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以《思凡》为个案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 ,但最终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梳理其从民间小戏演变为折子戏的全过程 ,上升到
归纳总结出折子戏形成规律的高度 ,从而完善目前学术界对折子戏产生方式的
认识 。
《思凡》作为民间小戏 ,始于何时何地 ,今日已难确考 ,但其作为小戏能够得
以流行 ,显然与小调【山坡羊】的流行有关 。 各种版本的《思凡》中频繁出现【山坡羊】, ② 它可谓《思凡》一剧的主曲 。李
尼姑》两出戏是使用官话而非闽南方言 ,这说明它们乃从外地传入 ,但既然被收
入当地的戏曲选本 ,可见其在当地之受欢迎程度 。《满天春》中的其他戏出都标
明了剧目 ,唯独这两出戏仅标明出目 ,或可说明它们不是从全本中脱落的戏出而
本身就是小戏 。其中的尼姑自叹内容 ,虽然在篇幅上比《小尼姑》少了近一半 ,但
① 原文该字漫漶不清 。 ② 以《缀白裘》本《思凡》为准 。 ③ 关于“万历新岁”所指称的具体年代 ,学界颇多争议 。根据《词林一枝》中收录的作品判断 ,
成书年代应大约在 1606 年左右 。可参见郭英德 、王丽娟《〈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 代考》《, 文艺研究》2006 年第 8 期 。 ④ 曲文与郑之珍本完全相同 ,应是选自郑本 ,仅改动剧名而已 。
(PP. 1571 - 1578) 综观《小尼姑》,可见脚色制运用其中 ,曲白区分也比较清楚 。 经比对可知《, 小尼姑》的曲文和《缀白裘》本《思凡》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将《风月 锦囊》本《尼姑下山》和《小尼姑》比对 ,前者主要缺少后者中以数罗汉为核心内容 的【哭皇天】,后者则主要缺少前者中以质疑佛祖为核心内容的【风吹荷叶煞】。 可以说 ,后世《思凡》的曲词 ,实际上是《风月锦囊》本和《小尼姑》本二者曲词的互 补融合 。换言之 ,这两个版本对于《思凡》文词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
3 杨晴帆 ,澳门科技大学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戏曲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前辈学者研究《思凡》,主要集中于探究《思凡》的来历 , ①但由于《思凡》本为
即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容易生发成小戏在舞台上搬演进而得以保存 。《万历野
获编》卷二十五“杂剧院本”条记载 “: 本朝能杂剧者不数人 ,自周宪王以至关中康
王诸公 ,稍称当行 ,其后则山东冯 、李亦近之 。然如《小尼下山》《、园林午梦》《、皮
匠参禅》等剧 ,俱太单薄 ,仅可供笑谑 ,亦教坊耍乐院本之类耳 。”[ 2 ] ( P. 648) 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满天春》(1604) 收录的戏出大多用闽南语记录 ,只有《尼姑下山》与《和尚弄
民间小戏 ,故其始于何时何地 ,以现有的文献根本无从确考 ,因此《思凡》的来历
不可能有确定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 思凡》从民间小戏演进成为折子戏乃是《思
凡》研究中最重要的话题 ,而这恰恰是前辈学者所未尝瞩目的 。有鉴于此 ,本文
拟以《思凡》为个案 ,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剖析《思凡》,其中也会涉及探讨它的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戏剧》2 0 0 9 年第 3 期
90
名称上看《, 小尼下山》的内容很可能与康海写的【山坡羊】内容相似 ,只是主人公 由和尚换成了尼姑 。尽管沈德符评价《小尼下山》“太单薄 ,仅可供笑谑”,但既然 称之为“剧”“, 亦教坊耍乐院本之类”,且与《园林午梦》《、皮匠参禅》并举 ,可知当 时它已经是小戏无疑 。至于从【山坡羊】小调如何演变成《思凡》小戏 ,由于目前 缺乏相关资料 ,尚无法描述其具体过程 ,但不难想象 ,惯于演绎的艺人只需稍加 发挥 ,将其扩充成一出小戏应该不是难事 。
中国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 ,折子戏以其璀璨的艺术光芒 ,成为中国戏剧的独 特亮点 。折子戏指的是按照行当表演 ,在唱念做表上有独到之处 ,可以独立演出 的片段 ,是戏剧艺术真正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 。探究折子戏的形成方式对于深 入理解折子戏是颇有意义的话题 。概括而言 ,折子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一是从 全本戏中脱落而出的 、相对独立的表演片段 ,唱念做打兼顾 ,精彩可观 ,人们所熟 知的来自《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就是属于这一类 ,而且这也是受到广泛关注 的一类 ,前辈学者多有论及 ;二是从民间小戏演变而来 ,由于深受民众欢迎 ,艺人 频频搬演 ,又经过文人 、艺人不断修改完善 ,小戏进一步提升并以折子戏的面貌 稳定下来成为经典 ,如《思凡》就是其中的典型 。
开先 (1501 —1568) 在《中麓闲居集》卷六《市井艳词序》中写道 “: 正德初尚【山坡
羊】,嘉靖初尚【锁南枝】”。[ 1 ] ( P. 320) 据此【, 山坡羊】开始流行的时间大致可以
划定在 16 世纪初即 1505 年 (正德朝始于 1506 年) 前后 。沈德符 (1578 —1642)
是两者共有的部分在字句上几乎完全相同 。《玉谷新簧》(1610) 卷一所收的《尼
姑下山》,曲牌【沉醉东风】与《小尼姑》中的【沉醉东风】字句完全相同【, 山坡羊】
只截取了后者【山坡羊】的一半 ,字句同样毫无二致 ,无疑是从《小尼姑》中节录而
来 。另有明末黄儒卿编《时调青昆》,在卷二上栏收有《救母记·小尼幽思》,曲文
9 1
府菁华》卷四亦选此本 ,题为《目连记》,收“尼姑思凡”、“僧尼调戏”,但不知与今
提到“奴家昨日随我师父下山抄化 ,看看来到半途中 ,见几个风流子弟 ,身穿着几
件苏式衣服 ,帽儿长长裙儿短短 ,刚刚露出白绫裤 ,奴见他赛昆山无瑕美玉”,明
确点出了地名 ,应该是苏州一带 (昆山当地) 的演唱本子 ,而在曲词方面和其他版
本也少有相同之处 。
除了今天可以见到曲文的上述六种明代选本外 ,还有两种选本收有“尼姑思
“思凡”从民间小调升格为小戏后在舞台上频频搬演 ,这可以在文献中找到 不少印证 。梳理有明一代流传下来的戏剧选本 ,有关“思凡”的记录不在少数 。 笔者试以时间为线索做出归纳 。根据笔者掌握的史料 ,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刊 行的关于尼姑下山的戏曲选本有八种 ,且都是戏曲散出 (折) 集 。
刊行于嘉靖三十二年詹氏进贤堂重刻《风月锦囊》(1553 年大致可以作为收 录作品产生时代的下限) ,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最早的《尼姑下山》本子 。按照编书 体例《, 风月锦囊》下栏收载元明杂剧及传奇选萃 ,其中卷一下栏收【山坡羊套】 (尼姑下山) 。全段仅由【山坡羊】一个曲牌统摄 ,曲词非一韵到底 ,且不标注念 白 ,总体来说比较粗糙 。开篇“吾乃清净庵中一小尼姑 ,住持佛殿 ,事 □香火 。① 自恨当初爹娘把我出家 ,不免把出家事情叹惜一会”,乃戏剧惯用的开场白 ,表明 《尼姑下山》已然为戏剧无疑 。尽管这支【山坡羊】与后世《思凡》② 的曲词差异 仍较为明显 ,但这应该是《思凡》折子戏露面的最早资料 。
8 9
世纪初之间 。另有生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二·国
朝》中载录了明代中期著名戏曲家康海 (1475 —1541) 撰写的【山坡羊】“( 思凡”的
主角是和尚) ,相信和尚思凡 、尼姑思凡都是【山坡羊】所惯常抒写的内容 。[ 3 ]
【山坡羊】诞生后 “, 哗于市井 ,虽儿女子初学言者 ,亦知歌之”,乃“里 童孺 、
妇媪之所喜闻者”。[ 1 ] ( P. 320) 其内容不外抒发男女相与之情 ,广受民众喜爱 。
由此 ,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加工 ,编成故事 ,融入表演动作 ,由演
唱者扮演人物 ,最终以戏的形式确立下来 ,应该是小戏《思凡》的来历 ,也应该是
以《思凡》为代表的一系列小戏的来历 。
一出小戏在内容和形式上比一支小调更丰富也更具稳定性 。【山坡羊】本身
88
A bst r act : Classical episodes , ( zhe zi xi) , a distinctive theatrical form , serve as the symbol of m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While some zhe zi xi were excerpts from full2length plays , others came from folk performances. Stirrings of Earthly Thoughts ( Si Fan) make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latter case.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it developed from a folk performance to a zhe zi xi ma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play , as well as to zhe zi xi as a whole . Key wor ds : folk opera , Stirrings of Earthly Thoughts , full2length play , zhe zi xi ,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刊于万历新岁 ③ 的《新刊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于卷四中栏的散曲部分 收有《尼姑下山》,整出只有【雁儿落】这一个曲牌 ,且曲白不分 。从字句上看【, 雁 儿落】和后世《思凡》差异也较大 。
《群音类选》(刊于万历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即 1593 —1596)“诸腔类”卷二 《劝善记·尼姑下山》④ 之后 ,附录有《小尼姑》一折 ,尚不清楚其来源归属 。[ 4 ]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 0 0 9 年第 3 期总第 1 3 3 期
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以《思凡》为个案的研究
杨晴帆 3
内容摘要 :中国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 ,而折子戏是戏剧艺术真正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 。中国 戏剧的折子戏大多是从全本戏中脱落而出 ,但也有一些是从民间小戏演变而来 ,数百年来影 响甚广的《思凡》正是后一途径的典型 。探讨《思凡》由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的历史进程 ,或 能为我们重新认识《思凡》、认识折子戏 ,提供另一种视野 。 关键词 : 民间小戏 《思凡》 全本戏 折子戏 中国戏曲 中图分类号 : J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0549 (2009) 03 - 088 - 09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条记载 “: 元人小令 ,行于燕赵 ,后浸淫日盛 ,
自宣正至成弘后 ,中原又行【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 。”[ 2 ] ( P. 647) 笔
者由该书的成书年代万历三十四年 (1606) 认定其反映的历史时代下限为 1606
年 ,上限还可以提前 。【山坡羊】小调在民间的流行年代大致在 16 世纪初到 17
凡”的内容 ,但曲文已经散佚 ,我们仅能从其他相关文献中获得只鳞片爪的信息 。
其一是 1573 年刊刻的《鼎雕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本中的《尼姑下山》,因为曲
文全佚而无法知其面貌 。傅芸子《白川集》中有一篇《内阁文库读曲续记》, [ 5 ]
ຫໍສະໝຸດ Baidu
( P. 159) 认为《八能奏锦》所收的《升天记》即明郑之珍《目莲救母行孝戏文》《, 乐
① 赵景深 、蔡敦勇 、程毅中三位先生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具体可参见赵景深《曲论初探》,上 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 ,第 149 —171 页 。廖奔先生在《目连戏文系统及双下山故事源 流考》一文中也谈到了与《思凡》相关的一些问题 。
②【山坡羊】曲调早已有之 ,本文主要讨论涉及《思凡》内容的【山坡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