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的理解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以理查德·鲍曼的代表作《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为例,详细的介绍鲍曼的表演理论。鲍曼认为表演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了或者表现了一个阐释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表演者和观众有共同认可的说话的方式、知识和才能。
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将以往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转变为“以表演为中心”,将研究对象回归到人本身,因此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表演;框架;存在;个体性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理查德·鲍曼教授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语言人类学家,也是表演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结合了雅各布森、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海姆斯的交流民族志、马林诺夫斯基和博厄斯的人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多种学科的观点和视角。正是从大学到博士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训练,使得鲍曼的表演理论在众多的表演理论中独树一帜。本文是对鲍曼表演理论的概述以及理解和阐发。
鲍曼表演理论的核心和基本观点
在民俗的表演研究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而鲍曼的理论显然是受到这种方法以及后来博厄斯的影响,认为“表演”,是交流实践的一种模式,是
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技巧和能力的一种展示。在这种模式中,表演者要对观众承担展示自己交流技巧的责任,而他使交流行为得以完成的相关技巧和效果会受到观众的品评,观众则会通过表达行为本身内在品质的现场欣赏而得到经验的升华。
一、表演的含义
表演理论的核心就在于表演。理查德鲍曼在为《罗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撰写的“表演”词条中指出了表演的含义。
首先,“表演是一种交流性展示的模式。”表演既然是一种交流方式,而口头艺术又是表演,那么口头艺术的研究就不必再拘泥于对文本的研究。“在表演中,叙事行为本身被框定为一种展示:它被客观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从语境(包括协同文本性语境)背景中抽离出来,允许观众对其内在品性以及引起的反响自由地进行阐释性、品评性的仔细审查”。因此,表演既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示的过程。
在“文化表演”中,“表演”作为指示性的事件:从表演者和观众的关系来看,“表演”又是一种互动的结果。因为表演者叙事活动完成的方式、展示的技巧、表达的有效性、适当性或正确性,都会受到观众的品评。表演者又可以从观众的反应上来判断自己表演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表演策略,由此带来经验的升华。
二、表演作为框架
鲍曼认为表演的本质是建立或者表现了阐释性框架。这一观点的提出受到了格里高利·贝特森和戈夫曼的影响。贝特森首先提出
了“框架”这个概念。“框架是一个有限定的、阐释性的语境,它为分辨信息顺序提供指导”。将表演作为阐释性的框架,就意味着表演更多是依赖语境而非文本。单独的字面意义并不比在特定的语境中,人类依赖框架进行交流而产生的意义使用的更为经常和“正常”。表演者要承担对观众展示自己交流的能力获得有效性,就要依赖表演这一阐释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表演者和观众有共同认可的说话的方式、知识和才能。
表演作为阐释性框架,强调了“表演”的作用,而不是再从文本出发,在独立的形式基础上确认文本,然后将之重新置于使用的情境中,一边用较流行的语词把口头艺术概念化,是将“以文本为中心”转变为“以表演为中心”。因此,表演作为框架如何被建立和实现,成为表演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表演的标定这个问题上,鲍曼再一次引用了贝特森所提出来的元交流的概念。“交流互动的特点在于,它包含了一系列或明或隐的信息,它们为如何阐释被交流的其他信息提供了指导”。这些在文化上成为惯例的或明或隐的信息就是元交流。贝特森进一步指出“框架都是元交流性的,任何或明显或含蓄的对框架进行解释的信息根据事实,都为信息接收者理解包含在框架之中的信息提供着指导和帮助”。
鲍曼的表演理论是要探寻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建构功能,表演作为一种交流模式,是由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这种交流模式是灵活的,这就使表演具有新生性,是不断生成变化的。鲍曼提醒研究者要注意田野中表演的这种新生性,即
从一种交流模式转变为另一种交流模式的过程。
“以表演为中心”颠覆了以往将口头艺术只作为文本的传统,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行为模式,因此将它置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赋予了口头文学以生命。
三、两个概念
1.存在的瞬间
弗吉尼亚·伍尔芙创造了这个短语。她声称,不管我们是什么,我们都生活在瞬间当中。按照这个观点,表演也必然是瞬间性的。而时间是被人建构出来的,当时间被切割和重组之后,原有的意义便被消解,只有瞬间才是永恒的。因此,瞬间的意义才是最本质的意义,即瞬间才具有意义。口头艺术就是通过表演的这种瞬间性来建构社会。首先,一个人的瞬间不必同时是其他人的瞬间,而表演者所用的表演手段和方式,都是为了使在他所建构的框架之内,将自己的瞬间变成观众的瞬间。表演就在这种瞬间的建立和转换之中实现。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瞬间也很难是另一个时期的瞬间。表演者要面临将不同时期的瞬间再现和当下瞬间的转换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表演为观众建构了另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也许为表演者和观众共同享有,但同时,表演者本身所经历的所有瞬间,都独立于观众,最终,他生命中的重要瞬间只属于他一个人。
“将生命切分成存在的瞬间,就是要个体掌握一种方法去以有意义的方式充实、型塑和再型塑自己的生活。”鲍曼主张将表演作为交流模式的阐释性框架,强调研究表演的标定,即抓住在田野中
的表演所呈现出的新生性,便是对表演者表演的瞬间的把握,即是将表演者还原为“存在”,揭示其最本真的状态。还原了表演者的本真性,便可以探究个体是如何充实、型塑和再型塑自身的,即个体是如何成为社会一员的。
2.个体性
华莱士曾经说过“虽然社会和文化的成员具有不同的旨趣和动机,人与人之间完全的理解和交流在实际中无法实现,每个人心中都不可避免的存留下一定的孤独感,可是令人感到自相矛盾的是文化依旧存在,社会依旧延续”。身体的感知方式是反复的瞬间感悟,但每个人的瞬间是不同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个体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知识和认知,或者世界观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学研究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着宏大叙事的传统,想象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因为有文化和社会的原因。这就是研究陷入了一个悖论,即这样的文化现象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最后使用文化证明文化,用社会证明社会。
“人的意识具有必然性和不可化约的个体性,人的所有构建都是由这一事实决定且激发出来的。”①以往“以文本为中心”回避了人的因素,按照萨特的说法“存于世上并且与其限定相连是一个主观现象,因为如果个体不让它们生存,世界及其限定就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说,创造了表演瞬间的人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对象。“个体必须决定是否试图超越在他们周围且由他们建构出来的限定,或者与它们协调一致。”在个体性中存在着社会得以建构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