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小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刀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
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
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
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
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
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
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
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
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
充分准备,严格训练。
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
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
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
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
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
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
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
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
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
”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
”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
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
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
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
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1.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4分)
1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万山烈士的形象。
(6分)
13.第三段表现了宋哲元将军怎样的心理?(4分)
14.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
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6分)
【答案】11.答:(1)军刀是小说的线索。
(宋哲元):约请锻刀送行问刀----(侯万山):背刀出征挥刀杀敌----(雕塑家):创作军刀赠“我”“军刀”(2)军刀烘托了人物形象。
军刀的刚毅、冷峻烘托了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
(3)军刀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军刀表现了将士们对家庭亲人和国家民族的赤子之爱的精神。
12.(1)肖像描写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质朴。
(2)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刚强坚毅。
(3)行为描写: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舍小家而为大家,有血有肉,深明大义。
(4)侧面描写:表现他英勇无畏。
13. (1)对日寇侵华的有力控诉。
(1分)(2)表现了宋元哲将军的矛盾心里、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为国赴难大义凛然的自豪;又有对年轻生命生死难料的无比痛惜。
(2分)(3)表现了宋元哲将军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1分)
14. 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意图二,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
意图三,“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
意图四,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 — 20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巴别尔
⑴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
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
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
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⑵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
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
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
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
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
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
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
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
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⑶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
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
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⑷“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⑸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
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
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
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
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⑹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⑺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
我梦见了六师师长。
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
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
“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⑻“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
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⑼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
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
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⑽“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
’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17.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月亮(划线句子),请结合具体文字和语境,来谈谈这两处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
(4分)
18.文中第7小节的梦境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19.小说第10节写孕妇的这段话,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旨。
(6分)
20.小说第2节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太阳,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句和它之前的写景段落的风格并不协调。
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探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答案】17.(4分)“庄严的朗月”写的是横在泅渡现场上空的月亮,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肃杀、急速、动荡;而“亮晶晶、圆滚滚、无忧无虑的脑袋”则写出了行军以后所获得的短暂安宁之夜。
18. (4分)⑴枪决场面暗示了小说所写的这场战争的残酷。
⑵为下文的醒转、挪地方、看到尸体作铺垫。
19. (6分)⑴父亲临死前对女儿的牵挂。
⑵对波兰人的凶残的控诉。
⑶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
主旨:揭露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伤害,赞颂他们间的亲情。
20. (6分,按,此题不必细设得分点,答案也仅供参考,让阅卷者凭整体判断来打分,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带有血腥意味;而此前的所写之景优美、宁静、祥和,两者的语言风格确实有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放错位置的比喻句,从全文来看,宁静优美之景的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消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造成了一
种视觉上的独特冲击感,而且用之前的写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题: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
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
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
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
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
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
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
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
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
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
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
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
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
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
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
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7.小说的主人公“剃刀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分)
18.文中划线的句子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9.小说中除了刻画“剃刀侠”“蓝翎爷”,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0.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6分)
【答案】17.6分。
剃刀侠是一个虽然年老体瘦,但身怀绝技、取人项上之物如囊中探物的侠客形象。
(3分)他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具有正义感,惩处邪恶,彰显正义,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
(3分)(注:只要答出“年老体瘦”“身怀绝技”“正义感”
即可。
)
18.4分。
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剃刀侠”的剃头技艺的高超,沉稳、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描写出了“蓝翎爷”的作威作福的情态。
(2分)②在情节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剃刀侠”杀死“蓝翎爷”的悄无声息蓄势,埋下了伏笔。
(2分)(注:分析作用,应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两方面,只答套话要相应地扣分。
)19.5分。
①文中这一情节表现了“年轻的剃头师傅”胆小怯懦的性格特点。
(2分)②作者安排这一人物使用了衬托手法。
(1分)是衬托了主人公“剃刀侠”的正义感,惩处邪恶,彰显正义,处变不惊的特点,使“雁翎爷”体肥身重、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的形象更加凸显。
(2分)(注:答案要有层次,“衬托手法”1分。
)
20.6分。
(1)歌颂了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2)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
(3)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4)散发出老北京独有的文化气息。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得满分。
如有其它合理探究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