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新

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新

障 碍
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
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
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
P261
注意障碍
记忆增强

注意与 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减退
智能障碍
遗忘
精神发育迟滞 错构
痴呆
虚构
自知力障碍
13
以程度变化为主
情感障碍
(P2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抑郁性神经症/人格解体神经症
19
焦虑性神经症
广泛性焦虑
惊恐障碍
• 有焦虑的情绪体验:对未来 • 的担心和害怕,并且没有事 • 实的依据。
• 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 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
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 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 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 • 身无力感(变态与健康P305)
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31
6、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 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 做为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8、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 维的分析综合能力。
9、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 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 续,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 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 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20
恐怖性神经症
• 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 感到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 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存在恐怖情绪及回避行为)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指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有关,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标准:1.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某一具体心理状态来说,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一定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正常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就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持续存在?除了与正常范围存在差异外,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还需要考虑其持续存在时间。

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波动,但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在异常水平。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恶化,那么就有可能是一种异常心理。

3.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异常心理不仅仅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异,还包括这种变异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异常心理。

4.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诊断的心理异常状态,其诊断需要参考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符合特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

具体的判断依据如下:1.主观感受:个体自身是否感到不舒服、痛苦、幸福指数降低等。

2.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自伤、自杀行为等。

3.认知能力:个体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异常或明显下降。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通情: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3.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人格障碍:之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5.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P122)6.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的鉴定。

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7.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作用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8.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9.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10.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11.心理评估:同T6题12.心理评估:同T6题13.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社区活动
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促进居民之 间的交流和互动。
03
02
公共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 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
职业发展
提供职业培训和指导,帮助个人实 现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
04
家庭层面的策略
家庭关系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 情感支持和沟通。
家庭教育
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 行为习惯。
负。
正常心理的维护与促进
保持积极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 ,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均衡的饮食和运动
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 ,有利于身心健康。
良好的睡眠质量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 睡眠质量,有助于恢复精力和
情绪。
02
CHAPTER
异常心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常,这些异 常可能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
分类
异常心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症状表现可 以分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按照病因可以分为 生物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和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的症状与表现
思维障碍
如思维奔逸、思维 贫乏、强迫思维等。
意志和行为障碍
如意志减退、冲动 行为、自伤行为等。
感知障碍
如幻觉、错觉等。
情感障碍
如情感淡漠、情感 高涨、情感低落等。
记忆和智力障碍
如记忆力减退、智 力下降等。
异常心理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方法
可以采用心理测验、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个体进行评估。

异常心理问题分类与诊断

异常心理问题分类与诊断

心理冲突的变形的两个特点:
①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 操心,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很容易 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② 是 不 带 明 显 的 道 德 色 彩 。 心理冲突的变型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 的常型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二、严重心理问题
指比一般心理问题略为严重的人格偏离状态,但 没有达到病态人格的程度,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 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 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 的 人 格 缺 陷 。 如思想行为固执刻板、过分追求完美、言过其实、 自卑胆怯等。这些症状给来访者带来较多的社会、学 习适应困难。注意,这里有 部分可疑神经症 。区别于 神经症。
入狱后女友与其分手并在不久与别人结婚。在监 狱期间曾被转到精神病监区待了半年 (三)精神状态。感知觉尚好,情绪略显低落, 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 差,情感表达自如一致,自控能力较差。 (四)社会功能。不愿与其他犯人有过多的交往, 不能很好地和别人相处,一言不合就容易失去控 制。
(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 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 1 分。中度社会 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 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 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 2 分。重度 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 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评 3 分 。
如果总分为 3 ,可以认为不够诊 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 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 - 5 分为可 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 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 评 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3分不能诊断神经症;4-5分可疑; >6分可以诊断
心理诊断的原则

从重到轻(即排除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等)

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 神经症——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由粗至细(即先大类,后小类)

诊断流程:



即使是一般心理问题,也先从三原则入手 Ⅰ.根据有无自知力、是否主动求治、有无逻辑思维混 乱、有无幻觉妄想、三原则确定正常心理或异常心理 (排除精神疾病) Ⅱ.判断心理健康还是心理不健康 Ⅲ.根据四条标准明确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 Ⅳ.根据主导症状确定心理障碍在症状分类中的位置 (大类如神经症) Ⅴ.诊断心理障碍具体性质(小类如恐怖性神经症) 填写格式: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4.反应泛化—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还没有把握诊断是神经症,但可以给予可疑诊断。 1.变形冲突——因

非现实非道德性因素引发内心冲突,即引发原因只涉及生活 中不太重要事情且不带有明显道德色彩。 (变形冲突) 痛苦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未超过3个月。 (超过三个 月即神经症)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度影 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影响心 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 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心理冲突内容泛化。

2.持续时间——时


3.功能受损——度


4.内容泛化

心理冲突之常形与变形(区分神 经症与正常的主要依据)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知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

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进行心理健康诊断的意义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一、心理异常的定义和分类1.1 心理异常的概念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上出现与正常范围不符的表现,包括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1.2 心理异常的分类心理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焦虑类异常:包括广泛性焦虑、恐慌症等。

2. 抑郁类异常: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3. 强迫症类异常:包括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4. 人格障碍类异常: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5. 精神分裂症类异常:包括幻觉、妄想等。

6. 食欲和睡眠异常:包括厌食症、失眠症等。

二、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2.1 DSM-5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之一。

它提供了各种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和描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2 ICD-10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十版)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标准分类系统。

它也包含了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与DSM-5有一定的重叠。

2.3 临床观察和评估除了以上的标准,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临床面谈: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面谈来了解其情绪、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2. 问卷调查:医生可以使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问卷来收集患者的信息,如症状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等。

3. 观察行为:医生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包括言语、动作、情绪表达等,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常见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和特征3.1 焦虑类异常焦虑类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 - 持续的、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 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 焦虑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等。

3.2 抑郁类异常抑郁类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 - 持续的、丧失兴趣和快乐感; - 睡眠障碍、食欲改变; - 自卑、无价值感等。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1、心理异常:是指某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一般常识,也不能用一般的心理活动来解释的行为。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它反映出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本质的东西。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二、正常行为方式与异常行为方式的区别。

1、首先是性质不同。

正常行为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异常行为的目的则在于逃避危险,满足自己,发泄情绪。

例如有的同学平时能遵守校纪班规,考试前却作弊,冒名顶替,以为这样就能得高分。

2、其次是社会作用不同。

正常行为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在群体生活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地去完成某种工作,而且其结果一般都是积极的。

异常行为则不然,其社会作用表现在社会其他成员对该行为的看法、评价及所造成的后果。

一般说来,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异常行为对社会没有危害,甚至有益,而与社会发展、公共利益有关的异常行为则必须制止和纠正。

三、神经症性异常心理。

神经症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性异常心理,是在各种强烈精神创伤、脑器质性损害等作用下产生的,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和精神活动的紊乱。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正常心理主要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心理状态。

然而,异常心理则是指人类表现出的与正常心理不符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正常心理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稳定性、适应性、可预测性和个体差异。

稳定性指的是人类心理状态的相对恒定性,即一个人在大部分时间内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状态。

适应性是指人类根据环境和社会要求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可预测性指的是人类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或刺激来预测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

异常心理则是指人类表现出的与正常心理状态明显不一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包括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和行为异常等。

异常心理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不稳定性、不适应性、不可预测性和个体差异。

不稳定性指的是异常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即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

不适应性是指异常心理状态不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会影响个体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可预测性指的是异常心理状态难以通过一些常规的指标或刺激来预测。

个体差异是指在异常心理状态下,不同个体的表现方式和症状有所不同。

了解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对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正常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支持。

而对于异常心理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正常心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而异常心理则是人类表现出的与正常心理不一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个体的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临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情绪低落
“三低”
思维迟缓
意志减退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临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1.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减退。 2.心理症状:焦虑、自罪自责、注意力和记忆 力下降、精神运动性迟缓、自杀倾向等。 3.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食欲紊乱和胃肠功能 紊乱、性功能减退、性欲下降等。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抑郁(depression):
常见的异常心理
也称情感低落,表现为心情异常 低落,心境抑郁,自我感觉不良,兴
趣减退,常自罪自责,甚至自伤和自
杀。常伴有食欲减退或缺失、闭经等。 多见于抑郁症患者。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常见的异常心理
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 :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 病。属于心境障碍,又称抑郁障碍或抑郁发作 (depressive episode)。 患者常有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丧失 和自杀观念,并有其他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的异常。
主要特点:猜疑和偏执
始于成年早期 男性多于女性
第二节
(二) 分类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诊断标准(CCMD-3) :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 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 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 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 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 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大学医学心理学 第八章 异常心理问题

大学医学心理学     第八章 异常心理问题

37
1、恐惧症:
以对某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的、不 合理的恐惧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有回避行为。
临床表现 • 对某种客体或情境的强烈恐惧。 • 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 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 •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无法控 制。
5
2.心理学的区分 我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郭念锋 教授根据科学心理学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 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三条原则,作为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6
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正常和异常心理存在着相 对的界限,通常按以下几条标准进行判断: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9
(三)心理动力模式 认为个人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是建立在其意 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上。 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 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抑,形成内 心冲突,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在人 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 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 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
7
二、异常心理的理论解释 (一)医学理论模式 认为人类心理异常与身体疾病相似,心理失调 者有其个人的心理基础,但主要是因身体的某些 生物因素改变才引发心理疾病。 此模式有局限性。有相当一部分异常心理至今 尚无生物学证据。
8
(二)行为理论模式 认为各种行为均在其内外环境的需求下学习 而来,良好适应或偏差病态的行为皆学习而来。 这一理论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但其过分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而忽视人类思维、 情绪情感等丰富内心活动对异常心理与行为的影 响作用。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正常心理是指一般情况下人们所具有的正常心理状态,而异常心理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上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主要包括社会适应性原则、个体适应性原则和文化差异原则。

首先,社会适应性原则是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在社会互动和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正常心理表现为人们能够适应社会角色和规范,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正常心理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有利于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

相反,异常心理则表现为个体在社会角色和规范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或者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紧张、不和谐。

例如,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异常心理状态,患者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导致他们与他人的交往受限。

其次,个体适应性原则是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个体适应性是指个体在应对生活事件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正常心理表现为个体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具有适当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

正常心理的个体通常能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为来解决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相反,异常心理则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容易出现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抑郁症是一种异常心理状态,患者常常表现出消极情绪、无助感和对活动的兴趣减退。

最后,文化差异原则是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心理活动的表现会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正常和异常心理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一些正常心理表现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异常。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沉默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交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过度沉默可能被视为一种异常心理状态。

因此,在判断心理状态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

总之,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包括社会适应性原则、个体适应性原则和文化差异原则。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工作效率等多个方面。

然而,什么是心理正常,什么是心理异常,如何进行判断,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判断标准以及应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心理正常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能够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思维清晰,能够有效地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

心理异常则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无法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不稳定,思维混乱,难以有效地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

二、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社会和文化背景、个体经历和特点、情境和环境等。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重要标准:1. 社会和文化规范社会和文化规范是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基本准则,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规范也不同。

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是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情绪表达较为含蓄,不太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某些文化中,情绪表达则较为直接和开放。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一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不同,这并不一定代表他的心理异常。

2. 个体经历和特点个体的经历和特点也对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可能与其他人不同,但并不代表他的心理异常。

另外,个体的性格、人格特点等也会影响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因此,在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时,需要考虑个体的经历和特点,不能简单地以社会和文化规范为唯一标准。

3. 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也是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在不同情境下都较为稳定,能够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那么他的心理就比较正常。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是人类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变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二)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

以上说的,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从不同角度和经验,不同标准去看待心理的正常和异常的。

下面,我就说说区分方式。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日常生活里,大家常会提到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这些概念也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是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不正常,也就是前面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心理正常和异常是标明有无精神病问题的一对范畴。

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里不正常已经不在心理咨询范围以内了。

(二)常识性的区分其实,至今关于心理的常态和变态,是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的,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一般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这就是常识性区分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如果有人老是跟你说:“我认识中央领导人,我要主管我们国家的军政大事了”“我一个人的时候老是能听到有人跟我说话”“老是有人监视我,跟踪我,想害我”比如,一个人,本来比较节俭,突然挥金如土。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

⼼理正常与⼼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
李⼼天(1991)对区分正常⼼理与异常⼼理提出⼀下四类判别标准,这些标准不是绝对性的,要结合其他⽅⾯的情况综合诊断:
⼀、医学标准。

医学家深信精神障碍的⼈的脑部,有病理过程的存在,虽然⽬前很多⼼理异常查不到器质性病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越来越精细,⼀定会在微观⾓度找到病理变化。

⼆、统计学标准。

因为正常⼈的⼼理特征,统计学上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我们可以引⼊常模,看⼀个⼈的⼼理测验数据偏离常模的程度来确定是否异常。

但是这些标准有明显的缺陷,受制于社会⽂化、统计标准的局限性、某些⼼理特征和⾏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等现象,具有局限性,是⼀个参考的标准。

三、内省经验标准。

分为病⼈的内省和观察者的内省,⼤多具有主观性。

做⼀版参考。

四、社会适应性标准。

是否能够按照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事,如果⼀个⼈总是违背社会规则的话,可能不是道德的⽽是⼼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分类诊断及若干名词解释
顺序:由重到轻, 由粗到细(从大类到小类)
一、判断病与非病(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三原则/ 特异行为表现/ 求医行为/ 自知力
(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
幻觉/妄想/自知力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内在协调一致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
1、认知方面的症状
①体感异常、某些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②思维障碍:
A、思维联想方面障碍:思维迟缓、奔逸、贫乏、病理性赘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

B、思维逻辑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

C、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等。

③注意障碍:不正常的注意增强、涣散、减退或转移。

④记忆障碍:不正常的减退或增强、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或熟悉感。

2、情绪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神情绪高涨、低落、淡漠、倒错和病理性激情。

3、意志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的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4、行为方面的症状: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抑制、违拗症、刻板动作及作态等。

(三)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四)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出现失眠、不安、不思茶饭、情绪低落等心理行为异常。

但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也很了解,能非常详尽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有时能找出问题发
生的原因并推论其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夸大其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别害怕会不会转成“精神病”.简单地说,就是“承认自己有病”;
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常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实的,坚持那些对自己有明显伤害的行为而不感到痛苦,他们对别人说自己精神有问题特别敏感而且坚决予以否认,对症状毫无“自知力”。

(五)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畴。

要有自知之明。

不能包揽一切。

对求助者问题确认的大致程序
基本术语解释: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健全的认知能力;
②适度的情感反应;
③坚强的意志品质;
④和谐的人格结构;
⑤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它泛指人类在心理或精神以及行为方面的一切异常。

“神经病”-------一般指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大脑、脊髓与周围神经所发生的器质性病变,通常用肉眼或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有神经组织、细胞(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的破坏、坏死与退化变性的证据。

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

不包括神经症、人格异常、心身疾患和智力发育迟滞等所谓轻性精神障碍。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心理障碍,属于轻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癔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抑部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

在美国的DSM系统中,已取消了神经症术语:
在WHO的ICD-10中,神经症已名存实亡;
而在我国的CCMD--3中,则大部分保留了神经症的框架和内容.
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患”--------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心身疾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包括某些神经症。

狭义的心身疾病仅指那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精神病性症状-------是指精神病所特有的一类症状,主要指严重意识障碍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这些症状的共同特点是严重脱离现实并缺乏症状自知力,使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非精神病性症状---------即除精神病性症状以外的各种心理症状,亦可称之为“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如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智力低下,以及焦虑、恐惧、强迫、疲劳等。

心因性心理障碍与反应性心理障碍“心因性心理障碍”与“反应性心理障碍”大致可作为同义语使用,是特指某一类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引发的心理障碍,但不包括其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

阳性症状-------阳性症状有时也叫做“代偿性症状”。

由于抑制或功能代偿或神经细胞受刺激而出现的症状为阳性症状。

如夸大,妄想,虚谈症是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阴性症状有时也叫做“缺损性症状”,脑的某处损害导致该处所司功能丧失为阴性症状,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分为五组:情感平淡、注意削弱、言语贫乏、意志减退(指动机作用削弱)、无快感和非社交性.,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之分,对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预后都有价值。

但是阴性症状不一定是疾病过程的直接产物,它们可以是与世隔绝和监禁式的长期住院的结果,也可以是病前已存在的人格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