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名讳包拯,字师仲,河南郓城人,北宋开宝年间进士。
包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严于律己而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包公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他在任官期间,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他对待案件严谨公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包公挂帅》。
故事中,包公担任地方官员时,有一位恶霸欺压百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行,纷纷向包公求助。
包公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马,挂起了“包公挂帅”牌子,带领百姓一起讨伐恶霸。
最终,包公和百姓们合力将恶霸绳之以法,为百姓们讨回了公道。
另外一则著名的包公故事是《包公断案》。
故事中,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包公得知情况后,深入调查,细心审理,最终查清了真相,将真凶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中,包公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包公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展现了包公的高尚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包公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拯简介_包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包拯简介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
天圣五年(1027)进⼠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东⾼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盾和民族⽭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以后,要求改⾰的呼声继续⾼涨,包拯是其中的⼀员。
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招募⼠兵,拣斥⽼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等。
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禁⽌。
当时的男⼥⽼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建⾔兴利除弊。
⼜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
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四岁,谥孝肃。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位传奇式的⼈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说和戏曲,元剧中有⼤量的包公戏,后有⼩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廉自守:包公一生清廉,他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并且始终言行一致,不接受私人钱财,即使对于皇族亲戚也不例外。
他的亲侄子包勉因为贪污被人告发,虽然他是自己的亲人,但包公仍然依法处死了他。
2.公正无私:包公在处理案件时,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说“法今
虽残,其可用也”,意思是不论法律多么严苛,也必须严格执行。
他在审理案件时,对权贵不偏袒,对平民不歧视,只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
3.严谨认真:包公做官严谨认真,每一个案件都会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都
不放过。
他曾说“事苟不枉,何须详究”,意思是如果事情不是冤枉的,又何必去深究呢。
他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他害怕因为疏忽而造成冤案。
4.为民做主:包公做官的宗旨是为民做主,他曾说“民者,国之本也”,意
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包公
包公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
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姓名:包拯别名:包公国籍:中国
出生地: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出生日期:999年4月11日逝世日期:1062年5月24日职业:官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包公生前有两位夫人,原配张氏,续妻董氏。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
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质疑问难: 照料: 照顾,料理。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性格刚毅,廉洁奉公,敢于直言,勇于担当,深受百姓爱戴。
包拯在任期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敢于触动权贵,为百姓伸张正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包拯在担任扬州知州期间,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子。
一家民宅被盗,丢失了大量财物。
包拯经过调查,发现被盗的那天晚上,一只狗一直在现场附近狂吠。
包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线索,最终成功破获了案件,将盗贼绳之以法。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一起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名富商在家中被人杀害,而现场留下了一只金戒指。
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凶手竟然是受害人的亲生儿子。
他利用戒指作为突破口,成功揭示了案情的真相。
【四、故事三:包拯智审盗贼】某日,一名盗贼被捕,但他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拯灵机一动,将盗贼带到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房间,盗贼不禁心动,主动承认了罪行。
包拯以此为例,教育罪犯改过自新。
【五、故事四:包拯辨诬】一名清廉的官员被百姓诬陷,包拯通过调查,发现真相。
他为官员辨诬,揭示了百姓的诬陷,维护了官员的名誉。
【六、故事五:包拯惩治恶霸】在包拯任职期间,一名地痞恶霸横行乡里,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果断采取措施,将恶霸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七、故事六:包拯护民】包拯在任职期间,始终关注百姓疾苦。
一次,一群百姓因受灾向官府求助,包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八、故事七:包拯执法如山】包拯对待犯罪分子毫不手软,坚决执法。
一起杀人案中,尽管凶手是权贵的亲属,包拯依然坚决将其绳之以法,彰显了正义。
【九、故事八:包拯审案公正】包拯在审理案件时,始终坚持公正。
一起涉及亲戚关系的案子,包拯排除万难,公正审理,使案情大白于天下。
【十、故事九:包拯破疑案】一起多年的疑案在包拯上任后得到破解。
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案情背后的真相,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精神风貌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事迹流传千年,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
本文将挑选包公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展示他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断案才能。
一、包公背景及地位包公,名拯,字文正,北宋时期人。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包公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位,官至枢密副使,位居朝堂高位。
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包公始终秉持公心,为民请命,成为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典范。
二、巧破疑案在包公担任扬州知府期间,一件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案情曲折复杂,嫌疑人难以确定。
包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巧妙地发现了破案的关键。
通过深入调查,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三、铁面无私包公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负责查处贪污腐败官员。
他铁面无私,敢于弹劾权贵,严格按照国法处理案件,使许多赃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风气为之一振。
四、智破盗案一次,开封府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盗贼潜入富商家盗走了一批贵重物品。
包公经过仔细勘查现场,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巧妙地布下陷阱。
最终,盗贼自投罗网,案件得以侦破。
五、公正断案包公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审理了一起涉及两家争夺土地的纠纷案。
通过详细调查,包公公正地判定了土地归属,使两家心服口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
六、为民请命在任上,包公积极推行新政,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
当他发现百姓遭受官逼民反的困境时,毅然为民请命,抵制权贵的压迫。
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七、弹劾权贵包公在朝廷任职期间,敢于弹劾权贵,捍卫正义。
他曾因弹劾权臣蔡京而遭到贬谪,但包公毫无畏惧,仍坚持为国为民,赢得了人民的敬仰。
八、查处赃官包公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加大对赃官的查处力度。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呼声,将一批贪官污吏绳之以法,维护了朝廷的清廉形象。
九、严惩奸商当时,开封府的商业繁荣,但奸商泛滥。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拯,字师仲,号包公,河北省永年县人。
包拯年轻时就聪明伶俐,深得乡里父老的喜爱。
他十分孝顺,对父母孝敬有加,深受父母的喜爱。
后来,包拯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著称,深受人民的爱戴。
包公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包公招驴”。
相传有一天,包公在衙门上办公,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包青天,快来救救我!”包公赶紧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老百姓被人抢了驴子,老百姓求包公帮忙。
包公听了后,立刻叫来衙役,命令他们带着老百姓去找驴子。
不一会儿,衙役们就把驴子找了回来,老百姓高兴地颤抖着说,“包青天,您真是大好人!”包公却说,“我只是做了我的本分而已。
”。
包公的廉洁公正也是家喻户晓。
有一次,有人在包公家门口放了一只鸟笼,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包公知道后,立刻让人把鸟笼送到了衙门上,让有关部门处理。
包公说,“我做官的本分就是为百姓谋福利,我不能因为私利而违背法度。
”这件事情让人们更加敬佩包公的为人。
包公还有一段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故事,那就是“包公断案”。
有一次,有人在包公的案子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包青天快来断案”。
包公知道后,便立刻召集当事人和证人,仔细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并查阅了相关的证据。
最后,包公公正地判决了案件,让双方都觉得公平合理。
这件事情让人们更加信任包公的公正和智慧。
包公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的廉洁公正、为民请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应该廉洁公正,为民请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包公的精神也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包拯被誉为“青天大老爷”,他的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廉洁奉公。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公正断案而闻名于世。
他历任开封府尹、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等职务,不畏权贵,严惩贪官,深得百姓爱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包拯的十个经典故事。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贪污案】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陈州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贪污案。
包拯深入调查,不畏权贵,果断查处了涉案官员,为百姓伸张正义。
【故事2: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对年轻夫妇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包拯通过智慧化解了他们的矛盾,使夫妻重归于好。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为民除害】包拯在审理一起命案时,经过细致调查,发现了真凶,为死者家属讨回公道,为民除害。
【故事4:包拯不畏权贵严惩贪官】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严守公正之道,赢得了民心。
【故事5:包拯明断家务事化解纷争】包拯审理一起家务纠纷案,通过智慧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使家庭和睦相处。
【故事6:包拯公正执法为民伸冤】包拯在审理一起冤案时,秉持公正之心,为冤者平反,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故事7:包拯破案如神获百姓赞誉】包拯破获一起盗窃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百姓称赞他为“破案神探”。
【故事8:包拯劝善惩恶弘扬正义】包拯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正义,劝善惩恶,弘扬社会正气。
【故事9:包拯果断处置群体事件】一起群体事件爆发,包拯果断采取措施,妥善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
【故事10:包拯坚守正义底线】面对权贵的诱惑,包拯坚守正义底线,拒绝了不正当的利益,赢得了尊敬。
【结论】包拯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他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的品质成为了历史的典范。
回顾这十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断案的精神风貌。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法官,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让他成为中国法律体系的楷模。
以下是包公十个故事的相关参考内容。
1.《包公三斧断蛇》:故事讲述了一个妇人因为与小蛇争地而伤害了小蛇。
包公审理这个案件时,他不仅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还结合道德伦理和人情冷暖来判定责任。
最后,包公采取公正的态度裁定了这个案件,受到了众人的赞扬。
2.《包公拆婚案》:故事中的案件是一个男子申请与妻子离婚,原因是妻子无缘无故地离家出走。
包公通过聆听双方的陈述和分析证据,发现了妻子心理的隐情,最终采取妥协和家庭和睦的解决办法。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具有人情世故的一面,他不仅关注法律,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3.《包公判滕大尹案》:这个案件是关于滕大尹偷盗案的审判。
案件中的关键证据是滕大尹偷盗的赃物。
包公通过调查和分析证据的真实性,最终揭示了滕大尹的犯罪事实。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严谨的司法态度,他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证据来做出判决。
4.《包公判石建才案》:这个案子讲述了一个孝顺的妻子被丈夫毒打的故事。
包公审查了这个案件,并问询了丈夫和妻子的证词。
尽管证据不足以定论,但包公通过观察丈夫的行为和态度,得出了公正的判断。
这个案件揭示了包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凭借证据,还凭直觉找到了事实的真相。
5.《包公判凤凰涅磐案》:故事中,一个打算自杀的凤凰在法院中寻求了包公的帮助。
包公聆听了凤凰的故事,并给予了它新的生命。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他将法律义务与人道主义精神相结合。
6.《包公判智娘与史阿蝈案》:这个案子是关于一个恶霸史阿蝈对智娘的侵害。
智娘向包公求助,包公决定审理这个案件。
他聆听了智娘和史阿蝈的陈述,并通过调查找到了证据,最终惩罚了史阿蝈。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对正义的追求和尊重弱势群体的态度。
7.《包公审狐狸案》:这个案子是关于一只狐狸偷吃鸡的案件。
包公通过调查取证和鉴定狐狸行为的特征,最终认定了狐狸的犯罪行为。
包公知识问答
包公知识问答包公,又称包青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官员和法官,他治理清廉,公正无私,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正义和公平的象征。
下面就以包公知识问答的形式,来介绍一下包公的故事和他的一些相关知识。
Q1:包公是哪个朝代的官员?A1:包公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他的真名叫包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Q2:包公是如何成为官员的?A2:包公年轻时就非常聪明,他通过考试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官员的资格。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中进士代表着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Q3:包公为什么被人民称为“包青天”?A3:包公被人民称为“包青天”,是因为他在审案时常常身穿青色衣袍,青色在古代被认为是公正和正义的象征,所以人们就把他称为“包青天”。
Q4:包公是如何治理的?A4:包公非常重视廉政,他在担任官员的时候,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还注重法治,秉持公正,处理案件时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Q5:包公有哪些著名的案件?A5:包公处理的案件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打金枝”。
故事中,一个寡妇被人诬陷盗窃金子,包公经过调查发现了真相,抓住了真正的罪犯,并让寡妇洗清了冤屈。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聪明和公正的一面。
Q6:包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A6:包公的形象被广泛传颂,他被视为正义和公平的代表。
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包公的形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等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Q7:包公的故事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A7: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公正和正义,不能被贪婪和权力腐败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包公一样,勇于维护法律的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这些就是关于包公的知识问答,通过了解包公的故事和他的一些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伟大和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包公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为官廉洁,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崇拜和爱戴。
包公名包拯(公元999—1062年),出生在今安徽肥东县一个乡村的农家。
父亲是农民,对他要求严格,寄予厚望。
包拯5岁开始识字,13岁读完四书五经。
他对儒家治国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十分感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清官。
包拯28岁考中进士,按当时制度可以做官,但他是个孝子,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直到36岁才做官。
包拯先当知县,上任即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两年后升任知州,因清明廉洁,很快被调入朝廷任朝官。
包拯在朝廷任谏官。
他一上任,即精心选定唐代著名谏官魏征的三篇奏议,用蝇头小楷抄写一遍,呈给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他还对许多朝政发表意见,使皇帝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避免失误。
包拯对自己立下的十二字座右铭是:“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
”在谏官任上,包拯直言敢谏。
对皇帝做出的决定,他认为不妥的便大胆诤谏。
如皇佑二年,大涝之后天放晴,宋仁宗认为是吉兆,除了举行盛大的祭祀天地活动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并给所有文武官员晋升一级。
包拯对此提出异议:罪犯服刑是因为他们有罪,不可因洪水退去而减轻;官员升迁应根据他们的政绩决定,否则以后谁会勤勉为朝廷出力!在朝为官,包拯对多位朝廷命官进行谏议,直至皇帝罢除他们的职务。
包拯当时在民间已有很大声誉,皇帝也认为他是忠于自己的官员,所以尽管一再被冒犯,仍重用他。
1057年,包拯被派任北宋都城开封府任知府。
开封府知府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但京官难当。
北宋政权存在一百多年,出任开封府知府的竟达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任在位的时间只有半年多。
包拯在任期间秉公理政、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
但他行得正、做得正,谁拿他也没有办法。
他在开封府判定的许多案子后来都被编成戏剧流传。
在中国戏剧史上,没有一个官吏能够像他那样,可以频繁地出现在历代戏剧舞台上,并且成为一类独特的戏剧──包公戏。
包公的形象特点总结几句话
包公,即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被誉为清官的代表。
他的形象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 廉洁公正:包公以廉洁著称,不受任何贿赂或影响,始终坚守公正原则。
2. 铁面无私:他不畏权贵,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按照法律公平对待。
3. 刚毅立朝:在朝廷上,包公立场坚定,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对于政治腐败现象绝不姑息。
4. 为民请命:他关心民间疾苦,常为百姓申冤解难,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5. 英明决断:包公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判断力,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案件和问题。
这些特点使包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象征,并被后世广泛传颂和敬仰。
包公
本名包拯别称包公、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阎罗包老字号字希仁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庐州合肥(今安徽肥东)出生时间999年(己亥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062年(壬寅年)7月3日主要成就: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王朝和马汉的身份相当于长随,从事的却是衙役的工作。
所谓长随,是随老爷一同前来当官的仆人,是老爷的“自家人”.…衙役‟的任务是为他们的官老爷在大街上开路,做官老爷吩咐的各种事情,最后他们还要对犯人严刑拷打。
包公审驴:1.包公用了苦肉计,将计就计, 欲擒故纵.2.小偷用了偷梁换柱计3.驴用了老马识途主要下属:展昭(南侠)公孙策(师爷)三侠(南侠北侠丁女侠姐妹)五义(陷空岛五鼠)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主要故事:包公审石头解州破命案巧断赖银案智获真凶怒杀王驸马斗法庞太师计捉曹国舅辨印识凶手卢秀才瞒刀陈州除恶霸黄菜叶藏玄机智擒庞衙内智究谋杀案鸟唤孤客白塔巷的哭声包公判伞老马识途乌龟报案船底秘密渡口沉冤甜水巷苦水巷两人争鹅西瓜开花铜钱插壁巧审笆斗金币变铜币“跛子”偷锅哑巴告状女子堂上选夫窗外黑猿红衣女子巧寻失银真假皇太后新解遗嘱神秘的画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驴唇马嘴:比喻胡说八道驴打滚∶一种高利贷,规定到期不还,利息加倍,以后越滚越多,像驴翻身打滚一样。
比喻翻了又翻,常用来指重利盘剥驴肝肺:狼心狗肺,坏心眼这人一肚驴肝肺好心当作驴肝肺驴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吻合驴心狗肺: 比喻贪婪凶狠的心肠。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包拯,字师中,号东山,北宋政治家、法学家,被誉为“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
他以廉洁公正、聪明智慧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一生中,他处理了许多复杂的案件,以其公正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包拯的故事。
包拯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对于法律和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
有一天,包拯听说有一个案子非常复杂,其他官员都无法解决,于是他主动请缨,表示愿意负责这个案件。
这个案件涉及到一位富商的财产纠纷,富商声称他的财产被人偷走了。
其他官员都认为这个案子非常棘手,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谁偷了富商的财产。
包拯仔细研究了案件的细节,他发现富商的财产确实是被偷走了,但是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追踪到偷财产的人。
包拯决定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召集了所有涉案的人,包括富商和他的家人,以及富商的仆人和邻居。
他让每个人都写下自己对这个案件的看法和猜测。
包拯仔细阅读了每个人的陈述,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富商的一个邻居在陈述中提到,他在案发当天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富商家附近晃荡。
这个线索给了包拯一个启发,他决定找到这个陌生人。
包拯通过调查,最终找到了这个陌生人。
他发现这个陌生人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在案发当天路过富商家附近,看到一个被人扔掉的包裹,他以为里面是一些值钱的东西,于是就拿走了。
但是当他打开包裹后,发现里面只有一些破烂的衣物,于是他就把包裹扔掉了。
包拯将这个农民带到法庭上,他告诉法官和富商,这个农民并没有偷走富商的财产,他只是误会了。
富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愧疚地向农民道歉,并赔偿了他的损失。
这个案件的解决让人们对包拯刮目相看。
他以他的智慧和公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从那以后,包拯处理了许多类似的案件,他总是能够找到真相,公正地处理每一个案件。
包公的传说故事
包公的传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包拯包青天被誉为“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化身,他的事迹和传说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嘉佑二年(1052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京东路转运使、知谏院、枢密副使等职。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奋斗,其崇高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传颂。
包公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记”和“夜审阴司”等。
“铡美案”讲述的是包拯审理驸马陈世美谋杀亲夫案的故事。
包拯不顾皇亲国戚的压力,坚决依法办案,最终将陈世美处以极刑,维护了正义和法律尊严。
“狸猫换太子”则是讲述了包拯在民间审理一起盗窃案时,意外发现一起宫廷阴谋,成功揭露了真相,救出了被狸猫换太子的皇子,使皇位得以归还正统。
“乌盆记”讲述了一个冤魂求助包拯伸张正义的故事。
一个经商破产的男子被仇人害死,其魂魄附在乌盆上,向包拯诉冤。
包拯经过严密推理,成功破解案情,为冤魂讨回公道。
“夜审阴司”则展现了包拯在阴间审案的神勇形象。
一名贪官被判刑后,疑心生暗鬼,梦见自己被带到阴间受审。
包拯洞察秋毫,审清案情,终于使冤魂得以安息。
包公传说故事中的形象,传达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势力的打压,
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包公形象成为人们心中衡量正义的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
包公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
包拯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和几个随从人员轻车简从到解州周围的北门滩、硝池滩、七郎埝、黑龙潭和附近村庄的几户农家 进行了察勘和访问,确定了一些线索和疑点。下午包公等人乘小船从伍姓湖顺姚暹渠逆水而上,继续寻找线索。行至三 里桥旁,看见一老妪正在拆洗一新棉被。包公产生了疑虑“即不逢年又不过节,崭新的棉被,为何拆洗。”马上命人从 水中把棉被的表里一起拿上船来共同看过。只见棉被里子上血迹斑班,虽经大水冲洗,还隐隐约约的能看见血印。包公 问老妪道:“棉被上的血迹怎样来的?”老妪惊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后语。 包公命手下等将老妪带回潞村衙 门询问,老妪方供出她的小儿子受人诱惑,参与移尸,方分得一床新棉被。 包公等人连夜到解州将老妪的小儿子缉拿归案,并供认参与移尸戮尸的无赖毛二、畦户赵荃和提供侧刀的刘擅园。
2015
包拯
生平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 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 (999 年 ) 。天圣朝进士。后卒于位,谥号 “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 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包拯图片
包拯断案的小故事
包公解州破命案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河东盐池主理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变盐法,推行“钞引法”,亦称“盐钞法”。 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就意味着产、硝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后来竟成为 全国通行的钞法。“钞引法”的推行得罪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的豪商列绅、巨商富贾。他们把范祥视为眼中钉、肉中 刺,妄想置范祥死地而后快。 黄庆霖是范祥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积极倡导和推行“钞引法”,在潞盐行商销售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旧官吏和 商人暗中勾结,沆瀣一气,软磨硬抗,阻碍推行“钞引法”的落实,受到黄庆霖的指责。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认为 只有杀死黄庆霖,才能保住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范祥就无能为力,“钞引法”就会半路夭折。 河东盐池盐务当时由陕西转运使兼管,黄庆霖到陕西巡视潞盐行销情况后,返回河东盐场,路过解州被一伙不明身 份的人团团围住,砍刀置死,抛尸在解州黑龙潭旁边,其状惨不忍睹。 此案一出,朝野震惊。宋仁宗接到范祥的奏折后,立即派 三司户部使包公从陕西路(今西安市)昼夜赶赴解州, 从破案入手,给破坏推行“钞引法”的旧盐务官吏,豪商列绅以置命打击。解盐事,主盐政,强行推行“钞引法”。 著名的耿介大臣包公来到解州后,不顾旅途辛劳,马不停蹄,察勘了现场。认定黄庆霖是被人用绢带勒死之后,由 凶手移尸荒郊野外,用砍刀戮尸而成的。浑身被砍有12刀之多,最长最深一刀是用侧刀砍伤的(当地老百姓铡草的一种 长刀),手段惨忍,动机险恶,明显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政治谋杀案。“此案不破,我誓不为官”,包公 立下誓言。
包公断案的著名故事
包公断案的著名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著称。
他断案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包公断案的几个著名故事。
一、包公掷砚包公在出任天章阁待制兼开封府尹时,负责审理一起谋杀案。
根据证人的证词和现场勘查,案件的嫌疑人是一位名叫郑兴的富商。
郑兴财大气粗,贿赂了许多官员,因此案件审理一直无法取得进展。
包公决定亲自审理此案,他仔细研究了案件的细节,并发现了一些疑点。
他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验证郑兴是否有罪。
包公将郑兴召到公堂上,让他站在庭院的中央,然后大声宣布:“如果你无罪,就把这砚台扔到院子的南墙外。
”郑兴心虚地看了看砚台,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砚台扔向了南墙。
结果砚台没有撞破南墙,而是弹了回来。
包公冷笑一声,对郑兴说:“你若杀人,必定心虚!”最终,郑兴在包公的严词厉色下屈服了,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
二、包公智破牛舌案包公在担任县令时,曾审理了一起牛舌案。
这个案件中,一位农夫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
农夫哭诉着请求包公为他做主。
包公仔细询问了农夫,得知这个案件的嫌疑人是一位姓王的邻居。
这个邻居嫉妒农夫家的牛生得肥壮,因此割掉了农夫家的牛舌头。
包公派捕快将这个邻居抓获,但邻居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公眉头一皱,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让捕快将邻居带到村子里的一片空地上,让邻居站在空地的中央,然后大声宣布:“如果你不是罪犯,就请站在这里等待三个时辰!”邻居心虚地看了看周围,不知道包公葫芦里卖什么药。
他站在那里等待了两个多时辰,终于忍受不住煎熬,承认了自己割掉牛舌的罪行。
三、包公智擒盗马贼包公在审理一起盗马案件时,发现了一个疑点:被盗的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经过仔细研究,包公发现盗马贼是采用了特殊的方法将马盗走。
他命令捕快在城外寻找马的踪迹,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找到了被盗的马。
捕快抓住了盗马贼,经过审问,盗马贼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北宋历史故事-铁面无私的包拯
北宋历史故事-铁⾯⽆私的包拯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他应该是中国⼀个家喻户晓的⼈物,包拯作为宋朝名⾂,因其铁⾯⽆私的正直形象被⼈们誉为“包青天”。
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铁⾯⽆私的包拯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历史故事:铁⾯⽆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贪污受贿的风⽓⼗分严重;⼀些皇亲国戚更是肆⽆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
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次,县⾥发⽣⼀个案件,有个农民夜⾥把耕⽜拴在⽜棚⾥,早上起来,发现⽜躺倒在地上,嘴⾥淌着⾎,掰开⽜嘴⼀看,原来⽜的⾆头被⼈割掉了。
这个农民⼜⽓⼜⼼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的⼈。
这个⽆头案该往哪⾥去查呢?包拯想了⼀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宰了再说。
”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按当时的法律,耕⽜是不能私⾃屠宰的。
但是⼀来,割掉了⾆头的⽜也活不了多少天;⼆来,县官叫他宰⽜,也⽤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杀掉了。
第⼆天,天长县衙门⾥就有⼈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包拯问明情况,⽴刻沉下脸,吆喝⼀声说:“好⼤胆的家伙,你把⼈家的⽜割了⾆头,反倒来告⼈私宰耕⽜?” 那个家伙⼀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实实供认是他⼲的。
原来,割⽜⾆的⼈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去告发⽜主⼈宰⽜。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任地⽅官,每到⼀个地⽅,都取消了⼀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些冤案。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宋仁宗正想整顿⼀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
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
包拯上任以后,决⼼把这种腐败的风⽓整顿⼀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写状⼦,还得通过衙门⼩吏传递给知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包拯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
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
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话说距今一千年前,湖北有个穷书生娶了一位好太太。
这位太太不但帮书生操持家务,还孝顺父母照顾子女,让书生安心读书,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为了让丈夫进京赴考,妻子还典当家财凑足盘缠,书生万分感激,发誓对妻子不离不弃。
书生到了京城,果然争气,一下子就考取了状元。
皇帝一看,小伙儿长得仪表堂堂,正好与公主相配。
书生昧着良心娶了公主做了大官,把家中的妻儿老小忘得一干二净。
妻子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没想到丈夫已然变心,不认自己,还心狠手辣企图杀妻灭口。
妻子为了公道愤然告夫,法官大人铁面无私,顶着皇家的压力把这个忘恩负义的书生一铡两截。
说到这估计您已经看出来了,这不就是铡美案的故事吗!没错,是凡中国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而且留下的印象也基本一样:陈世美是个忘情负义的坏蛋,秦香莲是个忠贞贤惠的好妻子,当然还有那个上斩昏君下斩谗臣的包青天。
说到包公,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不过,大家所知道的“包公”,大多是戏剧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屏幕上的“黑脸包青天”。
他头戴乌纱帽,身穿衮龙袍,打坐开封府,怒铡陈世美,一个典型的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廉洁干部,就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间掌人生死的阎王也怕他的三口铜铡。
其实人家包拯根本就不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面书生。
1987年9月修建完成合肥包公墓,里面能看到包公彩绘像,白面长髯、儒雅端庄,挺白净的一个人,不知怎么就被改成了黑脸,而且额头还多出了一个月牙疤。
艺术化之后的包公,其中自然加进了老百姓和艺术家的想象。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断案如神吗?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包拯在做官的道路上出道算是晚的,39岁才算正式当官,到他64岁去世,不过也就做了二十多年官。
其间做过军职,做过文职,甚至还做过闲职。
要说他做的最出名的一个岗位,非开封府尹莫属。
记得十多年前,台湾拍过一个电视剧《包青天》,里面老包有句台词:“本府办案三十多年”,听着十分可笑。
老包坐上开封府大堂时已经59岁了,而且只坐了不到一年半就调职他用,哪儿来的三十年?三年都没有。
包公做开封市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确实做了一些实事,有一项就是给开封府开了一个后门……开封府审案可以“走后门”包拯在治理开封府时,最先开的是正门。
原来老百姓打官司是不能直接进入庭堂的,中间有很多道环节,常常影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包公下令打开开封府的正门,让百姓能直接进入庭堂,击鼓喊冤。
后来,告状的人越来越多,开封府的这帮公务员每天上班都有处理不完的诉讼案件,包拯于是下令,打开府衙的后门,允许百姓任何时间都可直入府内诉说冤情。
有时包拯还亲自上阵,便服问案。
可以说“走后门”的便民措施一出台,深得百姓的称赞。
包拯在开封做了一年多的开封府尹,肯定解决过不少民事纠纷,但是说他断案如神,甚至达到“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的地步,恐怕有些言过其实。
就连为他挣得重大名声的铡美案,居然也是一桩地地道道的冤案。
天下第一冤案——铡美案陈世美作为大逆不道、贪图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反面形象,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那可是根深蒂固!但这个让老百姓想起来就咬牙切齿的坏人,其实是被冤枉的!据考证,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只不过不叫陈世美,叫陈年谷,号熟美,家在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市。
陈熟美也不是宋朝的驸马,而是清朝的清官,是一个好人。
一个政绩突出爱护妻儿的好人,是怎么卷入《铡美案》的故事中去的呢?何况陈熟美是清初人,又是如何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据湖北民间史家童德伦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没想到陈熟美不愿徇私,拒绝了他俩的要求。
仇、胡二人曾经接济过陈熟美,现在陈熟美仕途已就,却不帮恩人,这不就是忘恩负义嘛!心怀怨恨的仇梦麟和胡梦蝶把戏曲《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角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新戏《秦香莲抱琵琶》。
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
这出改头换面的新戏巡演后,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有一个戏班子演这出《秦香莲抱琵琶》。
戏唱到中午,正唱到陈世美派人追杀秦香莲,到这儿戏演完了。
看戏的不肯走,一边嚷着:“杀了陈世美!”一边向戏台上扔砖头瓦块。
掌班的一看这架势,赶快躲进后台,正好见到之前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没卸妆,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包公”说:“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一听就急了,“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一班人马重新上场了。
唱到他把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
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三百年前的陈世美让一千年前的包公给铡了,又一出类似关公战秦琼的名戏炮制成功。
仇、胡二人自己恐怕都没料到,他们为泄一时私愤,酿成了一个无可弥补的历史冤案,一个清正为官,以造福百姓为己任的好人陈熟美,就这样戴上了忘恩负义的大帽子,真是比窦娥还要冤!不光是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也是硬加在包公身上的,这些事压根就没发生过,就算发生包拯也赶不上,那会他正在家乡尽孝呢。
很多包公断案故事都是民间传说,《宋史》中关于包公审案,只有一个案例,而且是个小案子,也不是发生在开封府,而是包公最初任县令时审的案子。
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说有人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凶手。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没有高超的侦察手段,怎么破案呢?包拯分析,罪犯没有偷牛,而只是割掉了牛舌头,看来不是为了图财,很可能是泄愤报复。
于是,他就设了一个圈套,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了,牛就死定了,干脆杀了卖肉赚几个钱吧。
但是不要说是本县官让你杀的。
”当时私宰耕牛是犯法的。
割牛舌的人一看农民杀牛卖肉,以为有机可乘,立刻到县衙告发。
包拯断定这个人就是罪犯。
罪犯一看事情败露,又怕受刑杖之苦,只好低头认罪。
即使就这一件案子,也被同时记到了《宋史·穆衍传》中,到底是谁办的也说不清。
如果包公真是断案如神,历史上不会少有记载,一定会像记述神探狄仁杰一样,把他的办案数量和所办的大案要案留在史书中。
翻查正史和其它史料,发现包公明察秋毫的破案故事鲜有记载,但是他被人愚弄导致误判的故事倒有那么一件。
包公也有糊涂时在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一个包公判错案的故事:包拯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有个富户犯了法,按律应处脊杖十七下的刑罚,那个富户贿赂了开封府的一个书吏,书吏得了钱后说:“我豁出去陪你一起受一顿臀杖吧。
”当时的脊杖要打击人的脊背,一般要打出血,很容易把人打残,臀杖就不一样了,打屁股比打后背要轻得多。
到了包拯审案时,那富户按书吏的指使大哭小叫,正在作记录的书吏装作不耐烦,大声插嘴道:“不就是脊杖十七下吗,干吗哭哭啼啼纠缠不清?”包拯一听就火了,一个书吏就敢这样狐假虎威,下令把书吏拖下去臀杖十七下。
而对那罪犯却从轻发落了。
包拯这样做,目的是想压一压小吏的气焰,殊不知正好中了书吏的圈套。
包公虽然在断案上得不到史书的支持,但他确实是个清官,是个谏官,确实是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我想这就是他虽然文采不如欧阳修,政绩不如王安石,但却被老百姓铭记于心的原因。
人民需要“清官”,而世上又少有清官,这样,“包青天”应运而生,戏越编越多,人越传越神。
包公无嫂娘关于包公的戏曲举不胜举,有一出《赤桑镇》说的是包拯把自己的侄子包勉给铡了,为这事跟嫂娘赔情。
包公有个嫂娘,老百姓都知道。
据说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
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位贤惠的嫂子,也就没有包拯的后来。
所以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
这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
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根本就没有哥哥,哪有嫂娘?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知县。
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
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
当时,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愿远离家乡。
是上任为国尽忠,还是在家为父母尽孝?让包拯进退两难。
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
直到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
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
那嫂娘的故事又是出自哪里呢?其实也确实发生在包拯的家中。
包拯有子二人: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
次子名绶,是包拯家中陪嫁的丫头所生。
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由长嫂崔氏照管。
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包绶也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
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
宋代以后有关包公的戏剧、小说中,都说包公称其嫂为“嫂娘”,这完全是将包绶之事移花接木安在了包拯头上。
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
朝廷写了封赠送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
这个制书是由大文豪苏轼起草的。
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