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论文
题目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姓名赵贺
新乡市姜庄街小学
2012年6月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赵贺
摘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教育办得最好的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唐宋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三个时期均是圣人引路、大师辈出。尤其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教育新旧思想结合,中西思想合璧,繁荣一时,涌现了很多学者和大师。文学家有:鲁迅、胡适、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老舍、巴金、矛盾、冰心,郭沫若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科学家有:李四光、翁文灝、詹天佑、华罗庚等。教育家有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和叶圣陶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虽然没有置身其中,但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时的辉煌。那么它辉煌的原因又岂是一篇文章能够论述详尽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关键字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在寻找自强、救国的道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教育。于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主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维新变法中,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清末新政中,派遣留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此后,还颁布了新式学制,这些成就都为此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奠定了基础,而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原因不胜枚举,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一、天时、地利与人和。
我曾经一度有疑问,为什么经济凋敝,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士?民国一共三十几年,光是总统就换过八个,谁来管教育?上述诸多疑问,在我之后学习中得到了解答。那就是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
1、先说天时:我国教育办得最好的三个时期分别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民国处于衰落时期,但也是新社会开创初期,思想活跃,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所以那时的教育很繁荣。
曾有很多人感叹: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有成就的大师或者人才。我想大师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在现阶段,要成为大师,起码要有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以上的年纪,才具有说服力。拿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奖年龄来说,平均年龄是八十多岁,最小的是王选,获奖时六十四岁,最大的是吴征镒,获奖时九十一岁。共和国的同龄人才六十几岁,所以,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相信这个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的。我们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几年的风雨,然而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新式教育才开始几十年,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踏实耕耘,耐心等待。
2、地利很重要。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不多,集中于北京和东南沿海等地,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聚集、沟通频繁,往来密切,也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京地区以清华和北大两所学府为基地,我们很多的大师要么曾经在这两所大学教过书,要么就是曾就读与此。在北大,以蔡元培为旗帜,聚集了陈独秀、辜鸿铭、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优秀讲师,培养了罗家伦、冯友兰、矛盾、卞之琳、费孝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清华大学以梅贻琦为代表,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翁文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培养了闻一多、钱钟书、梁实秋、杨振宁等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浙江上
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曾经聚集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此任教,他们闲暇互相交流、相互砥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多的地方,人才自然也就多。
3、人和最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得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学者们经常通过信件往来,推荐贤士,例如:徐志摩推荐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到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当大学老师,这在今天是比较难的事情,陈独秀也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但是蔡元培先生能够让其主掌北大的文科学长,可见,当年的教育是唯才是举,更重视能力。
再说说留学生问题:从民国时期的大师地经历来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都留过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较之今天的留学生,他们学成以后更愿意回国,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数也都回到了祖国。其中:胡适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陶行知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人同是杜威的学生)。鲁迅和郭沫若留学于日本。老舍曾留学于英国。还有季羡林先生在民国时期曾去德国留学。包括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左权、陈毅等都曾经留过学。在他们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西方科学文化的熏陶,所以归国以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者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很多大师都是出自于一家,例如江阴刘家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等等。还有就是师生关系:鲁迅、钱玄同等在日本曾拜章太炎为师,冰心、俞平伯、废名等人都曾是周作人的学生。这样的关系在今天很难找到,现在的很多研究生都称导师为老板,明显成为了利益关系,师生间的亲密荡然无存。关系亲密有助于提携,例如;鲁迅曾提携萧红、胡适曾提携杨振宁、郭沫若曾提携傅抱石,让有才学之人能够有一个展现的舞台。
二、教育理念兼容并包、师生潜心教学,根基牢固。
1、教育理念兼容并包。1912年,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会后教育部
公布的教育方针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个因素的全面发展。可见,那时的教育理念已经非常先进。
人所不及称之为人才,人中之王称为全才,所以人才和全才的培养都是很困难的,在学识教育和实用教育中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是相当重要的。只会考试,不会做事不行,只会做事,而缺乏学识也是不行的。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是普通教育,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精英教育,这就有些矛盾。理念可以兼容并包,不需要统一。就如同五四运动时期的北大,既有陈独秀、李大钊这样新文化的旗手,也有辜鸿铭等旧文化的维护者,但都可以共事一处,相互论战,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有关的思考影响深远。
在此期间,出现了平民、工读主义、职业、实用主义、科学等教育思潮,而且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勤工俭学运动,是一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实践。
2、潜心教学、打稳根基。当时的老师潜心于教,而学生则潜心于学,
在哪个动荡的年代,很多师生都是冒着一定危险在做教育的,举个例子,日本飞机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校舍和宿舍在爆炸声中受损严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