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合集下载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推荐本文□张京成曾凡颖刘利永刘光字按照世界遗产的分类,遗产资源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几大类,并未划分工业遗产的独立门类,仅有少部分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纳入到了文化遗产的范畴。

然而欧洲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实践,并且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相当成熟完备的模式。

我国近年来虽然也开始注重了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保护开发意识淡薄,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再加上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对工业遗产的认定和开发再利用的一系列问题。

深入探讨国外成功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条件和策略,对于我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开发再利用工业遗产的模式国外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实践较早,并已总结出一套成熟有效的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题博物馆模式。

这种模式是把工业遗产中文物和建筑群集中的区域建成现场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另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

在原址上修建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通过保留原有的工作条件和地域背景,让参观者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时空倒流的真实感。

利用这种模式开发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有:英国的艾思布里奇峡博物馆、德国萨尔州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等等。

工业博物馆模式对工业遗产的要求较高,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

通常工业遗产的占地面积非常可观,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且昂贵,要将处于大城市中心地带或城市内的工业遗产改造为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所以,应该将工业博物馆的考虑范围定在城郊及两个大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处。

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把原有的工业遗产的遗址改造成景观公园,为群众提供具有独特工业景观的户外活动场所。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国际案例比较研究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国际案例比较研究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国际案例比较研究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破坏、遗忘甚至拆除的风险。

因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选取几个国际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一、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始建于1876年。

然而,在二战期间,该博物馆遭受了严重破坏。

战后,政府决定关闭该博物馆,直到2011年才重新开放。

在重新开放的过程中,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进行了大胆的设计改造,打破了原建筑的对称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历经沧桑的建筑遗产,通过合理的改造设计,可以使其重新焕发出文化和历史价值。

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新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后来被改造成装饰艺术风格。

2002年,德国丹尼尔·利伯斯金建筑事务所赢得了该博物馆的修复与扩建项目。

这个案例展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即通过专业的建筑设计和修复技术,使古老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SOHO区改造SOHO区改造是一个典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

SO HO区原本是纽约市的一个废弃工业区,通过改造性利用,成功地将老厂房转变为商业、办公乃至居住用途。

这个案例表明,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再利用价值,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带来无限的商业和文化价值。

四、英国泰特艺术馆英国泰特艺术馆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其前身是一座火力发电厂。

为了与对面的圣保罗大教堂形成呼应,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与大教堂等高99米的巨大烟囱。

这个案例展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另一种成功模式,即通过保留建筑原有的特色和历史元素,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空间,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I. 前言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重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文物得到了保护与利用。

而如何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工业文物,成为了现今社会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背景下,本文将对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II. 工业文物保护的意义工业文物保存,是为了保存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为了领略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的变迁,更是为了维护未来世界的可持续性。

1. 保存历史和文化遗产工业文物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保护工业文物,能够保存历史和文化遗产,保留历史中那些未被记录的时代印迹,凸显历史的重要性。

2. 领略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的变迁工业文物的保护,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的变迁,以及当时的工艺、文化和生活等。

3. 维护未来世界的可持续性随着工业文物逐渐离我们的生活而远去,越来越多的历史记忆逐渐被遗忘。

而工业文物的保护,能够让人们在未来依旧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III. 工业文物保护的方法工业文物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政策、规章制度等法律手段,确立工业文物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强化工业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保证工业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 召集和培训专家组在工业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鉴定、修复、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召集和培训专家组,建立保护队伍。

3. 保护措施在对工业文物进行保护时,需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包括清洁、除锈、防潮、避光等方面。

4. 加强保护手段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监管机制,采取防火、防盗等手段,确保工业文物安全。

IV. 工业文物利用的方法工业文物的利用与保护一样,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工业文物的利用有多种方式,如:1. 旅游文化发展将工业文物中的旧厂、车间、弃矿、旧电站、码头等各种建筑物转换为观赏性和文化性的旅游景点,开展文化旅游,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

课题研究论文:工业遗产视野下的国外工业档案保护进展及其启示

课题研究论文:工业遗产视野下的国外工业档案保护进展及其启示

124919 档案管理论文工业遗产视野下的国外工业档案保护进展及其启示一、引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于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

确立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理念与基本方法,提出理解、保持和共享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业文化遗产的最佳方法[1]。

随着工业遗产研究热度的持续增加,工业档案的保存与保护也成为国外档案领域新近出现的话题。

为什么要保存工业文献,保存哪些工业文献?为什么工业档案对于历史以及遗产学者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工业档案的抢救、保护与管理方面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国外开始在工业遗产视野下探讨工业档案的保存内容、编撰程序、储存方法以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推动工业档案的记录与保护上取得了不少进展。

目前,我国在工业遗产研究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专门针对工业档案的研究更加稀少。

因此,本文从工业遗产视角出发,主要对国外工业档案记录与保护的进展进行归纳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国外工业档案保护的起源与发展最早的工业档案保护探索出现在德国。

1905年,德国埃森的军火制造商克虏伯公司开始尝试采用科学方法保护其工业档案。

一年后,在德国商会的支持下,全世界首个“商业档案中心”在科隆成立,并且在1913年举行了首次商业档案代表会议。

同时,慕尼黑西门子公司和勒沃库森拜耳公司的工业档案也进行了整理收集。

从此之后,许多大公司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其工业档案,一些中小企业以及经济实力较弱的公司开始将其工业档案保存到多特蒙德的档案共享中心,这里保存了300多家公司的档案,摆放到一起可以达到8公里。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收集到了许多公司的档案,供教师和研究者进行分析。

1935年,公司档案委员会在英国成立,委员会由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管理员、历史学者和公司几个专门组织构成。

在德国,企业资金不足时,其档案会交由国家代为保管。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在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荷兰政府认识到工业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其保护和再利用。

荷兰出资大量资金来资助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与私营部门合作,为这一目标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荷兰政府对工业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将它们纳入建筑保护领域,并设置了“荷兰历史工业遗产项目”(HIPH)。

该项目致力于保存荷兰工业文化遗产,并通过改善设施、推广活动以及创造新的价值,以支持荷兰工业文化的再利用。

此外,荷兰政府还建立了工业遗产学习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收集、保护和分享关于工业遗产的信息。

荷兰政府制定的目标是,要通过丰富、可持续的活动,保护和再利用荷兰所有的工业遗产,从而在荷兰保护其未来的文物和历史记忆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质量。

在此过程中,荷兰政府试图确保所有参与者(从政府机构、学校到个人)都能以可持续的方式,通过其所涉及到的活动为荷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做出贡献。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工业生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促进了人类发展的进步。

然而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各国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早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始比较晚,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重视,然而,其在这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早期的工业遗产主要有铁路、工厂、码头等,这些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郑州的解放军475医院、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等。

以郑州的解放军475医院为例,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却体现了古典建筑的精髓,其中包括建筑美学、复合型建筑结构、注重细节等方面,被誉为工业遗产的经典作品。

中国的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保护、转制、开发和利用。

在保护方面,中国国家文物局已经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古迹保护范围之内,同时,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转制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所有权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工业遗产的转型。

在开发方面,中国一直秉承着以旅游为主的开发思路,将工业遗产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利用方面,中国除了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还在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二、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国际上,各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其中,欧洲和北美洲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先行者,他们的研究与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欧洲,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

目前,在欧洲,保护工业遗产的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工程,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纪录和标准来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

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_陈博

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_陈博

32三江论坛2013.1[摘要][关键词]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极具风貌特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

发达国家从创新研究方法、建设组织机构和探索多样化功能开发和再利用模式等方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作出了积极努力。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足。

本文就此提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工业遗产保护国际经验再利用模式作者陈博,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经济师,硕士。

(浙江宁波315000)陈博一、引言二、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拟定的《下塔吉尔宪章》中的定义,工业遗产(IndustrialHeritage),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TICCIH,2003)。

这些遗存通常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及处理或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生产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

工业遗产所反映的年代不仅仅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遗存。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2006年统计录入的“1987~2005年‘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地’”文件来看,43项工业遗产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20世纪。

因此,工业遗产应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以来技术活动所创造的遗存遗物。

长期以来,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一直被人们忽视,直至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开始面临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的矛盾,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中尚存的大量工业遗产的去留问题。

随着各国工业考古组织的建立,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开始有序开展。

1978年在瑞典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取得全球共识。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许多近现代工业建筑与设施在城市建设中开始面临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还是作为废弃物被拆除的两难选择。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_叶瀛舟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_叶瀛舟

无论何种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良好的配套项目, 吃、住、行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良好的休闲条 件也能吸引更多当地市民做短时休闲,以凝聚人气。因此, 在工业旅游开发方面,建立近代行业博物馆群,利用有历 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建成博物馆,此外,改造或新建一批 旅馆、饭店、酒吧、购物中心等与旅游功能配套的商业设 施,满足娱乐休闲的需要。国外的例子,如维也纳煤气厂, 四个硕大储气罐分别改造成了 300 间的“总统套房”、5A 级 智能商务楼、大卖场、娱乐中心,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图 2)。而杨浦煤气厂也拥有储气罐,其经验值得借鉴。
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欧美国家和国内都不乏成 功的范例,但相比较而言,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国内 尚有较大差距。截至 2006 年 8 月底的统计,《世界遗产保 护公约》中有 43 项世界工业遗产,中国只有一处——都 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从拥有工业遗产项目数与该国总遗产 项目数(中国共有 33 项世界遗产)的百分比看,中国排 在第 20 位。
这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达到对工 业遗产改造的目的,另外,由于是对整个区域的整盘出让, 使得建筑商站在区域的角度规划建筑,有利于保持区域的 整体风格,提高改造的成功机率。
4 上海市杨浦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未来 目前,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区(图 1)正面临着
产业转换升级,区域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节点,
(1)发掘工业旅游资源——重在配套建设
图1 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遗产
滨江带工业区内有 16 家大中型企业,只有杨树浦发电厂 机器设备尚在正常发电运转,其余大部分工厂已处于停产 或半停产状态,如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处于半生产状 态,上海第五毛纺织厂的大部分厂房、老建筑都已经出租。 如何实现这一滨水地带的改造重建,如何注入新的功能与 活力,通过上文对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借鉴其成功经验,杨浦区的滨江带工 业区可以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从功能定位、开发模式等 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4.1 功能定位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现状和启示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现状和启示
工业建筑 2016 年第 46 卷第 2 期 1
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出其 保护与再利用的多样性特点。
1) 区位优越。生产型场所曾位于城市的边缘, 靠近能源 和 材 料 的 来 源 地,而 经 过 城 市 化 运 动[4], 如今的工业遗产一般位于类似城市中心区或滨水区 的核心地带。
2 保护再利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保护工业遗产不是消极地保存过去,而是基于
全面、动态的视角,更积极地找寻发展的新契机,同 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
* 2014 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406690012) 。 第一作者: 曾锐,女,1988 年出生,博士研究生。 电子信箱: Ereka2952@ hotmail. com 收稿日期: 2015 - 10 - 21
不同的地域有相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3保护再利用的实践类型工业遗产是活态的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驱壳更应该以活态的方式保存它承载的文结合国外相关实践案例从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价值角度出发将国外工业遗产改造的类型分为博览建筑景观公园旅游场所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和综合改造开发区五个类型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现状和启示*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业遗产改造在此方面被认为 是典型实践。它不止是简单地保存历史建筑、延长 建筑年限,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面对废弃建筑 的先前状态和规模,即使改造成博物馆,这些建筑和 周围环境在开放时间以外都将变得死气沉沉、缺乏 安全感、毫无吸引力。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居住功能, 为创建由居民控制、更安全的、可 24 h 居住的城市 区域提供了巨大潜力。同时也促使市民和商业投资 重返城市中心区,推动公共生活及场所归属感的构 建。曼彻斯特走在了城市中心和公寓式生活方式的 前沿,其城市中心人口从 1950 年的 1 000 人不到增 长至现在的超过 15 000 人[13]。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作者:周志杰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36期周志杰(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艺术系山东青岛 266106)摘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利用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44-01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英国最先发起地“工业考古远动”深入挖掘研究工业遗产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以旧建筑及其厂区景观环境的综合体为物质载体,以工业文明发展为文化精神载体,关注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的辩证回归。

一句话,我们以何种处理方式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类自已文明程度的高低。

1 时尚之源——纽约苏荷区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艺术、生活方式,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

LOFT生活方式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纽约苏荷区。

苏荷区是指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三条街道,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工厂区,大量厂房和仓库闲置。

此处曾因拟建造快速路而准备拆除,幸亏居于此地的艺术家极力呼吁,才使得这一社区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保存下来。

现在SOHO一词不仅代表了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演变成一种由最初租用这里的艺术家所引领的全新的职业模式——“Single Office Home Office”,即“独立办公、家庭办公”。

随着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的快速传播,许多地产开发商专门推出发源于SOHO的称之为LOFT的改造建筑。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背景: 2006年4月18日,中国文物局在无锡主持召开了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了《无锡建议》,工业遗产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得到保护,从而使工业遗产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雅之堂。

因此中国从真正重视工业遗产至今只有短短8年,因此,中国对于如何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修复技术上的不成熟,如思想上过于重视物质成分而忽视非物质成分。

这些是不利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本文想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研究中得到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关键词:工业遗产、德国鲁尔工业区、保护、利用1、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根据《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1.1、国际工业遗产发展的历史进程工业遗产始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出现“工业考古学”学科。

此学科强调应该记录和保存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

人们萌发了应该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但当时这门学科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对工业遗迹进行简单的调查和记录而已。

直到20世纪70年代,较为完整的保护工业遗产的理念才逐渐形成。

之后,虽然研究人员强调对工业遗迹进行记录、研究和保护,然而,工业考古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依然是物质面上的工业遗存体。

在后期,研究人员慢慢意识到仅仅是去调查工业实体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工业考古这项研究工作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工作应当更加关注以前被大家忽视的非物质成分. 于是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工业考古会议将会议名称修改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许多工业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废弃的命运。

因此,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首先,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开展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前提。

工业遗产不仅是技术和制度的结晶,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

例如,一座废弃的纺织厂可以通过保护和再利用,成为一个艺术展览馆,以呈现工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也让人们了解纺织工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因此,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还可以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

工业遗产的保护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管,人文环境的规划和管理等。

例如,在保护一个废弃的钢铁厂时,不仅需要修复厂房的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如何展示钢铁制造的历史过程,如何规划周边景观等。

此外,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也是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

再次,合理的利用方式是保护工业遗产的关键。

过去,许多废弃的工业遗产往往被用作垃圾堆放场或者废弃物处理场。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环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因此,将其转变为文化遗产景区或者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利用方式。

通过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途径,工业遗产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比如,利用一个废弃的矿井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矿工的辛苦劳作,同时也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要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政府、学界、企业、文化界等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保护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摘要】本文以北杜伊斯公园为例,着重探讨德国鲁尔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方法,并总结归纳出德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求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一、背景解读—衰败与复兴德国的战后重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大型工业废弃地的复兴计划,赋之以现实的使用功能,并突出它们的景观美学体验和对生态的贡献。

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是这一社会潮流中的代表作。

它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在原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的遗迹上重建而展现出蓬勃生机。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钢厂逐渐衰败,面对高污染的土壤、恶臭的河流、数目庞大的废旧厂房以及大量的失业工人,政府当局需要解决包括振兴经济、安排就业和住宅改造、修复生态环境等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杜伊斯堡市将该地规划为公园用地,十几年间,规划和设计大师们利用创意和专业技巧,在这片曾让人束手无策的废墟之上,创造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变革。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因此成为世界工业遗产集保护和再利用于一身的经典范例。

二、厂区遗址保护和再利用的对策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运用了多种层次和模式,将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后工业景观的重构与组织、空间布局结构的整合、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交通系统的梳理等相结合,营造具有工业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重功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

与鲁尔区其他工业遗址改造不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并非“场景式的景观”而是着眼于彻底的与公众分享使用。

厂区中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与工业设施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但是它们没有被开发成收取门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而是极有创造性的被改造为公共运动设施与儿童活动场地,常年免费面向人们开放。

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化空间及交通节点,审慎地利用如运河、高架桥这些已列入 保护建筑名录的文化资本。此外在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铁路 终点站上,一幢建于1830年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图 5)被改造成一座小型科学博物馆重新开始运营,博物馆后 来扩建成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参观者。 卡斯菲尔德经历了一个引入注目的保护与再生过程,它 通过将工业文化与旅游文化叠加,将昔日江河日下的工业区 改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保持工业特色的全国性旅游目的地 (图6),游客数量从零增加到一年近200万人。这种文化的 叠加不仅传播了传统工业文明,激发了工业遗产地区的活力, 还对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个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开发的实践典范是20世纪90年 代末,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更新项目。改造前的美术馆 原是伦敦发电厂,位于伦敦市中心南岸的萨斯沃克区,1947 年由小斯科特爵士设计,设计非常注重与圣保罗主教堂相协 调,并将乡土特色的建筑与工业环境合二为—,被人们赞誉 为“工业主教堂”。

(1)以旅游文化为主导的开发型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 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 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 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将原有的工 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 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 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下塔吉尔宪 章》中也提到“工业遗产应该被研究,它们的历史 应该被传授,它们的含义和精神应该被探究并告知 公众”。 以旅游文化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鼓励将工 业遗产用于旅游业的发展,是将工业遗产视为一 种财富和文化资源,注重对原有工业遗产的尊重和 理解,有选择地保留能表现工业文化的工业遗产元 素,并关注抽象工业遗产概念,如工业发展过程, 工业历史的重大事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设置,使 人们能够对过去的工业文化有所认识和理解,满足 并吸引有特殊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从而使工业遗 产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英国的老工业城市伯明 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旅游业发展都是以工业文 化遗产的开发为基础的,其中曼彻斯特市卡斯菲尔 德地区是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案例。 卡斯菲尔德位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祥地,原以铁路和运河运输为主导产业。在面对经济功能已经丧失的情况下, 寻求适当的经济文化活动作为替代产业来实现地区的文化振兴。1974年曼彻斯特市议会在《城市结构规划》中,认 识到了旅游开发的潜力和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的必要性。1982年曼彻斯特《城市中心街区规划》提出了旅游业 和文化活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影响。1994年发表了《地方发展纲要草案》。草案提议应以综合利用的方式实 现工业街区的保护与经济振兴。 卡斯菲尔德在1830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和第一个铁路客运站,并随着铁路的发展建立砖桥、铸铁桥和高 架桥以及运河体系,至今它们仍是卡斯非尔德城镇的重要景观卡斯菲尔德这样鲜明的工业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旅游的 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财富和基础。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整治重点建筑,强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英国经验_以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为例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英国经验_以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为例

1846年7月30日,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在阿尔伯特船坞(Albert Dock)揭幕典礼上曾大声赞美:“我曾耳闻利物浦的伟大,但亲眼目睹才知道它的伟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1] 此后40多年,船坞曾经繁荣一时。

19世纪末由于海上贸易的衰退,船坞经营逐渐走入了低谷,最终逃脱不了被关闭的命运。

但是,1980年代,在英国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热潮下,阿尔伯特船坞看到了新的希望。

1980年,随着梅西河海事博物馆的开幕,阿尔伯特船坞重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图1、2)。

1. 历史演变英国建筑历史学家柏瑞克·纽金斯(PatrickNultgens)曾在《建筑的故事》(The Story ofArchitecture)一书中将阿尔伯特船坞誉为“工业建筑的杰作之一”[2,3]。

这足以证明该船坞在世界建筑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孕育了利物浦的梅西河(Mersey)是一条潮汐河,河水涨退落差很大,必须在沿岸修建人工码头来确保通行船舶的安全。

19世纪初,梅西河沿岸修建了大大小小50多个船坞码头。

1839年,船坞工程师杰西·哈特利(Jesse Hartley,1780-1860)提出在原有盐屋船坞的西侧修建一个更为先进的船坞的建议[4]。

于是便有了今天在梅西河上见证了利物浦150多年历史的阿尔伯特船坞(图3)。

1.1. 繁荣阿尔伯特船坞是世界上第一个围合的耐火码头,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水力液压机械开闭船坞门并吊装货物的船坞码头[4]。

码头仓库的容量大概25万t,货物装卸快速,先进的连续通道系统和合理的货物保值系统,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货物的新鲜,这些都让世界各地的商船络绎不绝[4]。

1.2. 衰败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和造船技术的飞速发展。

阿尔伯特船坞旨在服务小型帆船的入船口和泊位无法停靠大型的有桨汽轮,加上局限的外部空间和无法扩充的仓库容量,使得船坞经营在1890年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

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特别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澳大利亚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澳大利亚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 未来,澳大利亚将进一步完善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 用的法规政策和评价机制,以促进该领域的可持续 发展。
展望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创新性的工业遗 产适应性再利用方案出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国未来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 2 3
加强宣传与教育
未来应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 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多元化再利用方式
未来应探索多元化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方式,包括 但不限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城市公共空间等 。
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
政府应出台更多有利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 政策,同时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03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得到了政府 的大力支持和民间的高度关注 ,为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提供 了有益的借鉴。
阿德莱德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
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南澳州的 首府,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
阿德莱德市政府将老旧工业区 改造为集文化、科技和商业于 一体的创新园区,吸引了众多 企业和人才入驻。
这种适应性再利用模式为阿德 莱德市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发展 机遇,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 了可效仿的范例。
03
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澳大利亚政府为鼓励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了税收优惠和专项
资金支持,激发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
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的实施策略
城市更新规划的引导
澳大利亚政府在城市更新规划中,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将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中,实现了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提升
澳大利亚工业遗产的独特性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 遗产反映了该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具 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浅析国外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

浅析国外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


构 成纽约 西侧的 空中运输 动脉 。后来 , 随 现。 这l S 个独立行政主体, 推举出 7 o 名议 米房地产开发在 这些区域建成 。 着 卡车货 运的普 及 , 这 条空 中铁 路在 上世 员, 组成鲁尔区域协会, 总部设于埃森。 鲁 Z i L 汽 车厂 在 上 世纪 3 0 年 代 曾是 一 尔区域协会负责制定鲁尔区的城市发展 座 占地 4 0 0公 顷 , 拥有 自己 的餐 厅 、 理 发 纪6 O 年代 逐渐 被弃用 。 店 、 公 交 线路 以及 消 防部 门 的 “ 城 中城 ” 。 上个世 纪 9 O 年代 ,西线铁 路成 为被 规划 , 并直接组织领导区域商业与旅游发 最多 时 , 有l O万工 人在这 里劳 动 , 他们 组 纽 约人遗忘 的地 方。当 时 , 有房 地产 开发 展推广 。
商看上了这里低廉的地价 , 劝说政府拆除 “ 工业文化之路” 从物质形态讲 , 是一 装的卡车几乎可以在每一个集体农庄找 铁 路 。但拆 除计划 却遭 到 纽约 市 民 的阻 条将鲁尔区所有“ 工业遗产” 文化场所串 到 。但 是在过去 2 0 年中, Z i L 汽 车厂 陷入 挠, 由此 引发 了一段长 达 8 年 的诉讼 和抗 联起 来的 4 0 0 公 里长 的环形 自行车道 , 但 债务 危机 , 加之 年 久失 修 , 部 分厂 址 将 进 其意 义远 不限于交通设施 的建设 。 最难能 行 开发 再利用 , 再 次成 为“ 城 中城 ” 。只 不 争, 直到“ 高 线公园改造计划 ” 的出现 。 现 在 的高 线公 园 已经 成为 纽 约上 空 可贵 的是 , 将 区域 内的工业遗 产文化 进行 过 , 这 次 它将是 拥 有高 档住 宅 大 厦 、 精 品 体化 ” 的保护和 开发 , 使之 整合进 入一 商店 、 学校 、 河滨公 园 、 音乐 厅 以及博物 馆 条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一个 l O万平方米 的城 市 改 造项 目正在 进 行 。时 代 华 纳 、 个丰富多彩的工业特色旅游网络 , 有着统 的城市综合体 。 这 这一 6 5 公 顷规 模的 Z i L A r f 项 目是 莫 C N N 、 蔻驰的新总部未来都会搬到这里 , 这 的工业遗产标识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里将成为曼哈顿岛的下一个高企基地。 毫 让鲁尔区在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方面形 斯 科 政府 推进 老 工业 区再 开 发 的 动作 之 它们 占了城 市 l 3 %的面积。 虽然 这些工 无疑问,这里的社区能够不断高端化 , 高 成了强大统一的品牌形象 , 吸引着世界备

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实践

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实践

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实践作者:钱程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5期作为工业历史的有形载体,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利用。

国际社会将工业遗产视为历史保护的对象之一,肯定了其历史、技术、社会、建筑及科学价值。

当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重视不够,存在保护程度偏低、利用模式单一等问题。

本文以日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为例,介绍了实现工业遗产高度功能转型,避免资产废弃并成功申请多处世界遗产的经验。

一、工业遗产与城市文明共生这里,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工业遗产的相关概念。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其广泛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特别是近年来,作为城市发展的有形载体,工业遗产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这是因为,工业遗产在建筑中留存的历史信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见证了工业时代的辉煌,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二十一世纪议程》,首次提出了“文化多样性”这一概念,由此拓展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和范围,日常建筑、纪念建筑、艺术特征突出的产业建筑、市政建筑和20世纪建筑均被列入保护范畴。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了《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将工业遗产界定为“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建筑价值,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矿场、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场所及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

二、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实践作为亚洲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先驱,日本的国内产业在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动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大量传统工业设施被废弃淘汰,成为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的极大阻力。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可避免资产废弃,又能延续城市文脉。

(一)历史与现实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运动引发了日本工业变革,这次变革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摘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英国最先发起地“工业考古远动”深入挖掘研究工业遗产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以旧建筑及其厂区景观环境的综合体为物质载体,以工业文明发展为文化精神载体,关注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的辩证回归。

一句话,我们以何种处理方式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类自已文明程度的高低。

1 时尚之源——纽约苏荷区
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艺术、生活方式,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

LOFT 生活方式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纽约苏荷区。

苏荷区是指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三条街道,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
工厂区,大量厂房和仓库闲置。

此处曾因拟建造快速路而准备拆除,幸亏居于此地的艺术家极力呼吁,才使得这一社区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保存下来。

现在SOHO一词不仅代表了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演变成一种由最初租用这里的艺术家所引领的全新的职业模式——“Single Office Home Office”,即“独立办公、家庭办公”。

随着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的快速传播,许多地产开发商专门推出发源于SOHO 的称之为LOFT的改造建筑。

所谓LOFT,其原意是指“存放东西的阁楼”。

但现在LOFT所指的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由废弃厂房所改建的LOFT建筑以其开阔、坚固、易于分割、成本低廉等优点为现代人所推崇。

SOHO实现了老厂房由工业生产用途向商业、办公乃至居住用途的转变,SOHO 的改造模式是改造性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

苏荷区改造启示:
苏荷区改造的实例说明,拆除一座城市里的旧建筑是很容易的事,而要将其中历经沧桑的旧建筑保存下来,融入现代化城市就难了。

精明的城市管理者终会发现工业遗产代表了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价值,是别的城市所无法拥有的财富,它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

2 大象无形——英国泰特艺术馆
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已经和大英博物馆同样闻名于世。

其前身是由Scott设计并在1963年竣工的火力发电厂,正对面即是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为了与这个同样巨大的历史产生呼应,电厂的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与大教堂等高99米的巨大烟囱,与水平的功能空间形成了一个鲜明、干净的比例。

伦敦市为了迎接新千禧年的到来,完善和更新了一系列的公共设施,泰特艺术馆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由英国政府委任著名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改造而成,两人因此方案获得2001年普利克兹奖。

泰特,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行为艺术品,玻璃与原有砖墙的结合为古老的建筑形体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它的大门,160米长和35米高大厅确实是气势动人,原来的车间架构般的大走廊两面传来著名的音乐行为艺术发出的声音,与大量参观者发出的各种声音混响,就仿佛进了一个喧闹的机械工厂的车间。

场馆表现出的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打破了事物的定势和格局,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可以用《道德经》中的“大象无形”来形容。

英国遗产保护的特点:
首先,英国人向来有珍视历史的传统,在历史遗产的保护上不遗余力,对国内的建筑从不轻易拆除,即便是像电厂这样位于市中心的废弃建筑也是如此。

作为世界上历史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及工业遗产保护的发源地,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建筑。

其次,英国有许多信托及公益组织从事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投资,这样不仅使得资金不再成为难题,还使大众的智慧得以集聚。

另外,英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较为成熟和完整。

英国针对文化遗产建立了详尽系统的登录制度,确保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产纳入保护体系之中,从根本上保证了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3 创意鲁尔,惊艳转型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铁路及公路网有内河水上运输网均非常发达,19世纪中期开始发端,一直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

二战后,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鲁尔区冗余的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1969年,鲁尔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造方案使得这些工业建筑重获新生,现在这些方案被视为工业基地稠密区在城市建设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模式。

第一个方案位于埃森市内的Zollverein XII煤石厂。

这个煤矿于1932年投产,整个煤矿构成了当地的标志性景观。

在30年代,它是技术革命和建筑创新的代表作。

这是包豪斯建筑学派(德国建筑流派之一)第一次将现代建筑应用到大型工矿企业上。

干净利落的造型,清楚
明了的布局,和谐妥帖的设计无不彰显着现代建筑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

当它1986年关闭的时候,被列为历史遗迹,并于2001年成为世界遗产。

Zollverein XII被重新定位为文化休闲中心,它的修复和再利用给当地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有历史价值的机器和设备被原封不动保存下来,在原厂房的遗址上建立博物馆。

另一个案例就是Duisburg-Nord生态公园。

80年来,这里一直是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

直到1985年,企业关闭了,人们围绕这块地皮何去何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而大自然的重新眷顾使这片土地绿树成荫,城市设计师看到此情此景,顺其自然设计成了一个200公顷的公园,看上去难以相容的元素——工业建筑和绿色植物在Duisburg Nord公园里和谐相处着。

在公园里,花草树木的柔美和工业风景的硬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鲁尔的复兴是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通过社会、设计师、民众的共同努力,在基于绿地空间建构的前提下,流分挖掘区域潜在的文化、生态、景观及美学价值,激发了场地的活力,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通过整理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对比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由自发向
自觉的转变,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我们应不断总结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改造模式和利用方式,最终确立以保护性改造再利用为主的保护模式,并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