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鲁艺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鲁艺》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艺纪录片《大鲁艺》感受很深,从中了解了那段历史,了解了我们党和领导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工作对中国革命运动的作用的重视。巍巍宝塔山,深情《延安颂》,耄耋之年的青春记忆……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对大批鲁艺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抢救式的记录拍摄,全面阐述了讲话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再现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发展,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鲁艺》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并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全片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构成。《大鲁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写了一所特殊大学的历史,而是通过鲁艺人现身说法,再现了同仇敌忾,保卫祖国,扞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时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辉煌的延安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光辉实践,表现了革命文艺和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
观看《大鲁艺》后我感受到当年奔赴鲁艺的一代青年学子,尽管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正像毛泽东所
说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都抱定着一种共同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甚至可以说他们都确立着一种死而无悔的人生理想。当年16岁的贺敬之奔赴延安时,心里想的“就是向往延安”,因为“那是光明的顶峰,那是革命的圣地;”于蓝当年从北平秘密出走到延安时年仅17岁,她说:“我就是希望找一个抗日的队伍,我就是希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别的都没有。”在他们的心目中考虑的不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好处,而考虑的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国家的未来,对民族的命运,对人民的幸福有什么好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来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革命的斗士。如果说,他们对自己也有所考虑的话,那么,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革命的理想,包括以什么样的方式流血牺牲(告别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必将要面对生命的终结,不同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些奔赴延安的一代人选择的告别方式就是在革命中牺牲!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迎面扑来的烈火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可是,他们当初都是抱定了赴死的信念。这种死而无悔的革命信念是他们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动力,也是他们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失去了终极价值的引领,只是根据一种功利主义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选择,那么,他的生命也许会闪耀一时,但终究会成为消失在历史岁月中没有任何光艳的尘埃,甚至可能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污泥。
鲁艺的成长是有其深远影响的。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开
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学生685人。鲁艺创作了诸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活跃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纪录片是一个媒体的“总体套房”。那么,在《大鲁艺》这个总统套房里居住的近百位耄耋老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现在,我们通过《大鲁艺》中主人公们的口述,仿佛跟随他们回到了那个用信念点燃生命之火的年代!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代人,《大鲁艺》在我们心灵上镌刻的革命理想主义的历史记忆将使我们铭记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