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简介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简介范文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
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博精群法,推陈出新,开一代新风。

他具有儒雅飘逸、高洁傲世的气质和个性。

魏晋清谈世风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他退隐山林,以吟诗作书为乐,故其书风清峻飘逸,含蓄蕴藉,行云流水.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
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

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

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

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

“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

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

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

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

“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

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广川书跋》)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时)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

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

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

”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

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九岁时)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

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

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

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

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4.《冯宿碑》(837年,六十岁时)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

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

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

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

《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

”《石墨镌华》云:“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

杨用修云亚于《庙堂碑》,过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岁时)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

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

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

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玄秘塔碑《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

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

”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时)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

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

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

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7.《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时)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

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

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

《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

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

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

”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8.《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时)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

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

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

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

“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

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

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9.《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山东历史名人简介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

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

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

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

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

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3,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

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世称为“述圣”。

4,孙膑(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孟珂(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

今山东邹县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被称为“亚圣”。

6,扁鹊(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

今山东长清县人。

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发明望闻问切等疗法。

7,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

今山东陵县人。

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8,匡衡西汉时期人,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

凿壁偷光来读书,就是他干的。

后官至丞相。

9,郑玄(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

今山东高密人。

10,孔融(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

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11,管宁(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今山东临朐人。

12,王粲(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东邹县人。

13,刘桢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长统(180——220年),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

今山东邹县人。

他曾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

15,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16,王戍(234——305年),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

今山东临沂人。

17,左思(约255——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

叫洛阳纸变贵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赋》和《招隐》。

18,王羲之(321——379年),今山东临沂城北人。

东晋大书法家。

19,鲍照和鲍令晖,系哥妹俩,是南朝宋诗人。

今山东苍山县人。

其中,哥哥与谢灵运、颜延之被人称为“元嘉三大家”。

妹妹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

20,刘峻(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学者、文学家。

今山东平原县人。

21,刘勰(约465——532年),今山东莒县人。

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22,肖颖士(708——759年),唐代文学家。

今山东苍山县人。

与当时名士李华齐名,时称“萧李”。

23,颜真卿(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

今山东临沂市人。

24,黄巢(?——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今山东荷泽东南人。

25,石介(1005——1045),北宋前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

,今山东泰安市郊区桥沟村人。

支持并参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

有著作《徂徕集》流传于世。

26,宋江(?——约1122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今山东郓城县人。

27,荀子,山东莒南县人(这个不一定是)28,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29,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30,邱处机(1148——1227),金、蒙时期,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

今山东栖霞县人。

31,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

今山东滨县人。

32,李开先(1502——1568),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

今山东章丘县人。

33,戚继光(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

今山东蓬莱人。

34,王士祯(1634——1711),清朝大臣,诗人。

今山东桓台县人。

在创作上倡导“神韵说”。

35,赵执信(1662——1744),清朝诗人。

今山东淄博人。

18岁中进士。

36,蒲松龄(1640——1715),清初著名小说家,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

37,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

昆曲名剧《桃花扇》为他作38,高凤翰(1683——1749年),清代著名书画家,今山东胶县城西三里河村人。

时人常将其与扬州八怪并称,或补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39,左宝贵(1837——1894),清末爱国将领。

祖居山东齐河县,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人。

40,墨子,姓墨名翟,今山东曲阜一带人。

大约生于前480年,卒于前400年,活了80多岁,墨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泛爱、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41,刘洪,生活于公元129——210年,东汉人,今山东蒙阴县人。

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42,贾思勰,今山东青州市人,著有《齐民要术》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

43,刘墉: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44,刘熙:潍坊人,字成国,汉末训诂学家,代表作有《释名》。

45,孟喜:苍...
文字的魅力北岛曾说:这是五千年来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目光。

可见文字的含义深刻。

从殷商甲骨文,古人便已在龟壳上刻上了象形文字,传达情意,表明思想。

书法也是其中最灿烂的瑰宝,值得自豪的文字艺术形式。

历史上有很多大书法家。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是张旭的狂草。

行云流水。

王羲之的风流。

笔力千钧,成为楷书的大家。

甲骨文,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文字。

各个朝代沿袭下来,成为今天的汉字。

不得不说唐朝,那是风流的年代。

吏治清明,百花争鸣的诗坛,文化与经济发达。

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山水派,田园派,写实言虚,无所不及。

辽阔而又奇美的山水环境,诞生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俊逸。

得意或失意,命途多舛或仕途坦荡。

诗人们的境遇是不同的。

由此人生也是大不相同。

有失意的李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的酒量是值得称赞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诗句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多少丧乱中沦亡了的人,处于战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山河破碎。

连繁华的长安也是荒草凄凄,人烟绝迹。

唐明皇去了四川,捧为手中之宝的杨玉环在马嵬坡下含泪自尽,由此留下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的千古遗恨,读之让人感慨。

当他们在高高的殿堂上寻欢作乐时。

如果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该是怎么样的遗憾与悔恨呢?然而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运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文学的基础,我记得作家莫言在演讲词中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的提了一句: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它毫无用处。

我想一千个人,看到此句,会有一千种感想,一千种理解,一千种意味。

以至于余味悠长。

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
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鉴赏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

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

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

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

否则,议论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失之空洞说教。

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

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

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

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

对于墨他的记叙,虽要言不繁,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

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

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

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

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
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7"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

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琵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

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

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

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

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

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

至此,原因,在于缺...
?王羲之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