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重点小学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重点小学科学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川省简阳市雷家九义校卢福
摘要:科学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既要让学生调用生活经验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是学生所最钟爱的教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的经验运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
关键词:探究;实践;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科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所以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立足这点,我个人对于实验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小学科学《了解土壤》一课,我们可以利用漏斗和滤纸让学生明白不同土壤类型渗水性的不同,同时还能让学生知道玻璃漏斗的使用方法,为以后做中学物化实验做好技能铺垫,而且平心而论这样对于教师而言准备实验材料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我们会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感兴趣的现象很喜欢自己动手去做,而这个实验我们安排的却是教师演示实验,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于我的学生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回家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怎么做?小组讨论,想想怎么解决这个材料问题。虽然
在刚开始时大家都很沉默,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意识到可以用喝水的矿泉水瓶来做,全班一起讨论,慢慢就活跃开了,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取出三个一样的矿泉水瓶,将矿泉水瓶上边三分之一剪开将头部卡入瓶肚中,此外将瓶盖用锥子戳6个小孔,这样土壤渗水装置就好了。虽然重复了对于土壤渗水性的实验设计与操作,但是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学生学习不在仅仅是脱离生活的理论学习。
二、教学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圆珠笔、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甚至同种物体还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四、尝到了甜头的我对于《我们吃什么》一课中的鉴别淀粉的实验时发现:学生按照书本的介绍做实验时,就是知道将碘液滴土豆片或馒头上,会变蓝。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变蓝的奥妙在于土豆和馒头里面含有淀粉。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变蓝兴趣很高
涨,每个人都想动手做做,但是做完实验之后,学生对于变蓝的奥妙通过教师的讲授都十分明确,但是对于生活中哪些物体含淀粉,淀粉到底是什么,还是很模糊的。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对于实验进行了一个小改变。
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许多吃的和喝的东西,我设计了一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带的材料最丰富,颁发最佳准备奖。然后通过汇报让学生认识,然后我将不同类型的材料搜集到讲台上,让学生分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明白它们的不同。在这之后教师请每个小组组长到前面每样取一小块作为实验材料,每组提供碘液让学生试试,通过动手让学生明白有些物体是不能让碘液变色的,而有些物体可以让碘液变色,此时让学生思考是怎么回事,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含淀粉的,这些含淀粉的物体能够使碘液变蓝。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马铃薯切片有时不能够使碘液变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让实验变蓝的组的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操作的,没有变蓝的组也说说他们是怎么操作的。通过每个小组的阐述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先做滴碘液马铃薯切片上的组实验就变蓝了;而放在后面做的小组实验时马铃薯就不变蓝了。此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疑问告诉学生新切的马铃薯切片含有大量的淀粉,所以能够变蓝,而放久了切片效果就不明显了。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