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摘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由英国最先发起地“工业考古远动”深入挖掘研究工业遗产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以旧建筑及其厂区景观环境的综合体为物质载体,以工业文明发展为文化精神载体,关注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的辩证回归。一句话,我们以何种处理方式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类自已文明程度的高低。
1 时尚之源——纽约苏荷区
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艺术、生活方式,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LOFT 生活方式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纽约苏荷区。苏荷区是指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三条街道,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
工厂区,大量厂房和仓库闲置。此处曾因拟建造快速路而准备拆除,幸亏居于此地的艺术家极力呼吁,才使得这一社区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保存下来。
现在SOHO一词不仅代表了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演变成一种由最初租用这里的艺术家所引领的全新的职业模式——“Single Office Home Office”,即“独立办公、家庭办公”。随着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的快速传播,许多地产开发商专门推出发源于SOHO 的称之为LOFT的改造建筑。所谓LOFT,其原意是指“存放东西的阁楼”。但现在LOFT所指的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由废弃厂房所改建的LOFT建筑以其开阔、坚固、易于分割、成本低廉等优点为现代人所推崇。SOHO实现了老厂房由工业生产用途向商业、办公乃至居住用途的转变,SOHO 的改造模式是改造性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
苏荷区改造启示:
苏荷区改造的实例说明,拆除一座城市里的旧建筑是很容易的事,而要将其中历经沧桑的旧建筑保存下来,融入现代化城市就难了。精明的城市管理者终会发现工业遗产代表了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价值,是别的城市所无法拥有的财富,它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
2 大象无形——英国泰特艺术馆
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已经和大英博物馆同样闻名于世。其前身是由Scott设计并在1963年竣工的火力发电厂,正对面即是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为了与这个同样巨大的历史产生呼应,电厂的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与大教堂等高99米的巨大烟囱,与水平的功能空间形成了一个鲜明、干净的比例。伦敦市为了迎接新千禧年的到来,完善和更新了一系列的公共设施,泰特艺术馆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由英国政府委任著名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改造而成,两人因此方案获得2001年普利克兹奖。
泰特,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行为艺术品,玻璃与原有砖墙的结合为古老的建筑形体注入新的活力。走进它的大门,160米长和35米高大厅确实是气势动人,原来的车间架构般的大走廊两面传来著名的音乐行为艺术发出的声音,与大量参观者发出的各种声音混响,就仿佛进了一个喧闹的机械工厂的车间。场馆表现出的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打破了事物的定势和格局,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可以用《道德经》中的“大象无形”来形容。
英国遗产保护的特点:
首先,英国人向来有珍视历史的传统,在历史遗产的保护上不遗余力,对国内的建筑从不轻易拆除,即便是像电厂这样位于市中心的废弃建筑也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历史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及工业遗产保护的发源地,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建筑。
其次,英国有许多信托及公益组织从事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投资,这样不仅使得资金不再成为难题,还使大众的智慧得以集聚。
另外,英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较为成熟和完整。英国针对文化遗产建立了详尽系统的登录制度,确保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产纳入保护体系之中,从根本上保证了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3 创意鲁尔,惊艳转型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铁路及公路网有内河水上运输网均非常发达,19世纪中期开始发端,一直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二战后,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鲁尔区冗余的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1969年,鲁尔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造方案使得这些工业建筑重获新生,现在这些方案被视为工业基地稠密区在城市建设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模式。
第一个方案位于埃森市内的Zollverein XII煤石厂。这个煤矿于1932年投产,整个煤矿构成了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在30年代,它是技术革命和建筑创新的代表作。这是包豪斯建筑学派(德国建筑流派之一)第一次将现代建筑应用到大型工矿企业上。干净利落的造型,清楚
明了的布局,和谐妥帖的设计无不彰显着现代建筑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当它1986年关闭的时候,被列为历史遗迹,并于2001年成为世界遗产。Zollverein XII被重新定位为文化休闲中心,它的修复和再利用给当地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有历史价值的机器和设备被原封不动保存下来,在原厂房的遗址上建立博物馆。
另一个案例就是Duisburg-Nord生态公园。80年来,这里一直是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直到1985年,企业关闭了,人们围绕这块地皮何去何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大自然的重新眷顾使这片土地绿树成荫,城市设计师看到此情此景,顺其自然设计成了一个200公顷的公园,看上去难以相容的元素——工业建筑和绿色植物在Duisburg Nord公园里和谐相处着。在公园里,花草树木的柔美和工业风景的硬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鲁尔的复兴是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通过社会、设计师、民众的共同努力,在基于绿地空间建构的前提下,流分挖掘区域潜在的文化、生态、景观及美学价值,激发了场地的活力,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通过整理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对比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由自发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