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是中国股指收益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美国、英国和日本股市对中国股市存在收益溢出效应。
第三阶段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美国和英国的股指收益率是中国股指收益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股指收益率和日本股指收益率存在双向格兰杰英国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股指收益率是韩国股指收益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美国和英国对中国股市存在收益溢出效应,中国股市对韩国股市存在收益溢出效应,中国股市和日本股市存在双向的收益溢出效应。
与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中国股市对国外股市产生了影响。
三、对中国的影响(一)积极影响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当股票市场交易活跃,企业经营效益良好,有扩大规模需求,企业就会在股票市场上增发股票,获得更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所产生的融资成本。
同时,股票市场的高度流动性,使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红,还可以通过低买高卖获得股票差价,由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股市进行股票买卖,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
股票市场保持一定程度的波动,使资本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资金投入保持平衡,当股票市场繁荣时,通过吸引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改变因为资本过度投向实体经济而
造成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降低情况,使整体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2、推动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在股票市场上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对其他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消极影响
1、易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
股市的过度繁荣使股市的投机性泡沫越来越多,投机者对个股进行炒作,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
合规经营、遵守法律、严格管理并及时完整公开公司信息的上市公司股价低迷,而一些业绩较差、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通过题材炒作,使公司的股票价格翻好几倍。
2、易引发信用危机。
股票市场过度繁荣时,新的项目投资及生产规模急剧扩大;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时,许多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使银行贷款变成呆坏账,进而引发信用危机。
3、易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股票市场过度繁荣分流了本应投资于实体的资本、减少消费,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广,张岩贵.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研
究———对次贷危机时期样本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2]胡秋灵,刘伟.中美股市联动性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3]潘文荣,刘纪显.QFII及QDII制度引入后的中美股市联动
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提要]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征,集群式发展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剖析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皖江城市带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3B4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0日
20世纪90年代,战略大师波特创立了产业集群理论,该理论一经出现,就受到了政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一些具有相互产业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这种空间集聚,使企业共享资源,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
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是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物流产业作为整合企业价值链的媒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2013年7月,安徽省出台意见,提出要支持皖江城市带建设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
同年10月,国家公布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确定合肥为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安庆、马鞍山、芜湖为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强化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助推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成为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一、皖江城市带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国内外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入示范区,为示范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有效的产业转移、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物流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一)产业转移加速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文/汪高元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合作经济与科技》No.1x 2015
经济/产业
14--
1、推进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
2014年上半年,示范区GDP 达6,02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6,928.8亿元,增长17.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同类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物流企业将会加大投资,将多家企业相同的专用化需求联合起来,进行专业化投资,使交易方式由内部一体化变为双边治理,推进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2、拉动城市带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为吸引国内外产业向带内转移,城市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为物流业集群创造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3、工业产业集群带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转移并向外围扩散需要物流业的支撑,反过来也会带动物流产业的扩散,促进优质物流资源向城市带转移,提高带内物流企业竞争力,同时当产业转移达到一定程度时,工业产业集群将对物流产业集群产生拉动作用。
(二)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转移不断深化。
目前,城市带中能提供系统化、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以集群理论来指导区域物流业发展,对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转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物流业集群式发展可以优化城市带投资环境,减少外商投资风险,提高对外商的吸引力,形成产业转移与物流业发展联动机制;另一方面集群式发展城市带的物流产业,将其培育成为产业转移的增长极,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型产业,不断强化产业转移的扩散效应,同时通过物流业自身的内部群体效应和“乘数效应”进一步带动制造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带物流业集群式发展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带在发展物流产业集群时也必然要受到宏微观中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如城市带特殊的地理位置、立体的交通网络、丰富的生产要素等都对物流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上来看,产业集群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发展类型。
前者是引导培育型的集群,主要由政府提供有利政策引导和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后者则是自发型的集群,在市场自发形成集群雏形时,再由政府扶持并发展起来的。
所以,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基础设施的供给者,对城市带的物流业集群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利润要来源于市场,所以城市带内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态势等市场条件均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引导作用。
(二)城市带物流业集群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度不高。
笔者借鉴区位熵对物流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
经测算,城市带总体除从业人数区位熵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外,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区位熵均呈明显下降态势,产业集群度较低。
从带内各城市来看,物流产业集聚差异明显。
除合肥、芜湖外,其他各城市熵值都较低,地区物流的集聚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较低。
2、集群内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安徽省
制造业企业物流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
有62.8%的企业采用物流外包,26.7%的企业采用自营加外包,仅有10.6%的企业仍采用自营物流模式。
然而,企业规模越大,物流模式选择越倾向于采取自营或协作物流模式。
经调查,制造业企业都较重视物流,有41.7%的企业认为物流环节的成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很大,然而因安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少,行业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有限,且物流信息化程度低,行业物流装备与技术水平不高,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时更倾向于自营等。
物流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不强,将直接影响到物流社会化进程,影响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
3、集群内缺乏统一管理与规划,未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近年来,城市带各城市都在积极谋划物流产业发展,兴建物流产业园区,如合肥正在重点推进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合肥华南城、新桥航空物流园、合肥港综合码头等项目建设,六安也在规划现代化区域物流基地等。
然而,各区域未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总体规划,对城市带物流资源整合形成体制性障碍。
此外,各城市也未能有效结合区域的内外部环境,有效建立适合自身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最终导致物流集群度不高,物流服务效率低等。
三、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产业规划。
政府是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城市带物流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强区域合作,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其次,应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完善物流网络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等。
再次,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发挥物流协会、银行、高校等作用,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二)培育核心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是集群的主体,也是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目前带内3A以上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数量还很有限。
要加快物流社会化进程,发展物流产业集群,要在积极引进大品牌物流企业的同时,还要不断扶持和培育一批本土大型企业,鼓励其做大做强,并提高其物流综合服务水平,使其成长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支柱。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相结合,促进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业集群联动发展。
城市带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制定物流产业规划时,应将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紧密结合,探寻适合产业转移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城市的物流业发展经验,积极推进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业集群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FreePress,1990.
[2]李兰.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皖江战略网.2014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经济运行情况[OL].http://www.wjzl.cn/html/brief/9821.html.
[4]周晓晔.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以沈阳经济区为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5]汪高元,李德才.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