌证
1.年老体弱者禁用。
2.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重度高血压患者禁用。
3.急性传染病患者禁用。
特色医学:壮医独门脉诊法
特色医学:壮医独门脉诊法2.单指脉诊法单指脉诊法流行于广西左右江壮族地区。
单用右手中指诊脉以察病。
(1)诊脉部位亦取上肢内侧脉搏,但仅用单指而非三指。
方法与三指诊法基本相同。
(2)临床意义单指诊脉法以脉象的缓急等诊察疾病的寒热及病之进退,还比较注意诊脉部位的皮肤温度,以此判断热脉与冷脉。
3.六指同步按诊法即双手食、中、无名指同时切按天、人、地三部之脉,据天、人、地三部脉象的变化诊察正之盛衰,毒之轻重以及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功能状态。
4.三指定位法医者以左手诊病者右手,右手诊病者左手之脉。
先将食指按在掌后高骨后缘,再按顺序布好中指和无名指。
左手食指候咪心头;中指候咪叠;无名指候咪腰。
右手食指候咪钵,中指候咪隆、咪胴,无名指候眯腰。
脉象有浮、沉、大、小、平、快、慢等七种,其中以乎脉为正常脉,其余六脉为异常脉,如咪钵部脉浮有力提示为痨病;咪腰部脉浮大有力提示咪腰有热毒。
5.中医脉诊法随着文化的传播及不同民族医药体系的交流,壮医药也吸取了部分中医药成分,部分壮医在进行脉诊时不同程度地采用一些中医脉诊法以察脉,以帮助诊断。
至于中医脉诊法的具体内容,可参考有关的中医书籍,在此不作赘述。
从前面所述来看,壮医脉诊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取脉位置、布指方法、脏器配置等都各不尽相同,但在临床意义上,都有共通之处。
一般而言,无论何种脉诊法,皆以脉和缓有力,不急不慢,往来流利,节律均匀为正常脉。
不论何种诊脉法,若按之脉急数,多为热毒火毒所致之热症,属阳证;脉缓慢多为寒毒阴邪内积,属阴之证;脉按之有力者为毒盛正旺;脉应指无力主虚证;若脉微欲绝,冷汗淋漓者,主危候;脉往来不畅,甚则间隔,或节律不整,为有淤毒。
壮医进行脉诊,都注意这些规律。
另外,三指脉诊法,取脉部位繁多,配属脏器繁杂不够规范,对于其原理、推广应用价值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壮医药防治风湿病特色外治疗法概述
壮医药防治风湿病特色外治疗法概述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我国岭南地区,该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在此生活劳作的人们风湿病发病率较高,在与风湿病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外治疗法。
标签:壮医药;风湿病;外治疗法;综述壮医是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民族医学,壮医药理论主要包括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学说、“三道、二路”学说和“毒论”学说[1]。
“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学说指出万物皆由阴阳化生,“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认为人与天地,人体内部之间同步运行,相互协调为常道,这是壮医的天人观。
“三道”即谷道、气道、水道,“二路”即龙路、火路,“三道二路”生理上以“通”为度来维系着天地人之间的同步运行,一旦其中任一环节运行不畅,都将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壮医在防治疾病上以“调气、疏通”为原则,此即“三道、二路”学说,它阐释了壮族医药理论的生理病理等。
壮族医药最具特色的是“毒论”学说[2],由于壮族先民居住地瘴、痧、蛊等“毒气”较多,同时虫毒猛兽等经常出没而产生各种毒的认识和概念。
壮医的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是指一些有害有毒之物,由此产生了独特的壮医病因病机论为毒虚致百病,独特的治疗方法为补虚调气解毒。
诊法上注重“三气同步,思外揣内”[3],尤其推崇目诊,壮医认为眼睛(壮医称为“勒答”)是天、地、人三气精华所聚[4],眼睛能包含、洞察一切和反胦百病,通过目诊可诊断疾病、推测预后、确定死亡。
治疗上以“补虚调气解毒”为原则,重视内治更善外治。
1 壮医药诊治风湿病壮医将风湿病称之为“发旺”[5],源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生不当导致人体正气亏虚,以风毒、湿毒、寒毒、痧毒、热毒等为代表的邪毒乘虚入侵机体,痹阻于筋脉肌骨,使龙、火二路阻滞不通而发病,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为特征,可伴见肢节酸软、重着、麻木、僵硬、甚则关节变形、功能丧失等。
“发旺”相当于西医学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该类疾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
壮医药线点疗法的技术操作PPT课件
科学依据待完善
尽管该疗法在实践中得到广 泛应用,但其科学依据和理 论基础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 证。
未来发展展望
科学研究与临床试验
加强药线点灸疗法的科学研究 ,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以提 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壮医药线点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泻、痛经等 常见病和慢性病。尤其对于风湿痹痛、软组织损伤、神经痛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禁忌症
然而,该疗法也有一些禁忌症,如皮肤破损、炎症、溃疡等部位不宜施灸;孕 妇腹部、男性乳头等特殊部位不宜施灸;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高热患者也不适 用本疗法。
04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分析
疗效显著
操作简便
药线点灸疗法对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具 有独特疗效,尤其在疼痛缓解、炎症控制 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效果显著。
该疗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患者可以在 家中自行进行点灸治疗,无需复杂的设备 或技术要求。
安全可靠
成本低廉
药线点灸疗法使用天然中草药和传统的制 作工艺,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患者接 受度高。
操作简便
患者认为药线点疗法操作简便,容易 掌握。同时,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 操作指导,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掌握操 作方法。
学习与实践建议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
学习者应加强药线点疗法的基础 理论学习,了解其理论依据、技
术要点和治疗范围等。
注重实践操作
学习者应注重实践操作,多动手练 习,掌握药线点疗法的操作技巧和 方法。
药线点穴
医者手持药线的一端,用食指、拇指捏住线头, 轻轻提起药线,用中指侧面顶住线身,迅速点按 在穴位上,给予一定刺激量,使患者产生酸、麻 、胀、痛等感觉。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色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色壮医探病诊法壮医探病诊法,是在疾病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之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些特殊诊断方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性治疗。
壮医有时还借助探病法判断预后吉凶。
探病诊法古代壮医用得较多。
1.痧病探病法若于患者体表见红色或紫红色痧点,或于肘窝、胴窝、舌下见青蓝色痧筋,或于患者胸背、上臂等部位刮出痕如蛇状隆起,或病者伴全身不自然,疑为痧病欲明确诊断时,可试用下述方法探病:①以生车头一片给患者嚼,其不觉刺舌、喉痒,反觉甘甜者多为痧病。
②以炒茶籽粉(即茶麸),予患者嚼,若病者觉味甘香甜者多属痧病。
③嘱病者嚼生黄豆,若其觉味而不腥者多为痧病。
④嘱病者尝水烟筒之烟油水,若病者不觉味涩苦而难入口者为痧症。
⑤以辣椒或生野芋头擦病者掌心,若其不知瘙痒热辣者为痧症。
⑥石灰水试诊法:石灰水试诊法.为壮医药物试诊方法之一。
主要用于痧症的诊断。
其法是将石灰浸泡于开水中,令患者喝其上清液,若不觉苦涩反觉甘甜者为痧症。
2.跌打探病法壮医认为,若病者因跌打内伤,昏不知人,外表未见伤痕而又无人知晓其为如何跌伤时,在给予必要的检查及救护措施时,用下面方法探病,可帮助诊断:取酸橙叶适量,捣烂后擦患者全身,可使受伤部位现出淤斑。
需要注意的是,若未见淤斑,也不能排除病者有跌打损伤可能,应全面诊查。
3.预后探病法古代壮医认为:用剪刀剪下病者的一把头发,并将之投掷于地,若头发成团,聚血不散者,预后尚好;若头发散乱而不聚者,则预后较差,多为不治之症。
现代壮医经验:刺患者中指尖取血数滴,医者肉眼观察并以手指擦拭,色红活血质粘稠者,预后较好;色淡或暗黑而粘性差者,预后不良。
(十三)表里反应诊法表里反应诊法是壮医常用的一种特殊诊法。
其方法是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网络上的某些特定穴位,再从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部脏器的某些病变。
如根据壮医经验压食背穴(位于手背食指掌指关节的中点)有胀痛者,提示有妇科疾病;又如太渊、经渠压痛,提示“咪钵”有疾;太冲、中封压痛,提示“咪叠”有疾,等等。
《壮医药线疗法》课件
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
药线疗法的刺激作用可能对心脏病、 高血压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孕妇 也需要慎重选择。
出血性疾病
药线疗法可能会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 的出血症状。
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患者
药线疗法需要患者有一定的痛觉感受 ,因此不适用于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 患者。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治疗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 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充
分了解并同意接受治疗。
治疗时应选择适当的药物线和 刺激强度,避免过度刺激和损
伤皮肤。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 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治
疗并采取相应措施。
治疗结束后应注意保持皮肤清 洁干燥,避免感染和刺激。
04
壮医药线疗法临床应用案例
Chapter
案例一:头痛治疗
总结词
通过壮医药线疗法,头痛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展望
扩大应用范围
科研合作
未来,壮医药线疗法有望在治疗更多疾病 中发挥作用,如神经痛、肿瘤等。
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合作, 共同开展相关研究,提高壮医药线疗法的 科学性和可靠性。
技术升级
普及推广
继续探索和创新壮医药线疗法技术,提高 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和广 大民众对壮医药线疗法的认知和接受度,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健康事业。
操作简便
壮医药线疗法操作简单,不需要 复杂的设备和器材,方便在基层
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疗效显著
该疗法针对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具 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尤其在止痛、 消炎、舒筋活络等方面效果显著。
费用低廉
由于该疗法使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相对简单,因此治疗费用较低,能 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壮医基础知识
壮医基础知识壮医基础知识壮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壮族先民和无数民间壮医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及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和感觉开始的。
实践的继续,引起感觉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里反复多次出现,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并进而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性认识,这就是理论。
而已经形成的理论,又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和补充,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更好地指导实践。
壮医理论是壮医对人体与大自然的关系的宏观认识,是对人体自身脏腑器官及其功能的朴实理解,是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防治方法的规律性的认识。
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壮医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医药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壮医药学在学术上趋于成熟的体现。
第一节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
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
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及受其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
《广西通志·卷十七》(明)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
著名壮医罗家安在其所著《痧症针方图解》一书中,就明确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痧症进行分类,作为辨证的总纲。
总之,壮医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
阴盛阳盛的说法较为特殊,其形成可能是与壮族地区气温偏高同时雨量也充沛的自然现象以及某些痧症的特殊症状表现有关。
壮医有时也引进中医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但大抵停留在事物属性上,很少涉及到五行生克传变之类。
因此总的来说,五行学说毕竟没有成为壮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壮医关于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学说,是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名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壮医疗法简介
均可 施 治 容件
针刺 疗 法的 发展史 它 是从 原 始 时代 的 贬 针 作
。
灯 花灸
、 ,
小儿 急 慢惊风
骨针 钢针
发 展到 陶针
,
进而 发 展为今 天 的 不 锈
,
腮
、
咳 喘 食 滞 泄泻 等
,
壮 医常 用灯 花灸
,
那 么 在 应 用贬 针 之前
”
人类 有没 有
”
施 术时
甩 灯 芯 草或 细麻 线 蘸 菜 油 少 许 迅速 滓 向穴 位
常 用 于 躯 干 及 四 肢 的 冶疗
:
用 各种 适应药 物根茎 加 以 刮治 挟 捏法
, 、 、
重 度刺 激 来 不 及用药 或
,
腕部 的叩击力软 重
,
,
使 患者
仓 卒发病
、
,
有 明 显 的疼 痛感 刺 样 出血 现象 变
、 。
但 能忍 受
,
局 部有 如陶针
其他 方法 治疗
选在 头 额 穴位 便
。 , ,
向
,
“
针
治病 呢
?
若有
,
,
这
“
甩
针
县 用什 么 做
蔡 上 灯花 点火 施 治便 利
4
、
啪 啪有 声
,
成 的呢 ? 从广 西金秀 瑶 族 自治县瑶 族 人 民 至 今 沿 用 的杉刺 疗 法 给 我们 提供 了 一 条 线
, ,
卓有 疗效
,
药 线灸
,
壮 医 用运气 行 血 时 病杂症
, ,
通痹 导
, ,
壮 医常 直接 用挟 捏治 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医技法介绍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治疗机理:
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
①消炎退热。
②祛风止痒。
③通路止痛。
④消肿散结。
⑤健脾消食。
⑥健脾止泻。
⑦温经通脾。
⑧活血止血。
适用范围:
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常用穴位
①中医针灸穴位。
②壮医经验穴位: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项穴、长子穴、脐周穴、下关元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牙痛穴、素髎穴、耳尖穴、止呕穴、膀胱穴等。
③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即阿是穴。
取穴规律: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
①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施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特点:
所需设备简单,一盏灯、一根线即可,点灸时仅有蚁咬样感觉,无痛苦,灸后无疤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药线点灸无烟雾,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易于学习与推广。
2.灯花灸疗法
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50多种,主要的有:
消化不良:取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胃痛:取中、中、下脘,胃腧、脾腧、足三里。
腰痛及关节痛:灸反应点。
昏迷:灸十宣、百会。
发热:灸大椎,陶道。
操作:
分明灯灸、阴灯灸。
明灯灸: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直接烧灸在穴位上,火燃较大,剌激较强,热力持续较久,灸后表面有绿豆大的水泡,约半天即可消失,多用于急性病及四肢疾病,如癫痫、小儿高热抽搐,昏迷不省,四肢关节风湿痛等。
阴灯灸: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后,隔薄姜片灸在穴位或治疗部位上,此法刺激小,灸后无疤痕,适用于小儿疾病及慢性疾病,感冒、风湿性关节痛、痢疾、腹泻等。
注意事项:要耐心解释清楚,以求得患者的合作,对孕妇、精神病患者慎用,要选准穴位,对哑门、风府、面部、近心脏、阴部等要害部位,不宜用此法。
3.艾灸疗法
用艾条、艾卷等灸灼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艾灸通过温热剌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逐寒祛毒,回阳救逆,常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如腹痛、风湿性骨痛,泄泻等。
4.刮法
使用一些器具或药物,在病人身上进行刮治的一种方法,包括药括法和骨弓刮法,操作时取茶油或醋,涂在刮具上,然后由头颈部向下,先躯干后四肢,由近端向远端顺向刮,禁止逆向或横向刮,刮的动作要求轻而有力,使病人有酸胀麻,轻度疼痛的感觉为度。
可用于痧症、中暑、外感、谷道疾病、内伤疾病。
5.针法
运用各种针剌工具进行针刺、挑治、放血等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壮医常用针法主要下面几种:
火针疗法:把针尖烧红后迅速剌入体表,用于治疗老鼠疮(淋巴结结核)、胃痛、腰腿痛等。
针挑疗法:用大号缝衣针、三棱针(古时用植物刺、青铜针、银针等为针具,通过挑刺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有多种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手法和挑点选择不尽相同。
针挑疗法可用于多种病症,尤其是痧症、痹症、四肢关节僵直或疼痛、腰痛、跌打损伤、肌肤麻木不仁等。
6.佩药疗法
选取特定的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起源于古代壮族的“卉服,有解毒消炎、消肿止痛、防病治病的作用,主要用于乳腺炎、腹股沟淋巴结核、火眼(急性结膜炎)、小儿疳积、口疮、慢性病等。
不同的疾病所用药物不同。
7.熏蒸疗法
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汽熏患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烟火熏常用青蒿、五月艾、五指风、硫磺等,置于空桶或地穴中燃烧,使之冒浓烟及热气以熏烘患处,多用于风湿毒引起的足跟痛。
熏蒸所用药物视具体病情而定,如风寒感冒,取生姜、葱白、柳枝、桂枝、荆芥等,煎煮熏蒸头面。
运用壮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治疗方法。
视选用药物的不同,可用于多种病症,如外感、内伤、麻痹、风湿、痧症、趺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都可以选用。
9.药物竹罐疗法
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的楠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尤其对各种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陈旧性损伤等,有独特疗效。
10.药锤疗法
用杉树或苦楝树技一截,在其中间打孔,在孔内装上竹柄或木柄,然后用棉花放入药粉,用布包在锤子的一端,扎紧制成药锤,使用时把药锤直接捶打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
主治风湿性腰腿痛、肩周炎等。
11.敷贴疗法
将壮药敷于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的敷贴疗法有草药外敷、穴位贴药、药膏药散外敷等,所选用的药物和穴位、部位视具体病情而定。
12.点穴疗法
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施术时可配合药酒,边搽边点穴或与木针、竹针配合,强度以患者感到酸胀麻重为宜,主要用于陈旧性内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落枕等。
13.滚蛋疗法
以鸡蛋或鸭蛋在患者一定部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热滚法可视病情加用壮药将鸡蛋煮热,然后进行滚动热熨,冷滚法取生蛋反复滚动。
滚蛋疗法多用于伤风感冒、风寒咳嗽、肌肉关节疼痛等。
14.浴足疗法
以草药煮水,过滤,等温度适宜时用来洗足或泡足,能通龙路、火路气机,消除波劳,可治疗多种疾病。
如内伤发热可选用青蒿、高血压可用桑叶、草决明、痹病可用大风艾、香风散、血藤、黑心姜、趺打损伤可用土三七、接骨丹、透骨消、泽兰、土牛膝等煮水浴足。
借助热力,或热力配合药力,熨烫人体一定部位,以疏通龙路火路,调节人体内部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对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或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疗效。
16.经筋疗法
在发掘整理古代中医经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壮族民间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种以“查灶“诊病和以“消灶”治病的一种疗法,对各种筋病、痛症有良好的疗效。
17.鲜花叶透穴疗法
是将鲜花或叶子置于所治病症穴位上,用燃线香或药根枝点燃,隔花叶灸灼,通过鲜花芳香之气,绿叶浓厚之味而达到调节脏腑,祛秽辟邪,通窍宁神,除病康复的一种疗法。
该法根据病症选择治疗用穴,结合壮医天地人与花木生机同步运行的认识,按岁气物候季节采用鲜艳春花、绮丽夏花、金碧秋花、献瑞冬花。
凡当节令鲜花如含苞、初展、开放、盛开、敛容等花瓣及嫩叶、玉叶、绿叶、碧叶、红叶、金叶等叶片,均可选用。
该法材料丰富,易学易用,施治安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救治。
18.刺血疗法
用针刺人体一定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外治法。
常用工具有三棱针、缝衣针、陶瓷针等,主要用于火毒、热毒炽盛之阳证、热证,如各种痧症、外感发热、跌打损伤瘀积、昏厥、中暑、疳积、急性咽炎、目赤肿痛、腰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