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的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常在傍晚或上半夜产卵排精。
– 在产卵前有交配行为:两个个体相遇,先相互 靠拢,在原地慢慢的旋转,然后其中一个个体 先伸出刺激器刺激另一个个体的贝壳,另一个 也伸出刺激器刺激对方。与此同时,伸出交接 器,互相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两个个体自 然分开。
– 交配过的1对泥螺,均能产卵。泥螺从交配到产 卵,所需时间为4天左右。一般可产卵3-4次, 一般每次产卵群1个。完成最后一次产卵后,亲 体一般死亡。
泥螺的养殖生物学
• 分类地位
– 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
• 形态特点
–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体宽约15毫米,呈长 方形。
– 头:具拖鞋状头盘,头盘大而肥厚,无触角。 眼非常退化,埋藏在头盘的皮肤组织之中,从 外表面上看不到。
– 足:足部非常大,约占身体前部的3/4,前端向 前延伸,直到头盘前缘的下方,后端膨大,两 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侧足),并且反折过 来遮盖了壳的一部份。
–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生殖腺又称“两性腺”, 夹杂在肝脏中,位于身体左侧后部。成熟时呈
淡绿色或淡黄色。从组织切片查看,精巢一般
位于两性腺中间部位,卵巢包围在四周,但也
有雌雄生殖细胞共处一个滤泡腔中的,或雌雄 生殖滤泡混杂分布的。 精卵输出口称“两性
孔”,位于身体右侧靠近身体后端。生殖系统
除生殖腺外,还有附属腺体如缠卵腺(位于身 体右侧后部,1个,为圆形或卵圆形黄色腺体)、 交接器官(刺激器和交接突起,开口于身体右 侧近前端1/3处的雄性孔)。
– 消化系统:口位于身体正前端,头盘和腹足之 间,是一个简单横裂,周围有肌肉质的口唇。 具口腔、嗉囊,胃内具角质胃板。
– 呼吸系统:本鳃1个,大,呈三角形。
– 循环系统:心脏具1个心室1个心耳,横列在围 心腔中,心室在左,心耳在右。
– 排泄系统:肾脏1个,呈块状,长方形,位于围 心腔附近,鳃的左侧。
– 内脏团:在发育过程中再行逆转,鳃在心耳的 后面。
– 外套膜:包裹整个内脏团,绝大部分为很薄的 皮肤,在露出贝壳后部的部分变成非常肥厚的 叶片状,并且有部分向上翻转遮盖贝壳的后部 (外套叶)。外套膜边缘平滑,没有任何的附 属物。
– 贝壳:呈卵圆形,薄而脆,无螺旋部。不能包 被全部身体。表面有许多细环纹和纵纹,内面 光滑。贝壳的外表面,有褐黄色的壳皮覆盖, 除去壳皮,则为白色。
– 刚变态的幼螺壳高600-700微米,除眼点仍较 明显外,其余内部器官与成螺已基本相似。
• 生态特点
– 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水域的潮间带 滩涂,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 在严寒的冬季(-1.5℃)和炎热的夏季(33℃) 都能很好的生活,但最适生长水温为15℃- 30℃(幼虫阶段生长最适水温为22℃)。在华
南沿海不存在低温问题,但也要防范高温,如 水温超过33℃,48小时内,成活率只有60%。
– 沿海及半咸水水域滩涂均能生活。不同发育阶 段的泥螺,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规
律:从浮游幼虫、匍匐幼虫,到幼螺、成螺,
– 刚出膜的面盘幼虫壳长为200.7微米,壳宽为150微 米,出膜后即进行摄食。浮游期一般为2-8天 (与水温及饵料有密切关系)。
– 眼点出现后下沉进入匍匐幼虫期,后逐渐变态 成幼螺(壳的螺旋部埋入壳内,壳口日益扩张, 鳃腔的位置由原来的近壳口旁移至心脏后方, 厣逐渐变薄。约在匍匐生活30天后,厣消失。 厣的消失,标志着变态的完成)。
泥螺的养殖技术
•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 志”记载:“吐铁,名泥螺,俗名泥蛳, 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 尽”。也就是说,“吐铁”名称的来历, 是由于泥螺生长在海涂上“吐舌含沙,沙 黑如铁”,每年要到桃花开时,泥螺的 “铁”才吐完,肚内清洁,味就美了。
• 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 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 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 因其贝壳为黄绿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 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
– [泥螺每年谷雨(4月20日)后始发,立夏(5月 5日或6日)为旺季,芒种(6月5日或6日)径约158微米,包被在胶质膜内 (卵室),很多卵室再由三级卵膜包被形成1个 球形的卵群。
– 泥螺产卵时身体后部埋在泥中,身体前部和两 性孔露出泥面。先从两性孔中产出1个很薄的胶 质袋,然后向袋中排放卵子和胶质填充物,一 般一个卵室一个受精卵,均匀地散布在袋的内 壁,袋的中心卵子分布一般较少。当排卵完毕 后,即产生卵袋的胶质柄,把卵群固着在泥中。 整个产卵过程约需1小时。在自然海区,泥螺常 将卵产在水沟、水潭或小水洼边(保证退潮时 卵群周围有水,不至于因干露而损伤)。密密 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壮观。
• 《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 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间有以酒渍食, 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作法。
• 浙江沿海养民有滩涂养殖泥螺的传统,至 2000年底,全省养殖面积已达17万亩。由
于本轻利厚,经济效益好,因此,泥螺养 殖业呈逐年上升趋势。
内容
– 泥螺的养殖生物学 – 泥螺的苗种生产 – 泥螺的养成生产
• 发生特点
– 雌雄同体,两性腺成熟时呈淡绿色或淡黄色, 异体受精。性成熟年龄为1龄。
– 浙江北部沿海泥螺的繁殖季节在3月底到11月底, 并有两个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分别在5-6月和 10月。12月初以后,在自然海区中极难找到卵 群。
– 山东青岛沿海滩涂上的泥螺,5-6月性腺成熟, 6月底开始繁殖,7月最盛,一直延续到9月。
– 刚产出的卵群,透明状,以胶质柄固着于滩涂 上。接近孵化的卵群,颜色发黄。卵群体积从
1.6毫升到4.1毫升不等。每个卵群约含有卵子数 千粒至万余粒。
– 受精卵在水温20℃左右时,4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 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
– 受精卵在卵室内发育至面盘幼虫后出卵袋浮游 (发育至原肠胚期即开始在卵膜内转动,生产上 可由此判断胚胎的存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