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故事新编_中经典人物的普通化倾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故事新编》中经典人物的普通化倾向

张建伟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它以古代神话英雄与圣贤人物为创作对象,将他们放置在日常生活情境之中,并把关注的重点指向了人物的具体生活细节与心理状态。这是一种将经典人物普通化的塑造方法,这样做无疑架起了古今之间的通道,使读者重新审视这些古代人物,并通过古今的对照揭示隐含的真相。

关键词:故事新编;经典人物;普通化;古今相通。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1-0033-02

长久以来,关于《故事新编》争议就一直不断。首先,它的性质就很难确定,在这里,王瑶先生的观点“《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而更容易让人信服,但《故事新编》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又有很大的差别,它关注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非故事的叙述,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神话、传说和史实中的人物都走下了“神坛”,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与常人无二。这种把人物普通化的写法就使古人和今人能够平等的对话,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1经典人物普通化的含义

(1)《故事新编》中人物的经典性

既然将人物塑造作为创作的重点,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就要非常慎重。《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神话故事中鲁迅以女娲为创作对象,传说用了后羿、大禹和眉间尺的故事,史实则选取了墨子、老子、庄子为主要人物,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或虚构或实存的人物,那就非“经典”莫属了。“经典”有三个含义: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而“权威性”与“根本性”是《故事新编》所选的人物基本特征。

(2)《故事新编》中人物的普通化倾向

《故事新编》中虽然选取的是经典人物,但并没有着重罗列他们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经典人物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例如:《补天》的描写重心并不是女娲造人补天的伟大壮举本身,而是在创造过程中的喜悦、亢奋、无聊等心理状态;《奔月》中对于后羿射日的壮举也并未提及,主要写的是后羿英雄的落寞、日常生活的艰辛与精神的日益疲惫,两篇小说均表现了被人背叛和遗弃之后无奈又无聊的心情。鲁迅正是通过这种把经典人物拉回到日常生活情境之中,抹去他们身上神光的方法揭示出人物最真实的生存本相和心理。“普通化”一词的“平常的、一般的”含义正切合这类人物生活环境和思想情感的描写方式。

2经典人物普通化的具体表现

(1)《补天》与《奔月》

《补天》写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只是在描写造人一事中,女娲的行为状态是:从“一面还是做、不自觉的只是做”到“将手只是抡、更其抡。”而女娲的精神状况,也从最初的“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笑得合不上嘴唇来”到“嚷得颇有些头昏,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以及到最后的“伊近于失神了”。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分明的感觉到女娲的造人更像是在做工作而并非什么伟大的创造。在这里,鲁迅是将女娲拉入到了现实世界之中,让她与凡人相碰撞,从而表现了先驱者命运的悲哀。

《奔月》中一开头就用后羿的战利品——

—“三匹乌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

—来衬托出后羿生活的窘迫,紧接着鲁迅就描写了主人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后羿现在的生活完全都是围绕着嫦娥来进行的,打猎是为了养活她,处处小心谨慎是因为怕她生气。而且后羿常常感到的惶恐、惭愧等也是因嫦娥而起。虽然后羿的本事依然如当年一样,但只因没有对手所以只能射乌鸦了,而世俗的、平庸的生活早已消尽了他的豪气,当年射日救人的英雄如今已成为了为老婆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了。

(2)《非攻》与《理水》

《非攻》讲的是墨子劝阻楚王攻宋的故事。墨子一出场就显得那么忙禄,他常常不在家,在家的时候也是为了准备行装出去。文中详细列出了他所带的行装:“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把破铜刀,另找了一破包袱,包起冒着热气的窝窝头。”并多次展示了墨子敏捷的思想。当公孙高说:“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时,墨子立马给予回击:“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但明显地,墨子敏捷的思想不是鲁迅所要展示的重点,他要表现的是墨子一种实践的精神,一种身体力行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更加真实的墨子。

《理水》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前两部分大禹并没有真正出现,只是描写了人们关于禹的争论。直到第三部分禹才第一次出现。鲁迅对他做了一段极精彩的描述“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大约是大模大样,或者生了鹤膝风罢,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这和墨子的磨破鞋底与脚底是极其相像的,都是将他们归之于历史的现实之中。两人都是为了广大民众,有着一种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

(3)《采薇》、《出关》与《起死》

《采薇》的全篇都在写伯夷与叔齐的生活情形。伯夷与叔齐本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但却为了所谓的“义”而不愿做国君,也不食周栗、最终活活饿死。这种行为被古人奉为遵从“先王之道”的典范。鲁迅却把他们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并让他们遇到了另外几个遵循“先王之道”的人。通过描写假借“先王之道”的人活的很好,而真正坚持“先王之道”的人却活活饿死,这就很明显地讽刺了所谓的“先王之道”的虚伪与不切实际。鲁迅正是把伯夷叔齐拉回现实,并用他们的最终死亡,来批判那种坐而论道,空谈大义的思想行为。

《出关》是把老子当做戏谑的对象来描写的。文中是这样形容老子的形象“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这自然是因为

文学界·文学评论

33

··

文学界

他想要无为而治了,但是这种理论在遇到了函谷关的差人之后就行不通了。主张无为的老子也不得已讲起了学,这样就十足地让老子出尽了洋相。鲁迅有特意描写了关伊喜对于老子的评价:“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这就道破了老子哲学的神秘色彩,还原了老子的本相,指明了老子是不可能有所为的。

《起死》是《故事新编》中最为独特的一篇。它是以戏剧的形式将各种矛盾集中起来,并放置在一个短时间上来展示。在文化典籍中,庄子的形象本是一位游于无穷的逍遥隐士,《起死》中的故事却是起因于庄子要到楚国去“干自家的运动”,鲁迅是以戏谑的口吻描写庄子的言行和思想的。例如:当汉子向庄子索要自己的衣服时,庄子大谈所谓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但汉子的反应却是:“(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这样写就让庄子当众出了丑,暴露了他逃避哲学的无用与无聊。

3经典人物普通化的意义

(1)揭示真实的人物

较之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故事新编》显得十分荒诞。这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将描写重点转到了人物形象之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鲁迅“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并不想将古人写得更死”的缘故。这种塑造方法正可以让鲁迅突破关于人物的定论,从而能够把这些经典人物拉下神坛,放在历史的现实之中进行一番全新的考察。这样做无疑可以发现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2)使民众更易接受

改造国民性和发现民族的脊梁是鲁迅作品中一直追求的主题,《故事新编》也不例外。文中的女娲、大禹、墨子等人都是鲁迅所歌颂的人物,而像老庄和伯夷叔齐则是鲁迅所要讽刺的。千百年来,他们一直被供在神坛之上,虽被视为权威与道德楷模,但却不能使人感动,因为他们是精英,与民众的距离太远。鲁迅要唤醒、要改变的对象是广大的底层民众,这种将经典人物普通化的手法正可以是使这些人显示出心灵的真实,展现他们人性化的一面,显得可亲、可敬。这样就能使民众感动,从而产生更大的情感和艺术共鸣。

总之,鲁迅在一直坚持着艺术上的一种非正统性,他的《故事新编》通篇都洋溢着对经典与权威的质疑。这是一种“摘去光环”的创作态度,只有摘去笼罩人物的光环才能平等地、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真正认识他们崇高、光辉形象掩盖下的尴尬、委琐、无奈甚至是平庸。《故事新编》正是通过摘去那些经典人物身上的光环,让他们走下神坛,从而反映古代人和事的真相。这不但表现在他所讽刺的人物身上,就连他所歌颂的脊梁式人物如墨子、大禹等人也是以一种荒诞化的结局收场的。这种平等地怀疑一切的精神赋予了鲁迅活跃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也激起读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索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王瑶.《故事新编》散论〔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鲁迅.故事新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张建伟,(1987—)男,河南舞钢人,研究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10级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界·文学评论34

··

文学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