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计关键技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智能设计关键技术

6.1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

智能制造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研究,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以及随之带来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部信息的增加而出现的先进制造系统。通过借助计算机模拟的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智能制造系统可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同时,通过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将其融入感知、决策、执行等制造活动中,赋予产品制造在线学习和知识进化的能力。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提高了其对于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的处理能力、效率及规模,表现出高度灵活、敏捷、智能的特征,使得制造系统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智能制造系统代表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涵,汇聚了广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的制高点。

6.1.1 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

一般而言,制造系统在概念上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的整体集成,从制造系统的功能角度,可将智能制造系统细分为设计、计划、生产和系统活动四个子系统。

在设计子系统中,智能制定突出了产品的概念设计过程中消费需求的影响;功能设计关注了产品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和可维护及保障性。另外,模拟测试也广泛应用智能技术。

在计划子系统中,数据库构造将从简单信息型发展到知识密集型。在排序和制造资源计划管理中,模糊推理等多类的专家系统将集成应用。

智能制造的生产系统将是自治或半自治系统。在监测生产过程、生产状态获取和故障诊断、检验装配中,将广泛应用智能技术。

从系统活动角度,神经网络技术在系统控制中已开始应用,同时应用分布技术和多元代理技术、全能技术,并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使系统活动并行,解决系统集成。

6.1.2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要素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是基于人机一体作业研究,通过信息整合与分析,优化制造系统部作业模式,提高作业效率及可靠性,以达到智能化制造的目的的设计活动。智能制造系统所处的环境以及对其功能要求决定了在设计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即要满足可靠性,适应性和可扩充性,因此应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包括功能的开放性、结构的开放性和软硬件的开放性。此外,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其与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服务的配合与衔接。

与传统制造系统相比,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类要素:

1)自律能力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应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知识库和基于知识

的模型,使系统自主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进行分析、判

断并规划自身行为,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促使各组成单元协

调运作与竞争。

2)学习能力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应保证其能够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

学习功能。可以在作业过程中自主地进行故障诊断、故障排除、自我维

护。这种特征使智能制造系统能够自我优化并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3)人机一体化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不是建立单纯的“人工智能”系统,而

是建立一种混合智能,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这种混合智能,制

造系统不仅能进行逻辑思维,还能进行形象思维和顿悟思维。

4)智能交互界面以计算机为基础,融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预

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借助各种音

像和传感装置拟实制造过程和未来的产品,实现虚拟制造,从感官和视

觉上使人获得完全如同真实的感受,进而实现高水平人机一体化作业。

5)自组织与超柔性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使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

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结构,其柔性不仅表现在运行方式上,而且

表现在结构形式上,所以称这种柔性为超柔性,如同一群人类专家组成

的群体,具有生物特征。

6.1.3 智能制造系统的相关技术

1. 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使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较强的识别和通信能力,大大拓展了智能制造系统的作业效率和适应能力,为系统协同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由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节点组成,传感节点间以无线通信方式组成监控网络,能够实时地感知和采集网络监测区域的环境或监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协作处理和网络传送。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具有快速部署、自组织成网、较强的抗毁和协同工作能力等优点。

2. 云计算的兴起为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突破。它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系统部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无需分别进行存储和处理,而是由云端系统集中完成,系统部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各级子系统,从而提升信息存储、加工、共享和分配的效率。

3.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能用于帮助智能制造系统进行分析决策、故障诊断,对作业流程进行规划,引导自主开发系统的能力。并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将巨大的难读数据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提供简单、客观的结论。

4. 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

制造系统的设计可以更加开放地考虑智能制造系统部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和协作。

6.2 智能化设计流程

随着市场及用户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基于偏好的推荐,以及参与式设计支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设计流程已经可以实现从以设计师主导的为用户设计向基于用户的需求的智能化设计的转变。

6.2.1 智能化设计的流程

智能化的设计流程可以被分解为:1)智能化的需求产生以及基础设计数据获得的过程;2)智能化的用户参与式的设计过程;3)设计信息和生产信息的智能化集成。与传统的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调研不同,智能化设计始于基于市场与用户数据分析的智能需求定位。产品功能与形式的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基于用户调研结果的主观行为,而是用户直接参与的基于自身喜好的产品定制过程。设计方案的对具体实现的控制也可以通过设计信息与生产信息的联动得以智能化。智能化的设计流程是从用户到用户的。它体现了设计历史上从为用户设计,到帮助用户设计,到用户为自己设计的转变。

6.2.2 智能化设计的参与人群

在智能化设计众变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意识、需求贯穿生产链,其创新逐步得到重视,影响着设计以及生产的决策。产品和服务提供方也由单向的技术创新、生产产品和服务体系投放市场,等待客户体验,转变为主动与用户服务的终端接触,进行良性互动,协同开发产品。专家不再是技术创新的垄断者,而成为在消费端、使用端、生产端之间的汇集各方资源的组织者,在这个生产链巨大网络下起到推动作用。不仅是政府,商业机构、企业、NGONPO等都会共同为这个多元主体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和平台。

虽然在智能化的设计过程中专家不再象以往一样在表面上处于主导的地位,其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专家一方面要根据设计经验和对用户的理解设计出体验良好并且能够获取产品关键属性信息的支持用户参与设计的流程节点与框架,一方面还要为智能用户需求理解及实现平台的搭建提供大量的设计元素,语汇,及其组合规律的专业知识素材。同时,专家还要负责定义市场需求及用户模型信息在设计模板上的体现,以及负责定义设计结果在对生产工艺的预期,生产加工精度的把握,材料成型方式的估计等方面的影响因子。

6.2.3 智能化设计的支撑平台

对应于智能化设计流程的三个重要环节,智能化设计的实现需要三个支撑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