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进展综述(作业)

细胞生物学进展综述(作业)
细胞生物学进展综述(作业)

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GPR40的研究进展

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GPR40的研究进展×××(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 266003)

摘要: G蛋白偶联受体4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0,GPR40)是中长链游离脂肪酸的特异性受体,在脂肪酸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与机体内游离的中长链脂肪酸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从而调节其生理功能。在胰岛细胞中,GPR40 可被游离脂肪酸激活,促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释放,根据这一机理,以GPR40为靶点的激动剂类药物相继被开发,用于糖尿病治疗。另外,GPR40 还被认为和一些神经类疾病以及某些癌症有关。

关键词:G蛋白偶联受体40;GPR40;胰岛素;激动剂

Research progress of GPR40 as a new target for treatment of diabetes

×××(College of marine lif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hanDong QingDao

266003,China)

Abstract: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40(GPR40),which is the specific receptor of middle-long chain free fatty acids,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regulation of fatty acids on glucose 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PR40 distributes in pancrea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can be bound by medium and long chain fatty acid and activate the intracellular signal pathways,which in turn regulates the function of cells. In β-cell,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elevates when GPR40 is binding to fatty acid,thereby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insuli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new drugs,the agonist of GPR40,have been used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diabetes. Furthermore,some other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GPR40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Keywords: GPR40;insulin secret;target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目前已增至3.66亿人,预计在20年内将达到近6亿人[1]。而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在2013年第七届联合国糖尿病日“ 糖友梦,健康梦”主题活动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数高达1.14亿,约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据卫生部最新报告,这样的增长趋势将导致我国每天增加3 000名新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增加120万糖尿病患者。鉴于目前严峻的形势,开发新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而且和肥胖等其他疾病相互关联,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在现有作用靶点的基础上寻找更加有效和低毒的新一代药物;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弄清楚详细的作用机理,寻找与糖尿病有关的新型靶点,并针对这些新靶点设计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G蛋白偶联受体40(G-protein couple receptors40,GPR40) 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一员,中长链游离脂肪酸是其特异性配体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 receptor 1,FFAR1 ) 除了进入细胞内通过代谢反应和产生脂质衍生物分子调节胰岛素分泌和发挥其它生物效应外,也能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GPR40结合,激活胰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胰岛素分泌。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的跨膜受体可能与某些癌症和神经类疾病有关,尤其是糖尿病。在高浓度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能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膜上的GPR40放大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2]。也就是说,FFA在人体内除了能充当营养物质以外,还可以起到一个信号分子的作用。然而,如果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FFA中,胰岛细胞由于长时间大量分泌胰岛素,最终将会削弱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因此,对于某些肥胖症患者,体内FFA水平过高,可能会引起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如果能找到GPR40的抑制剂降低GPR40的生理活性,则有希望保护患者免受这一类疾病的困扰。同样,开发GPR40激动剂对于某些胰岛素分泌能力不足的患者也非常重要。因此,以GPR40 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靶标,设计作用于GPR40的药物,对于调节胰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治疗糖尿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虽然GPR40是一个很新的受体,但它作为一个潜在的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靶标,现在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关于GPR40 的研究论文和专利申请又有较大的进展。

1.GPR40研究现状

1.1 GPR40的结构与基因

1997年,Sawzdargo 等[3]在寻找人甘丙肽受体亚型过程中,发现位于人染色体19q13.1 区带,CD22基因下游有连续的4个无内含子基因,分别是GPR40、GPR41、GPR42、GPR43,他们与甘丙肽受体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都属于GPCR 家族。根据GPCR蛋白结构上的特点,GPR40两个半胱氨酸(C79、C170),可能会形成二硫键;螺旋5、6、7中有三个脯氨酸(P194、P239、P273),使跨膜区α螺旋结构产生“结”的结构,从而可以形成结合口袋,这个结合口袋可以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在GPR40的编码区发现存在两个变异位点,一个是第175位的天冬氨酸可以变异成天冬酰氨;另一个是第211位的精氨酸可以变异为组氨酸;但是这两组变异对于GPR40的正常功能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2007年,Bartoov-Shifman 等首次构建了完整的小鼠GPR40基因结构图。GPR40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 start site,TSS)位于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044 bp的位置,整个基因由2个外显子组成,被一个长698 bp的内含子所隔开,其中第一外显子仅24 bp且不编码蛋白,第二外显子包含了编码蛋白的所有序列,长达4 402 bp,这与大多数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的基因结构相似。为研究GPR40基因的表达调控情况,Bartoov-Shifman等[6]比较了小鼠、大鼠和人从CD22基因末端开始至GPR40基因之间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发现3个较为保守的区域(HR1-HR3),HR1是38 bp长的Alu重复序列,位于TSS上游2 126 bp处;HR2长194 bp,在-1110 和-1032 位置存在2 个保守的E-boxes 位点,能够与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结构域的转录因子结合,在-1017 位置还有一个类似于HNF4α的结合位点;HR3长185 bp,恰好位于TSS 附近,在HR3区域中没有发现典型的TATA框序列,另外在+28-+32位置存在DPE保守序列,据此可以判定,GPR40基因核心启动子属于无TATA序列的Int-DPE启动子。后续研究中,他们发现HR2区域具有很强的胰岛β细胞特异性增强子活性,从而能够指导GPR40基因在胰岛β细胞中进行特异表达,进一步对HR2区域进行点突变发现,4~5和9亚区域能够分别与胰岛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DX-1和BETA2结合,并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调节GPR40基因的表达。

目前为止,在NCBI上搜索可得到包括预测序列在内8个物种的GPR40基因序列,分别为:人(Homo sapiens)、大鼠(Tattus norvegicus)、小鼠(Mus musculus)、牛(Bos taurus)、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黑猩猩(Pan troglodytes)、恒河猴(Macaca mulatta)和猪(Sus scrofa)。

通过各物种间GPR40蛋白同源性比较发现,该基因在物种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可能与蛋白的7个跨膜疏水区域有关。序列间差异较大的部分位于序列末尾,反应了物种的特异性。

1.2 GPR40的组织表达

GPR40的组织表达在人类肝脏心脏骨骼肌胰腺和脑等[4,5]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胰腺和脑组织中含量较丰富对于GPR40在胰腺内的分布表达,Itoh等在大鼠研究中表明,GPR40 mRNA在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而且在胰岛中的表达浓度是整个胰腺表达浓度的17倍。培养的小鼠胰岛素瘤MIN6细胞中GPR40有高水平表达,提示GPR40可能主要位于胰岛β细胞中。Tomita 等研究人体组织后,证明了GPR40 在胰岛中的表达水平是整个胰腺的近倍,并且在人的胰岛素瘤组织中有高水平的表达,而在胰高血糖素瘤及胃泌素瘤组织中未能检测出GPR40,故认为GPR40主要分布于胰岛β细胞中。

2 GPR40的生理功能

2.1 GPR40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作用

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关于GSIS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比较多,也研究得比较清楚。1967年成功分离出胰岛β细胞,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糖尿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84年,ATP依赖的钾离子通道(K ATP)被鉴定,并发现它与葡萄糖诱导的β细胞去极化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K ATP依赖的葡萄糖控制胰岛素分泌的机制。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以内。葡萄糖调节胰岛素分泌是与葡萄糖在胰岛β细胞内的代谢有密切关系(图1)。首先,葡萄糖被转运到胰岛β细胞内,在葡萄糖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激活,产生6-磷酸葡萄糖,进而经历酵解过程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氧氧化过程,最终的结果使得细胞内ATP大量增加,ATP/ADP比例上升。K ATP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它由效应亚基内向整流钾通道(Kir)和调整亚基磺酰脲受体(SUR)组成。两种亚基以1∶1的比例相连,以四聚体的模式构成八聚体复合物[6]。其中胰腺型K ATP由Kir6.2和SUR1两种亚基构成。ATP能与前者结合,从而关闭K+通道,而ADP则能与后者结合而打开K+

通道[7]。因此,细胞内ATP/ADP水平直接影响到这种离子通道的状态。当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代谢使得ATP/ADP水平上升,导致K+通道关闭,使得膜电位去极化,电压依赖型Ca2+通道打开,细胞外Ca2+内流,从而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的分泌。

图1 第二阶段游离的脂肪酸和合成配体刺激GPR40引起胰岛素分泌放大的作用机制[8]

信号分子通过Gαq/11使PLC激活,磷酸肌醇水解,产生三磷酸肌醇和甘油二酯。IP3

导致Ca2+在内质网的分泌增加,二酰基甘油可以直接协助胰岛素颗粒的形成以及活化PKD1,导致肌动蛋白的聚合也协助胰岛素颗粒的运动,放大了胰岛素的释放。

当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较低时,无论是否有FFA 的存在,胰岛素分泌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细胞外葡萄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FFA 的刺激将使得胰岛素的分泌显著增多。人们一直试图弄清楚这种现象的作用机制,但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有限,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比较普遍的认识是1989 年提出的丙二酰辅酶A/长链脂肪酰辅酶A(LC-CoA)假设。该假设认为FFA 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胰岛β细胞,在细胞内被活化,生成LC-CoA ,而后者被认为是与细胞内许多信号通路有关,并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水平升高。虽然围绕着这个假设的争论不在少数,但事实上在随后的十多年里被认为是FFA 放大GSIS 的作用机制。

2.2 高脂饮食下体内试验GPR40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

Kebede等[9]将GPR40+/ +和GPR40-/ -( 基因敲除) 小鼠分别用高脂饮食喂养11周后,

两种小鼠肥胖程度相当,出现程度相似的葡萄糖耐受不良胰岛素抵抗和肝脂肪变性GPR40-/-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比GPR40+/ +小鼠升高的要早,分别用脂肪乳和葡萄糖刺激两种小鼠,在GPR40+/ +小鼠可见胰岛素分泌显著地增加,而GPR40-/ -小鼠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表明GPR40不仅在脂肪酸调节的胰岛素分泌中起作用,而且对高脂喂养后小鼠胰岛细胞GSIS功能也起作用也就是GPR40基因的缺失不能保护小鼠免于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这与Steneberg[10]得出的GPR40在高脂饮食下促进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和糖耐量受损的结论相矛盾另有报道将GPR40+/ +和GPR40-/ -小鼠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两种小鼠肥胖程度相当,当体内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后,与GPR40+/ +小鼠相比,GPR40-/ -小鼠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50%,在葡萄糖耐量实验胰岛素耐量实验和肝脂质沉积方面并无改善;这表明体内GPR40对脂肪酸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是有作用的,GPR40-/ -小鼠并不能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肝脂肪变性。

2.3 在FFAs短期刺激胰岛β细胞增强GSIS中的作用

Itoh等[11]应用小RNA干扰技术抑制MIN6细胞GPR40的表达,结果发现亚油酸和γ-亚油酸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丧失,而胰升糖素样肽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作用未受影响这说明FFAs对MIN6细胞GSIS的促进作用至少部分通过GPR40介导。Steneberg等将从GPR40+/+ 和GPR40-/-(缺陷)小鼠分离的胰岛细胞分别用软脂酸培育2h ,结果GPR40+/+小鼠胰岛细胞GSIS功能显著增强,GPR40-/-小鼠GSIS功能未见变化。

随后Tan等将从GPR40+/+和GPR40-/-小鼠分离的胰岛细胞在高浓度葡萄糖存在时,分别用小分子GPR40激动剂油酸棕榈酸静止培育12h。结果显示,在GPR40+/+小鼠胰岛细胞,三种处理组的GSIS功能均显著增强,葡萄糖耐量水平得到改善,而GPR40-/-小鼠则没有出现这种变化以上。

研究均得出了统一结论:FFAs 短期刺激增强胰岛β细胞GSIS功能有赖于GPR40的参与。

2.4 GPR40在FFAs长期刺激胰岛β细胞所产生脂毒性中的作用

Steneberg[12]将从GPR40+/+ 和GPR40-/-小鼠分离的胰岛细胞分别用软脂酸培育48h ,结果GPR40-/-小鼠胰岛细胞GSIS功能减弱,而GPR40-/-小鼠GSIS功能未受损,这说明胰岛细胞离体培养下对于FFAs的长期负效应具有保护作用,GPR40拮抗剂可能为脂毒性提

供了一个治疗的新靶点,目前这种拮抗剂也处于研究当中。

Tan等用相似的方法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将从GPR40+/+和GPR40—/—小鼠分离的胰岛细胞分别用FFAs、GPR40激动剂培育,结果FFAs 处理组的两种小鼠GSIS 功能均受损;而GPR40激动剂培育的两种小鼠GSIS功能未见显著变化,这说明活化GPR40的没有参与FFAs长期刺激产生胰岛细胞功能的损害。随后,Doshi等采用相似的实验方法,快速给大鼠活体内注入GPR40激动剂,增强了胰岛细胞的GSIS功能,改善了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大鼠的糖耐量水平,表明GPR40激动剂可能是控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一类新药。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GPR40在胰腺β细胞内的功能,Nagasumi 等制作了过度表达人GPR40转基因的小鼠模型,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结果显示,将有GPR40转基因的小鼠和没有转基因的小鼠分离的胰岛细胞做形态学分析,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当低浓度葡萄糖( 3mmol/L) 刺激时,两者具有程度相似的胰岛素分泌;当给予16mmol/L葡萄糖刺激时只有GPR40转基因的小鼠胰岛β细胞显示出胰岛素分泌增强GPR40转基因的小鼠可以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葡萄糖耐量不良,即使是GPR40转基因的糖尿病小鼠,与没有转基因的糖尿病小鼠相比,同样表现出胰岛素分泌增加和糖耐量的改善,这说明GPR40在调节GSIS和体内血浆葡萄糖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表明GPR40激动剂更有可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因此,目前GPR40在FFAs长期刺激胰岛细胞作用仍无统一的定论,FFAs刺激胰岛β细胞后,胰岛素分泌由促进到抑制过程中,GPR40蛋白表达水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GPR40是否参与脂毒性作用的形成等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

3 GPR40小分子激动剂和抑制剂的研究状况和前景

GPR40作为跨膜受体,可以接受细胞外FFAs的刺激,通过信息转导机制,使得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放大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因此,一方面,针对一些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人,可以开发高效的GPR40激动剂,刺激人体胰腺组织分泌胰岛素,减少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另一方面,GPR40的存在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水平FFA下,胰岛细胞长期大量分泌胰岛素而出现功能障碍,引起“脂肪中毒”。

Kotarsky 等[13]则从脂肪酸角度出发,在多个候选的GPCRs(G-Protein Couple

Recptors,GPCRs)中发现GPR40蛋白能够被大多数受测的脂肪酸所激活,同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和MCC-555)和抗肥胖类合成药物MEDICA16也能够激活该蛋白并引发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后来证实,MEDICA16 是具有GPR40特异性的激活剂。

2006年,Stewart 等[14]将小鼠GPR40基因转入到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发现在较高体外浓度下(1mmol/L),最少至4 个碳的丁酸(C4:0) 也能够激活GPR40蛋白诱发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他们甚至发现共轭辅酶A(Conjugating coenzyme A,CoA)也能够单独引起GPR40蛋白的下游反应,这为GPR40激动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尽管该结果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大于6 碳的中、长链脂肪酸才能够激活GPR40的观点,但不排除这一结果是由所使用材料及测试浓度的不同所造成。

2007年,Tikhonova 等[15]通过对GPR40进行突变实验,发现激动剂GW9508 的羧酸盐部分能够与GPR40上的3个亲水性氨基酸Arg183、Asn244和Arg258 相互作用,同时其氨基芳香环部分能够与His137相互作用,最终使二者结合。Sum 等将GPR40的天然激活剂亚油酸与GW9508 进行结构及激活功能上的比较,发现除二者的羧酸盐部分通过相同的氨基酸与GPR40进行锚定结合外,其他许多结合位点都具有相似性;同时他们还发现,His86、Tyr91和His137能够与GW9508上的氨基芳香环结构发生pH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并锚定,而在亚油酸上并没有这一过程,这也是GW9508 的结合激活效率要高于亚油酸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GPR40 小分子激动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苯基丙酸的氨基及羟基取代物,也是研究较为透彻的一种;(2)羧酸的联苯嘧啶氨基/巯基取代物;(3)噻唑烷二酮类;这类激动剂大多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的相关药物;(4)四苯乙炔-二氢肉桂酸[16],与大部分苯基丙酸取代物激活剂能同时激活GPR120不同,这是一种GPR40的特异性激活剂,其应用前景很可能会超过前者;(5)二酰间苯三酚类[17];(6)黄连素类[18];(7) β-substituted 3-(4-aryloxyaryl)propanoic acids类;(8) 其他类小分子化合物。

4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GPR40在FFAs 短期刺激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调节中的作用已经确定,但GPR40在长期高浓度FFAs对胰岛细胞的脂毒性作用中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去证实。GPR40激动剂能否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类新药,以及GPR40在胰岛β细胞内更为确切的信号传导通路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将为临床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方琼英,张秀玲. 糖尿病现状与健康教育. 全科护理. 2012.10(5):1337-1338

2Briscoe CP,Tadayyon M,Andrews JL. The orpha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R40 is activated by medium and long chain fatty acids. J Biol Chem,2003,278(13): 11303–11311. 3Sawzdargo M,George SR,Nguyen T,Xu S,Kolakowski LF,O'Dowd BF. A cluster of four novel huma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enes occurr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CD22 gene on chromosome 19q13. 1.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7,239(2): 543–547.

4高兴,王景林.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 2) :100-104.

5李巧云,蔡挺,常燕子.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临床致病菌中的应用[J].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 5) :487-488

6Inagaki N,Gonoi T,Clement J P,et al. Reconstitution of IKATP: an inward rectifier subunit plus the sulfonylurea receptor. Science,1995,270(5239): 1166~1170

7Henquin J C,Ravier M A,Nenquin M,et al. Hierarchy of the b-cell signals controlling insulin secretion. Eur J Clin Invest,2003,33(9): 742~750

8Charlesf. Burant, et al.Activation of GPR40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Care,2013, 2:S175-9.

9SugiharaT,Koda M,Maeda Y,et al.Rapi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species with bacterial DNA microarray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J].Internal Medicine,2009,48( 1) : 310-315

10Steneberg P,Rubins N,Bartoov-Shifman R,Walker MD,Edlund H. The FFA receptor GPR40 links hyperinsulinemia,hepatic steatosis,and im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mouse. Cell Metab 2005;1:245–258

11ItohY,KawmataY,HaradaM,et al. Free fatty acids regulate insulin secretion from pancreation betacells througGPR40[J].Nature,2003,422:173-176.

12Steneberg P,Rubins N,Bartoov-Shifman R,et al. The FFAreceptor GPR40 link hyperinsulinemia,hepatic steatosis,andimpairedglucose homeostasisinmouse[J]. Cell Metab,2005,1:245-258.

13Kotarsky K,Nilsson NE,Flodgren E,Owman C,Olde B. A human cell surface receptor activated by free fatty acids and thiazolidinedione drug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3,301(2): 406–410

14Stewart G,Hira T,Higgins A,Smith CP,McLaughlin JT. Mouse GPR40 heterologously expressed in Xenopus oocytes is activated by short-,medium-,and long-chain fatty acids. Am J Physiol,2006,290(3): C785–C792.

15Tikhonova IG,Sum CS,Neumann S,Thomas CJ,Raaka BM,Costanzi S,Gershengorn MC. Bidirectional,iterative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al delineation of the functional "chemoprint" in GPR40 for agonist recognition. J Medicinal Chem,2007,50(13): 2981–2989.

16Christiansen E, Urban C, Merten N, Liebscher K, Karlsen KK, Hamacher A, Spinrath A, Bond AD, Drewke C, Ullrich S, Kassack MU, Kostenis E, Ulven T. Discovery of potent and selective agonists for the free fatty acid receptor 1 (FFA1/GPR40),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II diabetes. J Medicinal Chem, 2008, 51(22): 7061–7064

17Bharate SB, Rodge A, Joshi RK, Kaur J, Srinivasan S, Kumar SS, Kulkarni-Almeida A, Balachandran S, Balakrishnan A, Vishwakarma RA. Discovery of diacylphloroglucinols as a new class of GPR40 (FFAR1) agonist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8, 18(24): 6357–6361.

18Rayasam GV, Tulasi VK, Sundaram S, Singh W, Kant R, Davis JA, Saini KS, Ray A. Identification of berberine as a novel agonist of fatty acid receptor GPR40. Phytother Res, 2010,24(8): 1260–1263.

系统生物学综述doc

系统生物学:整合各种组学的信息和方法 姓名:王玉锋 学号:061023050 20世纪生物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70年代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极大地加速和扩展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开始了对生物全面、系统研究的探索;2003年已完成了人和各种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测序,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后发展的各种组学技术把生物学带入了系统科学的时代。 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由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这是一个逐步整合的过程,由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鉴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径、网络、模块,最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 借助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序列、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方法,可以绘制特定有机体的转录组图、蛋白质组图、相互作用图谱、表型组图及所有转录物和蛋白的定位图。这种整合的组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单种组学研究方法中带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给出基因产物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更好的功能性注释,有利于相关的生物性假设的生成。基于这些整合数据的计算学的方法可以模拟生物过程的进程。系统生物学可以被看作是个种组学方法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生物的系统化和模型化。 系统生物学的特点: 和以往系统科学研究复杂系统相比,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将更为复杂和困难。非生物的复杂系统一般由相对简单的元件组合产生复杂的功能和行为,而生物体是由大量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并由这些元件选择性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的功能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建立多层次的组学技术平台,研究和鉴别生物体内所有分子,研究其功能和相互作用,在各种技术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生物学用数学语言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学功能和生物体表型和行为。 系统生物学也将使生物学研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生物学研究是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进行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将由各种组学组成的大科学工程和小型生物学实验室有机结合实施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进行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人类表观基因组学计划等。 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平台: 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平台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表型组学等。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分别在DNA、m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水平检测和鉴别各种分子并研究其功能。相互作用组学系统研究各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和鉴别分子机器、途径和网络,构建类似集成电路的生物学模块,并在研究模块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绘制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图谱。表型组学是生物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桥梁,目前还仅在细胞水平开展表型组学研究。 计算生物学可分为知识发现和模拟分析两部分。知识发现也称为数据开采,是从系统生物学各个组学实验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中发现隐含在里面的规律并形成假设。模拟分析是用计算机验证所形成的假设,并对体内、外的生物学实验进行预测,最终形成可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和预测的虚拟系统。 系统生物学的工作流程: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有这样四个阶段。首先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卷)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细胞生物学实验

1. 什么是细胞培养? 细胞生物学实验 指从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组织,并将其分散为单个细胞(机械或酶消化),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使其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保持生长、分裂繁殖、细胞的接触性抑制以及细胞衰老过程等生命现象。 最常见的细胞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原代细胞,另一种是传代细胞。 原代细胞是指动物组织经过胰酶或胶原酶等酶类的消化,使其分散,从而获得单个细胞,再使这些单个细胞生长于培养容器中的过程。大多数组织可以制备原代细胞,但制备的方法略有不同,制备的细胞生长快慢及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不同的原代细胞,其形态也不尽相同。一般将10代以内的细胞称之为原代细胞。 传代细胞一般指无限繁殖的细胞系,理论上这类细胞可以无限次的传代。做实验的时候也会经常使用这类细胞,如Hela、293、Vero 等细胞。 2. 细胞的生长周期 游离期:细胞刚接种到新的培养容器中到贴壁前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由细胞类型决定,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 贴壁期:细胞从游离状态变为贴附到培养器皿表面并展现出一定细胞形态的时期。 潜伏期:细胞在完成贴壁后,并不会马上进行增殖,会进行增殖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的储备,这个时候称之为潜伏期。

对数生长期:细胞在完成物质和能量储备后,开始大量的增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细胞活力旺盛,且状态稳定,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实验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展的。 停止期: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密度越来越大,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等因素,细胞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细胞进行传代了,使细胞可以继续进行增殖,保持旺盛的活力。 3. 细胞生长所需要营养条件 细胞的培养所需要的营养成份一般来自于基础培养基(比如DMEM培养基)和血清。 基础培养基:主要是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维生素(细胞代谢中辅酶的组成成分)、无机离子(K+,Na+等)、碳水化合物(碳源和能量来源)和一些激素等营养物质。 血清:主要是提供一些基础培养基不能提供的生长因子和低分子的营养物质,此外它还有促进细胞的贴壁、中和有害重金属离子等作用。如果只提供基础培养基而不提供血清,绝大多数细胞是无法生长的。血清对于我们实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那么什么样的血清才算是合格的血清呢? 合格的血清需要通过各种检测,包括无细菌,无真菌,无支原体检测,无病毒污染。血清一般呈现为淡黄色,透明状液体,由于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成分,会略有黏稠。以全式金公司的TransSerum EQ Fetal Bovine Serum (FS201-02)为例,它通过了牛腹泻病毒、牛副

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

无限增殖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的 建立及特性描述 XXX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1101班 201111XXXXXXX 摘要 1.背景: Hh信号是一种保守的形态形成通路,它在胚胎发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新兴的证据也支持这一角色在治疗和修复过程以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性家族的转录因子(Gli1,2和3)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来调解刺猬形态形成的信号。我们以前用来自小鼠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性的一系列胚胎成纤维细胞来描述Gli蛋白在Hh目标基因调节中的个体与合作的角色。 2.结果: 本文中,我们描述了缺乏单个和多个Gli基因自发地无限增值的老鼠胚胎成纤维(iMEF)细胞系的建立。这些非无性繁殖系的细胞系概括了独特的配体介导的转录响应早期的MEFs。然而许多Gli1对目标基因的诱导不起作用,已发现的Gli2空细胞会减弱目标基因的感应而Gli3空细胞表现出提高基底部并促进配体诱导的表达。在Gli1 - / 2 - / - iMEFs中的目标基因反应严重地降低而Gli2 - / 3 / - iMEFs 不能引发转录反应。然而,我们发现Gli1 / 2 - / -和Gli2 / 3 - / - iMEFs对Hh配体都表现出强劲的白三烯依赖性的综合迁移,这证明了这种反应不是依赖性的转录。

3.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系列Gli-null iMEFs转录和非转录的Hh反应的基本特征。向前推移,在Hh 反应程控中,这些细胞系被证明是一套有价值的工具,用来研究独特功能的调控。 背景 对于多种多样的生物过程,包括发育模式和器官形成,Hh信号通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控子。这条路径从上游的Hh配体结合起始,到跨膜转运受体的碎片蛋白(Ptc1)。这减轻了碎片蛋白介导对Smoothened(Smo)的抑制,引发了复杂的下游信号级联(综述[1]]。Gli1和Ptc1是保守的Hh目标基因并且其表达水平被认为是路径活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Hh信号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似乎都是通过Hh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被调节的,就连最近的一个非转录反应也被确定[2、3]。 在确定Hh在生长和组织与器官的形态发生中发放信号的角色时,空小鼠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在探索在通路调节中个体Hh信号介质的功能时,这些模型也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在细胞分析中,Gli1的过度表达已经被发现可以诱导Hh目标基因的表达。小鼠的Gli1 发育正常的这一发现,推断Gli1的功能对于正常发育是可有可无的[4]。小鼠的Gli2 表现出神经管缺陷并且证明减退的Hh目标基因表达在几个组织中[5 - 7]。它支持来自基于细胞分析的研究结果[8],即把Gli2的功能作为一个关键的目标基因的激活剂。对于Gli3空小鼠,在来自于野生型的器官中,增加的目标基因的表达暗示,Gli3的功能是抑制转录。

山大分子细胞生物学题库

ft大分子细胞生物学题库 一、填空 1、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是英国物理学家,他把它称为cell,并记载在书名为的书里,这被认为是细胞学史上第一个细胞模式图。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是 --------- 。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细胞是------ 。 2、次级溶酶体根据内含物的不同分为-----------和 ------ 两种。 3、线粒体各组成部分的标志酶分别为:外膜:-------------;膜间隙:------------;内膜: ------- ;基质中--------------。 4、染色体的三个关键序列为、、。 5、细胞表面受体根据传导机制不同分以下三类:------------、----------------、-------- 。 6、具分拣信号的蛋白有以下3 种不同的基本转运途径--------------、-------------、--------- ,上述三种运输均需消耗能量。 7、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表达的基因可分为两类--------------和 -------- 。细胞的分化是由于基因的----------- 。 8 、原癌基因激活的方式有--------------- 、------------ 、--------------- 、---------- 。 9、骨骼肌中细肌丝的组成包括-----------------、-------------、----------- 。 10、根据蛋白质与膜脂的结合方式,质膜蛋白可分为----------------、-------------、----------- 三类。 10、组成糖氨聚糖的重复二糖单位是和。 1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德国植物学家------------和德国动物学家------ 。 12、动物细胞之间对一些水溶性小分子具有通透作用的连接方式是-------- ,其基本结构单位称为------------。 13、物质穿膜中主动运输有和两种方式,被动运输有和两种。 14、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核糖体大亚单位为------------中心,小亚单位为-------------- 中心。 15、核膜上孔膜区的特征性蛋白为一种跨膜糖蛋白----------;核纤层通过 ------ 与核 膜相连,其主要功能是--------------、-------------和------- 。 16、信号分子根据分泌方式可分为--------------、-------------、-------------、--------- 四种。 17、动物细胞表面存在由糖类物质组成的结构称为------- 。 18、内质网驻留蛋白的特点为C 端有由4 个氨基酸组成的驻留信号序列,在动物中为------- 。 19、再生的类型可分---------------和---------- 两种。 20、桥粒、半桥粒与胞内的------------相连,黏合带、黏合斑与胞内的------- 相连。 21、肌球蛋白的两个酶切位点分别是--------------- 和-------- 。 22、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组成MPF 分子的CDC 是---------亚基,Cyclin 是 ----- 亚基。 23、负责联系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基膜)的细胞连接形式分别为------和 --- 。参与这两种连接方式的跨膜连接蛋白质又称为。 24、细胞中的离子泵主要有、和。 25、膜泡运输中的内吞作用主要包括和两种方式,其中--- 也是原生生物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 26、肌球蛋白的两个“活动关节”分别能够被-----酶和------酶作用,--- 酶可将肌球蛋白从头部和杆部连接处断开。 27、细胞凋亡时细胞膜的主要变化为-----,细胞核的主要变化为-----;此外还会形成--- ,从而被其它细胞吞噬掉。

细胞生物学论文格式

细胞生物学 课程论文 题目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应用 班别生物技术101班学号 10114040132 姓名林海州 成绩

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应用 摘要:原代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使从体内取出的组织细胞生存、生长和传代,并维持原 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鸡胚成纤维细胞具有相对容易获得、增殖能力强、适应性强、良好的耐受性、 性状比较稳定等特点,使得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许多方面。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技术,如鸡胚的取材、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同时介绍了应用进展和未来研究方 向。 关键词: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分离;纯化 1.前言 原代细胞培养因具有细胞刚刚离体,生物性状尚未发生很大变化,具备二倍体的遗传性、来源方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细胞分化、药物测试等试验中。在禽类原代细胞培养中,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 CEF) 得到普遍应用。CEF 的培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使从体内取出的成纤维组织细胞生存、生长和传代,并维持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早年的组织培养工作者,如Carrel 等曾用鸡胚做过大量研究工作。与其他细胞相比,CEF 相对容易获得,而且增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性状比较稳定,不易发生转化。正是具备以上的特点,使得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的许多方面。 2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2. 1 取材 CEF 细胞的制备一般选用9 日龄~11 日龄的SPF 鸡胚,鸡胚日龄不宜过大,否则剪碎组织时候较为困难,而且杂细胞也会较多。可参考的方法是,分别用碘酒和酒精棉由鸡

2015年厦门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20 科目名称:分子细胞生物学 招生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化学系、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药学院各相关专业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共30分) 1.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下面()的观点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C.细胞→生物大分子→病毒 D都不对 2.已克隆人的rDNA,用()确定rDNA分布在人的哪几条染色体上 A.单克隆抗体技术 B.免疫荧光技术 C.免疫电镜技术 D.原位杂交技术 3.关于弹性蛋白的描述,()是对的 A.糖基化、高度不溶、很少羟基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 B.非糖基化、高度不溶、羟基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 C.非糖基化、可溶、很少羟基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 D.非糖基化、高度不溶、很少羟基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 4.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系统 A.通道耦联受体 B.G蛋白耦联受体 C.酶耦联受体 D.都不对 5.内质网还含有( ),可以识别不正确折叠的蛋白或未装配好的蛋白亚基,并促进它们重新折叠和装配 A.Dp B.Bip C.SRP D.Hsp90 6.染色体骨架的主要成分是() A.组蛋白 B.非组蛋白 C.DNA D.RNA 7.溶酶体内所含有的酶为( ) A.碱性水解酶 B.中性水解酶 C.酸性水解酶 D.氧化磷酸化酶 8.用特异性药物松弛素B可以阻断( )的形成 A.胞饮泡 B.吞噬泡 C.分泌小泡 D.包被小泡 9.有丝分裂中期最主要的特征是( ) A.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B.纺锤体形成 C.核膜破裂 D.姐妹染色单体各移向一极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摘要:细胞是生命的基础,一切生命问题的真正解决都必须在细胞中得到真正解决。细胞生物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药物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理解新的药物靶标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生物学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原理与技术,通过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在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吸收、转运与作用机制,来解决新药筛选,细胞工程制药等方面的难题。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药物筛选制药 1.新药筛选 1.1细胞周期与抗肿瘤药物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最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这些基因突变形成了癌症的几种特质:漠视增殖、分化停止信号的存在;具备无限增殖的能力;逃避凋亡;侵袭性;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其中前三种特质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并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1] 林晓钢等人据Hela 细胞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嘌呤以及嘧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应变化引起的光谱变化建立Hela细胞的紫外吸收光谱模型,并且可以通过该光谱模型判读出Hela 群体大致处于细胞周期的哪一时相。[2]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规律。研究细胞周期的规律与调控机制对于探索肿瘤发生机制、抗癌药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DNA与靶向药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许多分子能与DNA结合,破坏DNA的模板作用,影响基因调控和表达功能,从而诱发很多生物效应。因此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重要领域。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过程机理、疾病的致病机制,而且可以引导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体外筛选以及探讨药物的治病机理。另外,对双链DNA(或单链DNA)具有选择性结合或具有序列特异性结合的靶向药物分子可以作为DNA分子杂交与否或识别特定序列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室规则和要求 一般规定 1.上课第一天请先熟悉环境,牢记“安全”是进行任何实验最重要的事项。 2.在实验室内请穿著实验衣(最好长及膝盖下),避免穿著凉鞋、拖鞋(脚 趾不要裸露)。留有长发者,需以橡皮圈束于后,以防止引火危险或污染实验。 3.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饮食、化妆、嚼口香糖、嬉戏奔跑,食 物饮料勿存放于实验室的冰箱中,实验桌上勿堆放书包、书籍、衣服外 套及杂物等。 4.所有实验仪器、耗材、药品等均属实验室所有,不得携出实验室外。每 组分配之仪器、耗材请在课程开始前确定清点与保管,课程结束后如数 清点缴回。公用仪器请善加爱惜使用。实验前后,请把工作区域清理擦 拭,并随时保持环境清洁。 5.实验前详阅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细节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上课所告知的 注意事项。实验进行中有任何状况或疑问,随时发问,切勿私自变更实 验程序。打翻任何药品试剂及器皿时,请随即清理。实验后,适切记下 自己的结果,严禁抄袭,确实关闭不用之电源、水、酒精灯及瓦斯等。 6.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精神不济或注意力无法集中,请立即停止实验。 实验时间若延长,请注意时间的管制及自身的安全,不可自行逗留实验 室。 7.实验完毕,请清理实验室、倒垃圾、灭菌、关闭灯光及冷气,离开实验 室前记得洗手。 8.任何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并应熟知相关之应变 措施。

药品 1.使用任何药品,请先看清楚标示说明、注意事项,翻阅物质安全资料, 查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使用完毕请放回原位。 2.新配制的试剂请清楚注明内容物、浓度、注意事项及配制日期,为避免 污染,勿将未用完的药剂倒回容器内。 3.挥发性、腐蚀性、有毒溶剂(如甲醇、丙酮、醋酸、氯仿、盐酸、硫酸、 -巯基乙醇、甲醛、酚等)要在排烟柜中戴手套量取配制,取用完应随即盖好盖子,若不小心打翻试剂,马上处理。 4.有毒、致癌药剂例如丙稀酰胺(神经毒)、溴化乙啶(突变剂)、SDS(粉 尘)请戴手套及口罩取用,并勿到处污染,脱下手套后,养成洗手的好 习惯。 5.使用后的实验试剂和材料,应放在专用的收集桶内。固体培养基、琼脂 糖或有毒物品不得倒入水槽或下水道中。 6.使用刻度吸管取物时,切勿用嘴吸取,请用自动吸管或吸耳球。 仪器 1.使用仪器前先了解其性能、配备及正确操作方法,零件及附件严禁拆卸, 勿私自调整,并注意插座电压(110V或220V)之类别。 2.使用离心机时,离心管要两两对称、重量平衡,离心机未停下不得打开 盖子。冷冻离心机于开机状态时,务必盖紧盖子,以保持离心槽之低温并避免结霜。 3.电源供应器有高电压,切勿触摸电极或电泳槽内溶液,手湿切勿开启电 源。

(复试) 细胞生物学专业 分子细胞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分子细胞生物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述、细胞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约15分 细胞膜, 内膜系统及各细胞器约25分 基因表达及调控约30分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及其社会联系与信号转导约30分 4)题型结构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30分,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细胞生物学基本概述、细胞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细胞的基本概念;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真核细胞;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与细胞的关系;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现状及发展。 2、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基本共性及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掌握病毒的基 本分类及特征,理解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掌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

特征及进化上的关系;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含义。 3、了解和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解细胞组 分的分析方法;掌握细胞培养类型和方法及细胞工程的主要成就。 (二)细胞膜及细胞的内膜系统及各细胞器 考试内容: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细胞骨架;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离子泵和协同转运;胞吞与胞吐作用。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与功能;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功能;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膜泡运输;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微丝与细胞运动;微管及其功能;中间丝;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染色质;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活化;染色体;核仁;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考试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组成与功能等基本知识。 2、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作用机理及生物学意义。 3、掌握细胞质基质的涵义、功能及细胞质基质与胞质溶胶概念;掌握内质网的基本类型、 功能及与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关系;掌握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和高尔基体的极性特征、膜泡运输的分子机制高尔基体的功能以及它和内质网在功能上关系、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及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掌握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差异以及后者的功能发生;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细胞结构的装配。 4、掌握真核细胞内两种重要的产能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功能机 制。 5、掌握各种细胞骨架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6、掌握细胞核的结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掌握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及中期染色体的形态 结构和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了解核仁的功能与周期;了解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转录。 7、掌握核糖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多聚核糖体的概念。 (三)基因表达及调控

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2001-2011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2001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apoptosis body 2、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3、lamina 4、nuclease hypersensitive site 5、gap junction 6、hayflick limitation 7、kinetochore 8、molecular chaperones 9、leader peptide 10、dedifferentiation 二、简答题 (8*5) 1. 冰冻断裂术将溶酶体膜撕裂出PS,ES,PF,EF四个面,请绘一简图标明。 2. 医生对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的病人采取电击抢救,请说明其心肌细胞是如何同步启搏的。 3. 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而病理坏死细胞却呈弥散状连续分布? 4. 将某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为什么? 5. 切取病毒感染马铃薯植株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大量繁育无毒苗的成功技术。试述其去除病毒的原因。 6. 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镜,可以不用光镜了,请反驳这种观点的错误。 7. 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可由母乳获得抗病的抗体,试述这些抗体是如何由母亲血液转移到婴儿血液中的。 8. 1999年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将离体的B型血液改造成O型,请解释其原理。 三、问答题(前两题10分,最后一题15分) 1. 概述Cyclin与CDK在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各期引起的下游事件。 2. 试述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内膜蛋白及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是如何运送到位与装配的。 3. 综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武汉大学2002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nucleosome 2.contact inhibition 3.Telomerase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概述 摘要: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斯。诺。美。A11-走在生物医学的最前沿)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英文摘要:Cell biology is to cel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ub microscopic level, cells, molecular level (,. Connaught. Beauty. A11- in the forefront of biomedical)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s, cell and organelle of the life history and various life activities of the discipline. Cell biology is one of the frontier branch of modern life science, mainly is the basic rule to study cell from different hierarchy of life activities of cells. From the life 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s located between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mutual penetration. 关键字:细胞学说显微技术遗传物质 前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主体: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一、细胞生物学简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i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分子细胞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 [1、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2、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3、遗传的基本单位。] 原核:除Cell质膜外,无其他膜相结构;有核糖体。(细菌,支原体) 2、细胞生物 3、细胞器能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非膜相结构:细胞质中没有膜包裹的细胞结构。包括微管、微丝、核糖体、 核仁、中间丝等。 4、细胞细胞学说细胞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进化论、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 的科学。 华生和克里克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和“中心法则”的提出以及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为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透射式电镜: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5、电子显微镜 扫描式电镜:细胞或组织表面的观察。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1 质,如核酸、蛋白质。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表示一种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 列顺序。 3、DNA的种类:A-DNA、B-DNA、Z-DNA。 4、RNA按功能分为三种:tRNA(转运核糖核酸)、rRNA(核糖体核糖核酸)、mRNA(信 使核糖核酸)。还有snRNA、hnRNA。 第四章细胞膜及细胞表面 1 夹板”式形态,称之为单位膜。 2、磷脂分为:卵磷脂(PC)、脑磷脂(PE)、鞘磷脂(SM)、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 氨酸(PS)。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三夹板模 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4、细胞表面的结构(P55图4-10):细胞被、细胞膜、细胞溶胶。 细胞表面蛋白质的作用:载体、受体、G蛋白(是一种酶)、受体介导入胞蛋白。 5、细胞通讯的机制(P61):环腺苷酸(cAMP)信号通路[P61图4-17及最后一段解释): 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6、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和内褶、伪足、纤毛和鞭毛。 第五章核糖体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颗粒。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来源于核仁。

《细胞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细胞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细胞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分支学科,是高等院校本科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细胞生物学的学习,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细胞的各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调控。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1)绪论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2)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细胞相关的概念、细胞的基本共性;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原核细胞的两个重要代表:细菌与蓝藻;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3)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和相关仪器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细胞化学组成及其定位和动态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细胞培养类型和方法、细胞工程的主要成就以及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4)细胞质膜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模型、膜蛋白的种类及跨膜方式、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质膜的功能、膜骨架的结构与功能。 (5)物质跨膜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运输的基本过程及特征;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异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组成型外排与调节型外排的过程及异同。 (6)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酶的定位和线粒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偶联机制和ATP 合成酶的作用机制;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运送与装配;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起源。 (7)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主要功能;细胞内膜系统的组成、动态结构特征与功能;高尔基体的极性及其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溶酶体的发生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差异;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蛋白质分选

细胞生物学论文.

线粒体病的研究论文 12级生工一班蒋超(1202011023) 【摘要】线粒体产生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是细胞质内带有遗传信息的细胞器。近年来,线粒体机能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如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心肌病、Parkinson病、Alzhcirner病等疾病相关。广义的线粒体病是指以线粒体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种疾病变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目前还发现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指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一、线粒体的功能 1.线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氧化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化学质子梯度,结果产出高能磷酸键生成ATP。在有氧条件下,电子从NADH传递到氧,获得的能量转移被用作两个线粒体膜之间质子泵。质子泵经电子向链下部传递用于能量释放并产生PH梯度和近60mv的电子梯度穿过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ATP)合成酶用这种梯度能量产生ATP。在氧化磷酸化期间,线粒体产生ROS,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去除反应性氧中起重要作用。ROS能损害蛋白质和核酸,如果不及时去除可引起线粒体和细胞损害。 2.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多数凋亡前刺激需要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引起线粒体内膜释放蛋白质到胞浆。如细胞色素C和凋亡早期因子,这些因子释放的关键作用是通道开放(线粒体传递孔),孔的开放和凋亡活化与线粒体蛋白质降解相关。在此条件下凋亡的过度活化,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中细胞死亡有关。 3.线粒体在某些代谢通路中也起基本作用由于丙酮酸脱氢酶(PDH)引起丙酮酸氧化发生与线粒体内部,并提供乙酰辅酶A来燃烧Krebs循环。对Krebs循环、脂肪酸氧化、酮氧化和支链丙酮酸代谢酶全包含在线粒体内,尿素循环的某些步骤也位于线粒体内。因此线粒体功能丧失引起某些同路异常。

分子细胞生物学复习题

二、简答题 1、已知有哪些主要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并举例说明。 原癌基因:Src、Myc、Fos、Ras、Jun 抑癌基因:P53、Rb、JNNK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生命活动本质上有何不同? (1)原核细胞DNA的复制、D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同时在细胞质内连续进行;而真核细胞的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内,而只有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质中,整个过程具有严格的阶段性和区域性,不是连续的。(2)原核细胞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并且具有使遗传物质均等分配到子细胞的结构。(3)原核细胞的代谢形式主要是无氧呼吸。产能较少,而真核细胞的代谢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辅以无氧呼吸,可产生大量的能量。 3、简述高尔基体对蛋白的分拣作用。 高尔基复合体对经过修饰后形成的溶酶体酶。分泌蛋白质和膜蛋白等具有分拣作用,其反面高尔基网可根据蛋白质所带有的分拣信号,将不同命运的蛋白质分拣开来,并以膜泡形式将其运至靶部位。 存在于粗面内质网中执行功能的蛋白为内质网驻留蛋白,它定位于内质网腔中,其C 短大都有KDEL序列,此序列为分拣信号。但有时此蛋白会混杂在其他蛋白中进入高尔基体。在顺面高尔基网内膜含有内质网驻留蛋白KDEL驻留信号的受体,该受体可识别KDEL 序列并与之结合形成COPI有被运输泡,通过运输泡与内质网膜融合将内质网驻留蛋白重新回收到内质网中。因此,KDEL驻留信号也是一个回收信号。内质网腔中的pH略高于高尔基体扁囊,由于内离子条件的改变在内质网腔中内质网驻留蛋白与受体分离,内质网膜又通过COPII有被小泡溶于顺面高尔基体,从而使受体循环利用。 4、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作原理及过程。 5、简述甘油二酯(DG)与三磷酸肌醇(IP3)信使途径。 6、试述有丝分裂前期主要特点。 1、染色质通过螺旋化和折叠,变短变粗,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染色体,每条 染色体包含2个染色单体。 2、S期两个中心粒已完成复制,在前期移向两极,两对中心粒之间形成纺锤体微管, 当核膜解体时,两对中心粒已到达两极,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纺锤体。 7、简述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主要过程。 第一:亲核蛋白与输入蛋白α/β异二聚体,即NLS受体(NBP)结合。 第二:形成的亲核蛋白-受体复合物与核孔复合体的胞质丝结合。 第三:核孔复合体形成亲水通道,蛋白质复合物进入核内。 第四:该复合物与Ran-GTP相互作用,引起复合物解体,释放出亲核蛋白。 第五:核输入蛋白β与Ran-GTP结合在一起被运回细胞质,Ran-GTP在细胞质中被水解为Ran-GDP,Ran-GDP随后被运回核内,而核输入蛋白α也在核输入蛋白的 帮助下从核内运回细胞质。 8、试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第一: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分裂方式,而减数分裂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第二:有丝分裂是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数由2n→2n,DNA量由4C变为2C;减数分裂是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DNA量由4C变为1C,染色体 数由2n→1n。 第三:有丝分裂前,在S期进行DNA合成,然后经过G2期进入有丝分裂期;减数分裂的DNA合成时间较长,特称为减数分裂前DNA合成,,合成后立即进入减数分裂, G2期很短或没有。

1997-2016年武汉大学661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7版武汉大学《661细胞生物学》全套考研资料 我们是布丁考研网武大考研团队,是在读学长。我们亲身经历过武大考研,录取后把自己当年考研时用过的资料重新整理,从本校的研招办拿到了最新的真题,同时新添加很多高参考价值的内部复习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希望能帮助大家成功考入武大。此外,我们还提供学长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服务,适合二战、在职、基础或本科不好的同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点和考点。有任何考武大相关的疑问,也可以咨询我们,学长会提供免费的解答。更多信息,请关注布丁考研网。 以下为本科目的资料清单(有实物图及预览,货真价实): 2017版武汉大学《661细胞生物学》考研复习全书是武汉大学高分已录取的学长收集整理的,全国独家真实、可靠,是真正针对武汉大学考研的资料。我们将所有的资料全部WORD化,高清打印。真题编写了详细的答案解析,即使是小题也明确指出了考察的知识点,对于做题帮助更大。同时,我们在分析历年考研真题的基础上,针对武大考研,编写了详细的复习备考讲义,明确列出考研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点,提升成绩。初试大家只需要准备我们的资料+教材+配套辅导书就足够了,不用再四处寻找其它资料。 全套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内部信息汇总 “备考篇”主要汇总了考武汉大学生物专业必备的一些信息,主要包括:历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考难度及竞争情况分析,根据历年真题的考察范围而归纳的考试大纲,学长对于政治、英语等公共课及本专业课的复习策略等。掌握初试必备的信息,才可安心复习。 二、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后期真题及答案均免费更新,请在备注处留下邮箱,更新后会第一时间将电子档发给大家。 2015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3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2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1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0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9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8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7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6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5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4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3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2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1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