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工业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所称工业遗产,是指1840年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以来,具有历史、科技、艺术、社会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存。
工业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车间、作坊、厂房、矿场、仓库、码头桥梁道路等运输基础设施、办公楼、住房教育休闲等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工业文化形态。
第三条工业遗产的重点为:(1)新中国成立前(1840~1949年)的民族工业企业、中外合办企业;(2)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3)文革期间及“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四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当遵循科学规划、
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
第五条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会同同级工业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应当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立法,健全保存、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第六条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工业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由文物、工业、历史、文化、社会、城乡规划、房产、建筑、国土资源、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
专家委员会为工业遗产的认定、调整、撤销以及规划、保护、利用等有关事项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第二章调查与认定
第七条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存组织普查和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成果,进行历史资料挖掘和保护价值与类别的评估。
工业遗存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文物主管部门推荐工业遗产。
主管的文物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业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在调查和社会推荐基础上提出工业遗产建议名录,征求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后,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报请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并设立保护标志。
第八条调查要制定调查计划,制作登记表格(参见附件一《工业遗产资源调查表(样式)》),绘制调查图纸。
要将调查到的工业遗产完备的外观特征和遗址保存状况、工艺流程情况等进行梳理并登记、建档。
记录应包括对物质、非物质遗产的描述、绘图、照片、影像等资料。
记录档案宜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管理使用和公众查询。
第九条工业遗产的调查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城市更新改造、工业企业搬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工业资源,文物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工业企业沟通,在工序停止或者场所关闭之前即对工业遗产进行详尽调查、记录,尽可能保留大量信息,同时企业停产后应该记录其清理流程。
第十条工业遗产的评估应以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准则,并依据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可利用性以及稀缺性、濒危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参见附件二《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样式)》)。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和办法,并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经评估可确定公布为工业遗产:
(1)企业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区域具有较高影响力。
(2)企业在全国或区域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
(3)企业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
(4)与著名工商实业家群体有关的工业企业及名人故居及公益建筑等遗存。
(5)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第十二条根据遗产特征及价值评估结果,可将工业遗产分为三类。
其中尚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在符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条件下,可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1)优秀工业遗产:遗产价值突出,具有全国或区域重大意义或影响力、规模较大且工业风貌完整的遗存;
(2)比较重要工业遗产:遗产价值比较突出,与区域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突出的发展阶段标志性和行业代表性、工业风貌相对完整的遗存;
(3)一般工业遗产:具有遗产价值,能相对体现工业风貌的遗存。
第十三条对于工业遗产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工业风貌保存完整,能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或某种产业类型的典型风貌特色,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区域,可列为工业遗产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
第三章保护与利用
第十四条对工业遗产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保护、谁受益”的管理原则。
在企业拍卖、转产、转制、置换等过程中,受让方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履行保护工业遗产的职责。
第十五条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应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工
作体系,针对各类工业遗产要素制定相应的日常维护制度和预防性措施,开展检测评估、防护加固、持续监测,并按照有关规范实施清理、复位、修缮、维护或整治工程。
应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明确遗产构成,发掘工业遗产价值内涵,制定遗产保护要求和强制性条款,明确工业遗产利用策略和具体利用措施。
鼓励应用综合专项技术实施高效的保护机制和措施,妥善保护工业遗产核心要素的整体性和功能完整性。
加强对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口述工业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脱离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空洞化”保护。
第十六条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保护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办法开展保护利用。
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采取针对性保护利用措施,充分挖掘其再利用价值:
(1)优秀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遗产构成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特色结构和构件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改变或拆除,应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修缮和展示利用。
(2)比较重要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遗产构成的外部风貌、特色结构和构件进行整体保留,重视原有工业文化特性的展示利用。
(3)一般工业遗产,尽可能保留工业遗产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遗产构成的外部风貌、特色构件等主要特征,可
对工业建/构筑物进行适当改造,实现工业特色风貌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第十七条工业遗产的利用应遵循真实性保护与适应性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工业文化的阐释与传播为目的,在工业遗产价值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挖掘工业遗产利用的现实价值和可持续发展途径。
应避免过度开发对遗产价值带来的损害。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应带动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并注重已受到污染的河流、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的修复和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八条对于在用的工业遗产,鼓励其原有功能的持续发挥,并为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对于工业废弃区的工业遗产,除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外,可赋予工业遗产新利用功能。
新利用功能应尊重原有工艺流程、重要建、构筑物结构和材料等,并应当与原始功能相协调。
宜保留一个记录和阐释原始工业生产功能的区域。
工业遗产中的可移动实物,应尽量在其原有环境中利用,或由博物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等文物收藏单位予以征集收藏、陈列展示。
第十九条工业遗产展示利用应编制专项规划,涵盖工业遗产利用条件分析、功能策划、利用主题、空间利用、阐释方式及具体利用策略或利用方案设计等内容。
应以原址原状的现场展示利用为优先,有效保护厂房、机器、地下要素、建筑综合整体及工业景观,并兼顾遗产区的考古及生态价值。
对于无法重现或恢复的工业遗存,鼓励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记载、展示工业遗产与工业文化的各种存在状态。
第二十条鼓励根据工业遗产的构成要素、空间尺度、结构特性等状况,运用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多种模式进行工业遗产综合利用。
除原生态现场展示利用外,可以依托工业遗产设立工业技术博物馆或其他专业博物馆、主题文化公园、社区历史陈列馆、文化艺术创意中心等文化设施,并将区域景观环境整治与休憩、展览、演出等综合文化功能相结合,促进工业遗产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景观和文化环境特色。
可以将工业遗产设置为节点,形成区域或跨区域的工业旅游线路,并将其作为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认知和价值认可的手段,强调工业遗产丰富的当代社会意义。
第二十一条鼓励保护责任人将工业遗产对公众开放。
国有工业遗产、接受政府补助的非国有工业遗产应适度开放大众参观。
第四章管理与引导
第二十二条主管的文物部门应编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并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当地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明确工业遗产位置、控制范围及保护要求,并落实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作为规划管理依据。
主管的文物部门应当定期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督促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加强保护措施,合理地再利用工业遗产。
第二十三条主管的文物部门应当根据工业遗产保护利
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每处工业遗产的保护使用导则,明确工业遗产的保护类别、修缮维护、保护管理等具体要求。
主管的文物部门应当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使用要求及时书面告知保护责任人。
书面告知应当明确保护责任人在工业遗产保护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
主管的文物部门可以与国有工业遗产使用人、非国有工业遗产所有人签订工业遗产保护协议,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义务和享受补助等事项作出约定。
第二十四条注重对工业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和工业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科技含量。
鼓励在相关技校及高校和遗产保护研究机构中开展工业遗产方法、理论及历史方面的专门培训。
鼓励将工业历史及遗产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十五条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本地公众在工业遗产调查、信息传播、保护利用中的协商和参与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重视志愿者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的作用。
第二十六条运用出版物、展览、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保护利用工业遗产重要意义和成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及欣赏水平,增强全社会保护工业遗产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