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伴随着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发展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且受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较深,因此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足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在内部控制的许多方面仍然沿袭着旧体制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规划。一套完整有效的内控系统远未形成。因此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内控体系的建设。
一、对内控认识偏差较大。存在不当观念
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清,导致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存在一些不当观念:认为本行制定的办法、规章有一大堆,内部控制应该算比较完善的,将内部控制与业务规章制度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主要是稽核部门的事,应当由稽核部门全面负责,领导全行的整章建制工作,忽略了内部控制主要是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各岗位、所有员工之间的一种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防范风险机制,它首先而且主要应是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防止案件事故的发生。这几年虽然加强了内部控制,却仍有很多案件事故出现,国外内部控制很健全的银行也不能完全避免。说明内部控制也难以达到其目的。
二、对各项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分析体系还不完善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系统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急需解决的难点之一。目前所采取的以整体风险为目标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管理也存在执行不够严格的问题,除信贷外的其他业务尚缺乏具体的风险识别、计量与评估标准,使风险控制难以到位。
首先,在信贷业务防范风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行了授权授信、信用等级评定、五级分类等控制措施,建立起了一套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机制,但还不完善。一是由于对企业经营状况、还贷能力及其变动趋势了解不够,缺乏对信息的科学评价、客观处理、及时反馈,企业资信评级资料可信度低。造成在贷款发放的掌握上存在偏差:二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缺乏对借款人使用贷款情况的跟踪检查,不利于贷款质量和风险的有效监督:三是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能够对其结构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也制定了清收计划和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催收乏力,清收、转化步履艰难;四是对于其他业务风险,如抵贷资产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效益风险、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风险等还没有实施真正的风险管理,尚未建立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预警机制,基本处于模糊的估计阶段,使内控无从着手。
三、业务改革步伐加快,内控制度建设滞后
“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意识还未真正树立起来,有些业务在制度上、前期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忙进入;随着银行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一些制度、办法已经过时,但没能随着业务状况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有些制度过于概括和条文化,操作性不强。不能为业务提供实际的指导:有些制度偏重于强调纪律约束,缺乏必要的控制秩序等。控制分散与控制不足并存。控制分散表现为规章制度数量庞大,但分散于各类文件中,缺少整合;控制不足表现为有的控制制度尚未建立或尚不健全,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充分,制度规定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和连贯性。
四、有章不循。制度落实不到位
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如目前前台业务操作的电子化程序逐步升级,会计核算环节也越来越严密,各营业网点的临柜业务均按级控制,对不同等级柜员进行事权划分,但在执行中,由于业务人员少、任务重,替岗、混岗现象时有发生,使制度悬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一线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较差,往往以人情、信任代替制度;二是专业自身的监督检查力度弱化,检查工作流于形式:三是稽核检查难、问题查处难、向上真实反映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由于多年来整改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到位,整改反馈意见简单,既无原因分析,也无具体细致的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02).
[2]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9,(05).