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第七章城市社会学(一)(2011年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大纲要求
7.1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7.1.1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
7.1.2 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7.1.3 掌握城乡规划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一、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特研究方式。
社会学重视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调控的研究。
它具有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会这样)、预测功能(社会将怎样)和规范的功能(社会应该怎样),这些功能也是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换言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和运行过程.强调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
二、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早期的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腾尼斯、涂尔干、西美尔和韦伯等欧洲社会学家,他们把城市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城市社会学思想,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的本质。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把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完成了创立阶段。
后来。
城市社会学又出现了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等,城市杜会学不断获得发展。
城市社会学在20世纪初传人中国,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简单地讲,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多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有学者总结了有关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说法,大概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①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强调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方法;③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表现形式、内容和动力机制;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起源与变迁以及传播和扩散;⑤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主要研究城市生话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就研究内容而言.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市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社会问题、城市政策、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等都是城市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
第三节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社会学界的学者往往把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城市规划界的学者则倾向于把城市社会学作为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规划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的重要相关学科之一。
客观地讲,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关系密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载体有共同性,都是城市,这样势必导致一些城市现象和问题成为两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使得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学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其次,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反映出这些新的社会问题及其空间表现.并在规划中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因此,规划师有必要了解一些城市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规划中加以运用,及时地关注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理念、思想和分析思路,一个规划就缺乏“灵魂”,规划师适当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基本知识,会丰富其规划思路。
第四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一、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帕克的努力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了以研究城市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群体,即著名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突出特点是把城市作为研究重点,他们的贡献在于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开创了美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传统。
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社会问题极感兴趣,他对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
1926年,他撰写了《城市:都市环境中人的行为研究建议》,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形成的标志。
帕克认为城市分析是一个生物的过程.他把城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城市过程就像生物为生存而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一样,生态过程的核心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竞争导致各种支配形式,并促成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从而形成各种特定的组织形式。
他还认为城市分析是一个空间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是一个文化的过程。
城市在从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分化成不同的自然区域,这个过程包括人口的集中与扩散,功能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分异、侵入和接替等。
伯吉斯是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重要学者,他的主要贡献是对社会发展与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的内在关系作了开创性的分析。
伯吉斯曾提出著名的“同心圆”模型,用于描述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社会空间结构。
其核心思想是城市的持发展源于人口压力,它引发了中心集聚化与贸易分散化的双重过程,空间资源的竞争将新的活动吸引到城市中心,但也将其他活动驱赶到边缘地带,城市发展就是那些在城市中心地段竞争中的失败者重新定位于边缘地段的过程。
城市发展依据竞争进行分配.竞争的结果导致空间与功能的区分,城市最终成为以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为中心,并为其他四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如居住、通勤等同心环带所环绕的同心圆结构。
沃思分析和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社会学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1938年,沃思发表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论文,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认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导致城市性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社会学在理论取向和概念系统方面发生重大转变,针对古典城市生态学忽视政治和经济制度作用的缺点,城市研究中开始引入社会变量,如针对阶级、种族、性别等进行分析,并运用全球化的视角进行观察,实际上是把城市政治经济学引入城市社会学。
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列裴弗尔是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创始人。
列裴弗尔对城市的理论思考包括:他将已有的城市理论和城市实践批判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作用正是要确保对被压迫和被剥削的认同;已有的城市理论及其所支持的城市规划是把城市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是一种技术统治论,忽视了塑造城市空间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和不同团体间的政治对抗;城市空间是政治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应该考虑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空间被生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矛盾是如何产生的理论。
哈维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中另一位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
哈维认为城市过程具有辩证特征:一方面,时间和空间塑造城市过程,另一方面,城市过程也在形塑城市空间和时间。
哈维还认为伴随资本城市化的是社会关系的城市化,以及围绕城市而展开的各种阶级斗争。
三、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韦伯学派关注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冲突与权力分配等问题.其重要的概念包括:①强调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行为,认为个人行为在社会结构中是相对自主的;②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感性行为、传统行为和理性行为;③阶级理论,认为社会分层包括三类,即阶级、社会地位和权力,提出“财产阶级”和“后致阶级”的概念,将对社会不公平的讨论从传统上着眼于工作岗位或劳动力市场所衍生出的不平等,扩展到住房和城市资源分配问题上。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芝加哥学派城市理论与韦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及方法的基础上,以分析和解释与城市空间客体相对应的社会现象为目标,把城市视作一个“社会一空间”系统的新韦伯主义得以崛起。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雷克斯和墨尔的住房阶级理论和帕尔的城市经理人理论。
住房阶级理论将城市视作一个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合二为一的特殊体。
其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一个趋于一致的地位一价值判断系统,人们会对稀缺的住房资源进行争夺并由此可能产生冲突。
个人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制的分配机制两种途径。
在稀缺和普遍期望的住房分配过程中,处在不同的住房等级序列中的不同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斗争和冲突,为获得稀缺住房资源而展开的斗争被视作另一种形式的阶级斗争。
经过对理论的不断完善,帕尔把城市经理人发展为一个“参与变量”,扮演着协调私人部门利益与社会需要、中央政府政策与地方民众要求之间关系的角色。
帕尔还指出应将对城市经理人的研究与国家角色及职能的转变联系起来,在城市研究中发现国家。
四、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
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拉维特于1985年在《市场全球化》一文中提出,用来形容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在全球经济转型以及空间重组的条件下,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正在形成,不同城市在占据不同位置的同时,其发展也在渐趋全球化。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空间的破碎化,城市的分裂化和城市社会的不平等发展。
以互联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拉开信息时代的序幕.信息化城市的崛起成为必然。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会失去原来的城区概念,突破原有的物理空间.向郊区拓展,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流动空间正逐渐取代原有的城市空间。
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大纲要求
7.2 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7.2.1 熟悉城市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7.2.2 掌握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贝利认为,社会研究就是搜集那些有助于我们回答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从而使用我们得以了解社会的资料。
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则认为,社会研究就是实证地抓获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具有通过直接实地调查收集所谓实在的数据并由此进行分析的特色。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去考察社会各种现象,收集必要的社会资料并进而分析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掌握社会实情、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行的目的。
实际上,城市社会研究,就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社会科学的逻辑,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获取有关城市相关专题的基本信息、基础资料和数据。
进而把握城市现象的内在规律,揭示城市问题,并获得合理的解释。
城市社会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就是在上述过程中获取资料、数据和开展调查的方式和途径。
第二节资料、数据的种类、收集与处理
一、资料、数据采集的重要性
应该对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问题分析中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国际城市研究的重点已不在于寻求普适性的理论,即使追求理论也是在特定地点适用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对城市实证研究深度的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普遍要求使用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国际上“强化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对数据的要求,实际上代表了城市社会调查方法发展的一般趋势,即强调数据采集和实证调查的深度。
二、采集资料、数据的种类
城市规划中社会调查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种类大体上包括:统计数据、相关材料、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在此重点介绍统计数据和相关材料的获取和使用方法。
各种统计数据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分析中用处最多的基础数据种类。
在实地调查中,要尽量收集全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完整的统计数据,以备在研究分析中使用。
除了统计数据以外,还有各种普查资料,也十分有用。
截至目前,中国总共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目前来看,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分析用处最多的是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近些年,基本上是在两次人口普查中间的年份,会开展一次人口抽样调查。
但值得强调的是,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本市总体有代表性,对于区及其以下空间单元则没有代表性。
除了人口普查之外,中国还多次进行过农业、工业、商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
如果要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或反映各种社会要素在城市内
部的空间分布,还需要获取街区(街道、乡、镇)一级行政地域单元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没有出版,需要从相关部门直接获取,必要时,应尽量获取电子版的数据,以避免重新录入数据及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公安系统(地方公安局)也是获取统计数据的一个重要部门,需要重点调查。
主要是获取有关户籍人口统计、非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统计方面的信息。
重点调查两个表.一个是“户籍人口统计报表(人口及其变动情况)”,另一个是“暂住人口统计报表”。
与被调查城市有关的相关材料的获取对于了解城市和以后的分析研究工作来讲十分重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城市每年都会编辑或出版地方年鉴,年鉴会对本市上一年度的基本情况、各区的基本情况以及行政区划变动情况等有详细的介绍,对于了解被调查城市十分重要。
另外,各地的地方志办公室会编辑本地的地方志及人口志、交通志、环境志等各种专业志。
在实地调查时,应尽量获取最新版及旧版的地方志和各种专业志;被调查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的相关文件,相关会议的论文集.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如“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新版和旧版的城市总体规划等都是需要搜集的资料,它们对于以后的分析研究工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报纸的系统查阅也会获取有关被调查城市的很多信息。
由于城市规划强调对空间的调控.基于城市规划的社会分析往往需要强调与空间的关系,需要强调从城市社会空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因此,在实地调查期间,应该设法获取城市分街区(街道、乡、镇)的地图。
为了利用历史数据并探讨城市的时空演变特点,还有必要搞清楚相关时段中城市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尤其是地名的变化情况、街区管辖范围的变动情况。
三、数据的使用与处理
与中国城市规划社会分析有关的统计数据处理主要是人口统计数据的使用,这样的数据主要来自两大系统,一个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统,一个是以居住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统,首先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明确数据的具体用途。
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户籍人口,就是以户口所在地为基准进行统计的,与实际人口之间有一些偏差,因为它包括了户在人不在的情况,尽管如此,户籍人口仍然是被广泛接受的反映城市人口的重要数据。
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暂住人口,是在到公安机关领取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公安机关所获取的其他有关暂住人口的信息,最后由公安机关汇总后的数据,与实际的流动人口数量往往偏差较大。
尽管如此,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暂住人口的数据,如性别分类、暂住时间分类、来自地区、居住处所和暂住目的,可以反映流动人口的一般特征,因此仍然是有用的。
普查人口是按照居住所在地进行统计的,因此,它反映的是城市的居住人口状况。
地方(城市)每年
度《统计年鉴》上的人口数量(包括户籍人口数量和暂住人口数量),多数年份(在非普查年份)是沿袭公安系统所上报的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据,在普查年份及其附近年份.一般会给出普查人口数据。
实际上,由于普查人口数据所反映的面较广、信息也比较全面,对城市社会分析更加有用。
普查人口的数据处理也相对复杂,首先要学会如何从普查人口中分出“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才可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