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20150700)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引言:人类作为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天人分离”的不和谐的状态。今天,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急剧增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状态,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人与自然的矛盾都相当尖锐。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到对自然的一种“掠夺”。这个时期的人与自然出现了天人分离的局面,社会因此不能够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党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当前

我们所要坚持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我们不应敬畏,可以利用我的智慧、双手,利用我们的发明创造去改造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

人类与自然关系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1]。

人类与自然关系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2];就

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3]。

三和谐社会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4]。其次,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合理的利用自然要完全按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切要求,尽可能的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尽量的降低或减少破坏和环境污染[5]。而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则往往体现出一种违反客观规律,具体为高消耗,效率低下,对环境的破坏力大。在一些传统的经济中,对资源的单一利用和一次性,都是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实现资源循环的利用、综合利用和安全清洁生产。只有不断的提高对自然利用的合理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相处。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下去,就非常有必要改造周围范围内的自然。因此,只要以科学为指导,遵守自然客观规律,就能够达到科学的改造自然,这样做就可以使人们很好满足自身的各类要求。然而,如果不注重科学,违背客观规律,盲目的改造自然,往往结果是得不偿失的,严重的情况会达到适得其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条件下,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使得人们还不能获得各方面完全的知识。因此,人们科学改造自然环境,不但要大胆的探索,还要慎重的行事,尽量减少盲目性。

人类如果要继续生存必须需要付出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一点不可否认,关键是这个代价到底有多大。因此,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秉承“无废论”的原则,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而言,循环经济要做到“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效率和高利用循环率[6]。从人类的发展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是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