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五);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指导
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一个原则:
三个步骤
忠于原文
启示:
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两个观念:
整体观念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联系观念
联系全文 联系主题
三个步骤: 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 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 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问:请把这三个步骤简单勾画成一个“流程”。 文——题——文——题——答
⑶表述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 结构要大体一致,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 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四种答题方法:
(1)满足要点法:
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 非所问,也不要“多多益善”。 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 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 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 再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 定字数。(标点算字,超字扣分)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五)
分类复习:筛选与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 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 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 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 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 《考试说明》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 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 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3、题干反溯法:
利用题干中的有关信息,返 回到文中筛选并整合信息。
总结: 为了准确地筛选、整合和表述,作题时还
需重视以下几个细节:
⑴筛选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 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 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⑵还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 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 视。
答:1)山不高 2)山上遍布着高大的直入云霄 概括不全,遗 的松树。 3)山上的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软。 漏要点 答:山不高,遍布松树,山十分寂静,神奇,旖旎。 区域不明, 答:山不高,松软的泥土只长着参天的大树,树下 错误嫁接
是松果,林间是风,使人产生美妙的幻想。
答: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 照抄原文,不 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 加整合
19题 答:因为站在“高山”上,整个世界在脚下, 照抄原文, 处在浓密的松林中,热爱的山林中,踏实之感油然而 不加整合 生,山顶上寒意深深的云层把你包围,远离尘世喧嚣, 没有丝毫的人间烟火,云封雾绕,氤氲迷离的环境让 人觉得虚幻。
19题 答:因为站在“高山”上,会让人有 概括不全,遗 一种成就感,是对爬上“高山”的一种自我肯 漏要点 定,所以踏实。但“高山”上的一切都是不确 定的,瞬息万变的,所以会让人感到虚幻。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 也再没 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 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 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 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 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 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 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 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 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 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 神奇。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 也再没 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 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 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 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 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 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 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 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 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 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 神奇。
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 松果。
脱离文本,无 中生有 答:山不高,却蓊郁,青翠,生机勃发。
答:1)山形:山不高。2)山树:高高矮矮 的松树。3)山土:红色土壤,不长杂草荆棘。4) 地上遍布松果。(一点1分)
19、原文第八段中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 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 上一座‘高山’更虚幻”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踏实, 作者又为什么会感到虚幻?(4分)
答 题 误 区
1)概括不全, 遗漏要点
2)区域不明, 错误嫁接 3)照抄原文, 不加整合
4)脱离文本, 无中生有
5 )具体代概述, 部分代整体
经典回放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 “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03年考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 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 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 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 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 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ché ng蔫角相见,音容笑 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 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 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 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 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琼瑶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 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坐山,使我 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 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 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 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 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 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 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 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 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着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
答: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 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矛盾冲突) 【解析】“这”指“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这是写杜甫的成就。“这些”表明上文讲了不止一 点,另外一点只能是“舍此”后的内容了,写杜甫 的命运“苦寒”。“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 表明下面还有一点,概括力最强的就是“成就与命 运的二律悖反”。回顾一下答案,是按这样的顺序 排列的:成就——命运——成就与命运的矛盾
• 答案:友好的握手;恶意的握拳;微笑; 伸出舌头做鬼脸。 • 方法: 直接移用法 • 答案:平面生活与立体生活的对立 • 方法:关键词语组合法
基本方法:
1、主旨辐射法:
根据题目要求,以准确 把握文章主旨为导向,研读 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将目标 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词句提取法:
即以有效信息为目标 定向搜寻文章中的语言材 料,将表明信息的关键语 句直接摘录、辨别、重组。
我就在那儿制造者,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 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坐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 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 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 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 ……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查队, 我爬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 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沉迷的 滋味。那座山高不可攀,深入云霄,那座远离尘嚣,没有 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 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答: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乡里乡情
2、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 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03年考题)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 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 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 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 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 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 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却串演各种悲剧。人一 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 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 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 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 具体代概述, 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云忽而 部分代整体 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所以虚幻.
19题 答:
答:因为现在终于登上了一座山,实现了童稚的 梦,令人喜悦、沉迷,心里上得到了慰藉,所以感 到踏实. (2分)因为山上的景物氤氲迷离、瞬息 万变,令人惊叹造物的神秘与神奇,产生如梦境如 幻境如仙境的感觉,所以说感觉虚幻。(2分)
(2)原句移用法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 想。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 题的答案 ,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 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原文 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 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 作恰当规范地表述。
(4)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作答时就需要 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应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注意语句的通顺。
17、第三段中说“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 有那么一座山。”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那座山的 特点。(4分)
山的呼唤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 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 《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 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 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 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 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 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 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 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 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方法】 抓住语言标志(指代词、关联词、 过渡句),找准要点。
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 的秘密。首先,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 的手与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的 对立。但尤其是微笑,这是所有动作中最平面 而最适宜二维空间的动作:嘴向上咧开,眼角 皱起。这是平面生命的绽放。孩子深谙此道, 为了在做鬼脸是创造出第三维度,他边伸舌头, 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 • 画线的四个动作分别指-------------------• 文中的秘密是指-------------------------•

概念阐释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 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 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粗略概括。 这里的“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 是并列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