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总论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形态——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形态——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形态——根本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1)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
(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4)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4、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1)时空范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层次结构:基本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7、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小三个代表的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
(2)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崔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坚持统筹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
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
1、1945年,七大,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3、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解放思想;江泽民——与时俱进;胡锦涛——求真务实。

4、十二大,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实事求是,第一位重要的基本点;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3)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事求是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5、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况和分析。

(1)生产力高度发达;
(2)公有制
(3)计划经济、产品经济
(4)按劳分配
(5)国家只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6)每个人都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苏联模式的特征: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3、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

4、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社会主义本质形成。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
A、党的基本路线突出强调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道路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指明方向
A、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指明方向;
B、突破长期将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明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正确
的目标;
C、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依据。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邓小平提出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2)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要求
(3)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今时代的特点决定的。

7、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最关键的是发展经济。

第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色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过程:
(1)马恩: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变革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2)列宁: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

(3)毛泽东:1959年底到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三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3)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要做长时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科学设想的创新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1)十三大,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十四大写进党章;
(3)十七大,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实习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中共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

(4)实现目标的基本方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共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基本方针。

1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12、基本纲领是总目标,基本路线是分目标。

13、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1)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始终不变,是最终的奋斗目标;
(2)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建设的不同阶段的客观实际制定的。

现阶段最低纲领就是基本纲领。

(3)两者之间的关系:
A、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过程;
B、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C、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国产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D、一方面最高纲领必须以最低纲领为基础和出发点,如果离开了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支撑,最高纲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另一方面最低纲领都是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其性质和方向、趋势都受到最高纲领的指引,如果离开了最高纲领的导向作用,最低纲领就会变成“有的放矢”。

E、把我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结合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首要前提;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客观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必然追求。

14、十三大正是提出(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6、中国梦的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7、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的界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矛盾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不是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的政治革命来实现,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秩序的改革来进行。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6、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7、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
(1)1992年南巡讲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1992年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含的内容: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和方法的论断,突破了过去公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2)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解决了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3)计划和市场要结合。

3、2007年,十七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4、2013年十八界三中全会,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因此,它必然具备制度方面的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个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A、在所有制机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共性:市场经济的特征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权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营管理法制化
E、社会保障制度化
6、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依据:
(1)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2)现阶段的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从而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安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同时,国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调控。

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证经济发展始终沿。

着正确的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又有市场经济的共性,既有利用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义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2、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对起决定作用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控制力;
(2)对经济运行态势的控制力;
(3)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控制力。

1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公有制资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4、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资本集中的一种方式,也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是融资份制形式与合作制形式为一体的新的公有制形式。

1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和外商投资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十五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7、我国在初级阶段确立分配制度的依据: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18、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内容: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2)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5、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十五大正是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
(2)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1)、民族性;
(2)时代性;
(3)开放性;
(4)群众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十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马恩的构想:“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制度决定的。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她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
(3)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公正、平等地行驶民主政治权利,使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
(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