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A

肇庆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这

A.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 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C. 巩固了分封宗法制

D. 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可知,孔子的礼教体现出了根植于周代的文化传统并将礼下移到平民百胜,注重以礼调节社会关系的特点,这有助于突破贵族特权,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故D选项正确;“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可知,体现了孔子将礼制下移到平民百姓,这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无关,故A选项错误;孔子将礼教下移到平民百姓,有利于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而不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选项错误;礼仪制度是贵族的特权之一,也是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相成的制度,孔子将礼教下移到平民百姓,不利于巩固分封宗法制,故C选项错误。

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 铁犁牛耕的应用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是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土地公有制,故A选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出现耕犁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故B选项错误;材料“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的铁犁牛耕的现象,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体现铁犁牛耕,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选项错误。

3.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选项错误;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

溯各家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选项错误。

4.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众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今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所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达到最高程度。”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马可·波罗的叙述并不真实

B. 宋元时期经济与清朝相当

C. 清朝

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可波罗500年前游历的中国情况和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今日旅行该国

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社会在几百年时间里仍然保持旧的农耕文明和政权组织,说明没有完成社会转型,表明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故D选项正确;马可波罗的上述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能说叙述并不真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和社会结构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不是宋元时期经济与清朝相当,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在几百年中没有完成社会的转型,C选项“清朝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

5.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它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这反映了

A.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纺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丝绸茶叶两项原材料的出口由19世纪70年代87.2%到19世纪90年代下降到51.5%,而这时期手工业产品等的出口量有所增加,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不断增加,这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导致原材料的出口量减少,手工业产品

的出口量增加,故A选项正确;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1912-1919年期间的一战时期,故B选项错误;纺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开始,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中国原材料的出口下降,而手工业产品的出口量有所增加,无法判断中国是否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

6.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则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这反映了

A. 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

B. 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

C. 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共和”的不同态度,梁启超认为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而孙中山认为“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一个主张缓行共和,一个主张速行共和,说明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故C选项正确;梁启超主张缓行共和是因为“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无法得出梁启超是思想日趋保守,不论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主张,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不以保守或激进区分,故A选项错误;同样孙中山主张速行共和是因为“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无法得出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派别,不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故D选项错误。

7.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