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如何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材如何整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以及海阳市初中学业毕业考试”的实施,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考’课标,而不是‘考’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新课教学”与“复习迎考”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教材”与“复习指南”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现在就使用山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浅谈如下几点处理意见。
一、教材整合的准备:
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不能放松对教材的研究。只有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深入研究教材,才能对教材的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作出妥善处理,也才能正确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表示:新课程不惟教材,但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课程标准的纽带,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
二、教材整合实施方案
1、对教材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少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喜欢考试前死记硬背文字,结果考试以后,忘得一干二净,花了精力,没有收获。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提高以图析文的能力,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建立了地理空间分布概念;另一方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山教版中有关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化的知识是采取“分——总”的结构来呈现的,即先介绍我国气温与温度带的分布情况、再讲
述我国年降水量与干湿地区的分布情况、最后综合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化特征。乍的一看教材内容,总觉得“气候复杂多样”的框题放在那儿挺别扭的,有一种要把结论强加于人的感觉,缺乏感性认识的味道。教学中可以把教学顺序做调整,把《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提到最前面,先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再引导学生由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析出冬季时我国南北显著的气温差异和东西部的干湿差异,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我国气温与年降水量分布的学习。
2、对教材内容和《地图册》中地理图像所反映的重要地理信息的有机整合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培养能力的载体,它不可能承载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其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成为一个显著特点。虽然我们对于教材上跳过的知识点没有必要一一地找回来,但是有的知识点我觉得是非找回来不可的。《地图册》作为教材的辅助教学用具,它在充实教材的内容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就一些重要地理原理和规律对教材和《地图册》进行必要的有机整合,创造性地编制自己的校本教材。例如,有关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山教版教材中仅以一道活动题三个小问题的形式提及,教学中学生对这道题的完成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重新整合的校本教材:切入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的教学一开始,先把《地图册》中的《中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布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先总体感性认识我国的农牧业分布,然后结合已经中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及干湿区分布图,让学生个性化认识我国各主要农作物以及畜牧业的分布。以上对这段教材的处理所采用的就是传统教材中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演绎法。再如,有关我国工业的布局,教材只是笼统地分析了我国工业的分布格局,没有具体呈现出四个基础性工业基地图例和发展概况,学生对于我国工业基地分布格局的成因理解感悟显然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教学中可以将《地图册》中的《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和《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整合在《工业》教材的后面,用“以图析文”的方法,在《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上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四基地个分布大势:铁路沿线、黄河流域、长江沿线和沿海地区;在《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图》中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各主要工业城市的工业结构,提炼出各个工业基地的主要特色。以上对于这段教材的处理,既是对于该段教材的内容充实,又将为后
面的区域地理内容的整合奠定基础。
3、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模块规定的课时进行整合
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中,老师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课时不够”是很多门学科共同面临的问题。山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按模块规定大约是30课时,教学任务非常艰巨。更何况学年末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初中地理学业会考,没有时间给学生做总复习。而下册教材主要学习区域地理,教学实践中,可重点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利用这一章渗透区域地理的主要学习思想:位置与分布、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形成的独特性、环境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第六至九章,选取北京、香港、澳门、台湾、新疆重点学习,这样七年级下册大约10课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挤出时间复习。
一、整合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不能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整合教材。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只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新的。有许多教师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处理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而事实上,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整合教材一定要扩展和丰富“双基”,而不可有半点削弱或轻视。
2.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不仅是课程标准,还要根据学情。教师要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全面性、具体性及可操作性,使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