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对策摘要:本文论述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名牌效应、缺乏有效管理、资金缺乏、缺乏人才、当地居民参与不足、潜在客源没有得到开发、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
提出了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迅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水平落后、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因,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实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祁连山保护区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和县级森林公园2处。
开发的生态旅游区有香灵寺生态旅游景区、昌岭山生态旅游景区、窟窿峡生态旅游景区、大野口生态旅游景区、“七一”冰川生态旅游景区;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有康乐大草原、康隆寺狩猎区、皇城大草原等。
这些已开发和亟待开发的旅游风景区构成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体系,已经形成了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能力,年产值约2.5亿元,实现利润5000余万元,不仅为保护区基层保护站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地区
的社会经济发展。
2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缺乏名牌效应
2.1.1 没有形成统一体系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呈现出东、中、西段三头并进,各行其事,各自为政的局面。
虽然都同在祁连山保护区,但各景区分别隶属所在县、区,景区之间横向联系少、关联性差,没有形成统一的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体系。
2.1.2 缺乏科学规划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科学、统一的总体规划,资源开发缺乏深入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随意性较大[1]。
各景区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景区投入相对较大,设施相对完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导致景区生态压力过大。
部分景区投资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游客寥寥无几,造成了资源闲置和浪费。
2.1.3 缺乏名牌效应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没有在全国形成知名品牌,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来甘肃西部的游客只知敦煌,不知有祁连山。
因缺乏知名度,对异地游客就缺乏吸引力。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现有
年接待游客100万(次)的能力,2010年实际接待游客约为50万(次),只达到了载客能力的50%。
2.2 缺乏有效管理,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突出
2.2.1 管理粗放
保护区生态旅游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日常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诿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生态旅游景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2]。
大多数景区没有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缺乏可依据的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粗放,水平落后,不能适应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需要。
2.2.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游客随意在景区内活动,景区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因过度践踏,孔隙度降低,蓄水能力下降。
据调查,游客集中的中景区与游客稀少的远景区相比,土壤孔隙度减少了约20.38%,土壤含水量下降了约20.67%,有机质含量下降了约12%。
游客频繁活动,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旅游景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
部分游客随意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调查表明,保护区54%的景区存在垃圾公害,垃圾公害严重的区域平均占景区总面积的3.4%,38%的景区出现了水体污染。
2.2.3 违法犯罪行为上升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经营者监管职能缺失,当地工商部门执法力量薄弱,没有对景区旅游市场形成有效的监管,旅游景区及周边的小商小贩和个体户无证经营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经营过程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的现象时有发生[3]。
生态旅游景区偷盗游客财物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起上升为2010年的58起。
2.3 资金缺乏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资金极度匮乏,大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体系。
部分生态旅游开发区几乎没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就建设相对较好的焉支山森林公园而言,继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资金约1亿元,而该景区开发以来累计投入仅为8000万元。
2.4 人才缺乏
一是规划设计人才缺乏。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时间短,各类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生态学知识,同时又掌握旅游学知识,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二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各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引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目前的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和保护站工作人员,无论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都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2.5 当地居民参与不足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社区共建机制,没有充分吸纳当地社区参与,社区居民还未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去,受益也比较少。
据统计,当地社区只有20%~50%的家庭参与了生态旅游,一半以上的家庭没有从中受益[4]。
当地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2.6 潜在客源没有得到开发
祁连山保护区各旅游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旅行社合作较少,与其他省市旅行社几乎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潜在的客源没有被充分发掘。
游客以自发前来的周边城市居民额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省外。
《张掖市统计年鉴》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仅来张掖市的游客就有187.41万人(次)[5],而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只有约50万人(次),还不足张掖市总游客量的三分之一。
2.7 经济效益不佳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的收入包括门票收入、经营摊点承包收入和餐饮收入。
其中门票收入为景区经营机构主要收入。
目前,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普遍较低,焉支山森林公园门票最高,为50元/人,大野口生态旅游景区门票最低,仅为10元/人。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年产值仅5000余万元,利润仅为500余万元,总体经济效益不佳。
3 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对策
3.1 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应制定保护区统一的生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要与生态建设规划和功能区划相结合,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不安排生态旅游项目,在实验区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域,划出一定的区域开展生态旅游,进行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
在主要饮用水源区禁止开展旅游活动。
合理制定旅游路线,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在景区设置防火设施,垃圾、污水要集中收集运出保护区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强化旅游管理
探索建立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旅游综合管理体系。
首先要通过法制手段加强管理。
要严格执行《森林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预防超强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环。
其次要加快保护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与地方联合建立旅游行业协会,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
第三各景区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3.3 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建立祁连山生态旅游品牌
以打造“祁连山国际山地生态旅游区”品牌为目标,开发具有高品牌性质的旅游景区。
加快开发列入全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百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山丹焉支山—皇家马场景区、肃南索朗格中华裕固风情园、肃南文殊寺石窟群景区、肃南皇城夏日塔拉景区建设。
对起步早,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天祝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寺—本康丹霞地貌旅游景区、马牙雪山天池景区、石门沟——药水神泉景区、祁连冰沟河森林公园、窟窿峡、扁都口国际生态自驾游营地、康乐赛汗塔拉景区、“七一”冰川生态旅游景区进行重点开发。
对发展潜力大、游客乘载能力强的皇城夏日塔拉草原、大野口生态旅游景区和康隆寺狩猎区、皇城大草原、天祝华锐藏歌民俗村试验区、护林口林海景区、祁连布尔智景区、毛藏神树沟景区、西大滩二郎池+松山草原景区、红军西路军古浪烈士陵园、香林寺森林公园景区、海潮坝景区、大野口水利风景区、海牙沟景区、八?一冰川景区、祁连观山海子天池景区、肃南祁青工业园区等景区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
3.4 拓展筹资渠道,加大旅游建设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设立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有关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三是积极与各类信用机构协作,争取国家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贷款优惠。
四是引进股份制,积极联合大企业、民间团体、周边社区参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五是积极寻求国
际投资合作,吸纳国际资金参与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
3.5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培训工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化要求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
二是积极推行聘用制,大力引进具有生旅游管理经营经验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通过旅游职业资格评定,培育职业旅游经理人。
四是广泛开展服务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3.6 加大旅游经营改革力度,增加景区经济效益
一是改革现有的政府和事业单位办生态旅游的体制,探索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下生态旅游发展的经理负责制。
二是结合实际,对各景区的门票进行合理调整,对过低的门票进行提价。
三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特色项目的开发,在具备条件的景区建设祁连山特有植物景观区、特有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区、民俗文化观赏体验区等项目。
四是要加强与周边城市旅行社的合作,努力将来到甘肃省的游客吸引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 张加恭,张争胜.珠海市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4,24(1):78-82.
[2] 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旅游论坛,1998(2):34-36.
[3] 王雪华.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12-13.
[4] 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72-75.
[5] 王军,史正廉,刘新民,等.张掖市旅游业情况.张掖市统计年鉴,201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