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炭
[摘要]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是未完全分解和已分解的有机残体(主要是植物残
体),长助积累起来的物质。现代沼泽地仍在积累着的泥炭,叫裸露(或表露)泥
炭,亦即现代泥炭沼泽,如沼泽已消失,泥炭被埋没于地下,则称为埋藏泥炭。
泥炭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是煤最原始的状态。随着周围环境的转变,如压力的
加大,可以使泥炭变得更加坚固,使之成为无烟炭。
[关键词] 泥炭形成;泥炭类型与特征;泥炭应用
Peat
Abstract: peat also known as peat or peat, it is not fully decomposed
and decomposed organic debris (mainly plant residues), long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help. Modern marshes are still accumulating peat, called naked
(or show) peat, peat bog that is modern, such as swamp has disappeared,
peat is buried in the ground, it is called buried peat.Peat (also known
as peat or peat) is the lowest coal rank coal, coal most primitive state.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pressures
increase, we can make peat becomes more robust, making it anthracite.
Key words:the formation of peat;peat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peat application
泥炭是不同分解程度的、松软的植物残体堆积物,泥炭其有机质含量占30%
以上。泥炭是煤的前身,也是腐殖煤系列的第一个成员,有的也称泥煤或草炭,
是在泥炭沼泽中堆积的。泥炭形成以后,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及进一步菌解条件
下,经过压紧和脱水变为褐煤。当褐煤继续受到地下温度和压力作用时,经煤化
作用形成烟煤、无烟煤。泥炭呈块体,含水量一般为80~90%,泥炭的比重一般为1.20~1.60,中国泥炭的发热量,多数为9.50~15.0兆焦/千克。泥炭质地松软,容易燃烧。分解度较低的泥炭多呈浅棕色和浅褐色,含有大量植物残体;分解度较高的泥炭多呈黑褐色和黑色,质地较硬,腐殖酸含量增高,植物残体不易辨认。泥炭中的有机质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腐殖酸、沥青物质等。泥炭中腐殖酸含量常为10~30%,高者可达70%以上。泥炭中的无机物主要是粘土、石英和其他矿物杂质。中国泥炭磷含量常见值为0.04~0.17%;钾含量为0.5~1.3%。此外,氮的含量为1.5~2.0%。有的泥炭中还含有锗、镓、钒等稀散元素。有些泥炭的含油率很高,可达 5~14%。泥炭的形成是植物、水文、地貌和气候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受大地构造条件的制约。
1 泥炭的形成
泥炭的形成和积累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水、热条件,因为水分和热量不仅决定植物的种类和增长量,而且制约着植物死亡后,残体的分解强度。影响水、热的重要因素是气候、地质、地貌和区域水文特征,根据这些因素和目前世界泥炭分布规律的分析,最有利于泥炭形成和积累的地带,是寒温带,温带湿润气候区以及热带雨林区。但对于局部地区来说,新构造运动缓慢沉陷区、第四纪冰川作用过的地区、永冻土和地下水溢出带以及海岸、河、湖变迁的地区等等,都是发育沼泽,积累泥炭的良好环境。
我国泥炭主要是全新世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
复杂而多样化,不同地区,不同时一期,泥炭形成的条件又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就全国来说,一万年以来,至今一直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区,只有东北寒温带、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和青藏高原以一及西北高山半湿半干的高寒地区。这些地区有利于泥炭沼择发育的共同条件是,气候温和湿润或冷湿,冰雪融水充足,土壤冻结时间长或有永冻层,多数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貌发达,地面切割微弱,排水不畅。因此,整个全新世,因气候的波动,使泥炭积累的强度,略有差异而已。
全新世以来,一直不利于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区是,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5,000米以上的寒漠以及高山峡谷区等等。
其余广大地区,除局部地段有现代泥炭沼泽以外,在地表以下1-30米左右,普遍发现1-3层埋藏泥炭和腐木层,表明过去这一广大地区,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泥炭形成的环境。根据第四纪地质资料和各地泥炭抱粉与C14的分析,概略推断如下。
110,000-7,500年前)是最近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结束以后,气早全新世(Q
4
候开始转暖并发生全球性大海侵。华北一带年平均温较现代低2-30C,湿度较大。海侵的结果,使华北平原大部分与现代沿海10米以下地区,都被海水淹没,东南沿海也出现二些溺谷,造成当时沿海地区气候温湿,河流下蚀能力减弱,地下水位抬高,从而提供了当时近海地区、泥炭形成的有利条件。
27,500-2,500年前)是世界性的高温期,年平均温较现代高2-3 中全新世(Q
4
0C,黄河下游温暖潮湿,向南更加湿热,是全区泥炭形成最有利的时期,约至5,000年前,华北气候开始趋向冷干,并开始海退,我国北部海面大约下降2-5米,南部下降较大,同时各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迅速堆积,河口不断向外推移,形成了广阔的沿海低平原,为沼泽发育、泥炭积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只有黄河、淮河河道多变,泥沙含量大,堆积迅速,使黄淮平原的中部,缺乏泥炭形成的稳定环境。其余广大地区都是泥炭形成和积累的最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