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探究

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探究
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探究

H U A N G Z H O N G D A L V 黄钟大吕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探究

■王悦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王玉文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唐朝时期古琴斫制技艺达到了巅峰水平。古琴集文化精要为一体,

在古琴斫制技艺实践运用过程中,琴体制度、制琴材料、浆漆工艺以

及槽腹制度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

统思想。本文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琴;斫制技艺

古琴斫制素有“唐圆宋扁”之说,唐朝时期斫制的古琴外形浑厚饱满、宋朝时期斫制的古琴则是有着素净大气、秀逸劲挺的特点。古琴斫制技艺在我国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鲜明风格,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序较为复杂,每道工序都会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手工制琴者具备高超娴熟的技艺,根据琴乐审美要求合理选择应用琴材、漆色以及槽腹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完美表达出古琴琴声的古雅韵味,吸引更多的古琴艺术爱好者。

_、古琴斫制流程

古琴斫制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木工工艺流程,一部分是天然漆工艺流程。前者古琴斫制木工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材出形。古琴斫制人员通常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运用对应的木材,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古琴模型去打磨制作好对应的外观轮廓,确保古琴整体线条的流畅性;2)掏内腔。古琴斫制人员将外观形状制作好的古琴内腔准确掏出,提前做好试音准备;3)试音。在制作古琴的琴面过程中,斫制人员要确保琴面的匀称合理性,在琴面制作完成后进行调音纠正误差。古琴成型制作水平与琴面制作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 )安装天地柱与纳音。古琴斫制要在调好的位置区域内正确安装高质量天柱地柱,并镶上纳音,在该过程中斫制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试音工作,避免在安装时产生声音偏差,影响到古琴发出的音色;5)固定底板。当古琴斫制人员在完成对古琴面板制作作业后,就需要展开古琴底板的固定作业,可以科学采用固定模具或者绳棉来有效固定底板,防止古琴底板容易出现松动现象;6)整形与安装附件。当前面工作都完成后,古琴斫制人员需要进行后期古琴修整工作,要确保古琴周围边角的匀称性,考虑上齐空间为古琴尤其上色预留好合理的范围。

古琴斫制天然漆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合理使用平裹纱布。在古琴胚体制作完成后容易会出现裂缝与结疤问题,针对于此古琴斫制人员要学会利用腻子进行找平作业,在古琴体打磨后给胚体裹上纱布,这样能够发挥出其固定作用,避免古琴再次发生裂缝质量问题;2)上漆。古琴斫制人员要采用调漆与鹿角去制作成漆胚,然后将这些漆胚均匀涂抹在琴体上,鹿角霜加到调漆中的作用是为了提高亲体的坚固耐磨度,上漆工序通常要经过两三次;3)收光。当斫制人员做好古琴徽位调试作业后,可以通过运用天然漆调和较为细腻的腻子擦拭琴体,这样操作的作用是为了促使琴体粗糙毛孔闭塞,并且优化调整徽位实际位置,收光实践操作中工作人员要注意与试音工作相互配合;4)推光。古琴斫制人员要将事先调制好的大漆均匀涂抹在琴体上,直到大漆在古琴上自然晾干后,古琴斫制人员就可以用极细砂纸进行带水打磨作业,推光后的琴体会变得更加具有质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5)擦漆。上漆工艺最后一步是运用老棉胎擦拭琴面数遍,接着将琴体放置在阴凉干燥处,等到琴体自然干后就可以进行上弦操作了。

二、中国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

1.古琴斫制材料选择古琴斫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科学合理选择琴材,琴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琴体的整体结构和其发出的琴声音色。比如,在古琴面板与底板用材挑选过程中,斫制人员要正确认识

60

古琴制作大全

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 原文地址: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作者:之音琴社 古琴面板之选材 我提倡要摹习古人,这是有道理的。古人,我在这里是狭义的指。按理说,古代有很多种人,有不识字的农民,有市井的泼皮无赖,有教坊的歌姬,有匠人,这些都是庶民。虽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论及高雅,我不得不说的还是那些士人,这些人所掌握的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精细化的,是高一阶层的,如果除却阶级论的荼毒,那些文化人的道德操守是值得研究的。 古琴几乎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于我刚才说的士人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容易见到古代士人抚琴,却很少看到工匠抚琴,歌姬抚琴。古琴被列为“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习之技。同时,琴又与剑一起成为古

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随身之物,佩长剑弄兰操寄托着他们对刚柔相济、任侠儒雅完美人格的追求。古人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古琴,对于选材也有特别的讲究。 汉朝的桓谭在其著作《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王充《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齐民要术》也提到:“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这都说明,古人是梧桐来制作古琴的。 除了梧桐木外,杉木也可以用来做琴。《琅寰记》云:“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说明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但对于雷威是用新鲜的杉木,还是“木性都尽”的,并没交代清楚。又见其他文本记述雷威入峨眉山,“听其声连绵悠远者伐之为琴”。 雷氏家族在唐代制琴是非常有名的,也是非常特别的。由于古琴面板需要满足“松”、“透”,底板相对要“坚”,“实”,才能发妙音,才能阴阳调和,所以古人在选面板材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也有很多典故,一般而言都是选用古旧的桐木,但是雷氏蹊径独辟,选用杉木,而历代评价胜于桐木琴,不得不说是雷氏斫琴的高妙之处。同时,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则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高温处理来满足松透的要求,然而这种新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古琴的制作——选材及斫琴工具(一)田双琨 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选材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 古琴知识100题 -- (多选或单选题) 1、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的琴是指什么乐器? A、钢琴 B、古筝 C、古琴 D、扬琴 2、古琴的名称有很多种,下面还有哪种也是对古琴的称呼? A、瑶琴 B、玉琴 C、七弦琴 D、古筝 3、以下哪一位不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A、管平湖 B、查阜西 C、刘天华 D、吴景略 4、下面哪一首古曲不是古琴曲? A《平沙落雁》 B《阳关三叠》 C《梅花三弄》 D《十面埋伏》 5、我国最早的刻本琴谱《神奇秘谱》是刊刻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代 D、明代 6、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所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中收录的是哪首古琴曲?由谁演奏? A《潇湘水云》吴景略 B《梅花三弄》张子谦 C《流水》管平湖 D《胡笳十八怕》杨宗稷 7、《高山流水》是下列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圣贤弹奏? A、齐桓公 B、孔子 C、伯牙 D、屈原 8、《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请问她是哪个朝代的人?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元朝 9、古琴底板上有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什么? A、龙沼 B、凤池 C、凤沼 D、韵沼 10、古琴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修身养性之雅器,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而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者是谁? A、桓谭 B、嵇康 C、蔡邕 D、马融 11、古琴的减字谱是以下哪位琴家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将文字谱简化并沿用至今。 A、陈康士 B、董庭兰 C、崔钰 D、曹柔 12、减字谱中记录最粗略(较模糊的)是下面哪一项内容? A、指法 B、弦序 C、节奏 D、徽位 13、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器乐,是在什么时候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A、2001年5月 B、20XX年11月 C、20XX年10月 D、20XX年11月 14、据《史记?五帝记》载,尧赠送给舜的两件信物是? A、剑 B、玉 C、琴 D、絺衣 15、古琴按音有多少个? A、24个 B、85个 C、147个 D、203个 16、古琴一共有多少个泛音(包括暗徽)? A、25个 B、36个 C、79个 D、119个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古琴考证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续)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李美燕 内容提要: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 (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其多元之风貌是今人重构古琴史与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材料,本文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琴为例,从古琴之断纹、款识刻工、髹漆、形制风格等特点,参诸古今人士之文献记述以考辨。 关键词:古琴湖南省博物馆断纹考辨 一前言 笔者于2005年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特为馆藏的53件古琴(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逐一整理与建档,并发表《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一文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期,文中讨论唐“独幽”与“飞泉”琴;明“朝阳鸣凤”琴;清左宗棠与谭嗣同藏琴(2张)及清代浏阳古乐七弦琴(16张)。本文拟对湖南省博物馆藏之其他古琴继续提出考辨与研究,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或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古琴为例。 从历代传世的古琴回顾,由于文人嗜琴成好、收藏成癖,使得为牟利而伪作之古琴应运而生,根据《桯史》的记载得知,自宋代起即有古琴作伪的史实[1],因此,今日对老琴就必需审慎地辨识其真伪。然古琴辨伪是一门极专业而深入的学问,时至今日,由于可见的传世古琴并

不多,尚难以建立一套绝对客观的理论作为考辨的标准,所以,人们对于老琴的认识,也多半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直觉经验上。 当然,今人或许会想到,是否可以透过科学验证如碳十四的检测或红外线的扫描以确立老琴的年代呢?基本上,就古琴的年代论断而言,主要是依据一张琴的斫制及使用年代,并非依据琴身材质的年代来决定,因为自古以来斫琴家制琴多半都采自陈年古材,材质较松透,音色较沉宏圆润,所以,一张老琴的材质年代往往早于斫制年代甚久,我们也就不能单凭琴身的材质来论断。而碳十四只能检测出古琴材质的约略年代,却无法对其斫制及使用年代给予判断。 至于以红外线扫描出土文字(如:竹简),能为考辨提供精确的辨识与解读,然而此种技术对于藏于琴腹且已漶漫不清的题字款识却有不逮之憾,除非将琴腹剖开来看,然剖腹之举对古琴文物的保存而言,无疑是一种破坏作法。换言之,今日的科技虽日新月异,然科学的工具只是辅助,对于老琴的考辨而言,所能给予的协助很有限。 因此,就目前来说,古琴的辨伪工作只能在前人鉴定的经验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探讨。而事实上,前人的鉴定成果除了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经验上,对于老琴的鉴定多少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依据琴式、断纹、款识、漆色、音色、纹饰等,再参诸史料文献的印证,历代斫琴风格与工艺特点的比对,及斫琴师父的背景与生平的考证等。这些细节必须面面俱到,稍微有点伪作的可能就不能遽下断言。所以,今人可以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先用排除法把不可能的因素剔除,以缩小一张老琴断代的可能性,再作更精细的搜证与比对,以提高断代的精确性。 而在对一张老琴作断代考辨时,首当注意者是断纹,因为从后代伪作的古琴来看,断纹最常为人们所造假,因此,如何检视断纹的真假,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古琴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火,喜欢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古琴小白,想学习琴。想学习琴首先要买一把适合自己的古琴,而摆在古琴小白面前最纠结的问题,那就是选琴了,对古琴什么牌子好也有相当大的疑问。 有很多人会说到,古琴是不分牌子的,都是按斫琴师去分好坏的。如果真的要按牌子的话,那就只能按琴馆去划分了,例如北京的钧天坊和夔音堂。下面我给大家进行一下具体分析:首先,古琴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分别是厂琴,名师监制琴,名师亲斫琴。

1.厂琴 厂琴,如名字上说的,工厂里面批量生产的古琴。多为扬州的一些厂家所生产,厂琴为了节省成本倒是可能省掉一些工序,时间上加快一些,调音水平差一点,对材质的挑选使用简化一点。当然了,不能说扬州琴就没有好琴。只是说,好琴出现的几率相当之低。 说起扬州厂琴,就不得不提一下古筝厂了。扬州做古筝等乐器的厂家有几百家,但90%的乐器厂、作坊是近几年看到古琴开始火之后才增加古琴制作项目,在宣传上均打出老字号、老师傅

的噱头,找个老头拿个工具比划比划拍个照片,不明真相的初学者会以为真有做琴经验似的。 实际上大多数扬州厂家急功近利,采用薄漆胎、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大大缩短工期和成本,所以在质量和音色上极少能达到演奏要求,但也因成本低、缩减工期而价位上有绝对优势,这里面质量参差不齐,有部分厂家的古琴做练习入门用还可以。 很多同学觉得扬州厂琴便宜,刚开始嘛,先买一个练习琴练练指法就好。我个人非常不建议这种想法,古琴是一个乐器,弹奏的是一种声音,弹奏的是一种灵魂。不应该用一种把弹奏古琴当做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去看待,否则的话,你永远也无法领会古琴中的韵味。 所以说,古琴刚入门或者想要学习古琴的朋友,可以买便宜琴,但是尽量不要购买扬州的厂琴。同时在这里提醒一下,某宝上面有几百块的琴,这种琴买回家的话,毫无意义。等于是买回来了一个家具,希望各位琴友不要进入这种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修身与传统文化论文

修身与传统文化论文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学古人之言行改自身之弊端 中华千年文化,历史传承,各位古圣先贤为后人树立了众多学习的榜样。古人之言行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适应了现代生活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践行古圣先贤的言行呢!又有多少人与先贤们的言行相背离呢! 学习了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后,对于古圣先贤有了一定的了解,《弟子规》、《了凡四训》等众多古代经典更是让人获益匪浅!回想自己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习惯,再想想古人,不免自惭形秽!所以我们要学古人之言行,改自身之弊端。 对于我自己过去的生活,有顺也有败,有挫折也有成功。有时候命运就是爱捉弄人,高中时的我膝盖出了问题,医生说是天生盘状半月板不适合运动,很容易损伤。由于自己当时并不知道,最后出了问题,几乎不能走路了。就这样,住进了医院,手术台我就上了两次,最终治愈的差不多了。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一些事情虽然是天注定的,但是我们依旧有能力去改变它!袁了凡先生的命运不就是这样吗?命由我作,福自我求!由先前的命中命中无子变为膝下有两子。袁了凡先生是靠自己的积德行善为自己改变的命运,并且教育自己的子孙学会积德行善。 高考,对于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应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然而我的第一次高考失败了,正如古人的落榜!古人对待落榜,几乎全部都是发奋努力,专心读书,等待下一次机会。他们并不在乎自己年龄的问题,只是一味读书,立志报国。正如《了凡四训》中讲到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然而现代的我们,失败后只是有一少部分会选择

[讲解]古琴文化

[讲解]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它以其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瀚浩的文献、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岀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 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至今,韩国国立国乐院仍在用琴瑟演奏仅存下来的1116年宋徽宗时代的两首孔庙雅乐,而越南雅乐亦于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时文人心中视琴为高雅的代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 伴奏乐器,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礼记?曲礼下》中一句“士无故不撤琴 彰显出文人对琴的热爱。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古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

古琴形制

古琴形制 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 一是圣人造琴,如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 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叶式、连珠式等; 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好了,快来下面找找自己钟意的形制吧,哪个形制让你一见钟情。仲尼伏羲连珠落霞灵机蕉叶神农凤势列子混沌正合 梁鸾绿绮师旷此君凤嗉宣和玉玲珑鹤鸣秋月 为方便可按住Ctrl键,鼠标点击上面形制名称,直接跳转。 注意啊。按住Ctrl键的时候别习惯性用鼠标滑轮。 1、仲尼式 琴首为常见的方首, 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 腰部内收一方条。 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 表格 1仲尼 2、伏羲式

琴首微圆, 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 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 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与仲尼式同为流传最广,为使用最多的两种古琴形制之一。 (返回) 表格 2伏羲 3、连珠式 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 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返回) 表格 3连珠 4、落霞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哈哈,名字就很美,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落日的辉煌,动人的情怀。(返回) 这款琴也属文人造琴,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

表格 4落霞 5、灵机式 此形制概为古代文人灵机妙想而创,造型精巧,项有两大半月形弯入,腰则一小半月弯。 又称“万壑松式”,取自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凤嗉)(返回) 表格 5灵机 6、蕉叶式 蕉叶式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 它的形状顾名思义就是像一片芭蕉叶, 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的音乐,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独有的浪漫的情趣。并且琴护轸部位匠心独运的斫制成叶柄的样式,十分惹人喜爱。(返回) 表格 6蕉叶 7、神农式 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 下部大致在雁足部位起一个弯, 非常简捷,是流传较普遍的款式。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 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 “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

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 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 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

斫琴师陈卫国给古琴学习者的十个建议

斫琴师陈卫国给古琴学习者的十个建议古琴一件简简单单的乐器,上千年来指法、曲谱让她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虽然古琴易学,通晓十余指法即可抚琴弹奏,但想要弹出其神韵,却非易事。 著名斫琴师陈卫国先生,斫琴近20年,对古琴可谓了解深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爱琴、习琴,他在欣慰之余也不免担心。和古琴一样,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难于精通,大师之气在于一个“意”字,如同水墨写意画,虽寥寥几笔,但没有这个意境,难有大师之名。 而如今,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的想法,这也在古琴上能够窥得,弹琴者多,达意者寡,有名的琴家也就那么几个。在古代,古人们抚琴表情和四肢动作的都有一定的规范,清规戒律极多。 陈卫国先生表示,虽然不求学习古琴的人都沐浴更衣那么夸张,但想要真正学好古琴,了解其文化内含,那么在学琴,尤其在初学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 (一)要保持精神宁静,身体也要端庄正坐,如果心情浮躁,坐姿歪斜,那是弹不好古琴的,还不如不碰。 (二)深呼吸几次,将思想中的杂质排除,要神情专注。 (三)静下心来,保持匀调的呼吸,把五官都集中到古琴上,但抚琴是寄情不是发泄,动作不要粗暴放纵。 (四)指法动作要熟练简洁,不要太多无用动作,而且弹琴不是扣琴,指尖和指甲弹奏要看情况配合起来。

(五)两手用力都要僵硬和可以用力,也不要太过轻飘无力,重要的是自然。 (六)用大拇指按弦的时候,要单指用力,也不能张开虎口。 (七)用无名指按弦,要弯曲,不要和折指混淆,更不能用其他手指帮忙。 (八)在食指进行弹弦时,大拇指可轻抵辅助,但是不用力捏紧,不然会影响到食用的发力。 (九)两手手指的姿势,要保持文雅美观,左手的各指不要放在弦上,右手也不能直接握拳放在岳边,两手小指要伸直,不能弯曲。 (十)弹奏时神情虽然要严肃,但不要太过紧张,怒目而视,也不要太过轻浮做作。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挑选古琴一、音色: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这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1.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二、材质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 泡桐因为木质问题,音色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 杉木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 《琅嬽记》(14)载:“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斲为琴,妙过于桐。 此处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 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