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教学设计------------《声声慢》
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试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之一),这个单元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①诵读感悟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构想: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生学法:
1、诵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2、圈点法:不懂笔墨不读书,要学生学会圈划并批注,勾出疑难及哲理名句。

3、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导学案的练习,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关键在一个“精”字。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
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

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

(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

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着《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自渎课文,找出意象。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

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相同的信息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明确:同:愁。

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板书: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

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

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方法。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课堂小结: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

同半世漂泊感生平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


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

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着书。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探究性作业: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亡国之痛
声声慢李清照沦落之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孀居之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